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赠母校与恩师

作者: 2018年09月21日10:11 浏览:8102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卅载归来喜泪奔,振衣九叩谢师恩。
校区曾铸儿郎梦,绛帐长萦学子魂。
树慧滋兰强国脉,抡才擢德耀儒门。
当年一点寒灯在,不惜清光照故园。


点评



学校是教育的场所,恩师是施教的主体。孔子开私学,门墙甚众,被奉为 “至圣先师”,享以“素王”之号。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的人生三乐之一,就一般人而言,求学路上如能得良师指授,其乐亦大抵相当。正因为如此,历代敬谢师恩的篇章不少,如今,“教师节”更是成为一年一度的行业性节日,但连母校与恩师一并赠之的作品,却并不多见。此诗制题过于宽泛,似有可议之处。察其内容,据首联交待,此诗的写作背景是“我”毕业三十年后重返母校,叩谢师恩,颔联“校区”“绛帐”分点诗中的“母校”与“师”,颈联“树”“滋”“抡”“擢”,皆聚焦恩师而言,尾联“寒灯”“照故园”又并恩师与校园而言之。作者在布局谋篇方面细加剪裁,颇具匠心,值得肯定。但“母校”与“恩师”并言,本来就容易陷于照顾不周的窘境,因为这两个名词看似具体,实则抽象,故定欲强作此题,似乎出以组诗的面目较为恰当,则此诗可为序诗,起总领作用,而以此为小题,内容未免隔膜,句与句之间,看似针线绵密,实际上却无法充分有效地传达对母校与恩师的情意。

诗歌乃至一切文学作品中,任何情意都必须借助语言来传达。虽然言不尽意时常付诸讨论,但辞达则是对诗文语言运用的基本共识。此诗语言使用相当大胆,词语混搭的特征至为鲜明。典故如“绛帐”“树慧滋兰”,书面语如“振衣”“九叩”“抡才擢德”“故园”,与口语如“儿郎”,新词汇如“母校”“恩师”,甚至网络词汇如“泪奔”等纷至沓来,雅俗并置,新旧同堂,种种复杂之情,欲借此以尽之,事实上却适得其反,辞难达意。“振衣”,见于《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王逸注:“去尘秽也。”后遂以“振衣”指抖衣去尘,整衣,这里表示叩拜之前的动作,以示恭敬“叩”,本义是敲打,这里指身体拜倒,以头触地,九叩是行至恭至敬的大礼。“绛帐”即“红色帐帏”,典出《后汉书·马融传》,东汉马融学识渊深,常在高堂上设置红色帐帏,为生徒讲学。“树慧滋兰”,“慧”应作“蕙”,见于《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屈原曾掌教召、屈、景三族子弟,后世遂以滋兰树蕙喻指培养学生。“抡才”也作“抡材”,指选拔人才“擢德”出自《庄子·拼拇》:“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成玄英疏云“擢,拔;谓拔擢伪德,塞其真性也。”这里与“抡才”意思相近。尾联暗用“传灯”之典,佛教称佛法能像明灯一样照亮世界、指引迷途,故“传灯”比喻传授佛法,此处喻指恩师传授知识与学问。

典故是一种高度集约化的语汇,往往字少意丰,表现力强。如果使用得恰到好处,不仅能增强表情达意的效果,而且有助于形成语言风格上的典雅之美。我们通过对此诗使用的典故稍加检视,不难发现,虽然多数典故的语义指向并无瑕疵,但合而观之,也暴露了典故运用上的一些问题:一是堆砌,如连用马融、屈原之典;二是指向不明,意思隔膜,甚至误用,如“抡才擢德”指选拔与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本是人事部门与人事官员的职能,而非母校与恩师之责,结句的“故园”似指“从前的校园”,亦较牵强;三是过雅与过俗的词语大量混用,给人一种语言风格上的分裂之感。此外,“儒门”虽然说不上是典故,“耀儒门”却似乎并不相符合当今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



特邀点评人:莫真宝







“每日好诗”点评名家名录

陈先发 陈卫 曹宇翔 耿占春 冯雷 顾北 顾建平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蒋浩 贾鉴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李建春 李海鹏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马知遥 莫真宝 任毅 荣光启 树才 师力斌 谭五昌 唐翰存 田原 唐诗 吴投文 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向以鲜 杨碧薇 杨克 杨墅 杨四平 杨庆祥 余怒 叶舟 臧棣 张德明 张定浩 张清华 周伟驰 周瓒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点击查看

“每日好诗”投稿专区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温馨提示:

稿费、赞赏在线申请领取方法领取办法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