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华诗词发展报告》(创作部分)

作者:曾少立 眭谦    2017年09月13日 09:02  诗词国学    1338    收藏


第一章 诗词创作


2016 年是全国传统诗词热迅速升温的一年。中共中央2015 年10 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对中华诗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扶持。时隔一年多,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 年1月25 日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家层面的强力推动,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在这种诗词热潮背景下,2016 年的诗词创作活动频繁,诗人与诗作数量双重增加,在开拓诗词题材与提升艺术技巧方面皆有突出的表现。


一、诗词创作基本生态


2016 年,诗词创作队伍继续扩大。仅据中华诗词学会统计,“截至今年(2016 年)9 月底,中华诗词学会个人会员总数已达27036 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028 名”。此外,还有众多的各省、市、县级诗词学会的会员,以及遍布全国的其他诗词社团和难以统计的、未加入诗词学会的诗词创作者。随着创作队伍的壮大,创作活动也频繁开展,既包括难以计数的个体创作,也包括诗赛、采风、雅集等群体创作。无论个体创作还是群体创作,都可以看到移动网络在其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纸质媒体之外一个发表诗词的新载体,而且还深刻地影响了诗词的写作方式。


(一)传统群体写作越发强势


传统的群体写作,包括组织诗人采风和雅集,在报刊上征稿或倡议以及举办各种规模的诗词创作赛事。这些以创作为核心的活动,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与热情,对繁荣诗词创作确实存在积极意义。2016 年,传统群体写作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仍旧是促进诗词创作的重要方式。同时,在移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传统群体创作参与规模逐年增大,并出现一些新的动向。


1. 诗赛等群体创作的参与规模逐年扩大

诗赛是群体写作的重要形式。目前几乎所有的诗赛都可以网络投稿,如“诗词中国”大赛、中华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大赛、“海岳杯”诗词大赛、“白雀奖”诗词大赛、“湘天华杯”诗词大赛等。其中,海岳杯和湘天华杯2016 年均是第一届。诗赛的规模和频度都呈现迅速上升趋势。由中华书局、中国移动等六家单位联合主办、手机投稿的“诗词中国”大赛,从2012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迄今共举办了三届。三届的投稿量分别是2012 年3.8 万首,2014 年11.18 万首,2016 年22.35 万首。投稿量的逐届猛增,与赛事本身的影响扩大以及诗词热连年升温有关,也与移动网络的普及有很大关系。


2. 雅集、采风等群体创作出现新动向

《中华诗词》和《诗刊》等杂志和不少地方诗词社团组织每年都要组织多次现场采风活动,如2016 年4 月《中华诗词》组织的江苏兴化采风,《诗刊》子曰诗社组织的5 月福建晋江采风等。北京的三大花事诗会,即恭王府海棠诗会、法源寺丁香诗会和崇效寺牡丹诗会,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而且长盛不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场人员不断将作品、图文、视频发到网上,甚至对整个活动进行现场直播,使未到现场的诗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欲。因此,目前这些传统活动都已网上网下多平台联动,其参与规模和持续时间都大大超越了现场。如丙申冬日扬州瘦西湖消寒诗会,参与者效仿传统文人雅集,分韵赋诗,另作有《莺啼序》多首,引发未实际与会的诗人的大力唱和,形成互相“飙诗”的现象。


(二)移动公众号平台兴起,论坛式创作交流逐渐减少


在早期互联网时代,网络诗词创作以论坛为平台。至今有诗人认为,论坛是最有利于诗人进行深度交流的场所。一个诗人把一首作品发在论坛,会有很多人指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诗人可以借此反思自己作品的优劣,并做出修订,也可以与他人做反复、深入的探讨。这对于诗人创作水平的提高,对于不同风格的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到了移动网络时代,诗词创作、发表与讨论的平台变成了微信公众号,诗词论坛日渐衰落。以诗词门户网站“百花潭”为例,目前“百花潭”首页有近百个诗词论坛的链接,有些已经打不开了,一些虽然还能打开,但发帖和回复寥寥,甚至版主已不再管理。


