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化诗歌之美

作者:蔡祖史   2018年07月23日 10:00      635    收藏
今天我就说说诗歌,一门被我们这些现在就是的人冷落了的艺术,或许大家觉得我不是诗人,也不是诗歌评论家,能讲出什么名堂来。就算要讲,也该是诗人、诗歌评论家们来讲才对,你凑什么热闹?第一你不是诗人,也不是诗歌评论家,更不是教师,你只是一个农民的孩子,你能改变诗歌现状什么?什么都改变不了。不是我说你,青年人!就算你有这个心思,你又能改变什么呢?再说了,你要财力没财力,要物力没物力,我劝你不要再作无谓的挣扎,还是安于中国诗歌的现状罢。你也不想想,现在还有几个人愿意花时间在诗歌阅读上,更别说有几个人愿意花钱去买诗歌类报纸期刊诗集来看,我说的是事实,中国诗歌就这个现状。难道我说的不对,你不妨问问大家,还有多少人把时间花在诗歌阅读上?答案不用我说,你都明白,没有多少人看诗歌了,更别说在诗歌上花钱了。我在听呢!朋友!你说的很对,我也不相信我的诗歌呐喊能改变什么,但我还是要为诗歌呐喊,哪怕是为了我自己,我也要说说诗歌。朋友!你知道诗歌为什么被我们这些人冷落么?你知道诗歌为什么被文学界边缘化么?你知道诗歌为什么被人们功名利禄化么?当然,这些问题你不必想,也不必要回答,因为我们内心深处都有一颗功名利禄的心,只是有些人把它高高张扬出来罢了,有些人把它深深埋藏起来罢了。你不要用这样的眼神看我,我可以这样告诉你,朋友!我不需要所谓的诗人、诗歌评论家头衔来证明我的诗歌理论,我只想强调一点,在诗歌比较美学方面,我自信还能说得上三言两语内行话。当然了,在这里,我并不想再批评现代诗歌的不景气和平庸,更不想批评现代诗歌的功名利禄化,我只想说说,我们现代诗歌美学的缺陷,古典文化诗歌美学的千古绝唱,你就当我不知天高地厚敢拿古典文化诗歌来比较罢。
既然在这里说到了诗歌比较,我补充一下,诗歌是一门语言文字艺术,为了使大家更好的了解诗歌,我就以语言文字的视角来一次诗歌理论。通常,我们在写小说散文杂文戏文诗歌等文体的过程中,我们都在有意或无意间把语言文字拿来比较,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比较,在字和字之间的比较,这种比较,我称之为诗歌语言文字比较美学。就拿现在最热门的小说文体写作来说,要想小说在谋篇布局上见功夫,在故事情节上吸引人,就不单单停留在谋篇布局和故事情节上的真功夫,还需要诗歌般的语言来增强小说的美感。可以这样说,一部优秀的小说,它离不开优美的语言文字,换句话说,它需要诗歌般优美的语言来增强小说的美感,小说是这样,散文也是这样,杂文戏文当然也不例外了,它们都需要诗歌般的语言来增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感,换句话说,就是给读者语言美感的享受。应该说,在小说散文杂文戏文文体写作上,绝大多数写作者并不怎么讲究语言文字的美感,必须指出的是,只有诗歌文体在语言文字上特别见功夫,只要看看千古绝唱的诗歌就知道了。我们不妨想一下,在这么多多元文化中,那类文学作品语言文字在我们脑海里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大家想想,诗歌是不是我们首先想到的话语,我们是不是有一种感觉,广为流传的是诗歌,影响我们一生的也是诗歌,被我们所熟悉的也是诗歌,使我们亲切的还是诗歌,总归一句话,这就是诗歌语言文字的魅力。所以我说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
照我这些年来对诗歌的理解,诗歌无疑就是一门语言美学艺术。在语言文字美学上,诗歌是一门独一无二的学问,它不仅创造出了新的词汇,还推动了语言文字的发展及革新。换句话说,诗歌不仅是文学文体的一种,更是语言文字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中国古典文化长河中,唐诗宋词的腾空出世,无疑给中国语言文字创造出了许多优美的新词汇,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也只有诗歌把语言文字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语言文字美感在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歌里最能说得清楚。对于李白的诗歌,我们大都能说得上几句,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影响最广,堪称天下第一的思乡诗。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寥寥二十字,竟有如此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使千千万万读者产生共鸣,流传千百年而不衰,被历代人们所推崇?我猜,就算有人想,也不会有几个人去想诗歌语言文字比较美学,为此,我要说说诗歌,说说李白的诗歌。
在诗歌语言文字美学上,李白无疑就是一个诗歌语言大行家。他在语言应用,文字比较上实在了得。他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便是一个最好的说明,诗人是这样写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送朋友竟送出了味道,看看诗人把孟浩然的离去说成了“西辞”堪说绝妙,这里的‘西’字,有西天的味道,仿佛孟浩然得道成仙了,乘鹤西去了。这里的“西辞”和“下”可谓神来之笔,西辞的是黄鹤楼,下的是扬州,可谓诗人的点睛之笔。第三、四句可看作诗人内心的写照,这里的‘孤’我们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孤独,这里的‘远’我们可以理解为朋友的远去,这里的‘空’我们可以理解为诗人内心的空,这里的‘惟’我们可以理解为‘一’,这里的‘流’我们可以理解为诗人眼里的世界;因为朋友的远去,才显示出诗人的孤独,内心的空;一个‘尽’字,已经把孟浩然送到了天的尽头,到了天边,在诗人的眼里成了一线天,惟一的世界,这算是我对这首诗用字的解读,现在我再讲讲这首诗的用语,这里的‘故人’就是孟浩然,这里的‘西辞’就是告别送别的意思,这里的‘下’就是去的意思。根据诗歌,我们可以这样想:李白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李白就这么一挥手,孟浩然去了扬州。人物、地点、场景、情感,一下子融合到了一起,成为了一体,妙!
