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诗歌的意识觉醒及走向

作者:广东冷梅   2018年08月31日 09:52      923    收藏
 中国海洋诗歌的意识觉醒及走向
                                                                       冷 梅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这几乎是国际、国内的共识。海洋世纪,是指以海洋为主体或为主要载体的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防、外交、科学等各个领域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整个时代总称,具有兼容性、开放性、探索性、艺术系、神秘性等特征。
       当今时代,经济的全球化和政治的多极化使海洋的地位更加凸显,特别是在海疆争端和海洋开发方面,更是引起各国和各地区的高度重视。因为海疆争端而引发对峙或战争是非常平常的。随着世界海洋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发范围从浅海向深海延伸,开发项目从单项向多项开发、立体开发发展,从而加强了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海洋文化势必随之走向深远与辽阔。
       作为海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诗歌,也必然拥有独立的地位和尊严。但是,综览古今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史,海洋诗歌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一定数量呈现,但文化定位还是比较尴尬,主要原因是海洋诗歌的历史意识和主体意识模糊,没有完全觉醒。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主要是陆地文明、大河文明(黄色文明),而海洋文明(蓝色文明)只占一小部分。作为一个海陆大国,中国很早就有对海洋的相关记载。由于古时科技不发达,人们对海洋的认知具有局限性和模糊性。许多有关大海的文化往往存在于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大闹龙宫、哪吒闹海、八仙过海、柳毅传书等等,寄寓了人们对大海的向往,没有产生真正意义的海洋文化意识。7000年前,河姆渡人已能制造独木舟和船桨,开始在近海从事海洋捕捞。殷商甲骨文已出现晦(海)、涛、鱼等文字。这些都显示了中国先民早期的涉海活动及海洋文化的萌芽。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造船水平和海洋航行已得到高度发展,海洋文化也逐渐发展起来。《诗经》里隐约可以觅见海洋诗歌的影子,且看《沔水》所描写的:“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先秦时期的人们描述海洋,其认知较为模糊,流露出此时期人们对海洋的敬畏之情。汉魏六朝时期的海洋作品受时代发展因素和赋体特性等影响,初步展现出向海洋进发的勇气,此时期的人们开始体会到海洋的娱情作用,也开始借助海洋抒发个人情感,并对海洋萌发了审美意识。如曹操《观沧海》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云汉的雄伟气势和壮丽景象,可以说是这一时期海洋诗歌的佳作名篇,代表了先秦海洋诗歌意识的初步觉醒。
       西汉时已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最远达到印度、斯里兰卡。海洋文化进一步发展,对海洋的畅想也有了新的精神指认,但海洋诗歌并没有取得长足发展。“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的《大风歌》具有大海的磅礴气势,但与大海没有什么关联。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汉朝时期能称得上佳作的海洋诗歌作品几乎缺位,主要是海上丝绸之路注重的是经济和政治因素。但中国人开辟航海路线的伟大壮举,还是深刻地影响了以后各个朝代海洋诗歌的创作。
       诗意勃兴的唐宋时代,海洋诗词创作出现了一个小井喷现象,各个阶层都有吟诗作词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凡夫俗子,既有诗词大家,又有无名小辈,他们时不时以大海起意起兴,创作了不少与大海有关的作品。仅仅根据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增订简体横排本《全唐诗》,有关海洋意象的诗句涉及作品九百余首,其中,仅以吟咏海洋本身、涉海物品、海滨岛屿生活等为主题的海洋意象,据初步统计涉及作品一百余首。宋词涉及海洋的作品,笔者没有认真搜集和统计,估计也有一定的作品。
       这一时期的海洋诗歌佳作不少,如李世民《春日望海》、李白《登高丘而望远海》、韩愈《海水》、白居易《海漫漫戒求仙也》、李商隐《海上》、柳永《鬻海歌》、王安石《收盐》、苏轼《六月二十日渡海》、陆游《泛三江海浦》、杨万里《海岸七里沙》、文天祥《过零丁洋》……这些海洋诗歌作品,或描摹大海美景,或借海抒情言志,或歌颂盛世,或慨叹人生……相对于灿若星河的其他诗作,很多时候,大海只是诗人眼里的一个意象(甚至有人写出与海有关的名句时还没有见过大海),并没有深刻触及诗人的灵魂,也就是说,大海还没有真正成为诗歌创作的主体,海洋意识仍然不能成为诗歌意识的主流,海洋诗歌意识虽然清晰起来了,但并没有广泛觉醒。
