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令、中长调的填词技法

作者:诗词达人沉思   2020年10月22日 14:46      857    收藏
一、概说填词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中云:“小令作法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数语曲折含蓄,有言外不尽之致。著一直语、粗语、铺排语、说尽语,便索然矣。此当求诸五代宋初诸家。长调作法须前后贯串,神来气来,而中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致。句不可过于雕琢,雕琢则失自然。采不可过于涂泽,涂泽则无本色。浓句中间以淡语,疏句后接以密语,不冗不碎,神韵天然,斯尽长调之能事。”
既然说的是技法,对于鉴赏理论自要少谈,但也要从创作的角度简单的阐述一些,有利于技法的贯通。
1、词与诗。
诗词一理,它们的确是非常近的血缘关系,或者说词出于诗,但绝对不是诗附属,似乎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喜欢诗词的人都知道,还是主要捋一捋它们的不同之处。
首先形式上近体诗齐整,而词则是参差错落,诗相对词则板,词相对诗则活;其次是抒情性,词能有诗达不到处,更加细腻、曲折等;再则词近离骚与庄子,比兴多,寄言多,因人心中多有幽怨悱恻情怀,而不能直言,借景、事等宛转而出,达到情感共鸣;还有词较诗更藏于内,多迷离言辞,却更易动人心魄。诗尚风骨,词尚蕴籍,若诗词一味,或曰长短句之诗,则没有太多意思。
前人说,欲学好词应先学好诗。不仅是立足点的问题,也关系到文脉、骨骼等。不过这也并非绝对,还应因人而异。
2、词的声律。
词为什么要守声律呢?都知道声律是为了歌唱,词原本民间俗调,经文人手变雅。自度曲者少,倚声填词者多,后曲谱失传,完全变成脱离了曲调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都不用歌唱了,守声律还有意思吗?
当然有,而且很是必要,首先是节奏、协调等跟律诗一样,起码读起来抑扬顿挫,这是一种和协美,可以助情感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并非全为了音节,诗词之律严谨,得出来的句子会比较精密,反之则会松散,所以严守律一定会带来好处,凝神凝气继而精进。
那怎么守声律呢?我们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半守律,也就是守平仄,并不像全守律那般按四声填词,那难度系数的确很大!非个中高手不能为。词要先成为文学才行,就算音节等再好,文理不通也是白搭。
有一点需要明白,词律并不比诗律宽泛,如果十分计较必定更难。就拿用韵来说,很多词皆有句中韵,句不可分开而韵是一拍;再是词无需韵处犯韵则多出一拍等,这里也不细说了。总地来说起码守通行谱的平仄,尽量做到声律和谐。
二、小令的填词技法
一般而言,小令通常在三四句话内就完成了意思的表达,因此常用来描写某个特定的场景、某个瞬间的心理,其用语相当言简意赅。因此对小令来说,要的是快进快出:起句要能使读者迅速进入你的情感,结句则要意在言外、重笔点题,万不可讲意思说尽,要使读者读罢仍能情思缭绕。
词作中最为常用的结构是上景下情式。这种结构是人们最熟悉也最易理解的正向直线模式,也方便作者安排铺陈。就上片写景而言,可以用并列模式,描写多个与主旨相映的多个情景,最后辅以总结式的结句来收束上片。进阶则可以用递进式,起句写景平起,感情蕴住不言,然后逐句逐句地慢慢在景中蕴情,调子逐步地上扬,然后以情句收束上片,从而自然地过渡到下片。
下片抒情则不可平铺,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有意识的安排一点转折在里面。如写悲情,可以在下片情起用平或用抑,中间极尽情感宣泄、汪洋肆意,结尾处再次用抑,从而形成跌宕起伏的情感波动,最易打动人心。
(一)、顺式:也叫直来直去式。
1、先昔后今:人的生命本体以时间的方式存在,文学是一种关于时间的艺术,从时间的流程来看,当然是从昨天到今天,从过去到现在,写作往往就随着时间的步伐勇往直前,写成了顺流而下的“流水状”。
