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传播: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 | 海岸

作者:海岸   2019年01月30日 09:31  当代先锋诗人北回归线    3118    收藏



摘 要:

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已历经几个世纪,但重心无疑落在中国古典诗歌,对新诗的译介起步晚,在近三十年间才获得迅速的发展,经历了从译介朦胧诗派到第三代诗人、70-80后诗人的转向,却也承接了西方源自《玉书》译介中国诗歌的文化传统。近十年来翻译家、诗人海岸,参与翻译出版双语版《中国当代诗歌前浪》(2009)《归巢与启程——中澳当代诗选》(中国卷, 2018)项目,译写/编辑中国大陆近百位在20世纪50-80年代出生,坚持汉语写作的先锋诗人的作品,发现中外译者真诚的合作也为英译中国诗歌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示范与启示。这不仅是一篇对中国新诗翻译到英语世界的介绍性文章,对优秀的当代汉语诗歌如何在国际文化界进行有效传播指明了方向。



十年前,笔者在编选《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2007)时,发现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已历经几个世纪,但重心无疑落在中国古典诗歌,对新诗的译介显然起步晚、影响弱,但也经历了中国古典诗歌从欧洲英伦传入美国的相似历程,在近三十年间获得迅速的发展。


中国新诗的译介与传播

 

最早的中国新诗英译本见之于英裔作家哈罗德·阿克顿(Harold Acton)和其北大学生陈世骧先生(1912-1971)合译的《中国现代诗选》(Modern Chinese Poetry,伦敦达克沃思[Duckworth]出版社,1936),随之是美籍英裔作家白英(Robert Payne)英译的《中国当代诗选》(伦敦,1947)。优秀的中国新诗英译本出现在美国,例如,美籍华裔学者许芥昱教授(1922-1982)编/译的《二十世纪中国诗》(Twentieth Century Chinese Poetry: An Anthology,双日[Doubleday]出版社,1963),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现代诗的英译诗集,常被认为是英译中国现代诗的经典。香港著名翻译家宋淇与英国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较早地在《译丛》(Renditions,1983年春秋19-20卷)向外译介《朦胧诗选》(Mist: New Poets fromChina,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翻印),编/译出版《山上的树:中国新诗选》(Trees on the Mountain: An Anthology of NewChinese Writing,译丛[Reditions]出版社,1984);同时,新西兰汉学家路易・艾黎(Rewi Alley,1897-1987)在北京编/译出版《大道上的光影:中国现代诗选》(Light and Shadow Along a Great Road: An Anthology ofModern Chinese Poetry,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4)。而著名美籍华裔诗人叶维廉教授选编翻译的两部中国新诗选集:《中国现代诗歌:1955-1965》(Modern Chinese Poetry: Twenty Poets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55-65,爱荷华大学出版社, 1976)、《防空洞抒情诗:中国现代诗歌,1930-1950》(Lyrics From the Shelters: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30-1950,1992)可谓是英译中国新诗的里程碑式译本,明显改变了以往在英语世界翻译与传播中国诗歌重古典、轻新诗的局面。他在第二部选集中选译了包括“九叶派诗人”在内的18位中国现代诗人的作品,其中一篇长达68页的绪论,几乎占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集中探讨“为什么在三十、四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会出现现代主义”这个问题,对西方读者了解与接受中国新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英译中国新诗领域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贡献。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124

翻译家哈罗德·阿克顿&陈世骧英译《中国现代诗选》(1936)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130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133

翻译家许芥昱英译《二十世纪中国诗》(1963)封面与内页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136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141

诗人叶维廉英译《中国现代诗歌:1955-1965》(1976)封面与内页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144

翻译家宋淇与闵福德英译《朦胧诗选》(1983)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148

翻译家宋淇与闵福德英译《山上的树:中国新诗选》(1984)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152

翻译家爱德华·莫林英译《红色杜鹃花:中国文革以来诗歌》(1990)书影

 

