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南去

作者: 2017年09月05日09:24 浏览:6740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往南去,便是古楚流亡路在现世的延伸?
从流域上看,自郢城至武汉南刚好顺长江
经沙市到沔阳,跨过古夏水
那么我在江夏立业算是重走流亡路,还是走在
流亡的延长线上?但这古楚的流亡地已筑
高楼和中南五省的中心,我却怀念楚地
如屈子对败君的专一。而遵两水流亡
放在当下,正是一条旅游线,适合笔会、采风
泛舟于水上,叹民生兴旺
往南去,大泽隐于群山兮……
按照屈子流亡逻辑,这武汉的后花园向鄂南丘陵
过渡,断了水路,是不是断了现世流亡路?
此地甚好,适合修身、写诗,怀抱语词
谢世。沉湖



点评

这首诗的题目和开篇都是“往南去”,这十分明晰的空间走向,却在过程中变得渐次复杂难解起来,原因是诗人在空间的旅程中遭遇了时空的重叠,他的心和笔都陷入了古楚与现代湘鄂之间的巨大漩涡。郢都、夏水、大泽,武汉、沙市、鄂南丘陵,屈子流亡之地与现代中南五省的中心……两组地点以其大致相近的地理位置,在古典与现代之间不断激发着文化记忆的联想,相互碰撞,又以奇特的姿态榫合在一起。与之相应的是诗人所操持的语言:一方面,构成主体部分的是颇显散文化的长句(其间甚至夹杂有大量具体实指的地名);另一方面,拟古的句式也会突然出现(“泛舟于水上,叹民生兴旺/往南去,大泽隐于群山兮……”),全诗的最后则是一系列现实指向渐次模糊、情感属性越发浓郁的短句甚至词语。这种语言方式与本诗内在的旨归构成了极具形式感的呼应,因而未觉突兀,反而强化了情感的张力。

这首诗的初始动力,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寻常生活中并不罕见的体验,那就是物是人非、胜迹不再。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一首中曾有“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之语,对于古典时间中的人们来说,自己眼前所见,大概与几百年前的古人不会有太大差别。类似的情形在现代大概已很难出现了,但凡人文胜迹,多是坐落在繁华要冲之处,贴近文明生长的骨节之处;且不说战火破坏,单就盛世里的代代繁衍而言,也足可以使整片土地的面貌全然改换。就本诗来说,荒凉的流亡之地已筑高楼,而屈原行吟《离骚》的江畔现在则“正是一条旅游线,适合笔会、采风”。

这里当然有几分苦涩甚至荒诞的情绪在。有趣的是,这种苦涩以及微微的荒诞,又恰好与屈子的形象颇为贴合。在诗的最后,诗人自己的形象与屈原的形象渐渐靠拢,所谓“修身、写诗,怀抱语词/谢世。沉湖”,既是当年屈子所为,亦是作者如今的隐秘愿望——当然,也不是作者自己的愿望,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之中,屈原的形象早已被提纯为一个充满现实感召力的原型。故而,这首诗所涉及的又远不止文化记忆层面上的联想,更充满了身份认同层面的共鸣。


特邀点评:李壮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陈先发 曹宇翔 耿占春 顾建平 谷禾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李壮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蒋浩  莫真宝 荣光启 树才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余怒 叶舟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张伟栋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注释:
二零一七年八月七日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