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丽岩的词:小蛮腰,真颜色,大执著

作者:浩荡之上   2018年05月31日 14:01      736    收藏

        祁丽岩是个词人。祁老师的网名叫“弄影”,这个网名可能与张先的“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及苏东坡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有关,由此看来,祁老师也是愿意被称之为词人的。
        祁老师现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写作教研室主任,这是在校内。在校外,她还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写作学会理事。这些“帽子”虽然唬不到“业内人士”,但在“业外”或“业余”,好像多少也是一个诗人“专业”水平的一种证明,相当于一纸“介绍信”。
        祁老师还是一个诗词活动家,不仅当着她的“珠江月”诗社社长,还兼任岭南诗社直属花城分社副社长,并在多家民间诗社挂职;她不仅自己参与当代诗词的创作,还写了很多诗词评论,并策划和主持了2015、2016年两届“广东诗歌春晚”。

        无论“介绍信”上怎么写,对于一个词人来说,还是要看作品。

一、不许新愁迷醉眼,好扶秋月入帘栊

       先来读一首她的词:【浣溪沙•知秋】

几度烟花了若空,斜阳归后问西风。伊人斜倚小楼东。
不许新愁迷醉眼,好扶秋月入帘栊。浮生滋味淡然中。


我的嘀咕:
        此词传达给我这个读者的感觉,大致是:所谓伊人,喝了一点小酒,有了一点小醉,生出了一点小情调,面对这个小日子,生出了一点小浪漫,这样的小小的情调,却正如秋月一般的行色,正如西风一般的自得,此便是浮生滋味,一种“扶秋月入帘栊”的滋味。
        我喜欢“不许新愁迷醉眼,好扶秋月入帘栊”,这是佳句,创造了一个有别于前人的“意境”,有着一种对于浮生滋味的“清醒的醉”和“有警觉的自得”。她仿佛把整个身心都变成了舌尖,对浮生滋味构成了一种与秋月相怜的独有的辨识。
        前人早已运用秋月与帘栊这两个形象来造境了,但最多只是写到“秋月映帘栊”,这个“映”字很一般,没什么大不了,而祁老师这句中的一个“扶”字,在用字上,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一个“绿”字,属于同一级别;意境则与李清照的“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属于同一级别,甚至更好一些。
        由于“好扶秋月入帘栊”的这种滋味,以前我没有读到过,因而我认为这是祁老师的独创、首创。进而我认为这首词奠定了祁老师在当代词坛当有一席。
        若果然有此一席,谁知道多少年后,那座“小楼东”的小楼,会不会被后人称为“扶月楼”呢?!哈哈!就像今人传“李清照酒醉蚱蜢舟”一般,后人就此敷衍出一回“祁丽岩扶月小楼东”之类的故事也未可知!


二、我诗和我在,俯仰之间,更有蛮腰立霄汉

        再来感受一下祁丽岩与苏东坡之间的隔代酬唱:【洞仙歌·次韵苏轼】,为了阅读的方便,我先嘀咕几句,然后再引出祁老师的作品。

我的嘀咕:
        【洞仙歌·次韵苏轼】这三首词,祁老师说只是借苏轼个韵,不算应酬唱和。我说,不算应酬,但属于唱和。
        关于唱和,我一直觉得挺俗,今人之间,彼此一唱一和,一多半是套近乎、互相吹捧的马屁文字,还有一小半是“见人唱歌喉咙痒”,并不是自己真想唱歌。当然,以唱和用于模仿、练笔的不算在内,因为那是另一个层面的事儿,那也不是我要嘀咕的事儿。
        但今人与古人的唱和,那就不俗了。虽是唱和,但那是单方向的。原唱的那个古人都死了很多个世纪,马屁拍不上,那就只剩下“见人唱歌喉咙痒”这个原因了。有些当代诗人,在读到古人作品时,会产生一种与古人比试比试的念头。这个念头,可以有。
        祁丽岩连和苏东坡三首《洞仙歌》,她真实的心理,我看就是比试。当然,她可以说成临摹、学习、切磋、练笔等等,不过我知道这是谦虚。谦者,敬也,逊让也。虚者,空也,不实也。她就是跟苏轼比试比试,那又怎么样呢?说实话,我还就真的很欣赏这样的气概。
        这样做,其实是很有意思的。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就是与陆游的一次比试,毛泽东以“反其意而用之”,成就了他的又一代表作品,多少人传唱啊!。
        那么,祁丽岩与苏轼的这次比试呢?请看: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敧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上面是苏轼的原唱,以红色标示,以示对古人的尊重(苏轼是我最粉的古人中的一级大师),再来看祁丽岩的三首【洞仙歌·次韵苏轼】: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乍起西风入怀满。
小轩窗,照我如水温柔,温柔处,一缕秋心撩乱。
美景终隔岸,此恨年年,多少流光付河汉?
独自向天涯,沧海无涯,千山越,水回峰转。
莫道那、西风最无情,更不忍、人间旧愁新换。