然而,许多重要的英译本未能收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中国新诗作品,致使中国当代文学的先锋诗歌看起来近似历史的陈迹;例如,美国翻译家爱德华·莫林(Edward Morin)编/译的《红色杜鹃花:中国文革以来诗歌》(The Red Azalea:Chinese Poetry  Sincethe Cultural Revolution,1990)、著名美籍华裔汉学家奚密(Michelle Yeh)教授编/译的《中国现代诗选》(An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Poetry,1991)、美国诗人翻译家托尼·巴恩斯通(Tony Barnstone)编/译的《风暴之后:中国新诗》(Out of the HowlingStorm: The New Chinese Poetry,1993)。个人诗集的英译大多集中于朦胧派诗人;例如,汉学家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l)英译的北岛诗集《太阳城札记》(1983)、《八月的梦游者》(1990)、《旧雪》(1991),大卫·欣顿(David Hinton)英译的另三部北岛诗集《距离的形式》(1994)、《零度以上的风景》(1996)和《在天涯》(2001),艾略特·温伯格(Eliot Weinberger)等英译的北岛诗集《开锁》(2000),克莱顿·埃什尔曼(Clayton Eshleman)与柯夏智(Lucas Klein)英译的北岛诗集《容忍》(2011)。又如,陈顺研(Mabel Lee)英译的诗集《面具与鳄鱼:中国当代诗人杨炼及其诗歌》(1990),霍布恩(Brian Holton)英译的杨炼诗集《无人称》(1994)、《大海停止之处》(1999)、《同心圆》(2005)、《骑乘双鱼座:五诗集选》(2008)和《叙事诗》(Narrative Poem,2017)。格里高利·李(Gregory Lee)和约翰·卡雷(John Cayley)英译的多多诗集《从死亡的方向看》(1989)、《陈述》(1989)、《捉马蜂的男孩》(2002)。森·戈尔登(Sen Golden)和朱志瑜英译的《顾城诗选》(1990),艾伦·克里平(Aaron Crippen)英译的《无名的小花:顾城诗选》(2005),约瑟夫·艾伦(Joseph R. Allen)英译的《海之梦:顾城诗选》(2005),孔慧怡(Eva Hung)编译的《舒婷诗选》(1994)以及梅丹理(Denis Mair)英译的严力诗选《才华的可能性》(Talent Possibility,2013)和《诗歌的可能性》(Poetry Possibility,2016)等。①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302

杜博妮英译北岛诗选《八月的梦游者》(1990)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306

柯夏智等英译芒克诗选《十月的献诗》(2018)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311

霍布恩英译杨炼诗集《叙事诗》(2017)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314

约瑟夫·艾伦英译顾城诗选《海之梦》(2005)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317

格里高利·李英译多多诗选《捉马蜂的男孩》(2002)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322

梅丹理英译的严力诗选《诗歌的可能性》(2016)书影

 

美籍华裔诗人/学者王屏编译的《新一代:中国当下诗选》(New Generation:Poems from China Today,纽约,1999)开始重点关注朦胧诗之后出现的新一代诗人的作品。旅居中国的美国诗人梅丹理翻译出版了《中国当代诗歌》(2007)、美籍华裔诗人/学者张耳、陈东东编选与美国多位诗人合作英译的《别处的集合:中国当代诗选》(Another Kind of Nation:An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Talisman House Publishers,纽约,2008)、中国大陆诗人/学者海岸与英美诗人合作翻译的《中国当代诗歌前浪》(The Frontier Tide: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欧洲/青海,2009)则将目光转向、聚焦于后朦胧诗诗人九十年代以来的作品。旅居英伦的诗人杨炼编选、英国诗人威廉·赫伯特(WilliamHerbert)、翻译家霍布恩(Brian Holton)等英译的《玉梯:中国当代诗选》(Jade Ladder: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英国血斧[Bloodaxe]出版社,2012)、旅居美国的诗人译者明迪与美国诗人译者通力合作的《新华夏集:当代中国诗选》(美国蓝果树[Tupelo]出版社,2013)、旅居澳洲的诗人译者欧阳昱英译的《打破新天——中国当代诗选》(BreakingNew Sky:Contemporary Poetry from China,2013) 、旅居新西兰的诗人译者梁余晶英译《零距离:中国新诗选》(美国鱼雷[Tinfish]出版社出版,2017)、旅美诗人译者金重编译《大篷车:当代中国诗选》(美国SurvivorVillage Books,2017)、中国大陆诗人孙冬与美国诗人詹姆斯•谢里等英译的《中美诗人互译计划》(美国屋顶出版社,2017),复旦-科廷中澳创意写作中心推出的《归巢与启程:中澳当代诗选》(中国卷)(Homing and Departure:Selected Poems from Contemporary China andAustralia,青海人民出版社,2018)则将这种译介中国当代诗歌的浪潮推向更深处,给西方读者带来更大的惊喜。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609