写诗的第一要素是什么?当然是真切的情感了,没有情感的真,也就没有诗歌的美,没有感悟的妙,也就没有语言文字的精妙,两者缺一不可为诗,就是这个道理。写诗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写到一半了,思维堵住了,或写完了,总感觉缺点什么,内心便不由自主把诗歌语言文字拿来比较,也就是我说的语言文字比较美学,当我们比较到优美诗歌语言的那个瞬间,美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会心的笑意便出现在了脸上,这就是诗歌之美。
作为诗歌写作者,触摸到的是诗歌语言文字美学的震撼,原汁原味的享受。作为诗歌读者,享受到的是诗歌语言的魅力,美的享受。
这上面讲到的是诗歌语言文字,下面我再接着讲讲诗歌的思想。

什么是诗歌的思想,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说白了,就是诗的灵魂。也就是说,诗人以什么样的视角进行创作,就以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诗歌为例。
就先以李白的《子夜吴歌》来说,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境况:“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最后两句可看作诗的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诗歌灵魂,一种期待的心情,期待着战争的结束,亲人的团圆,国家的和平安定,人民的安居乐业。为了表达这种良好的愿望,诗人以天上的月亮为依托,以平常百姓人家为着眼点,通过优美的诗歌语言文字表达了出来。月是长安的月,家是大家的家,把月和家联系到了一起,月在家的上面,家在月的下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月光的笼罩下,出现的是万户人家;在捣衣服的声响处,就是万户人家。诗人又借秋风的吹,把思念吹到了边关。把风和边关联系到了一起,把边关吹到了眼前,成为了诗人最朴素最迫切的愿望,这个愿望诗人通过诗歌语言文字表达了出来。怎么表达,这就取决于诗人的文化水平,还有思维模式。
既然在这里说到思维模式,我补充一下,诗歌创作思维。在这里,我就以李白的诗歌为借鉴,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诗歌的思维模式。我们都知道,李白是浪漫主义者,他的诗歌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就以他的《清平调》(三首)为例,我们看看诗人的思维模式,诗人第一首是这样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把云看作了衣裳,把花看作了容颜,我们通常把这种写作手法归纳为拟人手法,这也就是人的一种思维模式,因为云是实景,衣裳也是实景,如何把云和衣裳联系到一起,这就取决于作者的思维模式。怎么去把它们消融,合并为一,又不失真,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诗人在这里仅用了一个‘想’字,就巧妙的把意象转换为现实,把两个不相干的物事融合到了一起,堪称绝妙。
再看第二、第三首:“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是一种浪漫主义思维模式,花儿的红艳,美人的代名词。这种思维模式,在李白的诗歌里占有较大的比重,固得名浪漫主义大诗人。
诗歌的写作手法是多元化的,我们通常看到的写作手法有两种,一种就是被世人著称的浪漫主义手法,另一种就是广为流传的现实主义手法。在这里,就以李白杜甫的诗歌为例。众所周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的就是浪漫主义手法,杜甫的《兵车行》用的就是现实主义手法,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浪漫主义手法和现实主义手法的区分。
就先说说浪漫主义手法的第一要素,就是把意象和现实相融合,也就是说把想象中的事物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比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文中的用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一切事物都是在意象中,也就是在设想中,把自己和谢公联系到了一起,穿上了谢公的木鞋;把梯子和青云联系到了一起,登上了青云梯;把大海和日出联系到了一起,就在空中;把鸡和天联系到了一起,成了天鸡;这里的‘谢公屐’、‘梯’、‘海日’、‘鸡’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通过诗人意象思维的再创作,把自己联系了进去,把梯变成了青云梯,把海日转换到了天空,把鸡看成了天鸡。也就是说,以现实生活事物为参照,以设想为依托,把意象中的事物附加在现实事物中来,使两者合并为一,融为一体,看是假想,却不失真实。再看诗人下面文中的用语:“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把霓看作衣服,把风看作马,这又是浪漫主义一法,以实景对照实景,使两者相融合,合为一体。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象什么?这就取决于作者的洞察能力,和事物分析能力,还有分辨能力了。必须肯定的是,李白的写作手法无疑就是我们借鉴的典范。