秋心似扇,自清凉无汗。
天也怜人鬓霜满。
是何年,弄影南国花城,城头月,隐隐云中迷乱?
我诗和我在,俯仰之间,更有蛮腰立霄汉。
冷眼看红尘,万丈红尘,终归是,浮云一转。
且不问秋月与春花,但赚得、闲词一杯能换。


深宵过半,正香风消汗。
千水千山月华满。
静无人,一梦游过江心,江心动,恍忽时空错乱。
那时明月在,弄影娉婷,点点霓虹入河汉。
世事几纷纭,几度秋来,秋来怨,流年暗转。
却不见、岁岁有良宵,是梦里、佳期不能偷换。

        苏轼的首句,据苏轼自注说,是一姓朱的眉山老尼传的,苏轼以此句作开头,祁丽岩也将此句做了开头。这相当于比武中的一个程式,不论。
        第三句,苏轼是“水殿风来暗香满”,祁丽岩三首中的三个第三句,我看没有一个比得上苏轼的,苏轼话里有暗香,香自何来,景也。然祁丽岩的三个第三句,都没有到这一层。
        但第四句,祁丽岩第一首中有“小轩窗,照我如水温柔,温柔处,一缕秋心撩乱”,这个我感觉比苏轼的更动人,当前汉语叫更“走心”。这就有点超越古人的意思了。
        还有是祁丽岩第二首的第五句“冷眼看红尘,万丈红尘,终归是,浮云一转”,也比苏轼的原句好,苏的此句太平淡。
        而第二首中的“我诗和我在,俯仰之间,更有蛮腰立霄汉”,仿佛我们的祁老师“跳”将出来,有着苏轼般的豪迈,此时此处,甚至比苏轼还要豪迈。
        我说祁丽岩与苏东坡“比试”,不是说一定要见个高低。而且,诗词更要从整体上看,不是像我这样拿几个好句子来比的,但至少,证明在某些地方,祁老师是可以跟苏大师比一比的。我如此一比,只是想说,当代人敢于跟古人比试,而不是拜倒在他们的脚下,这就是好事,当代真正的词人诗人们,应该有这种气概。
        想起2013年,诗词吾爱网发起的“和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故事。当时我在细读李清照的原词之后,感觉我对李清照此词的理解与网上提供的解释有所不同,我觉得网上的解释过于牵强附会了,李清照的一首词,未必就要写尽她的一生,而且她在写此词时,并没有经历后来所经历的苦难。于是我针对“学诗漫有惊人句”,展开了一段与李清照的对话,填了【渔家傲.答李清照】词,有人居然质问“你有什么资格答李清照,难道你比李清照还懂词吗?”我不禁呵呵!
        实际上,就是苏东坡也不比李清照更懂词,就像祁丽岩可能不比苏东坡更懂词,就像我肯定不比祁老师更懂词,但还是可以探讨酬唱答和的!那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无非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而已!绝不能拜倒在古人脚下。
        陆洪非大师说“时间只留下精品,艺术只承认一流”,我赞成;齐白石大师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也赞成。祁丽岩老师如此与苏东坡的比试,我更是赞成。


