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朴素的文字吟诵心底的情怀

作者:张文睿   2017年03月10日 15:53  中国诗歌网    324    收藏

 ——马克诗歌作品欣赏


  喜欢诗歌的人,大多是善良的。这些善良的人,用诗歌温暖着自己,也温暖着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


  热爱诗歌创作的人,内心世界大多是强大的。那么曲折漫长的诗路,没有千难不憷万苦不辞的精神,怎么能一字一行一首又一首地写下去呢?


  扛着梦想,与诗歌狭路相逢的诗人马克,已经在诗路上走上三十多年了。


  马克,首先是一个军人,我们不妨从他的与军人情怀着眼。


  多年的军旅生涯,为一生的创作,打下了不可涂改的底色


  马克早年主要的作品,大都是写军旅生活的,这里有他真实切肤的感受。在迸射的激情中,军人们共同的情感情怀涌向他的笔端。《大雪覆盖了我的哨所》是其代表作之一:


  “西伯利亚寒流说来就来了/一场冷空气迅速过境/于是,黎明时分/一场大雪不期而至/在燕山深处/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的雪花舞蹈在铅灰色的天空/之后,纷纷扬扬的雪花们在我的头上盘旋着/盘旋着降落/转眼间/纷纷扬扬的雪花覆盖了我的哨所/覆盖了站在哨所旁的一排伸向远方的高大的白杨……”


  “一场大雪覆盖了我们的哨所/天地浑然一体成了雪的世界/啊,再大的风雪/也阻隔不断我们哨兵的视野……”


  作品写得平静舒缓,激情藏在充满意境的叙述里,如浅草下有深泉,亦如封冻的河冰下,流水汩汩。


  相信,有过军人履历的读者朋友,会引起共鸣。


  《从1号哨到17号哨》是马克又一首佳作:


  “入夜,钓鱼台,这古老的皇家园林/在影影绰绰的灯光下/又神秘了几分/正是春风醉人的晚上/墙外,高大的银杏树下/谈情说爱的少男少女/正在品味着生活的温馨……”


  “每天,当时针指向子夜时分/我走向钓鱼台的每一处哨位/从1号哨到17号哨/3公里的路程/每晚,我用脚步丈量……”


  作品写的是诗人亲身经历,首都北京多条著名的大街,都曾留下作者和战友们的足迹。诗人的个人生命体验,让诗作真实可读。


  这首诗作,画面感强,叙述平实,读者能从诗句背后,隐约感觉到士兵的身姿与目光。


  祖国对于一个军旅诗人意味着什么?


  马克是在军营里成长的诗人,多年的军旅生活,让诗人马克的个人情怀与国家、民族的情怀,融合在了一起,化成了一行行诗句。代表作是《读油画“开国大典”》:


  “许久许久世界已没有听到过这声音了/许久许久中国人已没有喊出过这声音了/这是时代的强音/这是震撼世纪的雷声”


  “曾几何时/这座城楼哀叹衰老的岁月/即使雕梁画栋也挽留不住祥和的日子/于是/岁月便苍白、凝重/高高翘起的飞檐终于托不住那轮血红的夕阳/任暮气笼罩/今天,这座城楼精神抖擞地和这些领袖们站在一起/一起检阅——人民共和国的盛典”


  “在公元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在这个辉煌的时刻/有一个声音/像滚滚的雷声/震撼着人们的心扉/震撼着神州大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这首佳作,大气磅礡,炽热的情感,井喷般涌动。本文转述的是原诗的片断,还不足以领略作品的全貌,但迸射的激情已然跃出纸面。


  马克的另一首歌唱祖国的佳作《我们唱国歌》,同样精彩:


  “这时空气凝重/行云遏止”


  “集合/我们唱起国歌/我们用最粗犷的嗓子/唱我们民族最优美动听的曲子/此刻我们唱得浑身发热/此刻我们唱得热血沸腾”


  “我们知道/先辈们为什么唱这支叫/《义勇军进行曲》的歌/我们知道/那时有铁蹄践踏在/我们富饶而广阔的国土/我们知道那时我们的这支队伍正浴血奋战/在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他们挺直脊梁/撑起将倾的/天穹”


  “集合时/我们唱国歌/我们唱得很气派很动情”


  这里引述的诗,也是原作的一个片段,和前面介绍的那一首,可称姊妹篇,亦可称双璧。


  作品情感真挚,叙述结实,语言朴素。


  朴素是一种很高贵的东西,看似是质胜于文的风格,其实,不仅仅是这样。朴素也是美文的一种,是境界与品质、品位,都很高的一种美文。


  一位资深的文学编辑,在评价马克时说:“他,写过许多优秀的主旋律作品。”这位编辑后面还有一句话:“有人感觉主旋律作品,可能艺术表现力弱一些,不是这样的。用出色的艺术语言,保卫正能量内容的存在,马克一直在做着多方面的努力与探索。”


  冀南平原上的缕缕阳光,让诗人的双眸清澈纯净


  冀南平原,燕赵古国腹地,那是诗人马克的故乡。


  倒退四十年,一缕清澈的阳光,辉映着一望无际的棉花地,也辉映在一个少年的肩头;和阳光一样清澈的,是少年的那双眼睛。


  多年之后,马克年少时记忆苏醒了。歌诵故乡的诗作,涓涓细流般,淌出心底。


  在马克数百首诗作中,有一首叫《阳光》的短诗,似乎被他的其它作品遮蔽了:


  “还像往日爱怜那个打野草孩子那样爱怜我吗/还像往日爱怜和外婆在乡间路上采摘蒲公英的孩子那样爱怜我吗/还记得那个让阳光把矮小的身子拉得很长的那个乡下孩子吗/还记得那个躺在黄土地上望着流云望着蓝天/也望着太阳的那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吗”