微信公众号实际上是电子刊物,优点是加快了信息的流动,缺点是交互性远低于论坛。目前,各纸刊、诗社及许多个人纷纷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极大地丰富了诗词创作,促进了诗人之间的交流与诗词作品的流通。原来的网络诗坛,是一个开放包容、深度交流的巨大的诗词培训基地,它不仅对于初学者非常有利,而且对于高手借鉴不同风格的作品,了解其他人的创作走向,也是非常有利的。论坛创作的减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诗人之间的深度交流。


(三)移动网络的普及,极大促进了诗词的群体写作


在早期互联网时代,同主题的群体写作可以在聊天室或论坛进行,大大降低了参与成本,并且出现了“马甲写作”“角色扮演”等新形式。进入移动网络时代,诗人上网更方便,传播与交流更快捷,群体写作的规模和频度都超过了以往。


1. 以社会热点为题材的群体创作日益频繁

2016 年杭州G20 会议、南海仲裁案、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国内外大事,长征胜利80 周年纪念日等社会热点,借由移动网络,都在短时间内形成创作热潮,写出大量诗词作品,以专辑的形式在微信朋友圈以及各种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与转发。这类创作热潮的出现,或自发,或有人倡导,少数人一开始创作,作品便迅速在网上传播、转发,于是更多人加入,形成一波又一波写作热潮。


2. 借由移动网络,小范围的诗词唱和有时迅速发展为全网群体创作

诗词唱和本为雅集等活动或在传统报刊引导下的小范围内发生的诗词创作活动。在移动网络时代,这种唱和的发生更为直接、迅速,并且参与规模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一些诗词圈或文化圈内部的创作活动通过网络传播,形成群体性写作。如老诗人刘征的作品《水龙吟·贺中华诗词学会创建三十周年》,在网上和各刊物、各诗词学会都有大量唱和,形成多平台联动,八方诗人响应的壮观场面。新浪微博一位叫“杜子建”的网友发起 “我有一瓢酒”(韦应物《简卢陟》)续诗活动,获得广大网友的热烈响应,迅速掀起续诗狂潮,三天时间续诗6万多首,浏览量达1800 万人次,这是传统诗词活动望尘莫及的。中新社社务委员、诗人宗金柱(李梦唐)逝世,此不幸消息在网上迅速传开,诗人纷纷写诗悼念。一款叫“风云诗词”的游戏日常玩家在1000 人以上,大家通过角色扮演,比赛作诗。


在移动网络时代,群体写作方式发展更为迅猛,它强化了诗人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写作兴趣,有利于相互借鉴和学习,或许还为后世提供了一个观摩我们这个时代的窗口。如新旧体诗并重的中国诗歌网微信公众号,本年度设《每日好诗》等固定栏目,每周从该网站发表的四五千首旧体诗中推出代表性作品一首,并配发评论,其《诗词人物》栏目,连续推出近百名网络旧体诗优秀作者。移动网络时代,无论群体创作还是自媒体式创作,往往受到一些非诗因素的影响和牵制,多会造成作品数量巨大、质量却无法保障的现象。诗词佳作的产生主要得益于优秀诗人的个体写作,过多的群体创作以及流通更为便利的移动网络往往会挤压个体潜心写作的时间,使诗作流于平庸。


微信图片_20170913090013

△网友“杜子建”发起 “我有一瓢酒”续诗活动引发热潮


二、题材的继往与开新


当代诗词创作继承了时事故实、山水田园、览胜吊古、酬唱赠答等传统题材,陆续引入职事题材、城市题材、校园题材以及哲学思考,丰富了诗词的表现内容。


(一)主流题材的惯性抒写


当代诗词写作的主流题材仍旧是时事、咏怀、感事、吊古、览胜、乡村、赠答、咏史、咏物、讽喻等。各诗词期刊的栏目大体便按照这些传统题材设置。比如《中华诗词》当下每期的常设栏目有:《时代风云》(时事)、《情系山河》(吊古览胜)、《感事抒怀》(内容较杂,包括人情世相、赠答酬唱、咏史咏物、写景咏怀等)、《七彩人生》(各种人生感遇,与《感事抒怀》有重叠)、《刺玫瑰》(讽喻),另外,它还设有一个常设栏目《雅韵新声》,专门用来发表新声韵作品,以凸显其对新声韵的主张。还有一个《田园新曲》栏目,用于发表写新农村、新田园的作品。


