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致寓意

作者: 2017年12月06日09:47 浏览:5489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重阳节,无山可登,无高可攀,
有酒却不知与谁醉,我只好
扛着一座城,去怀念一小块
比泪腺还小的青草地。
重阳节,有爹妈,没故乡,
到处是菊花和胜利,
每一朵笑容都丧失了寓意。
重阳节,没有九层糕可吃,
我只好吃键盘,吃红灯,
吃一些瘸腿的交通事故。
有一年实在没啥可吃,
我就跑到老虎的眼睛里,
像吃面条那样,
吃掉了一条干净的小溪流。
那年重阳节,古今我一人,
光洁的额头,渗出许多波纹。



点评


重阳节是中国最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也堪称是最能引发古代诗人灵感的节庆。从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到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从卢照龄的“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到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重阳节的诗歌书写越来越精湛于古代诗心对岁月流逝的感怀。所以,从诗歌主题上讲,对人生处境的敏感(孤独的主题),对衰老的省察(难以言述的悲哀),对生命自身的反思,不知不觉已构成诗写重阳的套路。就诗歌类型上,写重阳节的诗,基本上不出感怀诗的模式。而且对现代诗人来说,用自由诗的节奏把握重阳文化的底蕴,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了这么多的前提限制,再看这首用当代语言写就的《重阳节,致寓意》,反倒能看出重重的压力之下,诗人推出的一点新意。这首诗中,重阳节的习俗,诸如“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都被诗人巧妙地用来穿插到对诗的主题的演绎之中。所谓巧妙,指的是诗人将人们耳熟能详的重阳典故,都编排到一种古今对比之中;并通过鲜明的对比,将诗的主题犀利地扩展到对文化的衰落的感叹。对古代的诗人而言,重阳节充满了温润的文化象征,甚至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生命镜像的自我呈现。重阳节像一个文化纽带,通过精心选择的时间的庆典,将人和自然紧紧黏连在一起。虽然有无尽的愁绪,但身处自然之中(比如登高),人们在人生中体味到孤独和悲哀,都会缓缓卸载到自然的情境之中。但在这首中,如今的诗人在生存处境上可以说则显得相当尴尬:“无山可登,无高可攀”,这里的“寓意”的确也明显,它喻指人和自然在现代情境中的脱节。现代城市,看似高楼林立,却缺乏真正的可以环顾大野的高点。所以,诗人只好“扛着一座城”,想去制作一个可供攀登的高山。这个细节,用得非常精准。“比泪腺还小的青草地”,喻指野蛮的城市扩张对自然环境的侵害。这里,通过对个人处境的省思,诗人也将诗的矛头指向了对自然生态的反思。更令人尴尬的是,“有酒却不知与谁醉”,诗人的意思是,即使有佳酿,也找不到酒逢知己。这似乎在暗示,现代的都市生活人们都忙于奔命,难得闲暇来静思人生的况味。按诗人的揭示,佳节莅临,但现代生活却已乏味到连小小的“九层糕”都没得吃。不一定是真的没得吃,而是我们再也吃不出那种微妙的滋味。我们只能顶着重阳节的空名,琐碎于现代物质生活的晦暗和无聊——“吃键盘”,“吃交通事故”。像前面提到的“扛”一样,这里,“吃”这个动词也用得非常精妙,它写出了诗人的愤懑和无奈。“跑到老虎的眼睛”,“吃掉一条小溪”的意象,近乎一种控诉,也有利于拓展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尽管触及尖锐的现实问题,却在诗的视野方面控制得非常好,展现了诗人对诗的主题的良好的平衡感。


特邀点评:臧棣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陈先发 陈卫 曹宇翔 耿占春 顾建平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蒋浩 贾鉴 莫真宝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向以鲜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余怒 叶舟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周伟驰 周瓒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点击查看

“每日好诗”投稿专区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温馨提示:

稿费、赞赏在线申请领取方法

QQ图片20171017124737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