王屏等编译《新一代:中国当下诗选》(1999)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612

张耳&陈东东等编译《别处的集合:中国当代诗选》(2008)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616

海岸&杰曼等编/译《中国当代诗歌前浪》(2009)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623

欧阳昱英译的《打破新天——中国当代诗选》(2013)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626

詹姆斯•谢里&孙冬等编/译《中美诗人互译计划》(2017)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630

梁余晶编/译《零距离:中国新诗选》(2017)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635

《归巢与启程——中澳当代诗选》(中国卷,包慧怡海岸主编,2018)书影

 

值得注意的是,外国翻译家近十年来的译介不再局限于朦胧诗派的诗人;例如,爱尔兰诗人帕迪·布希(Paddy Bushe)与余建中英译上海女诗人张烨诗选《鬼男》(The Ghost Man,爱尔兰脚印出版社,2004),是她在纯情的自我拷问中表达着迷茫。美国翻译家唐纳德·威廉姆斯(DonaldJohn Williams)英译的吉狄马加诗选《彝族》(The Yi Nationality,英国中国之声出版社,2007)仅是他第一部向外传达彝族心声的诗集;澳洲翻译家西敏(Simon Patton)与陶乃侃英译的伊沙诗选《饿死诗人》(Starve the Poets,英国血斧出版社,2008)向英语世界英译中国大陆口语诗;旅居澳洲的诗人翻译家欧阳昱出版了英文诗集《自由眩晕》(Faintingwith Freedom,2015);翻译家美国翻译家柯夏智英译的西川诗选《蚊子志》(Notes on the Mosquito,新方向出版社,2012),以译者“渊博的学识和语言天赋”获得2013年度美国翻译协会卢西恩·斯泰克(Lucien Stryk)亚洲翻译奖,一种专门奖励优秀的亚洲诗歌翻译奖,六年后又推出芒克诗选《十月的诗》(2018)。


我来到世上的目的之一,便是被蚊子叮咬。它们在我的皮肤上扎进针管,它们在我的影子里相约纳凉,它们在我有毒的呼吸里昏死过去。

(西川:蚊子志)

One of my goals in this world is to be bitten by amosquito. They pierce their needles into my skin, they convene to cool off inmy shadow, they expire in the poison of my breath.

(英译:柯夏智)


平时总是在这里转悠的狗,

这会儿不知溜到哪里去了。

  

一群红色的鸡满院子扑腾,

咯咯地叫个不停。

  

我眼看着葡萄掉在地上,

血在落叶中间流。

  

这真是个想安宁也不能安宁的日子,

这是在我家失去阳光的时候。  

                    (芒克《葡萄园》)


the dog that usuallyhangs around

has gone off who knowswhere

 

a brood of red chickenstramples through the yard

with their endlessclucking

 

I see grapes on theground

blood flowing on fallenleaves

 

this is a day thatcannot find peace

the day sunlight waslost from my home

                        (英译:柯夏智)

 

正是这样一位经验丰富的译者抓住了芒克诗歌中的“严肃、直白,甚至天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也正是这两者的相遇——最优秀的中国当代诗歌与同为敏锐的读者、诗歌爱好者的译者的结合,向英语世界了解到中国新诗的现状与进展。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835

帕迪·布希&余建中英译张烨诗选《鬼男》(2004)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839

西敏&陶乃侃英译伊沙诗选《饿死诗人》(2008)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842

柯夏智英译西川诗选《蚊子志》(2012)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845

格伦·斯托威尔英译颜竣诗选《你跃入另一个梦》(2012)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848

梅丹理英译孟浪诗选《教育诗篇二十五首》(2014)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851

欧阳昱英文诗集《自由眩晕》(Fainting with Freedom,2015)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854

史春波&乔治·欧康奈尔英译王家新诗选《变暗的镜子》(2016)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858

梅丹理等英译杨克诗选《地球,苹果的一半》(2017)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901

萨姆·里格尔英译的姚风诗选《一爱至死》(2017)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904

梅丹理等英译杰狄马加诗选《从雪豹到马雅可夫斯基》(2017)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907