例如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又如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都是从忆昔开始,到如今完全不同于昔日的生活。此类词作,往往是说今非昔比,过去总是美好的,现在总是哀伤的,无限的伤感和怅惘在对比中不言自明。
2、从内到外:从空间的位移来看,一般的顺序是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次分明。
比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先写室内菊愁兰泣,再写罗幕外燕子双飞,明月穿户,下片转到独上高楼望远,从内到外,层层写来,脉络清晰。空间场景在转换,境界越来越扩大,从而丰富了词的内容。
3、由景及情:这种写法在宋词里最常见,是很省事的套路。
例如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上片纯写落寞秋景,下片抒发怀乡之情。
又如秦观的《满庭芳·山抺微云》: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上片写景为主,景中含情,微云抺山,斜阳归鸦,下片以换头“消魂”二字直起抒情,以下情感的抒发便一发不可收,滔滔汩汩,无限伤离之情溢满纸外。这是一般填词惯用手法之一。
4、前因后果:从逻辑的关系来看,正常的顺序是由因至果、由分到总、由特殊到一般。
比如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一起笔就告诉别人,这首词就是写离别相思的,因此,就下来就展开对别情的细腻描述。因为别,所以苦。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
(二)、逆,也叫声东击西法,欲表西,偏言东,用这种形式来带动读者。
1、先今后昔:这类抚今追昔的词,比较常见,往往用“因念”“犹记”等有明显标志的词语,表示时间由今日转换到过去。
例如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上片写梦回酒醒后的落寞感伤,不由得想起去年春恨,下片“记得”二字领起过去与歌女小蘋欢聚的情景,表达了对旧情执著难忘的深情,过去与现在的苦乐对比也表明了世事的沧桑变化,令人怅惘不已。
伤近,多愁,是文学的一大母题,多愁善感的宋词尤其喜欢“向后看”。
2、从外到内:先写外景,后写内景。
例如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上片写外景,郊外小径残红稀疏,原野上芳草萋萋,空中飞絮濛濛,树阴中隐隐现出楼台。
下片写内景,辽落中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袅袅,时光在静谧中悄悄流逝,愁梦酒醒,斜阳满院。由外而内,词序井然。
3、由情及景:这种方式也很普遍,词人用得很娴熟。
比如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上片写午睡醒来后的愁情,下片纯写月下静谧的境界。
4、前果后因:先说结果如何,再步步追寻原因,倒戟而入,逆流而上,新颖别致。
如周邦彥的名作《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沉沉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一路上写水面暮景、立看灯市、古屋叶飞、无眠夜起,按时序闲闲写来,不知词人到底有何心事?
到最后三句才抖出谜底:“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原来都是一封情书惹的祸。再回过头看前面,就觉得那些话有了着落、有了深意,通篇便染上了情的光彩,更觉细腻委婉,没有一句废话,前面的结果描写用的是“层层加倍写法”。
试想,如果把原因先说了,再说如何如何的烦恼,就没有这样的吸引力了。词人只是巧妙地换了一下顺序,词的魅力就增加了几分。
(三)、错综:又叫杂乱无章法。
一般来说,小令短小,可供词人腾挪的舞台不大,因此词中的时空顺序、逻辑关系的变化比较简单。慢词长调的篇幅长,词人正好有了英雄用武之地,他们常常通过回忆、梦境、联想、幻觉等手法、造成时间、空间的多重交错,转换跳跃,收到顿挫变化、回环吞吐的艺术效果。