三、长夜难捱唯有恨,中秋迫近再无轮

        祁老师念亡父悼亡兄的六首【浣溪沙】,悲从心来,情随语出,大恸人心。
【浣溪沙•清明念亡父】

春草年年恨不平,一抔黄土静无声。仙乡何处是归程?
小院全非非往日,大门新锁锁曾经。若干滋味在清明。


冬去春来一念生,夜长坐起梦魂惊。最难相忘是亲情。
四面搜寻终未果,几番回味竟失声。泪痕新旧不分明。


隔断天人隔断生,黄泉有路怕途经。一朝归去不留情。
从此应知身后事,如今何患世间名?但随风雨弄阴晴。

【浣溪沙•悼亡兄】

噩耗传来梦正昏,恍然惊觉乱心神。耳中声线幻还真。
一奶同胞今隔世,儿时记忆枉留存。无端又做断魂人!


白发难留黑发人,堂前不敢对娘亲。长兄如父影无存。
满目萧条夺泪眼,一身孤寂送黄昏。西风冷硬入寒门。


莫道亲情似海深,三年失去两亲人。人间苦旅散成真。
长夜难捱唯有恨,中秋迫近再无轮。天涯何处可栖身?

我的嘀咕:
        此种题材,最为常见,此等情感,只要是人类,就能体会。写得自己痛哭失声,易。但写得让别人感同身受,难。我曾经做过十多年的编辑工作,常常看到作者在我面前把自己写的诗文读得泪流满面,而我听了却无动于衷,他们用的文字太虚了。
        而祁丽岩的词呢?据说上海一位诗词爱好者,在读到“小院全非非往日,大门新锁锁曾经”之句时,感同身受:“绝景、绝境、绝对”,夜半而泣:“只能流泪,无法言传”。当我读到“长夜难捱唯有恨,中秋迫近再无轮”,我也想到父亲去世以后的那些时间,也感到我心里的那枚父亲的月亮,就是中秋也不能圆了。
        这种题材的作品,我不想嘀咕,因为写得越好,读起来越难受。再说也不用我嘀咕,因为每个人读到这里都是会自己嘀咕的。


四、人在旅途诗在侧,诗中有我真颜色

        词人祁丽岩写诗很早,但只是在五年前才开始填词,至今填词六七百首,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词人应有的量的积累。
        尽管唐朝有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而“孤篇盖全唐”的事儿,但张若虚与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这些超一流的大诗人毕竟不在一个级别,实际上张若虚在文学史上也不能跟其他如小李杜等一流诗人相提并论。
        我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诗人,作品需要一定的量,太少了不行。若是刚刚写了十几首诗,就以为可以算个诗人,我看那就像一个18岁的人说他参透了人生一样,十八岁的沧桑能叫沧桑么?
        我嘀咕上面这些,目的是我想在祁丽岩的作品中,多选出几首词来。
        为了读者阅读的方便,我把词中的本人认为是佳句的地方打红。只是,我得说明白,就像看一个人漂亮不漂亮,不能只看脸,还得看看身段才是,就是说,读诗词,不能仅仅看佳句。也就是说,一首诗词漂亮不漂亮,又必须有佳句在。否则,人家仅仅看身段,是很难认出人来的。