徐贞敏英译杰狄马加诗选《火焰与词语》(2018)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911

奚密等英译《心之鹰:杨牧诗选》(2018)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1917

初雪英译李少君诗集《碧玉》(2018)书影


又如,美国诗人梅丹理英译吉狄马加诗选《黑色狂欢曲》(Rhapsody in Black,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2014)、杨克诗选《地球,苹果的一半》(Two Halves of the World Apple,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2017)。在香港梅丹理英译出版了孟浪诗选《教育诗篇二十五首》(Verses on Education: Twenty-fives Poems,2014),在北京梅丹理英译出版了《火焰与词语——吉狄马加诗集》(Words of Fire——Poems by Jidi Majia,2013),随后更多翻译家以波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希腊语、土耳其语、斯瓦希里语、捷克语、亚美尼亚语、法语、塞尔维亚语、罗马尼亚语等二十多个语种在海外转译出版。吉狄马加,这位彝族伟大的诗人带着浓郁民族性的思考,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命运等人文角度入笔,以诗歌的方式向世界倾诉历史、倾诉民族文化。2014年南非乌卢鲁(Uhuru)出版公司出版他的英文诗集《群山的影子——吉狄马加诗选》(Shade of our Mountain Range——Jidi Majia’s Selected Poems,梅丹理英译)和演讲集《诗歌——见证和推动中国文化复兴的工具》(Poetry:Tool and Witness to China’s Cultural Renaissance,黄少政英译);2016年英国奥罗拉(Aurora)出版公司出版他的英文诗集《身份》(Identity);美国夏威夷乌诺阿(Manoa)出版社出版他的英文诗集《我,雪豹…》(I,Snow Leopard);2017年美国旧金山倾倒(Kallatumba)出版社出版他的最新诗集《从雪豹到马雅可夫斯基》(From the Snow Leopard to Mayakovsky,梅丹理英译,2017);2018年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徐贞敏英译的吉狄马加诗集《火焰与词语》(Words From the Fire,2018)。四川人民出版社汇集出版了20余种语言、54个版本的《吉狄马加的诗歌与世界》。他的诗歌汉语原文非常优美,诗人对故乡彝族山川的深情眷恋跃然纸上;例如,他的诗歌《自画像》“用奇妙的想象构建的童话世界让人想起爱尔兰诗人叶芝早期的诗歌,译者梅丹理简练的英文更让我们联想到叶芝的诗句,译者似乎谙熟诗人的用心,很巧妙地用英语把这种用心直接地表现出来没有增加多余的修饰,语言简练质朴,保留了汉语中两种角色之间的张力,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②


风在黄昏的山冈上悄悄对孩子说话。

风走了,远方有一个童话等着它。

孩子留下你的名字吧,在这块土地上,

因为有一天你会自豪地死去。

(吉狄马加:《自画像》) 


Wind blows over a ridge,speaking softly to a child at twilight.

The wind goes off into the distance where a tale awaits it. 

Leave your name on this land,child,

for your time will come to dieproudly.

(英译:梅丹理)

 

澳洲流浪者(Vagabond)出版社出版了由美国诗人格伦·斯托威尔英译的颜竣诗选《你跃入另一个梦》(2012)、中国旅美诗人明迪与尼尔·艾特肯(NeilAitken)合作英译的臧棣诗选《仙鹤丛书》(The Book of Cranes,2015)和萨姆·里格尔(Sam Regal)从葡萄牙文英译的姚风诗选《一爱至死》(One love only until death, 2017);美国新世界译丛推出一本由中国诗人史春波和美国翻译家乔治·欧康奈尔(George O’connell)合作英译的王家新诗选《变暗的镜子》(Darkening Mirror,2016),2018年获美国翻译协会卢西恩·斯泰克(LucienStryk)亚洲翻译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奚密等英译《心之鹰:杨牧诗选》(Hawk of the Mind,2018)以及亚马逊推出的李少君双语诗集《碧玉》(Green Jade,初雪英译,2018)。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与美国和风(Zephyr)出版社从2012年开始陆续联合推出中国第三代诗人的双语诗集系列,例如,诗人于坚的《便条集》、欧阳江河的《重影》、《凤凰》、韩东的《来自大连的电话》、柏桦的《风在说》、翟永明的《更衣室》、蓝蓝的《身体里的峡谷》、宇向的《我几乎看到滾滾尘埃》、张枣的《镜中》、王小妮的《有什么在我心中一过》、香港女诗人西西《不是文字》、台湾女诗人夏宇的《Fusion Kitsch》、臧棣的《慧根》(2017)等十余本个人诗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另有一套“古老的敌意(精选作品集)”,如陈东东诗歌精选《译自亡国的诗歌皇帝》(The Emperor of PoetryTranslated from Conquered Nations,2018)和陈先发诗歌精选《养鹤问题》(The Question of Raising Cranes,2018)。和风(Zephyr)出版社在美国策划、出版、宣传出版中国当代诗歌是业内的佼佼者,尤其是英译者在英译新诗领域首屈一指;其中由美国翻译家凌静怡(Andrea Lingenfelter)英译的翟永明诗集《更衣室》(2012)“用娴熟的笔触译出了翟诗中的新意、勇气、敏感与钢铁般的柔情”,2013年荣获美国第31届北加州图书奖诗歌翻译类大奖:

 

她秘密的一瞥使我精疲力竭

我突然想起这个季节鱼都会死去

而每条路正在穿越飞鸟的痕迹

(翟永明:组诗《女人·预感》)


Just onesecretive glance leaves me spent

I realizewith a start: this is the season when all fish die

And everyroad is criss-crossed with traces of birds flight

(英译:凌静怡)

 

凌静怡先后负笈耶鲁大学和华盛顿大学,是一位勤勉的翻译家。她的英文译著包括绵绵的小说《糖》、李碧华的《霸王别姬》《川岛芳子》等。她还曾参与笔者主持的2008-09年度《中国当代诗歌前浪》的英译工作,提供了包括诗人吉狄马加、海子、翟永明、王寅的译作,并为在欧洲出版的诗选作序。另一本由美国诗人翻译家顾爱玲(Eleanor Goodman)英译的王小妮诗选《有什么在我心里一过》(2014)精湛地译出诗人沉实的比喻和精准的语言,描写帘幕后世界的运行方式,并展现出她惊人的、敏锐的观察力,荣获2015年度美国翻译协会卢西恩·斯泰克亚洲翻译奖并入围加拿大格里芬(Griffin)诗歌奖:

 

骨瘦如枝的贵州胆小又紧张

越坐越古老越陷越深

像黑山羊的尸体钻出风暴掀乱的墓地。

(王小妮《过贵州记》)


Twig-frail Guizhou is timid and nervous

the older the longer it sits there, dug in deeper and deeper

like a cemetery where a black goat’s corpse has just been unearthed in awindstorm.

(英译:顾爱玲)

 

2013年秋笔者为完成一项国家社科项目远赴波士顿收集资料时见到诗人王敖听他聊起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有位优秀的诗歌翻译家顾爱玲,那年她正在北京大学做中美富布莱特访问学者,2014年在上海才见面,2015年在复旦中文系“奇境译坊”一起参与“北极光诗系:经典译丛与当代译丛”的策划,继翻译出版《王小妮诗选》(2014)后,她在2017年又推出臧棣诗选《慧根》(The Roots of Wisdom)、陈东东诗歌精选《译自亡国的诗歌皇帝》、《铁月:中国打工者诗选》(Iron Moon:An Anthology of Chinese Worker Poetry),后者还入围2018年BTBA最佳翻译书籍奖,即200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发起的致力于挖掘最佳国际虚构文学与诗歌奖。可喜可贺!

2016年笔者曾在上海纽约大学一次诗歌活动中遇见一位毕业于耶鲁大学的诗歌译者温侯廷(Austin Woerner),讲他正在翻译的杨键诗选,目前他已翻译出版了两本欧阳江河诗选《重影》(2012)和《凤凰》(2014),他精通英文诗歌语言又喜欢创造性翻译,“捕捉到欧阳江河诗歌中的散漫哲学,以及一时幽默/一时暗黑的风格特征,成功地将诗人最晦涩的诗行介绍到了中文不同的语言学语境中”,显然也注入了译者自己独特的理解。③

 

手枪可以拆开

拆作两件不相关的东西

一件是手,一件是枪

枪变长可以成为一个党

手涂黑可以成为另外一个党

(欧阳江河:《手枪》)


a handgun canbe disassembled

into unrelated things:

a hand, a gun

a hand plus its opposite equals a weapon

a gun plus its opposite equals itself

(英译:温侯廷)

 