       元明清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本应是诗歌勃兴的关键时期,却由于战乱频仍和闭关锁国,以及严酷的文字狱,导致诗歌日益式微。明朝的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但对中国海洋文化起不到更多更大的推进作用。明清时期到民国时代,中国沿海成了抗击西方列强和倭寇的前沿阵地,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抗日战争胜利,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苦难,虽然最终取得民族的独立解放,但海洋文化受到重创,其核心转变为海洋军事文化。当然,自元以降也有一些闪光的海洋诗歌,如魏观《东海》、李东阳《风雨叹》、王守仁《泛海》、俞大猷《和咏海舟睡卒》、顾炎武《海上》、查慎行《七月十九日海灾纪事》、魏源《寰海》、黄遵宪《哀旅顺》、康有为《五渡大西洋放歌》、梁启超《太平洋遇雨》、秋瑾《黄河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可喜的是,这些诗歌的海洋意识并没有完全退缩,风云激荡中仍然闪烁人性的光芒或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
       中国有史以来就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之一,也是重要的海洋文化大国之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人不但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海洋文化,而且形成了不同于西方海洋发展模式的独特的、凸显的中国式海洋文化传统,即“四海”一家、互通有无、和谐发展、耕海养海、亲海敬洋、知足常乐的海洋发展模式和人文精神。由于受崇尚大自然而非掠夺大自然的思想引导,大多数文人看到的是海洋的自然力量和景观,忽视了海洋赋予人类的精神力量。体现在海洋诗歌中往往是描景抒情较多,缺乏把海洋与人类命运、民族荣辱、家园兴衰等有机联系起来,故中国海洋诗歌的意识觉醒较慢。
       直到新文化运动爆发,这种情况才被慢慢打破。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产生,其形式到内容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海洋诗歌也开始以新的姿态站立于社会浪潮中,发出新声。如郭沫若《黄海中的哀歌》、徐志摩《海韵》都是以大海作为载体,反映遭遇挫折的内心不满,寄寓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说到与海洋有关的现代诗歌,当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此诗由七首短诗组成,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灌注激昂的情感,各诗章虽短小,却能动情地描绘出失地儿女在天涯海角哭诉的情状,读来令人心碎。闻一多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坚定的民主战士,又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其《七子之歌》立意很高,洋溢着民族大义,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诗人在探索海洋诗歌方面付出很大的努力,也取得较大的成绩。其中赫赫有名的有臧克家、艾青、覃子豪、辛笛、穆旦、曾卓、田野、余光中、郑愁予、王蒙、朱学怒、北岛、舒婷、蓝海萍、海子等。他们分属于不同时期,但各自写出了能代表所处年代的海洋诗歌的佳作,必须得到人们的肯定。
       新中国开始到改革开放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新诗遭受了重大的磨难,内容大都空洞虚无,艺术大失水准,几十年里,几乎没有新诗佳作产生,海洋诗歌就更不要说了。甚至在“围海造田”的运动中,各地的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也是对海洋文化的一种叛逆行动。长期以来,海洋诗歌的历史意识没有觉醒,导致主体意识严重缺位。
       而海洋诗歌意识的真正觉醒,是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可以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海洋文化快速发展的四十年。随着海洋开发的不断拓展和海洋文化研究的深入,海洋文学的题材越发广泛,既有反映航海生活的,又有表现海洋美景的,既有记叙涉海事件,又有涉海科幻创作,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海洋诗歌创作也进入鼎盛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作者和爱好者,遍布全国各地,作品不计其数。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蔚蓝色视角》,收录浙江、上海、福建37位作者的263首海洋诗歌,还有历年来各地接二连三举办的有关海洋诗歌的征文大赛和研讨会,海洋诗歌创作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已经明显凸现。近年来,有些作者还出版了海洋诗歌作品专集,如黄冬冬《中国海之歌》(中国海洋出版社),选择了93首海洋诗歌作品;王广成《大海的呼唤》(中国海洋出版社),精选诗歌160首,几乎每一首都与大海相关。一些出版社也先后出版有关海洋诗歌的作品专著和理论研究著作,如《中国古代海洋诗歌选》《中国历代海洋诗歌选评》《浙江古代海洋诗歌研究》。更有一些海洋诗歌的研究文章散布在各种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由此可见,海洋诗歌及理论研究已经形成大气候,这是海洋诗歌意识真正觉醒的一大特征。
