《诗收获》季度观察 | 钱文亮:新冠元年的诗与真

作者:钱文亮   2020年09月06日 19:15  长江诗歌出版中心    866    收藏

微信图片_20200904163450


2020年,农历庚子春,一场邪祟、诡异而又所向披靡的全球性大流行病,开始改变世界,改变历史,将人类的存在置放于变幻莫测的境遇。就在最近的文章中,《世界是平的》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已经提出:“当今世界将面临新的纪年方法——新元前(新冠肺炎元年之前)和新元后”。弗里德曼的观点并非无稽之谈。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除了世界范围的经济上的衰退、政治上的冷战以及国与国之间的隔阂、猜忌,谎言与真相,善良与邪恶,美与丑,也以罕见的规模和公开在世界各地频繁厮杀,从而将歌德当年所提出的“诗与真”问题赋予了新的内涵。而中国大陆的诗人幸而不幸地率先遭遇了这一点。

2020年的春天,是一个大放悲声的季节,无数的人们因为悲痛、因为恐惧、因为愤怒、因为无助的绝望,也因为希望、因为从天而降的爱与力量、因为绝处逢生……而痛哭。在这一季度的诗歌中,墨水蘸满了“雨水”与“泪水”:

 

天还在下雨

难过的不是积满雨水的路

难过的不是有人的心

也积满了雨水

难过的是人间有这样一颗苦胆

它的胆汁在肆意流淌

……

难过的是医院门外举着的吊瓶

在阴冷寒风中

跟着输液者的身子轻轻晃动

难过的是悬壶济世的人透支身体

他们的哭泣

被悲伤憋回

……

难过电视屏幕上

一遍遍播放着的、悲壮的画面

难过我只能窝居乡下

看这淅沥的雨水

一遍遍淋湿我心中的

哀痛和悲伤

——剑男《难过》


一夜大雨,油菜花倒了一地,

它们茎秆太细,承受不住满头雨水。

旁边是一棵李树,树杈去年夏天断了,

它承受不住的是自身的果实。

花和树,草本和木本,并不构成教诲。

我去菜园折葱,几只蚯蚓爬上水泥地,

雨后,地下的窒息它们承受不住,

钻出来,地上的干燥它们也承受不住。

怎么生,变成了如何死,

这是真正的、我们承受不住的教诲。 

——谈骁《怎么生,变成了如何死》

 

实际上,自2019年12月30日武汉市卫健委下发关于报送、救治“不明原因肺炎”的两份《紧急通知》开始,至2020年4月8日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的“震中”武汉市在封城76天之后解封,本季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诗歌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一个时期。在这场无从捉摸而凶险的传染病面前,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心理情绪乃至价值信仰和思维方式,不得不经受巨大的震荡和改变。然而值得欣慰的是,通过众多诗人在这场疫情中的行为表现与诗歌写作,笔者认识到,当代诗歌在数十年的努力之后所建设起来的独立、担当、自省与超越的诗学伦理,即使是在疫情乌云压城的至暗时刻,也仍然以其微弱之光,召唤并凝聚了抗争与救赎的人性力量。

而在此次劫难中首当其冲的湖北武汉,诗人们也主动承担起见证与记录的历史职责,在与疫情面对面的遭遇中,秉承“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古训,忠实地书写着身体、心理、良知与语言等所经受的不同体验和反应,他们的诗作也必然会成为当代“诗史”中重要的部分。正如著名诗人张执浩所言:

和900万困守在这座城市里的武汉市民一样,从封城的那一刻起,我们经历了此生中最不真实但又无比真实的76天。从最初慌乱、恐惧、绝望,到后来的镇定与从容,我相信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经受了一场惨烈而庄重的生命洗礼。

而这场“洗礼”带给诗人最重要的启示应该就是:活在真实中!

