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哥读诗】2020年:读18位诗人的诗

作者:牧哥   2021年01月04日 16:35      652    收藏

2020年,【诗人帮】共推送了47位诗人,其中,以“牧哥读诗”的形式为18位诗人写了或长或短的诗评,有时或为自己对诗的感悟或体会。2021年,【诗人帮】仍将推送全国各地诗人的诗作,并将继续以“牧哥读诗”的形式写下三言两语,希望一家之见可对诗作者有所浅悟。


1、 读姜福山的诗

我相信,汉语诗歌的爱好者数量大约等同于诗歌作者的数量,按照作品的发行概率(以统计学算法)来评估,汉语诗歌读者的数量应该是前者的几倍,但这个概率并不是稳定的,有相当多的读者是感性的阅读和跟风阅读,只有少数的读者是带着挑剔的眼光,这部分读者是诗歌的“执金吾”,他们有着对诗歌宗教般的虔诚和卫道士般的固执,同时也有极少数的思想先锋,在诗歌的变革、西化等方面竭力地进行打倒、重置、重新定义。

以上是题外话。

本期《诗人帮》稿件为邮箱来稿,作者是兴安岭林区诗人姜福山,他的两首诗分别是《雪的人生》和《人生的雪》,标题似乎有点偷换概念,其实是两首不同思悟的诗。他的诗疏于技巧而重于感悟,这可能与他自身存在的年代感有关。

有很多诗歌是这样的诗,似乎与老中青无关,这与接受的诗歌教育有关。诗歌写作是允许百花齐放的,诗歌语言上的凝练和简约及粗放,在写作上都无可挑剔。读一首诗,文本结构没问题,便成为诗,结构成立后,便是“口感”,即形式上的节奏感,凡分行即有节奏。其次要看语言干净与否,这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如同我们说话,口齿清楚不清楚很关键。最后是表达的结果,即修辞的结果,无论何种写作,诗歌都是修辞的产物,客观呈现也好,隐喻也好,抒情也好,即使是“口语诗”、口水诗、打油诗,修辞或为整首的架构式表现,或为词句上的罗列式表述。

姜福山的这两首诗,干净、形式上具备诗的要素、节奏整齐,一句话,“口感”尚好。


2、 读阿肯的诗          

“阿肯”是哈萨克族对本民族游吟诗人的尊称。诗人阿肯生活和工作在新疆,把笔名叫做阿肯,显然是有意义的。

汉语诗歌的地域特色,除了地理状貌及历史文化带给诗人的无尽素材和人文感悟,还有民族文化与之相结合产生的情愫,比如新疆、内蒙古、川藏地域等,这些地域不仅有其它门类艺术形式上的异彩纷呈,诗歌也因其独特的意象和语言特色,呈现出耐人寻味的意蕴。

在诗歌创作主题、方法进入世界性理论交织的时代,汉语诗歌的“边地写作”正被很多诗人及评论家引以为一种突破陈旧抒写的切口。由此,“边地写作”的语言形式要如何与时俱进呢?保留什么和改变什么呢?

首先, “边地写作”并不是游离于主流之外的,它还是要遵循文学规律的。其次,它一定是在词语、句式、节奏上有所创新,在“边地”所蕴含的无限意象中撷取自我感觉良好的意境。所以,“边地”不是“边缘”,更不是与大方向的诗歌进程对立。

以自己生活、工作的地域做为创作的灵感、素材、内容、词汇来源,大约是所有“边地”写作者的共性,阿肯也不例外。


3  、读衣米妮子的诗              

现代诗歌从不缺乏女性的自我解剖,一切代入式的主义论都是在曲解她们的灵动性。如果说有一种主义叫“女性主义”,那也是基于女性的独立,基于她们的身体或生活。

女性的内心活动轨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身就是诗,是朦胧的,是后现代的,感性的,颓废的,理想化的,是意念的冲动,是意象的隐秘……

衣米妮子是比较活跃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文本在语言和节奏的把控上早已成熟,她惯于用诗歌表达她做为女人的敏感性,她颇具张力地表现欲望与生活的关系,她敢于将性别之间的隐秘关系用巧妙的修辞和微小的事物予以诗意化,她同时也极为细腻地在句式和词语上舒张着她关于人性的理解和感受,她的诗意自我解剖也是她独立的诗观。


4、 读霜扣儿的诗                         

霜扣儿的诗很精致,精致到从句子到节奏都没有瑕疵。精致并不是上乘的文本宗旨,但精致一定是文本的标准。霜扣儿的诗一行一段都行云流水、恰到好处,这是她的语言功底决定的。在文学创作中,无论驾驭什么体裁,作者一旦语言功底异于常人,那他(或她)的文本一定是有独特美学意义的。

