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篇横绝压倒全唐 这首诗竟埋没了八百余年

作者:郦波   2018年02月09日 16:00  凤凰国学    3780    收藏

编者按:

“2018年是大唐建立1400年,那是个群星璀璨的伟大时代,那是直到今时今日还依然活在我们心中的盛世大唐。”遇见发愁的李白,和他一起登上金陵的凤凰台;品尝王翰的葡萄美酒,在刚健的时代风貌里体会中国式的狂欢;跟随王维的行迹,走近“安史之乱”的事件现场;借用罗隐的锐利目光,在唐代市井中观察世间百态……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新著《唐诗简史》,带你品读唐代王朝历史与诗人浮沉命运,解唐诗、说唐史,还原心中大唐,走进恢弘却温暖的大时代。


《赏月空山图》(资料图)


在盛唐的李白、杜甫之前,在盛唐的边塞诗、田园诗到来之前,我们还必须仰望一座唐诗的丰碑,这就是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正所谓“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的这首伟大诗作确实是不能、不该,也不可以绕过的伟大丰碑。诗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读来真是琳琅满口啊!甚至齿舌生香,让人不禁陶醉!

可是,这样美的《春江花月夜》也曾经在历史中被埋没过很长一段时间。据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所选的唐诗选本,包括唐人的杂记小说,甚至一直到宋代的,比如《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纪事》,乃至到元代如《唐音》等,都没有选过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从唐代到元代的,甚至包括到明初的二十多种诗话,也就是诗歌艺术理论批评著作中,也都没有提及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

最早收录这首《春江花月夜》的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但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四十七卷中,所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共有五个作者的七首作品。如此看来,郭茂倩也是因为《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而这个选本又主要是选乐府诗,所以才把它收录其中。换言之,郭茂倩当时其实也并没有对《春江花月夜》另眼相待。

一直到明嘉靖年间,也就是“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兴盛之后,各种唐诗选本才开始纷纷收录这首《春江花月夜》。之后,明、清两朝对这首《春江花月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从晚清到民国,从“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孤篇压倒全唐”之说,到“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这一首《春江花月夜》才逐渐受到世人重视。

为什么从唐到明,在长达八九百年的时间里,这首经典名作,却一直不被世人所重视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浣月图》(资料图)


《春江花月夜》四句一转韵,形成一组,全诗共九组,也就是有九次转韵。这九组诗句,以传统上一种比较简略的分法来看,其实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四组的“望月”和后五组的“游子思妇”。

第一组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春江潮水连海平”,是说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几乎与大海连成一片。张若虚是扬州人,他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就写于扬州的长江之畔。

“春江潮水连海平”,春天的时候,江潮已然浩荡,诗人用那俯瞰寰宇的眼睛,就可以看到长江与大海之间,因为春潮始生而相连成片。在中国古代,广陵潮曾经和钱塘潮一样有名,这一段扬子江面的广陵春潮,虽不像钱塘潮那样奔腾汹涌,但浩大连绵,同样浸润了诗人的想象。

请注意这个“共潮生”的“生”字,后来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们为什么都用“生命”的“生”,而不用那个“升起来”的“升”呢?这个“生”字的运用很有讲究。“上升”的“升”,表现的是一种状态;虽然它是动态的状态,但也仅仅是一个状态。而“生命”的“生”,表现的却是一种情境——有情感、有境界。“生”是孕育,是生长,是有生命、是有灵魂的。所以一句“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经意间就赋予了最重要的那个意象——“明月”,一种拟人化的生命与灵魂。

从“海上明月共潮生”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在诗词中的地位,几乎无可匹敌。虽然在张若虚之前,描写明月的诗词不乏其例,但从整个诗歌史的角度来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让“明月”成为诗词中最最经典的意象,毫无疑问是有着里程碑式意义的。

事实上,《春江花月夜》虽然写了很多意象,但是它的意象线索就是以“明月”的生浮沉落为主线的。所以第一组四句说的就是“月生”:当江海浩荡,明月初生,月光与水波千万里澄澈相映。故而我们在这种景象中,忽然生出一种感叹,这时江海孕育而生的又岂止是明月!而月华初临,水光滟滟,眼中所见又岂止是光亮呢?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定是一轮有生命的对象,所以面对明月,诗人才可以打开思想与情感的宝藏,从而借面对明月来面对宇宙、面对苍生、面对人生、面对生命本身。这就是为什么每每我们面对“海上生明月”时,内心会不由自主地感动、激动,甚至一时间泪水也要像明月般与潮共生。