身处国内疫情“震中”的武汉诗人,最早记录了史无前例的封城之举带给人们的真实心理反应。封城的第二天,即1月24日,余笑忠即以《孤岛记》为题,速记般地写出了封城这一特殊事件带给自己的特殊感觉,并在行文后段敏锐触及了隔离外部世界及其活动之后个体的自我(精神)救赎问题。此后,余笑忠又写作了包括一组《写在新冠病毒肆虐时(2020年3月杂诗八首)》在内的近20首诗歌,其中写于2月2日的《在空空荡荡的大街上》一诗,将空荡街道上的环卫工比作武侠小说中后发制人的扫地僧(迟到者),通过这种联想组合成的隐喻,暗示着国人必将战胜病毒的信心。

似乎是意识到封城时间/事件在历史上可能具有的特殊重要性,这一时期的武汉诗人们不约而同的在诗歌结尾都标注了写作时间。张执浩自1月30日以日记体的形式写出《封城记》开始,充分发挥其所特有的平实、简洁的艺术风格,在如实而扼要记述自己在封城期间日常所见所闻的基础上,经常画龙点睛般地引出个人的所感所思,先后写出了《这不是诗》、《今日立春》、《泪痕与勒痕》等二十多首取材于疫情的诗作。其中的《这不是诗》在对疫情期间一次目睹程式化殡葬过程的记述中,思考生命的尊严以及生死与诗歌的关系问题;《今日立春》的结尾则移情于客厅里“东一只西一只”的拖鞋,貌似叹其“走投无路的样子”,实乃状写被迫宅家的疫区人的“心灰意冷”的日常真实,具有平中见奇的朴素诗意,颇显诗人举重若轻的艺术功力。总体而言,这二十多首“疫情诗”前期侧重对疫情期间市民生活情态的写实记述,其中写封城之初人们热锅中蚂蚁般的恐慌心境尤为令人震动,后期则对疫情带给个体生命的创伤、死亡以及诗人由此生发出的悲悯和感悟进行表达,其中《嘴巴里的苦》、《永逝》和《无题》等诗文质并茂,具有平静之后痛定思痛的尖锐与真挚。

与张执浩同样坚持日记式写作的还有评论家魏天无,其疫情期间的十多首诗歌更多地取材于当时当地成为舆论焦点的重要事件,例如其中的《致艾芬医生》《扁担山》《物流配送员》等,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现实的伦理关怀跃然纸上,而《割草》《三月二十六日,雷暴雨》《2020年4月4日,清明》等则由眼前景思虑同城人,以拟人、隐喻等修辞想象生命境遇的普遍性,颇有可观之处。

女诗人夜鱼的《大雾弥漫》等诗则多写因疫情而激发的死亡主题,她的《除夕夜的青烟》开头写屏幕节目“欢乐祥和”带给自己的刺激与反感,最后则写道:“这个除夕啊,我从来没想过死会带来死,/而死也能拯救死/为此,我一次又一次,深深弯下腰去”,有效表达了备受疫情煎熬的诗人所独有的感受和思考,自有其无可替代的真实的力量。

相对于大多数诗人普遍从日常生活、寻常事物和感性细节生发诗意的书写范式,刘洁岷的《口罩之城》《灭绝与高歌》《能量守恒定律》和《没有称呼的人》《永不明白:纪念一位医生》等诗作,则以峻急的语气、排比的句式直抒胸臆,大有全景式把握这一段特殊历史并审视人性的雄心,从封城后的亲身抢购到网络上的种种信息传闻,从封城前的万人宴到封城后的金银潭、火神山、雷神山,到自己的记忆与追问,依稀有杜甫的《兵车行》与屈原《离骚》的影子,表现出少见的反思、批判力度和较大的诗歌表现容量。其中的一些比喻与细节,非亲历封城生活者难以呈现。

而作为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一员,一只与疫情赛跑的“极限测试中的陀螺”,诗人李强在直接参与疫情防控一线工作、建设方舱医院的百忙间隙,以《看不见的战线》为题写出的组诗,及时记录了火线上院士专家、医生护士和官员、工人等特殊的状态和心态,自有独到的见证价值,其中也不乏对“不时挤到了道路的中间”的小丑的讽刺与批判。