柳永善作慢词,但他的章法结构一般是顺流而下,从头到尾,娓娓道来,是一种单方向的直线型结构。
比如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由现在的元宵节,情不自禁地回想过去在中州的元宵佳节,最后又闪回到如今憔悴的元宵节,是比较常见的今-昔-今的三段式结构,有两次跳跃,但还是比较简单。
但是小令没有这些空间让词人去铺垫,烘托,展开,只能在狭小的空间腾挪跳跃,没有铺垫的机会。
时空跳跃交错、复杂变化,莫过于周邦彦、姜夔、吴文英。如周邦彦的代表作《瑞龙吟·章台路》,词分三叠,由第一叠的现在,第二叠转到过去,第三叠抚今追昔,先说今,再犹记过去,然后回到现在的探春。
然而小令这些东西没有,直笔带入,景后边可入题。
例如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阴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时空跳跃更急促更频繁,今昔反复回环,层层渲染,如同游走在中国古典园林,备极吞吐曲折之妙。多次从容地辗转于过去、现在之间,时空交错,极尽顿挫变化。
又如吴文英的长篇词作《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
“残寒正欺病酒,掩沈香绣户。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旋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记当时、短楫桃根渡。青楼仿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淡尘土。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亸凤迷归,破鸾慵舞。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沈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为写词煞费周章,多方出击,词作的章法结构多是多条小径交叉的环线型、立体型的结构。
因此,小令的创作难就难在于,不好把握入题,破题的机会,就完了,小令结构设计很简单,寥寥几句,欲表达的边可言尽。
这些就是小令创作的基本规律,掌握好了,循环渐进,才能填好每一首小令词。
三、中长调的填词技法
1、谋篇布局
填词首先要构思。构思便是你遇到何种事或物,然后寄托什么,怎么表达出来。或者是心中本有什么思想感情,欲借何物、何事去表达。简单说就是乡愁、怀远、念旧等种种情怀,要通过什么表达出来,或者什么境况触发了情怀需要表达。这些都要先考虑一番,不能填一句再寻找事物和情意来填补,那自然显得凑泊了。
既定事、意等,那就应该考虑如何选择词牌了。词牌有人分为很多类别,比如《念奴娇》、《水龙吟》、《贺新郎》等适合慷慨激昂;《高阳台》、《扬州慢》、《雨霖铃》适合哀怨等。这也许根据前人作品的意境划分的,有些道理,但不一定实用。因为反意填也有非常好的作品,关键看你对词牌熟悉程度,还有就用语习惯。有人善在短句中出彩,有人善于在长句中出彩,还有韵脚的选择,选择词牌还是看每个人的喜欢。
选好词牌自然就得选韵,自不能选太窄,此时心中大概能冒几个用得上的韵脚,填写再锤炼稳当即可。
接下来就是看如何起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这自然非常重要,如建楼需要图纸预算一般,心中有些数目,起码不会跑偏多少。
2、结构与章法
文学的结构章法大体是起承转合,当然也有变通的方法。词虽不是那么定义,但意思也相差不多。读的长调多了,并且留意章法结构的话,应该能发现它与七律的结构有很多相似处。比如前一二韵相当律诗的首联,主要是起的作用;接下来则如颔联,起到铺陈的作用;过片相当于颔联承上启下,用意所在;最后是结尾。
大体结构是这样,但细处不得不注意,词有词的法度和特色。虽然不是一尘不变的东西,但也有些规律可寻。有些法度不是用来束缚手脚,而是帮助作品接近完美。