其他刊物虽然栏目名称各异,但分类大致差不多,如《诗词家》的《自家山河》《陌上花开》大抵相当于《中华诗词》的《情系山河》《田园新曲》;有的刊物未细分题材,而是从其他角度来设置,如《上海诗词》设《海上清音》(本埠诗作)和《他山之玉》(外埠诗作)等栏目;《诗刊·子曰》则设《视点》《方阵》《诗林》《论坛》等栏目;也有的地方刊物题材栏目设置得更细。如《湖北诗词》除《鄂渚撷英》和《漱玉新篇》系本省诗人栏目外,还有《时代心声》《江山揽胜》《唱和赠酬》《感怀杂咏》《缅怀纪念》《咏物寄情》《桑榆唱晚》《世态针砭》;《江西诗词》也有《江西山水》《赣鄱风貌》两个本省栏目,还有《感时纪事》《神州揽胜》《域外风情》《纪念缅怀》《乡村新唱》《即景遣兴》《咏物寓意》《庆贺赠答》《生活剪影》《咏怀抒感》《一往情深》《哀悼怀念》《读写感悟》等。检视其他一些刊物和微信公众号,发表的作品题材大体不出这些范畴。


这类题材多数是古已有之的传统题材,之所以成为当下的主流,应该与诗词的审美惯性有关,同时,也有一些当下的社会因素。比如,时事题材大多源于近代以来诗人喜好在诗中议事议政的风气;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的兴起以及社会对主旋律写作的提倡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时事题材写作的繁荣。吊古览胜题材得益于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诗人出行、出国机会增多。酬唱赠答题材多以手机短信、微信、QQ 等平台传播,联络方便。咏怀、感事、咏史、咏物、讽喻题材多表现诗人对生命人生的感慨,以及善恶美丑同在、离合悲欢各异的社会现实。新田园题材则是歌颂美丽乡村,其情怀与抒写方式也缘自长期生长于农业文明的诗词审美惯性。


(二)职事题材的丰富多彩


当代社会职业分工越发繁杂、细致,工作内容、对象都与传统社会有较大差别。然而,无论哪种职业,在具体工作中自然都会发生与职业性质有关的故事,生出不同的喜怒哀乐,因此,职事应该成为当代诗词抒写的重要内容。在这丰富多彩的职事诗词写作中,军人、警察、教师、医生等群体出现了一些代表性诗人,且艺术水平较高。


军旅诗词。可能是受老一辈将帅以及古代边塞诗的影响,军队创作军旅诗词的风气一直比较浓厚。解放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的红叶诗社,主要由军人组成,成员众多,每年编辑出版两到三册《红叶》诗辑。成立于2013 年的中华军旅诗词研究院,在2016 年已形成近千人创作群体,连续编辑《中华军旅诗词》14 卷。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军旅诗词的创作。此外,部分刊物集中刊发军旅诗词,如《中华诗词》2016 年第8 期的《军歌嘹亮》,同期的《青春聚焦》栏目又发了驻疆基层军官汪业盛的17 首诗词。军旅诗人数量较多,创作出一批质量较高的军旅题材诗词,进一步巩固军旅诗词创作热潮。


警苑诗词。与军旅诗词一样,公安题材也是当代职事抒写的代表。公安系统有全国公安诗歌诗词学会,涌现一批优秀的公安诗人,促进警苑题材创作的繁荣。全国公安诗歌诗词学会创办的《剑胆琴心》诗词内部刊物以及《警苑诗词》微信公众号,在内部网站专门开设的诗词论坛,吸引越来越多的公安人员从事诗词创作。中华诗词论坛专门开设的《警营风采》专栏,也助力警苑题材创作。其代表诗人有浙江余姚女警官谢长虹(风中竹影)、武汉基层民警涂运桥(楚成)等。