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武汉诗人书写的“疫情诗”中,诞生了一个独特的意象,即“干咳”。余笑忠和魏天无均曾将“惊雷”比作“干咳”,真实传达了身处疫区的人们对宛如死神影子的新冠肺炎的恐惧和焦虑:“那么雷鸣就只是一阵干咳/闪电就是撕去面罩之后的狂笑”(余笑忠《惊雷之夜》,“一声炸雷。一声巨大的干咳一声/血丝吐尽之后的哀嚎”(魏天无《三月二十六日,雷暴雨》)。这也许是庚子年春季疫难留给人类最深的创伤记忆。

除此之外,黄沙子包括18首作品的《活着或者死去》,虽然很少正面记述疫情见闻,但却在“大人”/“孩子”的双重视野中,反复叩问“生与死”的荒诞和循环,点睛的“墓地”“骨灰”和“地狱”等意象,在其独到的思考中往往带出犀利深刻的见识。与此同时,几位武汉诗人皆曾以“祈祷”为题。为何如此?恐怕体验过疫情之初无助与绝望的人都会不难理解和想象。正如经历过亲人患病时一床难求的诗人黄斌在《什么都不爱》中所记述:


身在武汉 一天天经历着

一场突如其来的世纪大疫

我什么都不爱了

我目堵了一场前所未遇的

恐惧和苦难 愤怒和无奈

并深陷其中 家庭也危如累卵

我成了自我的囚徒   

也是春天和文明的囚徒


不过,作为一个追求内心本真的诗人,黄斌的可贵并不止于现实情境的记录,而是以此次疫情为契机,重新反思了人类的智慧、文明等等的意义,从而写下了透视人性的《疫情时期的审美》:


我们的欲望从来不守规矩

并且欲求超越规律

在疫情期间 我才认识到

萝卜白菜才是美的真谛

米面粮油才是生活的基石

我有点担心以后会遗忘这些

所以要一个字一个字记下来

任何高出本然生活的欲望

都是人性的恶和贪婪


黄斌诗歌结尾处的觉悟呼应着老庄的观点,至今虽然不算新鲜,但放在此时却是振聋发聩,诗人关于人性善恶的重新思考,证诸人类历史与现实,愈显其朴素而强大的穿透力。

在疫情期间,还有在封城之前离开武汉,滞留于湖北各地的诗人,如沉河、剑男、谈骁和李建春等。因母亲重病而返回故乡潜江的沉河,除了忠实记述处于隔离状态的荆楚大地的萧索和自己的孤独、悲伤,返乡后又坚持写下《疫情笔记:细思恐极》组诗,该组诗有现实的讽喻,也有历史的反思,更有政治哲学和世相批判,还有关于生命、教育、自然与美的独特观察和顿悟。

而一向以幕阜山乡的亲人和自然生命(耕牛、飞鸟、家禽、花草树木等)为灵感源泉的剑男,疫情期间写就的30多首诗歌中,数量最多的仍然是对于山乡风物、自然生命的观察、移情与体悟,亲切、和谐、丰富而充满生机的天地之气也带给他的诗歌以令人慰安的浑朴,令人在劫难之中读来“就像枯木逢春”(剑男《紫藤》),或者如谈骁所说:“逝者已经坠入沉默,/生者还要忍住泪水,还要/通过身边的事物获得安慰”(谈骁《怎么生,变成了如何死》)。

剑男的这种写法,与余笑忠的《留白(十七首)》有异曲同工之妙。《留白(十七首)》也是充满由个人经验中生发出的种种人生哲理,如《置顶》《天真》《也许》《剥豆子》和《莲子》等,在乡村寻常之人、之物的独特而丰富的细节中聆听宇宙或生命的奥秘。在某种程度上,二人的诗作皆近“即事而成理”、“理事圆融,空有不二”的向佛路径。

在美术学院浸淫多年且博览中外宗教经典的诗人李建春,疫情期间的诗歌更多独特的“造型感”和完整感。其以《光的界面》为题的八首诗,皆从乡居生活的经验出发,有具体的叙事与写实,且在每首诗的结尾皆以农历纪年标注日期和自己的故乡所在“李子冈”,但诗中强悍出场的主体自我却又以对历史情景、文化记忆、当代经验、个人感受的综合整理,意欲提炼奇妙的普遍性和超越性,在“诗”与“思”的交织中生成了作品劲朗的风骨。其悼念“吹哨人”李文亮医生的诗作《早春》结合所在土地上的众生、风物描写,思忖“难以言述的民族气质”,最后一句“今天的神圣即是如此:不撒谎”实为根植于历史语境的惊人推论。