【蝶恋花•天河雅聚】

酒渐浓时愁渐落,小聚怡情,况是诗人约。
帘外繁华浑不觉,天河滚滚车声掠。

纵有风霜频肆虐,一味清欢,沧海凭人跃。
对酒长歌歌自若,豪情每向杯中索。


【蝶恋花•诗中有我真颜色】

廿载花城身是客,梦也归乡,归去清凉国。
大雁年年来诱惑,蛮腰纤细销魂魄。

月照珠江江岸白,月也多情,最是情难得。
人在旅途诗在侧,诗中有我真颜色。


【蝶恋花•探春】
鱼在水中风在树,陌上花开,燕子穿新户。
杨柳扶风扶不住,一湖春水随波去。

一纸悲欢谁作主?梦里江南,梦里江南雨。
欲把春风留半缕,明朝吹向萧萧处。

【踏莎行•秋思】

美景撩人,秋阳示好。闲愁散落弯弯道。
丹枫一路伴人行,黄花自比昨天俏。

故友还多,新词不少。眉梢眼角清风绕。
天涯别处舞翩跹,红尘底事随缘了。

【踏莎行•俗尘不叫迷芳眼】

美酒三杯,清欢半卷。俗尘不叫迷芳眼。
孤怀吟咏是何年,黄昏渐近琴声远。

长恨难歌,情深易怨。人间离合寻常见。
浮云共我一身轻,随风吹去桃池畔。


【浣溪纱】
小径幽幽新落花,秋阳脉脉向云斜。无边风月正清嘉。
美目多情多似水,西窗半掩半飞霞。杯中心事剩些些。


【浣溪纱】
半是知音半是亲,今生毕竟有缘人。兜兜转转太天真。
你寄秋心因旧雨,我邀明月共良辰。一生一世不离分。


【浣溪纱】
微信翻开字字真,情之所至未留神。那年那月那痴人。
帘外雨声声又急,指尖诗句句还温。沉吟不语闭重门。


【浣溪纱】(新韵)
本是漂萍寂寞身,幸亏还是有情人。几经风雨未失真。
漫漫长途谁共我,悠悠岁月影无痕。一花一叶一佛尘。


【减字木兰花】看破红尘又一刀

盈盈欲坠,点点滴滴都是泪。
不是闲愁,一叶扁舟问去留。

天涯别处,人过中年天过午。
眼角眉梢,看破红尘又一刀。


【西江月·踏青还向远山高】

别去三千烦恼,拈来几句风骚。
闲愁共我度良宵,明日扁舟一棹。

好景眼前无限,春花朵朵妖娆。
踏青还向远山高,目送斜阳正好。


【西江月·初心自领风骚】

红叶千般渲染,秋风几度勾描。
山前山后步逍遥,时有云霞围绕。

大雅方能玉立,初心自领风骚。
奇峰突起任天高,来日风中笑傲。

【西江月】

问遍河山清远,浮生几度飘摇?
轻舟能载水滔滔,自有胸中怀抱。

云卷云舒云淡,风来风去风高。
八千里路任迢迢,放眼蓝天一笑。


【庆春时·春光在左】

一江春色,千般姿态,恁地悠闲。
春光在左,时光在右,沉醉不知年。

南风吹送,柔软了这人间。
明朝有梦,今朝有我,摇曳白云前。


【青玉案·乙未年末遇雪萝岗寻梅】

一枝疏影三分媚,朵朵是,春滋味。
天若多情人也醉,风前玉立,雪中相对,忘却红尘累。

白梅开罢红梅递,谁把香魂散成翠?
欲问闲愁愁醒未,西风渐老,东风又起,冷暖凭人会。


我的嘀咕:
        第一部分我引用的【浣溪沙•知秋】,“好扶秋月入帘栊”,大致相当于祁老师的“面子”;第二部分引用的三首【洞仙歌·次韵苏轼】,体现了祁老师的“胸怀”;第三部分引用了六首悼亡词,表达了祁老师的“肺腑”,这第四部分,我一口气引用了祁丽岩十五首词,是从她自己满意或比较满意的近百首诗词中挑选出来的,就当是看祁老师的“身段”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些词作,用的是现代汉语,写的是真性情,好懂好体会,不需要我再来解读。我相信读者对祁丽岩能形成一种辨识,能领略她的“真颜色”:一个词人、当代词人、当代女词人、大学里当老师的当代女词人……这是一个真正的词人!
        
        嘀咕至此,我感觉上面的嘀咕都太“正”了,不是真正的嘀咕。我想要嘀咕的问题是:当今在大学里教授汉语文学的老师中,要是多一些像祁丽岩这样的人,是好事呢还是坏事?