霜扣儿的诗歌作品在网络上很多,这说明她创作很勤奋,勤奋的缘由只有一个:热爱。她热爱诗歌,所以愿意用她的精力、情感、愿望、思考来写作。

霜扣儿的诗歌有许多意象是瞬间的,这并不需刻意理解,纵然去问她本人,她或许也不能解释。正如帕斯所说:诗是不可解释的……但正是“不可解释”产生出了词语的能量,让诗句产生了无涵义的魅力。“体验了无法表达的涵义的同样可怕的魅力之后,他方成为一个诗人。”

霜扣儿的诗歌抒情性很浓。当下诗歌对现实关注的浓度很高,但诗歌本身是一种“虚构生存(庞德)”,它的责任是美好,这是诗的本质,无论是反思或是畅想,还是悲怆与快乐,否则只能是还原现实,如果不能在现实之外进行补偿,过于智力的诗歌则形同于数学算法。所以抒情仍然是今后诗歌写作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方向,甚至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会回潮,这是我的预言。

霜扣儿的诗很有节奏。感觉出节奏的存在才能证明一首诗的存在。节奏是诗的外衣,它是读者对它的感觉,不能由诗人说了算。没有节奏的诗如同胡言乱语、胡乱拼凑,如果说有思想存在,也是找不到线头线尾的思想。 


5、 读其木格(内蒙古)的诗          

诗是语言艺术,这是无需质疑的。既然是语言艺术,那就是比普通的言语要更精炼、更动听、更富于力量。所以在语言、句式的把握上拿捏的要更到位,所以卡尔维诺说:诗要写得像鸟一样轻,但不要像鸟的羽毛一样轻。

其木格是内蒙古比较活跃的女性诗人之一,她的诗,就是像鸟一样可以飞起落下又飞起落下的诗。

我们羡慕诗歌创作者中的“匠材”,但我们又反对不创新、无一丝先锋性的文本,掌握文本技巧不是坏事,却容易使语言缺乏活力。其木格的诗贵在疏于技巧而充满生动,在她的诗里,物或事的象喻关系恰到好处,没有匠气的文本和没有积垢的语言让她的诗就象鸟儿一样,时而飞起于电线上,轻巧绝缘,时而飞落于雪地上,灵动活力。


6、 读敬笃的诗

读敬笃的诗,让我有一种班门弄斧的感觉,因为敬笃是学哲学的。

诗歌与哲学的关系很久以前就被某些人玩出了关系,比如阿兰.巴迪欧、卡西尔、马拉美等。个人以为,汉语诗歌应该领先于哲学,因为汉语诗歌的前身是“谣”,而西方诗歌一出生便与宗教、历史、哲学不可分离,所以在西方,哲学是领先于诗的。但诗歌终归是艺术范畴,无论汉语诗歌还是西方诗歌,无论出自民间的风谣和呤咏,还是源于贵族的戏剧等,由于其本身的属性,都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个以哲学为专业的诗人,其诗歌作品似乎思想性多于感性的认知。阿兰·巴迪欧在《哲学宣言》中认为哲学是与诗、数学、政治及爰有缝合与解缝的关系,这便回答了一个不需思辩的由来,即诗歌的起源、变革与意义。

敬笃的诗,强调语言的结果,这是符合诗歌语言规律的,他将哲学的逻辑性隐于文本结构中,并不愿以哲学思考代替诗性思维,所以看他的作品,还是诗的形象思维占据着主动。

诗歌艺术的目的是结束平庸的现实认知,这是诗人们一代又一代努力的体现。敬笃的诗歌文本显然一直强调这种努力,所以他对取景取材和调动意象上采取的是抒情大于呈现、情绪多于具体的写作方法,这是他对哲学思考的困惑,也是他对文学本源的尊重。


7、 读高坚的诗

高坚是一位很擅长理解诗歌领域话语权的诗人。

一般的诗歌在文本层面是泛众的,高坚的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具备所谓的“独立性”。其实语言本身是无独立性可言的,“独立”的只能是主题和诗人的个性,并不涉及造句风格。

有一种诗歌是坚持用造句打造文本,比如本期<诗人帮>高坚的这组诗。

这并不是一组主题指向明确的诗歌,更像是一组诗画韵味十足的情景诗。这样的诗更符合传统诗词创作的“境界”说。

在传统的诗歌写作风格要求中,“诗境"是衡量一首诗的艺术标准。宋朝有位僧人讲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现代诗创作尤其是后现代主义盛行的当下,诗歌的阅读与创作注重内容的现实呈现,其实在传统的汉语写作中,诗歌是更注重体验与感悟的,只有韵味感十足的文本才符合“诗情画意”的境界。