农历庚子年起首袭击湖北的新冠肺炎疫情同样也威胁着全国,并且激发起湖北之外中国诗人的诗与思。今人常说,亚马逊热带雨林一只蝴蝶翅膀的扇动会引起美国得州的一场飓风。这个比喻用之于远离武汉的臧棣在疫情期间的写作竟然也特别的契合。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情况是,一向坚持高产高质的诗歌写作的臧棣几乎自疫情披露开始,便已连续写出了直接取材于新冠肺炎相关症状、传说、真相与防控现象等种种内容的“简史”系列诗作,例如《蝙蝠简史》《咽拭子简史》《白肺简史》《37.3C简史》等,至今仍然不辍,几乎写出了一部关于新冠元年疫情的诗歌“百科全书”,而大量的医学名词和生理知识的入诗,则显示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现代诗歌的容纳与消化能力;而更值得称道的是,即使在这些容易被人们简化为“介入现实”、良知担当的“时事诗”中。

臧棣仍然保持了语言的好奇心以及由此产生的“神秘性力量”,并以钱钟书式的博学、知识分子的伦理感受和出神入化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揭示着现代世界的神奇与复杂性。其诗歌所特有的曲折奇妙的句法、仿佛随地而出源源不断的意象以及雄辩的语调等,在“疫情诗”也仍然发挥着强大的艺术创造功能,提示着读者事物表象下面往往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它们的“好奇”与“诘问”才是最高的诗歌伦理和诗歌教诲,才能最终靠近生命、存在和世界的本真,正如他在写于武汉封城当天的《蝙蝠简史》一诗中的反思:


它们的梦和我们的梦一样

具有完美的统计学含义:

数量上看,虽然人类也算天敌,

但由于胃口强大,我们直接干掉了

它们的更直接的天敌:阴险的毒蛇。

为了报答,它们在名字的谐音上

下足了功夫,并积极配合汉语的欲望,

将自身倒挂起来。它们甚至梦见

我们为了寻求替罪羊,将一种可怕的病毒

追溯它们身上;但它们仍不敢相信,

我们假装不知道人类自身的病毒

其实比它们身上的,更可怕。

或许,一切都和自然的平衡有关,

除了它们的梦,偶尔会涉及我们的麻木。


除了臧棣,湖北之外的诗人西川、宋琳、孙文波、蓝蓝、桑克、杨小滨、孙磊、沈苇、灯灯、龚学敏、冯娜、伤水等也都写出了诗艺不减的“疫情诗”。而诗人王家新则在《武汉女孩珊珊》等诗作中,以其策兰式的正义感关注着时代之灰压迫下脆弱的个体,通过对诗歌力量与意义的怀疑表达了对于身处劫难中的生命的真挚而沉重的关心:“我觉得我们也没有必要写诗了。/词语重如山,我们拖不动。” 另外,黄礼孩的《瘟疫时期》、雷平阳的《七日诗》分别以各自独特的视角表现了对此次疫情的不同见证与思考,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而身在美国疫区的中国诗人从容,则以亲历者的经验与反思,以一组《我们就这样变成了外科医生——洛杉矶日记》,带来了国内朋友异样的见证和感知,特别是通过因戴口罩问题在美国发生的对亚裔的种族歧视,揭示了恒久不变的人性之“常”——“这个世界歧视和你不一样的人”(从容《第十三天》)。

行文至此,笔者需要指出的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所发生的诗歌写作并非本季度中国诗人唯一的工作。对与疫情之外的生活、生命、现实与历史、地理与情理的书写,对人性的“变”与“常”的观察和思考,对语言与未知的好奇与探索,仍然是本季度诗歌的重要内容。本季度中,王小妮、孙文波、欧阳江河、海男、童蔚等一些年长的诗人仍有新作发表,梁晓明、非亚、杨健、陈先发、雷平阳、侯马等一些中坚诗人也持续发力,而一些比较年轻的诗人如单永珍、秦匹夫、苏奇飞、唐伯猫、铁柔等则有优异表现。

