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悲伤和爱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我爱生生死死的希望和幻灭》创作谈

作者:李瑾   2018年08月17日 01:22  中国诗歌网    1386    收藏

88


每日好诗欣赏


我爱生生死死的希望和幻灭

诗|李瑾


我爱这悲怆的大地,爱一只大鸟自傍晚

掠过黎明,爱树木静静地站在微水湖畔

不谙世事。当然

我也爱灯火和废墟,爱它们历历在目的

尽头、不可磨灭的起始,爱这种空洞的

踏实

——一些事物注定消失在相爱里

我爱这种状态:人人互不相识,又胜似

旧友,他们抬头仰望星辰,低头便落入

尘埃,他们不生不死

替时间熨平人世的一些起起伏伏

我也会悄悄爱上伤心,爱上鲜有的快乐

爱上这个凡尘中属于人的泪眼,和它们

浩浩荡荡的收集者:

哪一种泪水还没有流过


每日每夜,我爱生生死死的希望和幻灭


每日好诗创作谈


悲伤和爱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我爱生生死死的希望和幻灭》创作谈

文|李瑾


《我爱生生死死的希望和幻灭》和我的故事集《地衣——李村寻人启事》(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步完成。其时,我正在北戴河一家学院学习,每日晚饭后,沿海边柏油公路绕“半岛”步行两个半小时是固定节目。北戴河的夏日并没有想象的清凉,风来也是湿的,经常会碰到蝉鸣。有几个晚上,我在院子里还捉到了几只蝉,端详一番,然后放生。蝉飞走了,我却不能释然。我是个很快乐的人,一般人端详不出我的抑郁,特别是聚会时,那个端着杯子热热闹闹的人,一定是我。这种表面的愉悦将另外一个我包装起来了。几乎不会有人知道我是一个幻灭感很强的人,除非读我的文字。在《地衣》的后记中,这种幻灭感有全面的展示:

某日,和几个老爷们儿聊天,忽然意识到去岁在此拉呱的人又少了一个,这种湮灭感让人难以自制。他们不是伟大或卑鄙的一群而是卑微的,和地衣一样,被生育他们的大地吞噬但又不可能再回来,甚至他们的存在很快消失在亲人的记忆里,仅仅成为一抷可以忽略的黄土堆,直到被岁月抹平。而我所能做的,就是记录下身边的人,截取我所理解和认识的某个片段,将他们留在地表,借以覆盖我们裸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一句话,我不记录,他们将永远消失,尽管这种努力徒劳,却也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试图。只是,他们离我和我的亲人太近,彼此构成牵连不断的纠葛,我只能隐掉真实的名字——名字又有何用?地衣那么多称呼,谁又能记住,会在乎?记住又如何?——2000字左右将一个人描写尽了,隐藏在两页纸里,也许永不见天日。人啊,都不过是一粒粒尘埃,风一吹,就散了。

原谅我进行了大段摘抄,因为它恰好完美地诠释了我在时间面前那种巨大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不是缺少知音,而是追问生命及自由时内心全部沦陷在空洞和无力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和青年评论家李壮、安歌都在我的文字中读出了时间这一隐形的密码。这是诗人的幸福和不幸,你所展示的快乐或欢愉其实都带有悲伤或悲剧的低调。一日午后,我放弃了每日必须的午休,在海边木制栈道独自散步,轮船在日光之外,不知命的鸟儿掠过了天际,偶尔会看到海风吹起漂亮的裙摆,浪花将夏日拍得很近,又略显遥远。想着《地衣》的整理工作完成了最后一个句号,一种释然油然而生,《我爱生生死死的希望和幻灭》就在此时降临,我掏出手机,一气呵成。

事实上,我并没有意识到这首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标本。完成以后,《我爱生生死死的希望和幻灭》在《星星》诗刊以组诗的标题发表,同时又发在了中国诗歌网上。不久,又收入我第二部诗集《人间帖》。再不久,《光明日报》的“光明夜读”栏目连续几天推出我的诗歌,这首诗歌和《致母书》、《怀念自己,便是宽恕万物》等一起获得了巨大的点播量。也就是在这时,《我爱生生死死的希望和幻灭》被中国诗歌网评为每日好诗。接到通知时,我很是惊讶,这首普通的诗歌不但被编辑老师慧眼挑出,甚至还发现了我没有意识到的“独特”。诗人孤城说:“唯其深沉,才悲欣交集。诗歌意象淬取精准,语意涵盖的空间与张力拿捏到位。通过一种较为‘纯正’的表达方式,完成内蕴丰厚的情感与思辨的呈现。”评论家王士强说:“生命的真谛正存在于如此的细节之中,显出生命力的强韧与灿烂,亦有个人内心的欢喜与忧伤,含大悲悯。”青年诗人宫池说:“《我爱生生死死的希望和幻灭》是一首关于岁月和生命的诗歌,诗人李瑾从自然的更迭,从自然生命周期的转向时刻,将目光引向生活中的人、事活动的生命周期,移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时空流转的自然风貌与流逝的时光相互辉映,以自然之物的诞生、生长、消逝,映射出生命的虚空。”当然,除了编辑老师,评论家、诗人雷武铃老师也识破了这首诗的内蕴,他说:“一般来说,诗歌都会讲含蓄。写法上都讲究曲折,暗示,隐喻,都会把情感隐藏起来。就是说深怕太直露了没韵味。所以,直露是某种犯戒。而一个诗人明知这是一种普遍的禁忌,还这么故意犯戒,那就是艺高人胆大了。而这种诗本身也是可以险中取胜的。直白诗它取胜法宝就是它的激情,它的可以冲破边际,可以破除禁忌的高昂、激越、真挚的情感,那种惊人热情。它靠的是这种热情的感染力。”