2019年最值得期待的一本个人译诗集是美国译者尼克·阿德穆森(Nick Admussen)英译的哑石诗集《花的低语》(Floral Mutter)。他自2013年起开始翻译中国四川诗人哑石的作品,据称2017年以“完美的平衡与润色”能力,有望重塑哑石难以模仿的独特声音,成功地获得美国笔会海姆翻译基金的资助。

 

微信图片_20190130092449

凌静怡英译翟永明《更衣室》(2012)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2452

温侯廷英译欧阳江河诗选《重影》(2012)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2456

顾爱玲英译王小妮诗选《有什么在我心中一过》(2014)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2459

顾爱玲英译臧棣诗选《慧根》(2017)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2502

顾爱玲英译陈东东《译自亡国的诗歌皇帝》(2017)

微信图片_20190130092506

何丽明(Tammy He)英译陈先发《养鹤问题》(2017)

 微信图片_20190130092509

顾爱玲英译《铁月:中国打工者诗选》(2017)书影 

 

从“玉书”到“玉梯”的文化传统

 

据诗人杨炼私下透露,《玉梯:中国当代诗选》诗选的立意在于达成中英诗人间的深度交流,在思想上和语言上,必须传达出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特征:观念性和实验性。这部诗选其实是在描绘一张文革以来的中国思想地图。我们刻意用极端的原创,挑战极端的翻译——不是空谈诗歌的可译与否,而是由原作设定美学要求,不容不可译的可能!事实上,当听到诗人杨炼及其编译者将他们英译的中国当代诗歌选集命名为《玉梯》时,笔者立刻就明白了编译者的意图——自觉地将中国新诗的翻译归入到西方对中国诗歌译介与传播的文化传统中,心中不免为之暗暗叫好,显然《玉梯》试图攀越《玉山》(The Jade Mountain,1929,美国诗人宾纳(WitterBynner)与江亢虎合作英译的经典:唐诗三百首)轻松地抵达《玉书》(俞第德,1867)这一译介中国诗歌的西方源头。而诗人译者明迪及其编译者将他们英译的当代中国诗选命名为《新华夏集》(New Cathay,2013),不就是想将中国新诗的翻译纳入到庞德(EzraPound)在《华夏集》(Cathay,1915)中开创的创造性翻译与传播的文化传统中。

 

微信图片_20190130092305

俞第德《玉书》(初版1867)封面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2309

《玉书》(又名《白玉诗书》)1902年版 封面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2312

宾纳&江亢虎英译《玉山》(1929)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2315

威廉·赫伯特&霍布恩等英译中国当代诗选《玉梯》(2012)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2319

庞德《华夏集》(1915)书影

微信图片_20190130092323

明迪等编/译《新华夏集:当代中国诗选》(2013)书影


《玉书》原是法国贡古尔学院女院士俞第德(Judith Gautier,1845-1917)在其中文教师丁敦龄帮助下翻译中国古诗集, 因其优美的法文成为世界级的经典,对欧美文化界产生巨大的冲击,后被译成欧洲多国文字出版了几十个版本,更是多次被转译成英文。这些从法文译本转译而来的英文译本,为中国古诗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铺平了道路,随之《玉书》也成为“美国本土化中国诗歌小传统”的源头。

据澳门大学的钟玲教授阐述,这个本土化的中国诗歌小传统在美国文学上的成就规模不大,但却是实在的。首先,有些中国古典诗的英译本身已成为英文创作的经典,包括庞德翻译的李白“长干行”、王红公翻译的30多首杜甫诗以及斯奈德(Gary Snyder)翻译的24首寒山诗。第二种成就是对美国作家与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影响,成为他们生命中重要转变的因素之一,如影响一些美国作家去接近大自然或回归田园生活。第三种成就是全新的中国文化因素对美国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冲击,无论是在诗的内容或表现手法上都有新的呈现,为美国诗歌添加了新的风貌和美感经验。看来近三十年间,由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随着文学翻译研究领域“文化转向”的趋势日趋展开,更兼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诗歌的翻译与传播已历经从弱势文化、平等交流到优秀译作逐渐被“经典化”的过程而步入西方主流文化。④

介入与揭示绝非是想象 

 