最近几年,孙文波的写作呈井喷之势,追求“一种具有呈现意味,能够与外部世界对话,带有实体意味的存在样本”,而诗歌的境界也愈益开阔。本季度,孙文波在《江南诗》上发表的十四首《洞背纪事》,素朴、自如的诗风犹存,处理自然、历史、现实经验与自我、语言的个人化方法仍有,但思想的深邃感和表达的轻逸感却明显增强。其中的《奢侈诗》、《示儿》、《乡村巴士纪事》等既传达了诗人自我发现的真实声音,又比以前的诗作多了一份俏皮,显示出举重若轻的艺术功力。

童蔚的《鹿城书店》令人油然想起昌耀的名作《鹿的角枝》,但比后者增多了联想的维度与生命的内容,而其《头颅灯》《我想把纽扣缝在指甲上》等诗作充满出自直觉的奇特想象和思想,质感十足的语言仿佛就是存在的现身。

多年坚持编办民刊《自行车》的诗人非亚本季度以《电灯与我》为题发表的十五首诗风格硬朗、思悟别致,看似随意的口语和日常叙事却不时触碰世界的神秘与未知——“没有任何窗口,能透出明天的任何/信息”(非亚《一件将要……发生的事情》),其中的《电灯与我》《走》《早晨的孤独》则把人的孤独写得形神兼备。而执着于“汉风之美”的杨健则以组诗《有一天》继续“寻回汉声”的追求,并在《你会吗》《奇树图》《短句》等诗中以简短的句式和留白的章法实践着自己对“空性”的崇尚。侯马《成吉思汗的燕子》等诗也有类似“微言大义”的效果。

在比较年轻的诗人中,秦匹夫的组诗《泥沙集》注重日常经验的叙事,通过语言内含的意味呈现和暗示生命的存在真相,其中的《过客》《回来了》等诗皆能写出人性的朴素、微妙与趣味。苏奇飞的组诗《干谒之诗》实际是以杜甫为镜像,藉由杜甫诗集的阅读体验和想象,表达了一个诗歌传统的后来者对于诗与不朽、诗与现实、诗与命运的独特领悟与理解,包含着值得赞赏的自我期待。其《除夕夜读杜甫长诗〈壮游〉》《北江船上,读杜甫〈秋兴八首〉》《春日,读杜甫〈丽人行〉》等都有对于杜甫诗意心领神会的崭新诗句,表现出欲追古人的青春豪气。

笔者本季度所读到的诗人中,唐伯猫是年纪最小的。但其处理经验、存在与语言关系的能力却给人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惊艳之感,尤其是《看山》一诗,平静叙述惊心动魄之想,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端的大气:


我钟爱于悬崖的割裂感

流水直下,万物参差不齐

伐木队向春风挥动斧子

呐喊声贯穿山谷

我们早已习惯这样的杀生

像默认了各自归于尘土的宿命

 

头顶两朵乌云互相推搡

下在山里的雨还会下进城里

看山的人常在黄昏回家

他早已老无所依,在门前豢养了一群

可爱的石头


总体而言,虽然笔者本季度的诗歌阅读挂一漏万,但已经颇有琳琅满目之感。迄今为止,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上继续,诗人们的与之有关和无关的写作也在继续。在这个特殊的季度,有人提出了诗人何为,有人看重了诗歌的救赎,有人也以诗歌为安慰,许多的问题,并无唯一的答案。不过,恰巧就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了单集英文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是的,杜甫,正是当代诗人的启示之灯。


(由于疫情防控,本文的写作资料主要来自:长江诗歌出版中心公众微信号、卓尔诗歌书店公众微信号、中国诗歌网、诗生活网等)


微信图片_20200904163456

《诗收获》2020年夏之卷

李少君、雷平阳主编

长江诗歌出版中心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