明月既生,春潮与共,故而到了“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重点其实已经悄无声息地从“月生”过渡到了“月明”。“滟滟随波”,这里的“滟滟”其实就是波光荡漾的样子。因为有千万里的波光荡漾,也就是水与月之间的光影交相辉映,所以才能点出“月明”。

正是因为这种月明和光影,才在诗歌的潜在逻辑中延伸出下面的描写:“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古时“城”外属“郭”,“郭”外属“郊”,“郊”外就是“甸”。“甸”其实也就是“郊外之地”,而“芳甸”就是“芳草丰美的郊外之地”。那么,“江流宛转绕芳甸”是要突出这些芳甸、草甸的芳草丰美吗?下句说“月照花林皆似霰”,“霰”这个字是天空中那种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似霰”就是说在月光中的照射下,连春天的芳草与鲜花都显得晶莹洁白。



那这里是不是在说芳甸与花林之美呢?其实通过“江流绕芳甸”“花林皆似霰”,诗人重点要表现的在后一联“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又叫“流霜”。“流霜不觉飞”,就是说天空中处处都充满着那种如霜、似雪、似霰的颜色。

所以第一组四句写的是“月生”,而第二组四句表面上写芳甸、花林,其实重点要写的是“月光”“月华”。请注意这里的“月光”与“月华”,并不只是美,诗人要说的是这种美丽的月光与月华弥漫了所有的时空,它无处不在,无所不笼罩。

因此,接下来的第三组四句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因为“月光”“月华”无处不在,无所不笼罩,充塞全部的时空,所以连细微的灰尘都消失不见了,天地一片纯净。而这片纯净的天地,全部属于月亮。这是一片怎样浩大而纯净的时空啊!而这片时空中的核心,甚至这片时空的主宰,就是“皎皎空中孤月轮”!请注意,既然说是“月轮”,那么就是圆月,就是满月。在这片浩渺而纯净的时空中,那一轮孤月,那一轮满月,它的光华无所不在,它仿佛就是这片时空的永恒主宰。

就是在这个伟大的主宰面前,竟然出现了一个单薄、瘦小、甚至也是永恒的身影,那就是人类的身影。“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什么人最初看见这郎朗的明月,而这时空的主宰——这明月又是在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类的光明?这简直就是天问!

此前讲月生、讲月明、讲月华、讲月光的无处不在,无所不笼罩,其实是营造了一个浩渺纯净的空间。但“何人初见月”与“何年初照人”这两句,貌似突兀之问,却在时间上的终极之问立刻宕开一笔,在空间的体系里突然生出时间的坐标,于是时空的坐标体系才真正完全地确立起来。

于是,江畔那个瘦小的身影,面对皎皎空中的一轮孤月,面对那片时空里的光华主宰,说出了最自信、也最深邃的文明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终于尽显大唐气象、盛唐气象,尽显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巅峰气象,同样尽显中国的文化、历史与文明的巅峰气象,也深刻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终极思考。

到此,人与月终于由对立达成了统一。故而人望月,月照人,俱显深情,既为引出下一组的游子思妇之情,也为人与月光华相映的此情此景,诗人笔触忽转,生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浩叹。一句“不知江月待何人”,那光华无所不在的明月,忽然变得深情起来;一句“但见长江送流水”,那如水的时光与如时光般的流水,也一下子变得深情缱绻起来。这是从哲思到深情的过渡,这是从深邃到深婉的衔接。从哲思到深情,从深邃到深婉,那个化实若虚、化虚若实的张若虚,他又会如何表现呢?

千年而下,真是“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一联既承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而来,又开启了下篇“诗言情”的深情与婉转。

下篇的第一组“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是总写游子思妇离别之苦。游子像那白云一片远远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上独自忧愁。“青枫浦”应该是在今天湖南的浏阳,这里是指游子思妇的离别之地。“不胜愁”就是无穷无尽的哀愁。两句既然各写游子与思妇,接下来的一联依然如此。“扁舟子”有零落、漂荡江湖之意,所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叶扁舟尽显江湖游子飘零之感,而明月楼上月华如水,照见思妇相思无尽。

接下来四组则分别写思妇与游子。先写思妇,承接“何处相思明月楼”而来。诗云:“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楼上那不停移动的月光啊,应该照着离人的梳妆台吧?月光丝毫不谙离恨之苦,穿帘过户,帘卷不去,照映在思妇的捣衣砧上,欲拂还来,竟让她产生出几丝埋怨来。

既然不能卷去、不能拂去这因相思而生的恼人的月光,那就换一种思维吧!


