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玉斋诗话(402-407)

作者:王少敏   2018年02月05日 14:02      224    收藏
402

        审美经验是普遍存在的,但美究竟为何物却常常“百姓日用而不知”,只知道一个人会觉得这个东西美,那个东西不美,美与具体的对象有关;或同一个东西这个人觉得美,那个人觉得不美,美与人有关;抑或同一个人对同一个东西有时觉得美,有时觉得不美,美与具体的审美活动有关。
        百姓日用而不知,美亦近乎道哉?


403

        哲学的美是讲美的存在。依据“美学提问方式的产生与演进,根源于人的本体论结构,根源于对人的本质之认识以及对人存在本身的价值观。也就是说,美学提问方式必然依赖于哲学对人的意象性结构。”(汝信、王德胜:主编《美学的历史: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3页)美学可划分为“本质论”和“存在论”两大话语体系,但“无论‘本质论’还是‘存在论’,在谈美的本质之时所讨论的都是人的本质问题,并一致地希望用美学方式来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同上,第16页)可见,人们在谈论美的时候,总不离其根。追根究源,自然界是人存在的根,而人又是人的世界存在的根,无论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只要离开了人及人的世界,美就完全地丧失了价值。宇宙学上有一个人择原理,说正是因为人类的存在,宇宙才是现在这个样子,如果宇宙不是这个样子,就不会有我们这样的智慧生命来谈论它,美又何尝不是人择的呢?正因为人的存在,美才出现在了天地之中,同时,人本身亦在天地中。

404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发现者惟人而已。一如宗白华所说:“没有人,就感不到这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不出这美。所以钟繇说:‘流美者人也。’”(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宗白华全集》第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409页)朱光潜也认为:“任何自然状态的东西,包括未经认识与体验的艺术品在内,都还没有美学意义上的美。”(朱光潜:《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朱光潜全集》第14卷,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79页)“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0页)如是,与人分隔开来的“天地之美”对人来说也是无。然则,人所知所觉所谓的“天地之美”从何而来?或者,天地也无所谓有大美,亦无所谓无大美,天地遇见人,美才始现,美是从人与天地的相互作用中“涌现”的,美是介于每一次具体的审美活动而冒生的新质,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下的实践工夫。美并不是纯粹地孕生于人,也不是纯粹地孕生于自然界,美是综合地孕生于包括人自身在内的自然界这一复杂适应系统自身的涌现性。正如恩格斯所言:“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9页)因此,思维能够理解自然界并不惊奇,思维不能理解自然界倒是令人惊奇的,同样,人从天地之大美而生,因此人与天地的相互作用“涌现”美并不惊奇,不能“涌现”美倒是令人惊奇的。

405

        美的重要性在于美参与了人的创造活动,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3页)但真正困难的是美的规律有哪些?我们能不能像牛顿定律刻画力学的规律那样将美的规律刻画出来?这些美的规律是类似于经典科学的,还是类似于量子力学、相对论,抑或复杂性科学?科学的规律能够通过观察和科学实验去发现,去获得,在发现、获得美的规律的征途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观察和美学实验?或者诗歌、绘画等等的艺术创作也就是这样的一些美学实验。所以艺术的创作可以借鉴以往的经验和规律,却不必拘泥于以往的经验和规律,因为实验总能发现新的经验和规律。诗人和艺术家只不过是一群怀着对美的朦胧的直觉,不断地去实验的人。

406

        对于美的最切近的追问是,我们创造那种我们称之为美的东西,究竟要用来干什么?是如蔡元培所说:“若为涵养德性,则莫如提倡美育。”(《蔡元培全集》第3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78页)是如朱光潜所说:“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特重诗,以为它可以兴观群怨,又特重礼乐,以为‘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论语》有一段话总述儒家教育宗旨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三项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朱光潜全集》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45页)朱光潜的美感教育同样也是指向德育,在朱光潜看来,“德育从根本做起,必须怡情养性。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功夫。”(同上,第146页)如是,“美以育德”和“文以载道”异曲同工。
        美以育德是情感主义的德育进路。美育不是从认识论的进路推进德性,而是从情感主义的进路推进德性。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知”只有“解释世界”之用,只有“物质实践”才有“改变世界”之用,因此,德终究要见之于行,才能实现德的价值,德若不在行中,也无所谓德,《孟子•离娄下》曰:“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但“由仁义行”总非“自然而然”,王阳明虽竭力发明“知行合一”,但知而不行却很是平常,知化为行,无奈只能让情来催化。美学正是要培育出这样的情,并借助情的催化作用使“由仁义行”变成“自然而然”。
        固然,善是比美更难达到的境界。“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尽美的,既可能是尽善的,也可能是还未尽善的,《武》即是美至矣,而善尚未至。在中国人固有的观念结构中,德是最高的范畴,因为天地也不过是个生,而德直抵这个根本,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

407

        美的总根源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内在关系。人与自然界相对独立,自成己体,若这种种适应性主体之间不能形成复杂适应系统,终究是支离破碎,则美将不存。换句话说,万物一体,保合大和,是美涌现的条件,不和无美。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存在的基本问题。这种关系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是实践的还是思维的,各家观点历来不同,但不管是什么性质的,人与自然界之间总不外乎是相互作用,复杂适应,“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8页)人发挥自身的潜力,控制自己的力量的活动,依赖的还是人自身,这种发挥是自主发挥,这种控制是自我控制,因此人本身如何,决定着自主发挥如何,决定着自我控制如何。人使用他身上的自然力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同时也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或许原本也就是“自然而然”,但人的“自然而然”被人自身所意识,并成为人自身的意识的和意志的对象,便改变了人对人自身的看法,人欲奋起而主宰自身的命运了。但人自身的进化史早已认证了“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3页),人的意识和意志本身也是自然的产物,因此人自身的创造力无论如何卓越如何发达也只是决定着,人是一个自主地、并自然地发展着的主体,在人的意识和意志中表现为自主的发展在更大的现实历史关系中表现为自然的发展,人的发展是一个自主地发展着的自然历史过程。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建构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3. 批评家张清华访谈: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4.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堂
  5.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