  “委婉的柳笛声迷路了/有多少次我都想对你讲,看/那一个乡下孩子正在王府井的橱窗前好奇地东张西望”


  “啊,把我抱在怀里吧/阳光”


  这首作品叙述角度奇特,没有画山绣水,作品通过几个剪影般的生活画面,写了对故乡的依恋。诗尾一句,强烈的跳跃感,颇有余味。


  诗人对故乡的土地,对故乡的父兄姊妹,充满了感恩之心。故乡的麦子、玉米,让他拥有了军人钢铁般的体魄,也滋养了他的诗心,润物无声地赋予了他的作品,诗魂。


  此后数十年,或许,马克诗歌创作进入每一个阶段,故乡的炊烟都会从他心底升起,冀南平原的清风,都会朝他迎面扑来。


  《怀念故乡的秋天》是诗人歌涌故乡的又一佳作:


  “故乡的秋天是金色的/金色的谷穗/金色的玉米/金色的大豆/在这个季节/自豪地向农民们展示自己的姿色/当农民们穿行在金色的大地上/粗糙的脸上洋溢着幸福而满意的笑容/这是故乡的秋天……”


  “如今住在城里/每天穿行在钢筋水泥浇筑的森林里/只能怀念故乡的秋天/从画报上/从TV上/甚至跑到郊区的公园里/看一处处风景/寻找一处处亲情/这时,故乡的秋天却更加固执地走进我的视野/更加野蛮地打开我的记忆之门……”


  作品没有对刻意对都市生活,表达某种困惑,只是乡情再一次涌上了心头,这种情感是不能割舍的,像游子对母亲的爱与思念,像树木或花草对土地的依恋。


  有故乡的人是幸福的。


  打动读者诗作像刀子一样,从心里往外剜东西


  有位前辈作家讲,真正的写作,哪怕是几百字、几千字,也都是用笔,像刀子一样从心里往外剜东西。此言不谬呀。


  在马克的诗作中,《母亲的腿》让读者印象深刻:


  “母亲的衰老是从腿开始的/当又一次见到母亲/看到她艰难地迈动双腿/满脸笑容的母亲/老了”


  “多想替母亲分担一下痛苦/在偌大的京城/只是风湿这一病魔/已牢牢地缠上了母亲”


  “母亲上了年纪/当我陪母亲艰难地爬上楼梯/我说要谢绝病魔造访母亲的幸福晚年/只是所有的愿望在这一刻/变得那么不堪一击/致使母亲对城市的楼宇生活/望而却步/只能让母亲把对儿子的疼爱/化为日夜的唠叨/和幸福的回忆”


  诗人是在母亲远走一年后,写下这首作品的,追忆母亲的同时,写出了人生中不能回避的疼痛。这里引述的诗,也是原作的一个片段,相信读者能感受了诗人的泪眼与唏嘘。


  插一句闲话,有人总爱泛泛的对生活表达一种愿望,譬如,常回家看看。这也很好。但当需要面对具体的生活时,有人就无言了。这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逃避。


  大约四五年前,马克的妻子远去了。诗人写下了让读者感同身受的《空轮椅》:


  “你独自远去/红色的轮椅车被我一度遗忘在病房/如今,推着空轮椅/走出熟悉的病房走廊/我满目惆怅/心中充满凄凉/无限的思念萦绕着我/深深的眷恋扎根在我的心上”


  “仿佛就在昨天/匆忙的脚步不停地奔波/曾经,推着希望/曾经,推着我们全部的家当/走在严冬的风中去放疗/走在秋天金黄的落叶中去晒太阳/穿行在京城这座三甲医院/追逐我们心中的梦想”


  “只是,高大的银杏树树叶由绿变黄/白雪把落叶覆盖/冬去春来/轮椅车由新变旧/任失望一次次折磨着我/漫长的等待/痴痴地守望/我的内心渐渐地陷入一片迷茫”


  “如今,推着空轮椅如同推着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只是,沉重的脚步变得踉踉跄跄/停下脚步/回望身后渐渐模糊的医院/我孤独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二十多载风雨中相伴走过的岁月/如同幻灯片般在我脑海不停地播放……”


  马克这首《空轮椅》与前面介绍的《母亲的腿》,都曾刊发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读过了这两首诗,甚至读过如上的两首诗的片断,也就记住了马克这个人。


  在让人心碎的诗行面前,或许,评论大多都是羸弱的。换一句话讲,还是读读马克的诗吧。


  “苍白无力的文章,一定是缺乏感情的”


  三十多年的诗歌创作,马克有了完整的创作理念与艺术审美。其核心观点是:带着感情去书写!


  2015年第2期《回族文学》杂志,曾刊发了马克写的一篇创作谈。文中的这样一个段落:“苍白无力的文章,一定是缺乏感情的文章。一个作者,对身边人身边事漠不关心,肯定写不出带着温度的文章。散文、诗歌的写作尤其如此。我认为,一个好的写作者要能够感知身边花岗岩的冷暖,要疼爱脚下的小草,要嗅得到泥土的芳香。”


  诗人马克坦言:“我是一个十分感性的人,身边的喜怒哀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周围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我感动,让我吟诵。我的作品同这个时代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我身边每天演绎的生活万象血肉相连。”


  “要贴近生活,要反映生活,要带着感情去书写……”


  附记:马克,又名马建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原籍河北省邱县,现供职于北京市某政法单位。曾从事报纸副刊编辑工作。作品十数次在《人民日报》等省部级报刊获奖。


  著有诗集《在北方》《独白》《光荣与梦想》《边缘地带》《往事如云》,散文集《如歌的唱卖》等。


责任编辑:马大山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建构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3. 批评家张清华访谈: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4.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堂
  5.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