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期 | 2021.2.20.
中国好诗

综述·评论

 

时间的诗意

杨碧薇


本期作品大多出自有着长期写作经验的作者之手,他们已耕耘多年,笔下的诗歌也散发着时间独有的光泽与气味。


孔子曾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庄子亦有“白驹过隙”之喻。感受时间,正是诗意的起兴处。秋风起时,诗意徐徐来到:“我钟爱这些发黄的草木/那么脆,天空晴朗/少妇走过庭园里落叶的嘀咕。”(吴投文:《秋风起》)恰如再读生在《立春》中所言,诗人对时间的感知更加敏锐,“我只是感到君子兰绿得不再忧郁/天空蓝得新崭崭”。“新崭崭”的色彩告诉我们:在词语的浸洗下,时间和人都焕然一新,“我只是嗵地站起来/仿佛听见有一个声音在喊我”。如果说再读生感受到的是时间之“新”,那么荣荣和熊焱则从时间之“旧”中提炼出人生况味,前者在时间里修行,理解并接纳与自身相异的部分:“人生不易,/非凡的坚韧与耐心也缘自艰辛之爱”;后者在时间里审视自我与写作,获得超越时间的笃定:“曾经,我渴望我的写作能让时间变成永恒/让我的生命从文字中获得永生/而现在,我只希望它不要毁坏了我作为一个诗人的声名”。而另一位诗人李商雨,则在确立“小”坐标的同时,灵敏地捕捉到旧事物之美,一句“旧衣服的气味”(《小世界》)把人的心绪拉得又长又远。


时间的魅力,在于记忆。在麦豆笔下,“一只记忆中的猫……在我们当中温驯地活着/仅仅给我们一张猫的面孔/和一双梦一样幽深的眼神”(《猫》)。亦在于流逝,崔护的名作《题都城南庄》就与流逝主题紧紧相扣。逝去的一切总能唤起我们诗的感觉,诗人唐益红也懂得这一点:“去年的寂然紧接着今日的无声。”(《要允许人间还有这样一种际遇》)而在诗的王国,流逝的一面是虚无,另一面则是意义的日渐明晰。涂拥的《喊一声父亲》构建了一个江边场景,父子俩一前一后地喊起“父亲”,“我”喊的是冬日长江,儿子喊的是“我”,两个“父亲”隐喻了两个源头,“喊父亲”则意味着对个体/秩序/传统的认领,这种认领是包含着希望的。同样的希望,在田湘的《与落日书》里表述得更加清晰。在这首诗里,“落日”充当了时间的周期性符号,表征着流逝,“所有发光的物体/都将被落日带走”。虽然落日开启的是黑夜,但诗人是乐观的,因为“母亲为我修改了时间/我是黑夜的孩子,捧着落日出生”。最终,诗歌给出了对落日的另一层解释:“可我们/依然存有不死的信心,依然/坚信能看到,落日的光芒/深入到地球的另一面。”


这一解释是否也在启示我们,无论时间怎样改变,重要的是坚持信念。多年如一日地坚持着诗的抒情品质的蓝蓝,在《白杨树》里展现出兼具浓度与纯度的抒情功夫,歌咏了一种盎然发亮的生命力;白杨树,就是“岁月的记载者”,是“生命闪亮的颤动”。另一位擅于咏物的诗人胡弦,则借《玉隼》回应了“诗言志”的传统。玉隼(以及人)“温润,几乎是宁静的”,但它就如一切经典的诗歌一样,经得起时间的无情磨损——“倾斜的尖翼上,爱和愤怒仍完好如初”。


特邀专家


杨碧薇


云南昭通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出版诗集《坐在对面的爱情》,散文集《华服》,学术批评集《碧漪或南红:诗与艺术的互阐》。现居北京,任教于鲁迅文学院。

编辑委员会
  • 主编:金石开
  • 执行主编:孤城
  • 编委:
  • 王夫刚
  • 王家铭
  • 金石开
  • 罗曼
  • 孤城
  • 姜巫
  • 符力

(按姓氏笔画数)

栏目说明

1. 《中国好诗》是由中国诗歌网编委会完全从文本质量出发,秉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从一至两周内过万的自然投稿中精心挑选佳作汇编而成。

2.本栏目由本站官方主导,与广大网友投票参与的栏目区别明确,每期推荐诗作20件左右(排序不分先后),并邀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受邀专家独立撰写评语,最大程度体现专业的审美标准,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干扰。

3.由于轮值编辑每日审稿量大及其他原因,可能致使漏选部分优秀诗作,望不要受影响,而是继续投稿支持。

4.作品由中国诗歌网编辑部在保证个人审美的基础上,集体协商推荐。

5.编委会每期提名作品,邀请1位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如现有作品不能诱发特邀专家点评兴趣,则他可自行提名作品,报编委会同意后,撰写点评。

6.本栏目将会不断完善,欢迎留言,提供建设性意见。


提醒

(1)点击橙红方格后的标题可阅读正文

2本栏目能适应手机阅读,只需将本栏目网址转发到手机,即可实现,并可转发分享微信朋友圈。


中国好诗
top_poem_zgsh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