教师诗词。活跃在当代诗坛的诗词创作者,较大一部分具有教师的工作背景,包括有中小学或者高校教学经历的,院士诗人也可划入此类。在他们笔下,教育与科研是诗词抒写的重要方面。其中高校教师群体,以深厚的诗学理论为根基,或创作传统意味浓厚的古雅诗作,或以反传统的方式创作口语化、通俗化诗作,或以超越传统的方式积极探索当代的诗词表现方式。这类题材写作,代表诗人较多,比如王玉明、钟振振、周笃文、周啸天、钱志熙、张海鸥、易闻晓、曾峥等。


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职业繁多,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优秀的诗词写作者。他们依托各个职业系统内部的诗词创作社团,积极参与诗词创作,将本职工作写进诗词,拓展诗词的表现题材,逐渐形成行业或个体的写作特色。当然,也有一些诗人,在创作中有意或无意避开本职工作,专写个人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新场域的题材拓展


现代社会产生了许多新的生活场域,如城市、校园、工矿、企业等。新场域是当代诗人诗意生活的家园,已成为当代诗词的重要题材,体现出当代诗词的时代性。


1. 现代化的城市抒写

与传统诗人生活的山林、庙堂等场域不同,当代诗人日常居住之所为现代化的城市,城市中发生着各种情感骤变、命运沉浮,这些都成为诗人抒写的素材。城市诗词创作颇具规模,刘斌(留取残荷)集2015、2016 年两年时间陆续搜集整理了《城市诗词三百首》,在网间流传。这类诗词以现代化城市为描写对象,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城际交通等意象纷繁靡丽,体现着城市人正在经历的快节奏生活,以及被生活挤压的焦虑又复杂的情感,表现出较强的现实关怀。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诗人有曾峥(独孤食肉兽)和宋彬(林杉)等。城市题材在这些诗人的笔下,以现代化的手法、审美化的意象与诗性的语言表达出来,铺展成当代人现实生活与心灵经历的图景。


2. 洋溢青春气息的校园诗词

诗词教育的蓬勃开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园诗词的创作, 从事诗词创作的年轻人日益增多。各高校陆续成立了学生诗词社团,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诗社还联合成立了长安诗社。近年来陆续成立的唐社、铭社、乾社、承社、龙社、谦社、拙社等诗社,也多是以80 后、90 后的校园诗人或刚毕业的青年诗人为主。2016 年第三届“诗词中国”大赛专设了青少年分赛,共收到1.6 万多首投稿作品。


在自我情绪与情感的抒写中,校园诗人偏爱描写青春、爱情和淡淡的忧愁,偏爱篇幅短小的绝句与小令。其中,较为引人瞩目的现象是流年体创作。据考察,流年体发源于2009 年的百度贴吧,取“似水流年”之意,总体风格是以一种清新的笔触来写少年情思。代表诗人有夏婉墨(尹椿溢)、纳兰契(闫凯)等。有研究者认为,当代校园诗词以青春为主题,对具体的校园生活则表现较少,甚至有所规避;风格也较为古雅,传统气息十足。校园诗词的这种偏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诗人以工厂矿山为描写对象,尝试将大机械时代的厂矿写入诗词,表现与传统诗词赖以生存的农业文明反差巨大的工业文明,这类作品和根据新闻写作的社会题材的作品,在主题与写法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四)哲学思考成为抒写对象


近现代以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哲学理念的更新,都对文学包括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哲学领域的一些新观念、新思维、新成果,一旦被诗人接受,便会在诗词作品中有所体现。然而,在当代诗词中,哲思已不只是诗词暗含的、需要发现与研究的部分,而是成为诗词抒写的直接对象。具有深度的理论命题,尤其受到诗人关注。他们在诗词中直接叩问宇宙与生命,叩问神灵与生存,将思考的过程呈现在诗词中。