经过中国诗歌网推介,这首诗先后被十几家电子媒体转载和朗诵,有时参加聚会,还有一些熟悉或陌生的朋友,会完整地说出这首诗的名字,它命运的丰富和流转让我始料未及。今年七月份,青年评论家樊晓哲在《光明日报》发表的《给平凡生命送上一缕柔光 ——读散文集<地衣——李村寻人启事>》,居然神奇地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她说:“那么,就只剩下颓然和悲伤了吗?不,在《我爱这生生死死的希望和幻灭》中,诗人李瑾写道:‘我爱这种状态:人人互不相识又胜似旧友,他们抬头仰望星辰,低头便落入尘埃,他们不生不死,替时间熨平人事的一些起起伏伏。’看,仍然是爱。无论如何,诗人都对这世界抱持一种不息的爱。”

当时,读完她的评论文章,我又一次意识到,爱或者幻灭感都不是一个人的,都属于芸芸众生,属于我们这些在时间面前挣扎且无力的人。


诗论短文


诗歌真的走向歧途或末路了吗

文|李瑾


现代诗歌自波德莱尔始,便注入了“否定的激情”和“自我流放”精神,他以一种亲近的眼光欣赏并诅咒着“大城市的风光”,“在波德莱尔这里,现代生活内部有一种田园诗和反田园诗之间不可调和的张力”。正如论者所言:“两种现代性之间一直充满不可化解的敌意,但在它们欲置对方于死地的狂热中,未尝不容许甚至是激发了种种相互影响。”这种基调,贯穿了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今的各种先锋派文艺思潮之中。以至于“语言共同体的象征图式的每一种强化,在带来个人认同感的强化、对个人焦虑的分担之外,也同时带来对个人感受的规约;而每一次个人感受性的解放,也都标志着共同体象征的又一次衰落”。诗人,社会变革中最敏感的体验者,“既是现代生活的热心支持者又是现代生活的敌人”,他们在矛盾中,以内心之笔描摹着这个眩晕而怪诞的世界。

汉语新诗是以工具性、功利性的面目出现的。在现代性视野中,新诗通过告别古典诗歌获得了合法性,但这种起源于西方的文学样式与传统的样式其实毫无瓜葛。分行和部分新诗的韵律,不意味着两者之间具有血缘或涅槃关系。而且,在救亡压倒启蒙的变奏中,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到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在新文化运动中,新诗外形自由与格律的两张面孔,内含阐释中国的巨大焦虑,它以张扬个性的方式融入到公共中去,充当了建设“想象的共同体”的文化旗手。吊诡的是,新诗在精神上甫一开始就不是西学的,而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学的,这一代人如列文森所言,理智上面向未来,情感上回顾传统,一直没有脱离“在大一统时代,文化事业国家化”的理路。也就是说,现代性新诗具有浓郁的前现代性气质。

纵然有新月派诗人的低吟浅唱,为新诗注入了浪漫主义的情调,但这种生活的浪漫主义被革命的浪漫主义掩盖甚至吞噬。以1949年为分水岭,“革命”的任务尽管有所调整,但革命的意识依旧是前后三十年的基调,特别是解放区的诗歌运动以及建国后的群众诗歌运动,都是“革命的主流叙事渗透进诗歌的一种神话性折射”,这种革命的、神话的的诗歌想象,不断催生着“一种革命视阈中的艺术化”的诗法体系的建立。现在,很多人谈起群众诗歌运动大都不置雅言,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学叙述的世界具有和现实世界的同一性和超越性,“在实际的革命文艺实践中,‘革命现实主义’‘工农兵方向’‘人民性’‘民族形式’‘革命浪漫主义’‘二结合’是不同阶段对于”古典型神话文本的转喻。作为一种特殊的现代诗和现代诗人,建国后三十年特别是十七年时代的诗歌和诗人以“反现代的现代性”的形象占据了诗坛的中心,“新诗的诞生本来为了将‘旧形式’挤出诗歌领域,但‘大众化’的需要又使新诗不得不重新征用‘旧形式’。这样,一种以建立‘民族形式’为由而回复‘民间形式’的理论范式,终于置换了‘五四’之初以创立新语言、新形式为宗旨汲收方言俗语和‘旧形式’的努力取向”。在这里,个人被集体取代,私人被公共掩埋,革命的洪流中,诗歌作为一种“现代乌托邦经验”,进入了政治化内容和文学革命等同的误区。