8、 读刘海豹的诗                 

刘海豹生长在清水河县,清水河县在内蒙古是一个充满汉语砾石的地方,那一道道沟壑一道道山梁,加上黄河、黄土,是产生民歌的原乡。而民歌本身就是最早的诗歌。

刘海豹自然深谙故乡的一切,他熟悉故乡的昨天和今天,更对故乡的明天充满希望。曾有人说:故乡即文学。每个文学创作者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故乡的影子,从故乡这个源头出发,文学才盛放出它独特的思想光芒。

刘海豹的诗歌是在对故乡的客观呈现上进行抒写,将存在的形态和自己思考的结果以诗的语言进行抒发,从而自然或不自然地表现出乡情、乡貌、乡愁。

在当下,乡土题材的文学作品正迎合着一个时代的来临,但很多逃离乡土或进城的作者都不愿意触碰这一题材,认为无论写的多好,都避免不了不被认同的尴尬,因为“泥巴气”不比“都市气”“知识分子气"等具备着一定的文明话语权。刘海豹执著地选择这一题材,创作了大量“泥巴气”诗歌,这些“泥巴气"诗歌或意图还原乡村的历史,或尝试探索乡村的诗意,又或者借题进行思考和从内心抒发情感,他以他浸润多年的诗歌写作功力以及对诗歌创作的独特感受和认识,让乡村以令人感慨的画面呈现在每一个读者面前。


9. 读冯建亭的诗

诗人敕勒川论诗的句子:小心生活,大胆写诗。这里的“大胆”并不是说写诗不顾及诗的主题和语言的规则,而是指要敢于创新,用作家赵卡的话则是:要造句子的反!

上述论断与本次读诗无关,只是自勉或共勉。

写诗是一种境界,没有捷径,但有感悟。

从来没有避及自我观念及生活态度的写作,那怕是一个句子,也有自己的知行履痕。

80年代的诗人其实感知的是90年代以后的诗潮,这个时候,中国诗歌出现了各种从形式到表述方式的改革和试验,冯建亭应该是激流中的“水手”式诗人。

但冯建亭的诗却不是赶风趋流的文本。

冯建亭的文本印象一直给我的是:这是一个极其热爱诗歌并努力写诗的人。

这五首诗以我的揣测,是可以窥探到他内心轨迹的。具体到他想要反映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语言组织并不拖沓,意象也不凌乱,是干净的诗歌文本。


10. 读其木格(辽宁)的诗

女性诗歌大多有不由自主的向语言唯美延展的特点,以期达到节奏和韵律在感觉上的舒适。其木格也不例外,这组诗更不例外。

诗歌词句在表达上的提升,是一个智慧的过程,如何畅用自身积累的语词,达到一个奇妙的效果,是每个诗人所修炼的功课,是一辈子的功课。

从固有素材中加工提炼出新的诗意并不容易,极易与原有涵意及文义重复。其木格这组诗摘取了古诗词的一些句子做为标题及句子中的词组,是诗人的取巧,但也是一种创新。这种被人熟悉的意象元素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诗歌在旧体的滋润下显得清新和纤柔。


11. 读弄月之喵的诗

有多种方式,让一个诗人参与诗歌创作。

诗歌,也从不限定形式和语言上的个性。

弄月之喵是一位追求语言和句式唯美的诗人。可能与她喜欢画画有关。但我见过很多画画的诗人,写着写着就绑架了诗歌,将自己的颓废、后现代、甚至行为美学等掺合在了诗歌中,同时影响了自己的画作。她显然不是那样的诗人。

弄月之喵的诗,是自身审美趣味与汉语言的结合,她擅长对“风花雪月”的加工, 将自己内心的感受用此方法进行梳理,诠释出“诗情画意”。因此,传统诗观中的“诗境”在她的诗中得到了展现。

我们总是想从某一位诗人的诗歌文本中摸索出一些诗人的即时处境和对世界与自然的思考脉络,其实,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潜藏着思想性,诗的本质是语言艺术,有的诗歌文本只反映诗人的感觉。弄月之喵的诗反映的是她对事物及环境的感觉,与她的知识底蕴和对生活氛围的辩识有关,她的诗语言是充满“灵气”的,布满了母语文化的纹理。


12. 读景绍德的诗

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是:诗人的思想并不在他所借助的物象和首尾最精彩的句子中,而是在他对语言的运用中。

一个有语言驾驭能力的诗人,同时还是一个有生活观察力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景绍德属于这一类诗人,尽管他还年轻,年轻的诗人才能发挥诗歌本身的长处,而不是靠名气和地位获取写诗带来的光辉。