有人将这类实验式的、宏大主题的抒写称为“实验体”。当代诗人抒写时事、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也抒写当代社会特有的职事以及新场域,探索将当代题材融入诗词这种传统文学样式中,表现时代与自我,取得一定成绩,值得肯定。


三、体裁的探索与实践


在体裁方面,当代诗人广泛创作传统古近体诗、词、曲等作品。同时,部分诗人反思传统体裁在表现当代生活方面的局限性,尝试从新诗、民歌乃至国外诗歌借鉴有益成分,变革传统诗体。


(一)新古体诗与旧体新诗


新古体诗大多为非律诗齐言体,押韵上多数平仄分押,也有部分平仄通押。一般认为由贺敬之最早提出,也有人认为由范光陵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首倡。有人认为这种不拘格律的“新诗体”兼具新旧两体之长,避开两体之短,适合表现当代生活。2016 年出版的《中国新古体诗选》,共收入190 位诗人的470首作品。还有一种创作方式常与新古体诗混淆,被称为“旧体新诗”,即在传统诗体中引入新诗的语言以及创作技巧,平仄格律则比较严谨。严格来说,新古体诗的变革是诗体变革,旧体新诗则是严守格律基础上的写作技巧变革。


(二)竹枝词


竹枝词是介于民歌和七绝之间的一个诗歌体裁,适合写风土人情,清新活泼,格律稍宽,古人多写成七言四句,可视作传统诗词的一个变体,有人认为可归于词文体。近年来很多地方倡导写竹枝词,并将作品整理出版,如《广东竹枝词》《湖北竹枝词》《北京生活竹枝词》等,湖北省诗词学会还专门成立了竹枝词文化中心。这一传统体裁也得到较好发扬,很多人用它来描摹现代城市风情,如2016 年出版的《武汉竹枝词系列丛书》包括《武汉竹枝词史话》和几位当代诗人创作的近千首竹枝词,多描写当代名物和生活体验,是传统竹枝词的当代新变。


(三)自度曲


不少诗人有意打破既有词牌的束缚,自度新曲,以此拓展诗词的写作边界。甚至还出现了自度曲的分支,如河南诗人王国钦倡导的“度词”。其中,有不依照词牌的格律要求或当代乐谱而盲目“自度”的现象,创造既非诗又非歌的一些作品,艺术水平高的并不多。东北诗人张智深认为词不仅可以自度,慢词甚至可以不押韵,称“慢词不同于诗,其句长短参差,大大减弱了听觉对韵脚的期待感,故慢词不韵有合理性”。在熟谙诗词格律和当代作曲的基础上,他创作了不押韵的自度曲《黄昏边界·京并之旅》。从当代音乐的角度去考虑创新诗体,或可取得突破。


(四)译诗


以传统诗词形式翻译外国诗歌虽一度兴盛于晚清,后又因白话文学兴起而日渐衰微。近年来,文言译诗逐渐呈现复苏趋势。将外国诗翻译为诗词,与传统括体创作有一定相似性,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创作。2016 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分别出版了眭谦译《莪默绝句集译笺》和钟锦译《波斯短歌行》等译著。译者皆以格律严谨的七绝体翻译了波斯十二世纪著名诗人莪默·伽亚谟的作品,前者收录600多首作品。这两位译者的创译凭借娴熟的传统诗歌创作技巧,为异域诗歌的阅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为归化翻译理论敞开了一个新的解读视域。两位译者还翻译了不少欧洲诗人的经典作品,陆续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对外发表,引起一定关注。就在这一年,其他不同流派的诗人也分别在以诗词形式翻译外国诗歌方面做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如一批“实验体”诗人在孙勇(响马)的组织下,定期讨论,分工协作,用“实验体”的风格集体翻译了众多西方诗歌。知不知斋主则进行了多首双语格律诗的尝试,他将同样的内容,分别写成汉语格律诗和英语格律诗。林贤基(贤机生)则将法国的拉马丁、德国的歌德和海涅以及英国的叶芝等人的作品译成了汉语格律诗。

 