总体而言,现代民族国家试图通过建立统一标准语竖起一个民族的共同镜像,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被符号化”,国民认同和类的认同,“一方面以政治化的方式,一方面以‘公理’意识形态的方式,成为侵占个人极其日常生活的主导叙事”。这种影响,亦即个人与公共的妥协、对抗和解决,在新时期依旧是诗歌写作或隐或显的底色。革命诗歌之外,一些诗人在逐步寻求诗的自我表达。随着全球化语境的到来,他们身怀“身份的焦虑”(“我是谁”)和“影响的焦虑”,对文化冲突和自我认同作出了反拨性回响。无论朦胧诗、先锋诗、口语诗,还是以代际区分诗歌流层,亦或是在多个向度探索的各种派别,“都潜伏着一种存在的地质学式的层次,在其中聚集着名称的全部内涵”,都在国家与社会、市场与价值、个人与公共交织的复杂场域中,表达对意识形态或远或近的情绪和看法。在诗人眼里,“诗面对的始终是一个难以‘祛魅’的世界”。在他们眼里,诗歌是一种秩序,一种圣经,他们企图通过书写,为现实世界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在诗歌语言中,如果“更深入地考察自我关涉的书写机制,潜藏它们身后的无疑又是机会主义的诗歌观念”。也就是说,新时期的诗歌,对意识形态的关涉无时无刻不渗透在日常生活和语言之中。无论是对抗、批评、疏离,甚至自我堕落、自我划界,成为一种去历史的“纯诗”,都表现出一种反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精神,具有隐蔽的意识形态性。也许有人注意到,诗歌越来越走向个体、远离公共,“个人化使诗最后摆脱了社会意义的笼罩”,但“也留下了巨大的隐患。自此以后,诗人关心的只是自己,而对自己以外的一切淡漠而疏远。相当部分的诗成为诗人对于小小的自我无休止的‘抚摸’”。其实,这种无休止的抚摸,也是一种态度:一种自以为是的流放和甘为弱者的拯救。

新诗产生以来,经历了泛“五四”文化危机、后“文革”意识形态危机和当下多元文化冲突危机。在这些危机面前,不是公共性吞噬了个人性,就是个人性远离了公共性,不是神话般的宏大叙事,就是呻吟般的个体意淫,在个人的和公共的矛盾中,诗歌真的走向歧途或末路了吗?这真是一个问题。(本文系论文《个人的、公共的还是终结的——诗歌的孤岛式书写及其现代性问题》第二部分。)


诗人简介

lijin

李瑾,男,山东沂南人,现居北京。汉语言文学学士、新闻学(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从事散文、诗歌和小说创作,出版诗歌集《人间帖》《孤岛》、散文集《地衣》、评论集《纸别裁》等多部作品。


诗人新著书影

《人家帖》封面

李瑾诗集《人间帖》封面

《地衣》封面

李瑾《地衣——李村寻人启事》(纪实性散文)封面


推荐阅读


诗人每日好诗原文及专家点评

诗人主页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主页

“每日好诗”背后的故事合辑

责任编辑:符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歌热力榜

诗讯热力榜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每日好诗第44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4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第44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5. 丁香诗会·全球华语诗歌征集启事
  6. “诗意徽源 和美绩溪”全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7. 周瑟瑟:我喜欢寂静的状态,但现在还做不到
  8. “诗颂长江·长江的港”主题诗会(上海站)即将举办
  9. 首届全国新工业文学(东莞)征文大赛征稿启事
  10. 第七届中国“刘伯温诗歌奖”征稿启事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每日好诗第44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4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第44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5. 张鲜明歌咏祖国长诗:《现代,中国!》
  6. “云帆六选本”新书发布会在京成功举行
  7. “诗意徽源 和美绩溪”全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8.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国庆诗歌朗诵会暨颁奖晚会在昌江举行
  9. 丁香诗会·全球华语诗歌征集启事
  10. 第七届中国“刘伯温诗歌奖”征稿启事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每日好诗第44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劲牌杯“草本科技 健康生活”诗歌征集大赛 获奖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4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八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开幕
  6. 第44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7. 为什么要建中国新诗版本馆
  8. 第二届“天涯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9. 每日好诗第44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诗歌大擂台第十六期“十佳诗歌”评选(B组)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