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民族复兴的文化篇章

作者:张贺 刘阳 王珏 郑海鸥 史一棋   2017年11月02日 09:01  人民日报    976    收藏

原标题:

抒写民族复兴的文化篇章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文艺界反响热烈


 近日,大型歌舞诗《多彩和鸣》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由此拉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贵州文化周的大幕。 新华社记者 任 珑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段话,在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


告别“文化焦虑” ,中国文化资源供给能力大增


历史总是在今昔对比中让人无限感慨,给人以启迪和激励。就在10年前,正当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之际,文化界还弥漫着焦虑的氛围。出版界忧虑所有中国出版社年产值加起来不如西方一家跨国出版集团;电影界忧虑一旦放开引进国外电影,中国本土电影可能全军覆没;电视剧工作者忧虑年轻观众都去追韩剧追美剧,国产剧面临观众危机;文化管理部门忧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得不到保障,不少乡村地区,农民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借一本书要走上几十里路……

但今天,这样的焦虑已经消散一空,取而代之的是自豪与自信。今天,全世界最大的10家出版集团,中国占据了两家;中国年出版图书超过40万种,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电影市场以近500亿元人民币的年票房收入高居世界第二,《战狼Ⅱ》超56亿元刷新单部国产影片票房新纪录;每年2万部的产量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剧大国,一股追国剧之风潮正在兴起;60万家农家书屋,4.1万个乡镇文化站,40多万家村级文化室,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使农村地区彻底告别文化资源稀缺的状态,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已经融入数亿农民日常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能力增强、覆盖面扩大,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丰富性前所未有。可以说,经过这5年的加速发展,我国基本告别了文化资源短缺状态,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截至2016年底,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8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到4.14%。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说,全国范围内文化资源供给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现了由“短缺”向“极大丰富”的跨越式根本转变,“以往各地缺文化设施、城乡缺文化资源、基层缺文化队伍、群众缺文化服务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提高文化供给能力,提升文化发展质量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这种矛盾在文化领域也有突出的表现,也是我们接下来要着力解决的。”北京大学教授陈少峰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对文化创新能力提出了挑战。所以,文化产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指出,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过去的吃穿用住等基本需求之外,人们在文化、心理、艺术、美学、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从近期非常受欢迎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就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高雅文化、传统文化内容正在被大家接受。这与全民素质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尤其是85后、90后、95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更高,显然也会推动社会对文化需求的提升。”金元浦说。

但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日益凸显出来。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指出,一方面,文化产业各个领域的生产数量很大,电影、电视剧、出版、舞台演出等各方面的作品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作品和产品却并不多,缺少精品力作,有高原没高峰的现象切实存在,这是发展数量与质量的不平衡。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地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和消费发展也非常不均衡。这些都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要补齐的短板。

金元浦认为,要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要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他说,制约发展的一个瓶颈是传统管理机制造成的条块分割,各个文化管理部门分管不同的文化领域,但今天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跨界融合态势,如BAT等互联网企业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是全领域覆盖和介入。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对装备制造行业、消费品行业、信息产业、建筑行业、旅游产业、农业、体育等七大行业产生影响,融合创新是未来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巫志南认为,不仅文化产业需要供给侧结构改革,城乡公共文化事业也同样需要供给侧结构改革。“我们必须改变单一产品简单填补群众闲暇时光的‘短缺’思维定势,高度聚焦小康社会条件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加快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素养的现实和长远需求,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

巫志南认为,今后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科学性、均衡性应有较大改进,迫切需要改变城市中心单体设施超大面积、豪华装潢、远离群众、孤岛运行的倾向,均衡布局、功能健全、按需配置、贴近城乡基层群众的中小型公共文化设施应当予以更多重视。

目前就总量而言,我国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出版物、影视剧、演出等都不算低,但人均拥有量不高。我国现有4873家博物馆,而且还在以每天至少1家的速度快速增加,但距离美国35144家博物馆的规模仍有较大差距。虽然我国电影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观影人次仅有美国的1/10。现实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既要有规模也要有质量,只有在供给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提升质量,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要提升文化发展的质量,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反对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作品、文化产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说,“文艺发展的核心应该是以人为本。只有深入民众,了解人民需要怎样的文艺作品,才能创作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品质,精益求精。”

国家一级编剧、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周振天认为,作为创作者,要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出精品力作。他说:“文艺家要将对历史进程的理解,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人性的开掘有机地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争取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将特定的文化内蕴融入作品中。”

人才是事业兴旺繁盛的基础,一些业内专家也强调指出,当前我国文化人才培养与现实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尹鸿说,目前中国是培养文化相关专业在校生最多的国家,但这些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却得不到充分的教学资源,政府和企业也没有为人才从校园到实践的孵化提供足够的平台,人才成长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大家都等着人才自然成熟,由此造成的浮躁心态导致了天价片酬、唯票房、唯收视率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的整合,改变一些不合时势的传统发展观念。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