昆曲《春江花月夜》(资料图)


所谓“千里共婵娟”,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不也照着千里之外的思念的人吗?于是思妇的心中开始响起这样的心声:“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既然如此相思、相望却不能相闻,那就让我化身为那月光,化身为那似霜、似雪、似霰的银白,在这相思的暗夜,千里逐波,去到你的身旁,去照着你,去陪伴着你。

这是何等痴情啊!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却觉得,相濡以沫,何如“相望”于江湖。就像月亮一样,远远地望着你,哪怕人生之路泥泞满地,哪怕万里行程沧桑满野。这种“相望于江湖”,不也是一种满满的深情吗?你看那鸿雁,不停地飞翔,但永远不会飞出这无边的月光;你看那鱼龙在江水中欢畅,激起波光粼粼,让月华遍洒大江。如此一来,思妇对月光的埋怨又变成了纯洁而纯粹的深情,无所不在的月光、月华,又终将成了她深情的寄托。

可是漫漫长夜,月过中天,连月亮也开始要暗淡了吧!于是另一种人间的无奈与悲伤袭来,诗人的笔触开始转向游子。“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游子也在悲伤啊!昨夜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已过半,自己还不能回家,一江春水带着那春光将要流尽,连此夜江滩上那纯洁美丽的明月,都开始沉沉向西而去。时光一点点地流逝、一点点地推移,而人世间的伤感、相思与深情,也在一点点地堆积、一点点地沉淀。就在这一点一点又一点里,人的情感愈发鲜明、愈发浓郁,鲜明到如在眼前,浓郁到比月光、比江水还要缱绻,还要缠绵。

于是最后的伤情如余音袅袅、不绝于耳:“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斜月西沉,竟然要慢慢地藏于海雾之中,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他们的距离无限遥远。不知在天涯,在海角,在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多少这样的游子,乘着这月光,踏上回家的路。人生苦短,遗憾、伤感无处不在,唯有那西落的明月,摇荡着离情,把最后的月华,洒向江边静静伫立的树木。

表面上月亮是这首诗毫无疑问的主角。可是,写月亮的诗篇实在太多了,为什么独独《春江花月夜》,它写明月就能被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解答我们在一开始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春江花月夜》这首名作,在八九百年的时间里不为人所重视?

因为这首《春江花月夜》,它写的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不是一般的因情生景、因景生情,它写的也不是一般的借月怀人,或者一般的望月怀远。事实上,这首名作真正的主角,既不是表面形式上的月亮,也不是与月相对的人,而是伫立在月与人背后的“生命”!

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再难找出像《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触及宇宙、生命本质的诗来。正是因为有这种对生命本质的触及,所以“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感悟,才完美契合了大唐的精神、盛唐的气象。而“落月摇情满江树”的缱绻,又让生命如流水般、如月华一般,在时光的长河里尽显深情。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是用一种极其平静的方式,触及明月与人生背后的宇宙,触及永恒,触及生命,这其实也是《春江花月夜》在当时不被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初唐而至盛唐,自“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到刘希夷、陈子昂,擎起诗文变革的大旗,再到边塞、到田园、到“李杜”,终于迎来盛唐的气象。这一切需要高蹈者的振臂一呼,需要有力度的四方响应,于是才能见大唐的面貌,才能见盛唐的气象。可是,就在这转换的节点上,有一个平淡冲和的身影,有一个平静内敛的诗人,他站在扬子江边,以一种更宏大的生命视角、宇宙视角,甚至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眼光,去触及、去思考、去展现生命与永恒。况且他所站立的地方,远离那个时代的中心,他不在长安,他不在洛阳,他不在终南山上,他只在无人注意到的扬子江边,自然更为人所忽视。

所有的狂飙突进,所有的复古革新都与他无关。而他虽然在仰望明月,却又像在俯视苍生,用他福至心灵的感触,写下这样一首平缓又舒畅的《春江花月夜》,写完搁下笔转身而去,从此消失在历史的苍茫里。经历漫长的时间沉淀之后,它的光华终于渐渐地、平静而平缓地显现出来,终于引发无数后人的浩叹。

我们与李白、杜甫、边塞诗与田园诗相濡以沫,却与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相望于江湖、相望于时间的深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就像那明月,共你我而生!我们从不曾拥有他那样的境界,却仿佛因他陪伴而过了一生。



作者简介: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嘉宾。


《唐诗简史》,郦波著


注:本文摘自郦波著《唐诗简史》,经作者授权刊发,原标题为:孤篇横绝压倒全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2.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5.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花朵,趁着雨季回到树上|东莞诗集
  8. 诗集《一蓑烟雨》受业内点赞 梁平:在写作中建设自我人格并重新体认家国与个体精神的宽广存在
  9. 世界读书日·《明月沧海的高蹈脚步》分享会在京成功举办
  10.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