       仅仅以数量难以判断海洋诗歌意识的觉醒与否,还需要从其本质上去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学艺术也精彩纷呈,海洋诗歌的历史意识和主体意识被高度唤醒。特别是智能手机、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更有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引入,诗歌创作迎来一波高潮又一波高潮,尽管有泥沙俱下之嫌,需要我们慢慢过滤和辨认。我相信,大浪淘沙之后,必有金玉存留。反观当下的海洋诗歌创作,内地作者的海洋诗歌作品相对较少,一些生活在沿海地区的诗人作家更能体现海洋的自觉意识。福建籍诗人蔡其矫一直没有放弃海洋诗歌的创作实践,他在1950年代出版的《回声集》和《回声续集》,收入作品大多是“海洋诗”。虽时空转换,但海洋元素始终在他的诗歌写作中得到延续。即便是新时期,蔡其矫创作的大量反映地方风貌的诗歌,也未能摆脱海洋元素的渗透。他的创作实践影响了福建一些专注于“海洋诗”的写作者,直到今天。其实,中国沿海各地区都有一些专注于海洋诗歌的写作者。由此可见海洋诗歌意识已经集体觉醒了。
       海洋意识,即海洋观,指人们对海洋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我认为,今天的海洋诗歌充满了家园意识、生态意识、开放意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的原初家园,作为诗人,任何时候都要有家园情结,有责任去捍卫家园的尊严,因为海洋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力量。随着海洋的广泛和深度开发,一些海洋资源和海洋文化遗产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即便无法身体力行去保护海洋生态,也要用文字去揭露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或提醒人们多关注海洋生态。十几年前,我就写了几十首海洋诗歌,其中组诗《关于大海的一些臆想》就有十八首,表达了对大海的依恋和对大海的密切关注(有兴趣者可以到我新浪博客浏览)。海洋是我们接通世界走向世界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海洋诗歌联系世界走向世界的必然通道之一。几十年的实践,一些作者已自觉地打破地域观念,融入国际理念,使海洋诗歌逐步具有开放性。近年来,通过官方和民间的推动,一些海洋诗歌在凸显民族性的同时,也具有国际性了。尤其是,《诗刊》通过开辟“诗旅•一带一路”栏目,组织采风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一大批诗人投入海洋诗歌创作的热情,也收获了不少具有开放性的作品,为把中国诗歌推向世界打下良好基础。
       海洋季风吹拂下的波浪、礁石、海岸、沙滩、贝壳、海鸥、灯塔、渔船和海岛等等带着海鲜味道的丰富元素,这些元素在世界语境和信息喷张的时代,为海洋诗歌的充分展现提供了最大可能。尤其在“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步伐愈来愈快,海洋诗歌创作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和实施,本身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象征。一方面它象征着我国正在事实上建立起大国身份,并且因其富强,而选择了开放的整体姿态。这样一个象征以及它背后的事实,无疑是我们时代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意味着中国已经以全新的开放姿态握手世界,具体到海洋诗歌层面,将以一种开放、广博的整体文化姿态,对于当下我们海洋诗歌所面临的某些困境,或可提供“解围”的契机与可能。
       中国诗歌拥有着强大的河流山川抒情传统。而在这种诗歌传统的背后,乃是中华文明极其鲜明的农耕文明特征,就其审美认同而言,是认土认山认河而不认海的。从我上面的叙述可知,中国诗歌史中,大海,往往不以正面形象出现,而是退居到诗歌的背后并以意象存在。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共享的今天,世界文化极有可能通过海洋把形态各异的文化联结在一起,进而实现文化全球化。由此,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狭隘观念,把诗歌创作放在全球语境之下来考量,实现中国诗歌的国际化。那么,把“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诗歌”的概念联系起来,贯通两者的实现路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今天强调海洋诗歌,或许预见到,不管世界文化如何调整与融合,现代文明的这种海洋特质将永远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只是祈愿每一位诗歌作者能增强担当意识和树立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还海洋的主体角色,正如诗人李壮所说:“不仅仅是要书写一个景观化的、题材或意象层面的海洋,更是要通过诗歌的书写,在历史和文明的骨髓里增添海洋气质的分量。”


主要参考文献:
①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海洋出版社)
②冷卫国主编《中国历代海洋诗歌选评》(中国海洋出版社)
③李越选注《中国古代海洋诗歌选》(海洋出版社)
④李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当代海洋诗歌》(《诗刊》2018年8月号上半月刊)
⑤曾念长《“金三角”的魅与惑——福建诗歌的海洋意识》(中国作家网2015.12.25)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丁香诗会 | 赏丁香、话诗词,西城区“致敬巨匠 百年诗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盛大启幕
  2. 吴付刚:君风十里,习酒飞觞
  3. 路也:两个女子夜晚饮酒
  4. 李元胜:天地之酿
  5. 陈云坤:习酒遐思
  6. 王喜|习酒:每一滴都揣着君子之道
  7. 凤仪镜子:习酒,对酱香的三种追问
  8. 李丁:窖藏往事
  9. 黎落:唱词
  10. 邓诗鸿|习酒:世纪之约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