四、诗歌语言的多种实验


在当代白话文语境下,诗词的语言风格较为多样。归纳起来,大抵有通俗化、古典化、新诗化和解构化四种倾向。


(一)通俗化倾向


诗词语言通俗化是指在诗词创作中,使用稍加锤炼的白话或者浅近的文言进行创作的倾向,诗人尽量少用典或者只用熟典,力求诗作通俗易懂、浅显风趣。这种语言风格目前较普遍,也为多数人所提倡。中华诗词学会和各地诗词学会刊物上的作品,以及其他主流报刊的作品,多属此类。部分诗人如高昌、林峰、刘庆霖、江岚等,以通俗化的语言表达盎然的诗意,创作出不少较有艺术水准的诗词作品。


运用口语是诗词语言通俗化最为常见的方式。受字数、格律以及词谱等的制约,诗词很难完全口语化,偶尔会出现完全口语化的特例,但不宜过度提倡。部分句子可根据表达需要大胆使用口语,运用得当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比如曾少立、杨弃疾、彭莫、刘如姬、吴畏、刘白杨等人的作品。


打油诗是语言通俗化倾向中较为特殊的方式,对表现讽喻、自嘲等主题较有优势。诗人熊鉴以及何永沂、杨逸明、廖国华、许清泉、何鹤等,不时创作此类作品。


(二)古典化倾向


部分诗人主张接续传统,用雅正的文言写作,表现出强烈的古典化倾向。这部分诗作语言较雅驯,典实较多,沉潜悲慨,多愤世伤怀之感。主张语言古典化的诗人,不免有因袭、程式化之弊。因此,部分“实验体”诗人再次回溯传统,主张向汉魏乃至先秦学习,创作了大量文辞古朴的五言古诗及诗经体、楚辞体、杂言诗。也有部分诗人在文言创作中融入了汉译西诗、汉语新诗、白话的词汇及语句,形成一种以高古文言为主、多种风格杂糅的语言特色。代表作品如段晓松(嘘堂)的四言诗《南北》(踖旧履兮,望旧山兮)等。


古典化与通俗化创作观念尽管有所分歧,实际上却难以做出严格的区分。同一位诗人在某种情境下、创作某种题材时,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而在另一种情境下、创作另一种题材时,可能会运用古典化的语言。以2016 年发表的林峰《水调歌头·甘肃永泰龟城遗址》和熊盛元《贺新郎·登台州白云阁,步稼轩“甚矣吾衰矣”韵,兼答尤悠》为例,语言用典以及雅驯程度上差异并不大。


(三)新诗化倾向


虽然新旧体诗同时代并存,不可避免地有相互影响,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存在隔阂。人们往往把口语化误认为是新诗化。事实上,二者的诉求并不一致:口语追求的多是通俗易懂;新诗化表面看也是白话口语,但实际上是追求文本的陌生化和语言的张力。与古典化需要熟读大量古典作品一样,新诗化也需要大量阅读新诗经典作品,来培养语感和审美意识。当下诗词界的部分“实验体”诗人有运用新诗化语言创作的作品。


与口语化一样,新诗化也受到诗词格律和字数的强大制约,整首作品的新诗化只可偶一为之,在一首作品中部分地引入新诗思维和新诗化语句较为可行。写作实践中,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已然较多,如2016 年发表的曾峥《念奴娇·一个武汉人的城市记忆:梦过昙华林》等。


(四)解构化倾向


解构是后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批评方法,指对既定结构进行消解或拆分,尝试构建新的结构。当代诗词创作者也有运用解构的方式创造诗歌语言的情况。解构化的一种方式,就是运用文白落差,以文言造句方式言说当代名物,比如上海诗人姚平(无以为名)创作的《在秋的掩护下登楼吷剑》,以及他的“雪真优雅风堆放,歌好深沉夜吸收。与我协调先进酒,向谁暗算未来愁”等诗句(《21 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


解构化的另一种方式,就是以外文字母、单词甚至句子入诗。2001 年,旅日诗人金中一首七律的尾联用了“知我沸腾鲜血里,蕴藏有汝D N A”,并写了《论外来语入诗》一文。2016 年彭莫有“树荫如盖,小店无WiFi”,杨逸明有“两制 PK 孰优胜?海天欲问往来鸥”。外文入诗对诗词的表达边界有所拓展,但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影响文本的观感,二是外文平仄不确定,与一字一音且讲究平仄的汉字难以完美融合。