现在再说说现实主义手法的第一要素,就是事物和事物间的联系,那个事物放在前,那个事物放在后,用什么语言文字把它们连贯起来,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诗歌的音乐性,及节奏感韵味。比如杜甫的《兵车行》文中的用语:“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里的‘辚辚’是车轮滚压在土地上碰撞出的声音,这里的‘萧萧’是马蹄踩在地上发出的声响,这里的‘行人’腰上都背着弓箭,就是诗人眼里的实景,如何把这些情景联系起来,这就取决于诗人的视角,车在跑,马在奔,如何塑造出车马的奔跑,诗人用了“辚辚”、“萧萧”两个词汇,一语贯穿,可谓神来之笔,车便有了声响,马便有了声音。再看诗人“行人弓箭各在腰”中的用字,一个‘各’字,就把弓箭分别背在了这些行人的腰上,设想一下,如果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一路的车辆,一路的马匹,一路的行人背着弓箭。”你会以什么样的视角为着眼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要知道,写诗不同于写小说写散文之类文体,诗的特点就是精短明了博大精深富于哲理,它要求你必须以最最精炼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意思明白,节奏优美,语言精炼,还必须有悟性。在这里我必须补充说明,诗的悟性就是诗的思想,也就是诗的核心。所以说,我们说诗歌的思想,就是说诗歌的悟性。
既然在这里说到了诗歌的悟性,必须指出的是,现代诗歌还有散文诗歌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诗歌的悟性,也就是说在诗歌语言文字用语上欠功夫,当然,我并不是说,现代诗歌和散文诗歌文体比不上古诗文体,而是在诗歌语言文字用语上和诗歌语言文字比较美学上欠功夫,所以我强调写诗讲究悟性。因为写诗就是写生活,就是写我们的感悟,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对这些事那些事的看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这恰恰就是现代最热门小说所缺乏的思想,也是我们这些现在就是的人所缺乏的思想,这是事实。当娱乐主导时代潮流,我们失去的就是真的英雄。要想改变现在人们要娱乐不怎么要思想的观念,我们就必须改变我们的传统思维,把思想渗透到娱乐氛围中去,也就是说,既能给读者娱乐的心情,也能给读者思想的感悟,这是关键。如果大家还在抱怨我们的诗歌不景气,我劝大家不要在抱怨了,因为抱怨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看看我们这些现在就是的人搬上台面的诗歌吧,悟性恰恰就是现代诗歌散文诗歌所缺乏的,准确的说,就是我们这些台面上诗人所欠的功夫。
根据上面的论述,我把诗歌的核心,也就是诗歌的思想,归纳为诗歌的悟性。那么诗歌的美学和悟性我们该如何在诗歌中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呢?下面我再接着说。

对于刚刚写诗的人来说,通常都是模仿别人,就如同刚刚出生的婴儿呱呱学语,总是在有意或无意间模仿着父母和身边的人,这是人成长的必然。毋庸质疑,我们的创作都是在模仿中进行,不管是谁,都离开不了模仿,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一生都在模仿中过日子。对于模仿,我有两个概念,说白了,就是天才的模仿别人,奇才的模仿自然,换句话说,模仿别人的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模仿自然的是站在自然中思考。当然,对于刚刚写诗的人来说,一开始写就模仿自然,难!恐怕全世界没有几个骆宾王,据说他的《咏鹅》是七岁所作,固此一说。
既然在这里说到了诗歌模仿,我的答案很明确,就是以自然万物为着眼点,在自然中思考,在自然中成长,这也是我的诗歌理论,直了说,就是模仿自然,换句话说,我们的飞机火车汽车等等发明都是在模仿自然条件下的复制品。可以这样说,要想在科技上创新,就必须模仿自然,也只有在大自然中模仿自然才有所大作为,文学作品当然也不例外。要知道,我们写诗就是写生活,就是写生活中我们自己的影子,这是关键。
必须提出批评的是,我们的教育都在千篇一律的强调模仿别人,忽略了模仿自然,换句话说,我们缺乏启蒙教育的自然认识。在这里,其他方面的教育暂且不说,单单就说我们的语文教育,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的的确确忽略了启蒙教育的自然认识,而是一味的强调模仿别人,也恰恰就是因为这样的教育,使很多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老想着怎么模仿别人的写作手法,思想集中不到写作事物上,把文章改改删删,删删改改得一塌糊涂,什么都写不出来,这是事实,也是众多写作者普遍存在的写作问题,换句话说,这是教育理念的缺欠。