(1)、起。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中云:“诗重发端,惟词亦然,长调尤重。有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如东坡ˊ大江东去ˋ是。有对起之调,贵从容整炼,如少游ˊ山抹微云,天黏衰草ˋ是。”词概云:“起处非渐引,便顿入,其妙在笔未到,而气已吞。”渐引其实是后来词人用的主要手法!很多都是第一韵泛泛写景,直到第二韵才引出题意。可能是为了美,若开始便使情写事,难免感觉生涩,并且调和的余地不多,铺叙不易。
历来方家崇尚的是突兀笼罩全篇的起法,用实质句入主题,有振衣千仞之象,如“大江东去”劈面而来的气势。词还有一种对起之法,如“山抹微云,天连衰草。”这种需要从容调度。
(2)、铺陈。
铺陈在于虚实,与旧年所作七律技法中虚实是一般道理。你喜欢或者怨恨某东西,需要借景或事来表现,景和事亦会让你感到爱恨。
简单的说铺陈上下阙皆有,常规作法上阙铺景,下阙铺事或抒情,但也有不少反过来写的。这要根据个人习惯和具体情况来定,总之切记虚实互补。
当然不会纯粹的写景,景语即情语大家都知道,所以景物描写的氛围必须契合感情,形成一种境界。并且能够不同角度的收放自如。用事可是自己的经历,亦可是典故,关键是切而流畅,当然也是很多人反对被人写烂的典故,什么巴窗夜雨、人面桃花等等。总之写景、写事出新不脱为上。
(3)、过片。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中云:“词换头处谓之过变,须辞意断而仍续,合而仍分。前虚则后实,前实则后虚,过变乃虚实转捩处。”释义说:过片前人称过变,即可表明其性质。最要紧的是要藕断丝连,即辞意似断而仍继续,像是上阙了结却又分出下阙。如一个支点一般链接上下片的铺陈,前虚则后实,前实则后虚,过变乃虚实转换处。
过处多是自叙,说情、说事感慨等,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可以进一步再阐述。若才高者又可发起别意,但亦需有分寸,以免跑偏。
(4)、结。
清·沈祥龙《论词随笔》中云:“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结有数法,或拍合,或宕开,或醒明本旨,或转出别意,或就眼前指点,或于题外借形,不外白石诗说所云:ˊ辞意俱尽,辞尽意不尽,意尽词不尽ˋ三者而已。”其实结不光是在词尾,上片末端也算小结,只是与尾结的手法不能相同。上片的结是欲结而不能结完,而且还要有引出下片的意脉,其中分寸亦看个人与实际情形。
清·刘熙载《词概》中云:“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绕回即是返回到主题上来;宕开自然是换个角度,转到别的意境上;可着眼于眼前,亦可外借它事物等。
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尾最好,或以情结尾亦好,但需注意不轻不露。
结句相对于起句、过片尤难,需才力并济,也是最易出彩处,往往可让人难忘,所以不可慢待。
以上所言只是普通情况之下的普通结构,诗词的好处在别出心裁,所以能够打破常规,方显手段。所以前人不乏倒叙、插叙、循环叙等各种手法。有的非常成熟,也有的比较失败,总之多加留心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择善而学,或自创新构自比弄辞句要高明。
3、句子与字面
(1)、炼句。
近体诗五七言,词则是杂言,更需精炼,尤其四六言句。如诗写的不错,再加四六言把到脉搏,词亦不会差的太远。炼句其实是炼意,一句多者可出三四层意,但也不是越多越好,适合最好。意深厚忌晦涩,意浅显忌轻薄。
炼句最紧要处在根!每句有根,绝非无缘无故而来。根在命意,可串联全词,最后形成意境或者境界。
(2)、对句与散句。
词中遇到两句可以对,则大都要对!不仅是为了外在形式上的美,还关乎到了气韵,对句可以使气韵挺拔,可去纤弱之病。就像写古风一般,不求工对,起码要对偶,但是四字相对必须精炼,避免落入平庸。词中对句贵在流动脱化,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句虽好,但妙处多出于散句。散句最是词别于诗处,虚实流动、情景融合的美妙最是动人,很多名句都出自散句,所以需要用神情斟酌精炼。长句宜放缓曲折,短句不要断了意。
(3)、句中转意。
一韵当中大都不止一句,有上下句,或三四个短句都有。这些句子顺意自然没有转意高明,且愈转愈深为妙!关键处在于上句扣,类似小品相声的抖包袱一般,出乎人的意料为佳。
(4)、景句与情句。
词中景句贵淡远有神,奇险需慎;词中情句贵蕴籍有致,忌轻薄浅白。