五、诗词创作的特点与趋势


综合考察2016 年中华诗词创作的总体情况,可以发现当代诗词表现出两大特点,即对精英写作的坚守与平民写作的大势所趋,尊体与文体边界的打破。


(一)对精英写作的坚守与平民写作的大势所趋


在当代诗词创作领域,不少诗人坚持以精英的身份或态度从事诗词创作,从题材到体裁,从语言到技巧都坚守着传统诗词的既定规范。比如,刘梦芙在丙申冬日扬州瘦西湖消寒诗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诗词本质上是一种精英文化、小众文化”,同行的另一位诗人则表示“我同意梦芙先生的精英论调”。有学者将此类创作定义为“守正派”,称:“‘守正体’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精英写作的态度,是对中国主流诗词创作传统的回归。”(参见周于飞《网络旧体诗词创作的三体并峙格局初探》,《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3 期。)


然而,当代诗词作者散布于各行业,早已平民化,诗词界也出现平民写作的声音。有诗人在陈述自身的创作道路时说,“我以城市平民自甘……在诗旨上去精英化”(参见曾峥《我的创作道路》,载《21 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还有人认为精英写作与平民写作是种写作身份与态度,与创作手法上的保守或创新不能简单对应,认为无论保守的传统派还是创新的“实验体”,都有抱持精英写作态度者,而平民写作中也有保守一派与创新一派之分。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合理,至少表明在2016 年平民写作与精英写作这两种观念已然成为诗词界讨论的话题,并开始探讨这两种写作观念背后的价值取向、题材选择、语言风格的差异。


(二)尊体与文体边界的打破


传统诗词各种体裁,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语言风格,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写作范式。当代诗词作者基本在延续文体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当然,在题材、体裁以及语言风格上,也或多或少地尝试新变,比如城市题材的介入,新古体诗的提出以及新诗语言的运用等。这些“新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尝试打破文体边界,革新当代诗词创作。


运用小说的虚构与叙事手法创作诗词。部分诗人尝试用小说的虚构与叙事手法去创作诗词,甚至提出“微型小说词”“非我诗”“大诗”等概念。他们主张“把诗词写得像小说和电影”,“将叙事进行到底”,更要在诗词中勇于虚构,甚至创作长篇小说式的组诗,将组诗中的每首作品作为小说的片段来创作。诗词中的人物可以有年龄、身份、性格、品行的变化,也可以有各种人物关系与矛盾冲突。当然,按照这种构想创作的诗词作品并不多,比如2016 年彭莫(金鱼)的《重玩PC 版心跳回忆之永远属于你》,描写一部爱情游戏中14 个角色的14 种人生,是打破小说与诗词界限的尝试之作。


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创作诗词。蒙太奇来自法语,有“剪接”之意,后来被电影理论借鉴,用来指称电影的一种手法,即将不同镜头拼接、组合用以表现特定含义。近些年来,在诗词创作领域,诗人们也注意运用蒙太奇手法,运用电影镜头切换组合的手法,尝试让静态的物象活动起来。代表作者如曾峥等(见2016 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 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二十世纪以来,不少学者以蒙太奇手法解读古典诗词,用以说明或剖析优秀古典诗词具有的镜头拼接式的流动之美。但也有人质疑,这种切换场景的手法到底是现代的电影手法还是传统意象叠加从而构建意境的方法。


现代以来,我国社会逐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语境由文言变为白话,诗词作者群体由精英士大夫变为平民。这三大巨变,是导致诗词新变的根本原因。由于强大的审美惯性,诗词的新变进程缓慢,乃至曲折。2016 年诗词创作最大的意义,也许不在于创作本身,而在于涌入了许多愿意创作的人,有理由相信未来几年还会涌入更多的人。创作人数的剧增,会带来更多写作风格,更多新变因子,以及一个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