写诗到底有无技巧,答案是有。可好的诗歌并不完全是靠技巧,技巧是一种能力,但诗人对词语的操纵,可以说是一种苦行,依仗对诗歌的热爱,并相信语言的完美性始终存在。 

对于诗歌,我们不得不说到修辞,只有诗歌,给予了修辞最积极的用处。它可以摧毁陈旧的语言,可以创造语言的诱惑。尽管现在流行修辞用法的客观呈现,但诗歌文本属性却决定了修辞的不朽。

景绍德明显是习惯了用修辞造句,他的诗,在表达的欲望与内心矛盾之间的较量上,其实是沉默的,这种沉默,是他诗歌写作的一种密码,语言的密码。


13、 读鲜然的诗

集宁,在中国的北方,是一个冷暖相知的城市。它的冷,缘于它的高原气质。它的暖,缘于它的与时俱进。因此冷暖,诗人无论是过客还是驻守,都会有感受的。

我不知道,诗人与集宁有何交集,但因她写下了一组与集宁相关的诗,我愿意深读。而按照帕斯的说法,诗是无法解释的,但并非不可理解。所以仔细读来,这组诗的可读性就在于对这块地域的“冷暖”相知。

读懂诗人的作品,不妨将阅读感觉成一种倾听。先别急着总结它的涵义,因为新诗的特点就是通过形式上的分行让词语的节奏显现出韵律,而获得韵律的渠道是聆听。

诗人不是低级的感觉渲泄,聆听鲜然的这组诗,一定要拋弃所谓的“寄情与山水”的认识。     


14. 读高朵芬的诗

1918年,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卖萝卜的人》时,特加注“这是刘半农作无韵诗的初次试验。”据说这是散文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首秀。而区别于个别教材中将中国古代的词、赋、骈文、甚至把《庄子》的部分篇章都作为中国古代的散文诗来理解,散文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真正的发展应该是在当代。

在西方,16世纪蒙田、培根等创作的“随笔”散文体,却与中国的汉语写作散文诗是有明显区别的。文学界一般认为波德莱尔是散文诗的奠基人,而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白话诗热潮正突㢰传统格律诗歌的羁绊,散文诗还停留在以“赋”为源的认识上,大量的散文体如杂文、随笔及小品与之混淆不清。其后,散文诗在“散文化的诗歌、诗歌的散文化上”的认识上观点碰撞,直到20世纪80年代,散文诗才在中国进入创作热潮,但对文体的确认依旧充满了争议。

抛却散文诗最鲜明的特征:形式上的散漫,在创作格调上,抒情写意是散文诗的重要特点。主题深度和文本纵横成为当下散文诗创作的方向,而情感表达、情景交融则是创作的技巧表现方式。

高朵芬的散文诗偏重于“地域性”表达,自然和谐的抒情与时代风貌相融,诗意的心理梳理与外物渗透力相辅相成,将不由自主的抒情变化成生存、生命、生活等的理想渐变途径,同时把自身对社会现实生活、历史、人生的看法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感性溶合与完善。


15. 读以琳的诗

诗歌是一种运动的语言。它的书写指引诗人不断冲刺和实验……在词语的日常运用基础上努力表述纯新的思想。而文本的胜利取决于对语言的优化,这又是与日常习惯相悖的。我们在以琳的这五首诗里看到“石墙”“尼安德特人”“苏美尔人”“阿拉伯婆婆”“贝多芬”这样的名词时,除了勾勒出一些很形象的画面,还能找出什么合理性来解释诗的意象结构呢?但这似乎是诗人的诡谲,她没有照搬存在的现实,却映衬了现实。


17. 读陈珍的诗

陈珍是地地道道的乡土“文人”,多年来,一直以自己所了解和熟悉的风土人情进行写作。他所熟悉的乡土其实也是我所熟悉的,但可贵的是他能把这种“熟悉”以当地熟悉的语言感觉进行创作,并拒绝“高冷”,他的这组诗充分应证了这一点。


18. 读乌尔根的诗

里脊,位于动物脊椎骨两侧,其附肉可口。乌尔根这组诗自谓“新诗的里脊”,则是从诗歌语言的感觉而言,有推陈之目的,却是实验之成效。在这组诗里,诗人所表述的、所反映的、所给人印象的,是琐碎,是繁复,却充满了语言的新鲜感和表述节奏上的无穷想象。甚至,“欧耶”这样的口语被嵌入句子也让人在被动阅读中感觉出时代性和作者语言操作上的熟捻。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建构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3. 批评家张清华访谈: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4.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堂
  5.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