我并非有意批评现在的教育,我只是把我看到的问题表达出来罢了。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想创作什么?我的建议就是模仿自然。也只有从自然出发,我们才真正有所作为。远的不说,就说现代伟大诗人毛泽东诗词,他的《沁园春》长沙对山川河流就是这样描绘的:“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物霜天竞自由。”他的立足点就是以自然为视角进行自然的表达;再看看现代大文豪鲁迅的诗文,他的思想总是在自然中思考和探索。作为写作者,我们必须学会在自然中模仿,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创作思维才不会被教条所束缚。必须提醒写作者的是,在写作过程中,必须把自己融入到创作事物中去,在事物中寻找到视角点和立足点及换位思考,不应围堵在怎么模仿别人写作手法的教条里。为此,我要说说模仿自然的概念,随便应用李白杜甫的诗歌进行模仿自然手法的借鉴。
这是两个各有千秋的大诗人。首先就说李白,在五绝七绝及乐府诗歌领域,他无疑就是个大赢家。在五绝诗歌领域,他有《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有《夜宿山寺》、《独坐敬亭山》、《秋浦歌》(诗组)、等诗歌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在七绝诗歌领域,他有《望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歌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乐府诗歌领域,他有《将进酒》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歌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管是五绝七绝,还是乐府诗歌,李白在整体诗歌创作水准上及诗歌比较美学上都要千古于杜甫。其次再说杜甫,在五律七律诗歌领域,他以大胜出;在五律诗歌领域,他有《春望》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有《旅夜书怀》、《望岳阳楼》、《春宿左省》等诗歌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在七律诗歌领域,他有《登高》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有《客至》、《蜀相》、《咏怀古迹》(五首)等诗歌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不管是五律诗歌,还是七律诗歌,杜甫在整体诗歌创作水准上和诗歌比较美学上都要绝唱于李白。这是他们各自的优势,也是他们各自诗歌创作领域的比重。不可否认,在诗歌领域李白杜甫走在我们的最前面,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推崇的大诗人,我们必须肯定的是,在诗歌领域,他们的诗歌值得我们借鉴。
就先以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为例,我们借鉴一下诗人在自然中的视角点及立足点,看看大诗人是怎么在大自然中转换视角。场景是这样的:“这里有阶梯有碧草,还有黄鹂在树上的歌唱,这时恰好就是春天。”这里的‘阶梯’、‘碧草’、‘黄鹂’、‘树木’就是诗人的视角,碧草长在阶梯上,张扬着青绿的色彩,作者只用了一个‘映’字便把碧草映在了阶梯上,各自染上了春天的色彩,所以我们很清楚的看到,这里的视角就是碧草,这里的立足点就是阶梯,碧草以阶梯为立足点,也就是说诗人以碧草的视角为着眼点,在阶梯上各自映出春天的色彩,这是第一句诗。第二句诗的视角点是黄鹂在歌唱,树是立足点,换句话说,黄鹂在树上歌唱。作者只用了一个‘空’字便把黄鹂的歌唱传了出来,这里的‘空’恰恰就是树叶重叠间的缝隙,也恰恰就是诗人在自然中找到的视角。
其次再以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借鉴,看看诗人是怎么在大自然悟出道理。这是诗人眼里的世界:“这里的床就在眼前,这里的月亮就在天上,这里的月光就洒落在床前。”诗人以月光为视角点,以床为立足点,月光就在床前,诗人再把这地上的月光为视角,在脑海里进行换位思维,模仿自然,霜进入了诗人的思维,霜便成了月光的形象,这也正好就是诗人的模仿自然。
有一句老话说:“读破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换句话说,模仿别人不如模仿自然,这算是我的诗歌理念。为了使大家更好的了解诗歌之美,把千古绝唱的诗歌普及到大众中去,我以中国古典文化诗歌为背景,以我自己的情感线索为依据,来一次全方位的解读,同时,借鉴出前人的自然写作手法,归纳总结出模仿自然这个概念。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2.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5.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花朵,趁着雨季回到树上|东莞诗集
  8. 诗集《一蓑烟雨》受业内点赞 梁平:在写作中建设自我人格并重新体认家国与个体精神的宽广存在
  9. 世界读书日·《明月沧海的高蹈脚步》分享会在京成功举办
  10.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