(5)、典句。
前人用典称用事,是借前事来证明或补充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怀,而并非为了表现这个典故,所以用典只是一个次要的条件。
话又说回来,很多时候是要用到典故,比如咏桃花不用典,单说其形状颜色,不能很准确的表达,因为还有跟它相似外形和颜色的花。还有典故用得好,可以增加古雅厚韵的气息等。
都知道用典要避免晦涩、死板,让人不产生隔阂为上。所以生僻典故要谨慎用,大家熟悉的典故要虚用,轻轻一点方为高手。最忌讳的是堆砌典故,言情理间夹些典,使其活为方家。
(6)、化用句。
宋词多有化用唐人诗句或经史入词,唐人诗有化经史入诗,所以词在某种程度上要比诗美。化用贵在浑成,如己出一般为高手。
(7)、炼字。
词中练字不仅炼动字,词求雅去俗,所以比诗要难些。现代写诗词不少人喜欢用新鲜的事物,这是好事,但相对于诗词意象来说是生字、俗字,所以必须要炼熟、炼雅方可!要去腐败、粗俗、硬弱等字眼,贵凝练、妥溜、雅致等。
(8)、虚字。
词最区别诗的地方,当属虚子的运用。虚字多数指领字,也有使用在句中。看似好多领子无意义,好像衬字一般,但实质的作用是前后呼应,以及点染,使词妥溜圆润,不至于像诗那般呆板。
(9)、叠字。
词中叠字需气韵流动,轻易莫要为之,特易犯轻薄之病。有人甚至以叠句为风致,实在是有词穷偷懒之嫌!不要看李清照用的好就故意学,待功力精进自会恍然大悟。
(10)、原则。
词的章法贵浑成中有变化;句法贵精练中有洒脱;字法贵新隽中有自然。这些都是说来容易,做到极为不易。诗词之内好句很难,更不能字字皆好,句句尽善,须选择出彩处,留备后半幅之用。
情愿简陋于前,切莫烂尾于后。前佳后拙必留遗憾,前拙后佳易爱不释手,最是在临终神来之笔,定让人销魂不以!
四、修改定制
清·孙麟趾《词经》中云:“词须累改,词成录出,粘于壁,隔一二日读之,不妥处自见。改去仍录出粘于壁,隔一二日读之,不妥处又见。又改之如是数次,浅者深之,直者曲之,松者炼之,实者空之。然后录呈精于此者,求其评定,审其弃取之所由,便知五百年后,此作之传不传矣。”无论小令、中长调填完词后首先要检验,包括格律、用韵、多音字等。其次要看词的前后照应问题,有无跑偏。再看有无句意重复,字面有无粗俗疏漏处。
换句话说,检查完后先放一放,暂且忘了这事,过几个小时后再重新修改,看看还有没有不稳当处。改玩再放,数日后再重新审视,尽量弄成完璧定稿!
如果一句中一二字不协调,改后仍不佳,就需要换意了,换意则牵动前后句,乃至全词意境。所以修改需慎重,切莫越改越乱。
如果发现句子不协调或者浅薄,便可以用缩减句意,然后添加一层,便更厚重;当然词不仅要浑厚雅和,有的也崇尚自然与平淡,但那须是高手。
词尚自然也不可一概论。无论何种文艺,初期都出乎自然,本无什么法度。日精日进,自会立法度,人工便多于自然了。唐五代小令,为词之初期,故花间、后主、正中之词,均自然多于人工。宋初小令,如欧秦二晏,与唐五代稍异,因人工多于自然。宋初慢词,犹接近于自然时代,往往有佳句而少佳篇。自柳永词立法度,到周邦彦法度更严密。像苏东坡任自然者不多见。南宋以后,慢词作法,穷极工巧。姜夔后,词法均臻绝顶,已纯是人工。总之尚自然,为初期之词,讲人工,为进步之词,词坛上各占地位。
学词之韵味,宜学少游、美成,然不可入于淫靡。绵婉宜学耆卿、易安,然不可失于纤巧。雄爽宜学东坡、稼轩,然不可近于粗厉。流畅宜学白石、玉田,然不可流于浅易。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2.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3. 百余诗人走进“林栖三十六院”,打造自然生活和写作基地
  4.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鲁奖诗人张执浩的新诗集《咏春调》在武汉首发
  6. 春天的隐喻与诗歌的情感——评《春天送你一首诗》
  7. 一个诗人的乡野血脉、山水胎记和精神漫游——慕白诗集《开门见山》读后记
  8. “明月共此时——海峡两岸诗歌朗诵演唱会”在京举行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嘉会芳菲节,人从祓禊游”——安新举办第三届“濡阳春禊”雅集活动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