        在今天的大学里吃古诗词饭的人中,研究古诗词者多,创作古诗词者少。北京师范大学的康震教授一定是很有诗词研究方面的成就的,这个我一点都不怀疑,央视请他当“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嘉宾,他也是很称职的。只是,康老师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创作”的那首诗,实在让我为他感到不好意思。康老师创作的诗是这样的: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竟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记得当时,当我面对荧屏、充满期待地听到康老师在诗词大会上吟出上面这首“七绝”时,我感觉心都凉了。可能是因为我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读过书,康震老师应该算是我的母校的老师,有这种情感前提,加之我对他的诗作的期望值过高,当时,我真有一种想钻入地缝的感觉,我感到我自己被羞辱。这样的场合,这样的诗,这是何必呢?!康震啊康震,你本来可以不作诗,因为教授也可以不是诗人,你本应该知道你自己的诗的质量,因你是研究诗词的专家,但是,你却不知“藏拙”,却在你好端端的点评之后,来个画蛇添足,你这是何必呢?!

        康震老师就不如郦波老师聪明。郦波老师搞了个“集句诗”,集句是在前人的诗中摘句成诗,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摘得好,是极见学问的,摘得不够好,那也是别人的句子。康震老师的“自力更生”,在中国诗词大会这种场合,就显得比郦波老师的“拿来主义”要笨,至少要笨上一个档次。

        上面两个自然段,说的不是另一个话题,而是作为论证祁丽岩老师“笨”的论据。因为祁老师竟然能在诗词的创作上花这么多的时间和心血。明显的,祁老师比康老师又要笨上一个档次。

        这一档的“笨”,是笨在她没有考虑“研究”与“创作”古诗词在“投入产出比”上的天壤之别。研究古诗词是比较容易出成果的,出了成果就可以评职称啊什么的,属于“投资少、见效快”;而创作一首合格以上的古诗词,其难度不亚于写一篇论文,难出成果,就是出了成果,像祁老师这样的,在评职称之类的事情上也一点“用”都没有,属于“投入大、却无效”。因为目前还没有哪一所大学或职称评定机构,把诗词创作成果纳入职称评定的体系中来。而我们的祁副教授却在诗词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情感,又是提倡诗教,又是办诗词班,在个人的诗词创作上更是“执迷不悟”,明知道在当代做一个词人是一条死胡同,却坚持一条路走到黑。

        我总觉得,当代人写诗词,有点像穷人养富二代。因为当代人生活节奏快得根本慢不下来,是时间上的“穷人”,而诗词创作是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富养”的,诗人们常常为了一两个字或一两句词的“推敲”,弄得跟贾岛似的便做了“诗囚”。不要相信什么“李白斗酒诗百篇”,诗没有那么容易就写出来的,这只是杜甫对李白的吹捧,我看应该倒过来,李白篇诗酒百斗。你且听我来估算估算,李白活了61岁计800个月的样子,除却李白吃奶的年纪和不会写诗的时间(我算他200个月,17岁之前)之外,李白能写诗的时间约为600个月,写了多少诗呢?李白全集收有1010首,留下来的970首,大约平均每个月1.6首诗,就是说平均20天一首诗,就算把李白写的诗的数量放到3000首,平均也只是一个礼拜一首,这个产量并不是特别高。
        我的意思是说,不管是谁,包括李白这样的诗仙在内,写诗填词都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
        我的意思还有,写诗是“笨”人的事业,祁丽岩是干这种事业的,所以祁丽岩是个笨人,比康震笨一档,比郦波笨两档。
        这个“结论”很可能让祁丽岩副教授不开心。不过,深圳大学的徐晋如副教授可能更不开心,因为我发现,徐老师好像比祁老师还要更“笨”一档。
        我不知道在中国的大学里,有像祁丽岩这样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笨”老师,对于文化教育事业是不是好事,但我还是很敬重像祁丽岩、徐晋如这一类的大学老师的,他们现在都是副教授,估计如果像现在这样执著地创作诗词,可能会是终身副教授。但祁丽岩并不这么认为。
        回到本文开头时的判断,这只能说明祁老师是真心愿意做一个词人的!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建构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3. 批评家张清华访谈: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4.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堂
  5.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