中国当代新诗的翻译往往与文学研究并驾齐驱;例如,美国加州大学著名华裔学者奚密教授在英译出版《中国现代诗选》(1991)后第二年推出英文版《现代汉诗:1917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Modern ChinesePoetry: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17,1992),同时开始对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大陆民间诗歌有过深入的研究。她曾在《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的另类传统》(2000)第7章中,连续引用了上海三位当代诗人:宋琳、醉权、刘漫流的诗作,从该章节的“参考文献”中获悉,她竟然也收集到笔者当年参与编印的上海诗歌民刊第五期《喂》(1990)。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笔者在《喂》中有意识地设立“英译栏目”,确保每期每人有一首同名英译诗,这也许是大陆诗歌民刊最早引入双语版式的记录。这一点近年来引起包括奚密教授在内的海外汉学家的关注。奚密教授准确地把握住中国当代诗歌“危机意识”这一显著特征,并认为它的出现既可以理解为对具体政治情况的反应——任何重大的政治事件均对中国人生活的各方面有实质的影响,另一方面奚密对政治与文学之间任何简单、直接、未经中介的对应关系的解释,均持保留的态度。她以为先锋诗人的危机意识源自更深的压抑和疏离。这些压抑和疏离的根源不仅是政治上的,而且也是经济和文化上的。


微信图片_20190130092705

微信图片_20190130092709

奚密:《现代汉诗:1917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1992)书影和《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的另类传统》(2000)书影

 

奚密教授判断,当诗人一方面面对压抑的文化建制,另一方面又面对使他们退到边缘的消费社会时,危机意识便激发了一种潜存于“诗歌崇拜”核心的英雄主义。经历巨大危机的先锋诗人秉持与社会疏离的敏锐心灵,勇于反思和挑战现存的价值体系,构建另类的价值体系。他们信奉诗歌一方面是在肯定个人价值,疏解异化,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对一切建制和物质至上主义的批判和摒弃。诗歌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一种产物,更要承担起以独特的语言文字敞开一个被遮蔽世界的任务;诗歌的神圣职责还在于发现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在于揭示人在外在世界存在的本质。⑤

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柯雷(Maghiel van Crevel)教授撰写的“中国民间诗刊研究札记及书(刊)目评注”,⑥以丰富详尽的民刊资料信息揭示中国当代先锋诗人近三十年来纷乱、心碎的心路历程,2008年出版了《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从1980年代到21世纪初》( Chinese Poetry in Times of Mind, Mayhem and Money,2008,汉译本2016)。他的弟子美国学者戴迈河(Michael M. Dai)曾在1982-1992年间,深入四川成都重庆等地,直接介入当地先锋诗人的诗写生活,英译20位四川诗人几百首诗歌,后写出博士论文“第二诗界:四川先锋诗人,1982-1992”,向世界提供了较为真实的中国当代诗歌——一段客观存在却被人为遮蔽的当代诗歌现状,一段民族整体深陷文化危机,试图找回自由、独立人文精神的历史。诚然,一位优秀的译者不仅要熟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先锋诗人对主流文化的迷恋与怀疑及沉浮于社会变革中的强烈躁动,继而在九十年代所谓边缘化的处境下对公共价值的审视和对自我价值的纠正,更要了解他们在新世纪借助诗歌承担起对当代文化精神的思考、批判与构建。这一切绝非所谓“他者”的想象。

 

微信图片_20190130092713

 柯雷:《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英文版,2008)书影

 

中外译者需要真诚合作 

 

八十余年中国新诗英译史,乃至几个世纪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史,表明成功的译本往往离不开中外诗人间的真诚合作。无论是早期理雅各(James Legge)与王韬合作翻译《诗经》,宾纳(Witteer Bynner)与江亢虎合作翻译《玉山》,还是后来的译者如杨宪益夫妇、王红公(Kenneth Rexroth)与钟铃、罗郁正与舒威霖(WilliamSchultz)、丁祖馨与拉菲尔(Burton Raffel)等都是绝佳的例证,为中外合作英译中国诗歌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示范与启示。2008-09年间,笔者也曾编/译出版过一本《中国当代诗歌前浪》(2009)。“前浪”选编了中国大陆80位大多在20世纪60年代出生,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坚持汉语写作的先锋诗人的作品,也收录了代表更年轻一代审美取向与文化观念的“70后”、“80后”的诗人作品。“前浪”以汉英双语形式呈现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具有悠久诗歌传统的中国当代新诗全貌。诗歌英译大致可分为两类:学术翻译和诗人翻译,全书约二分之一的英译出自英语世界一流的学者、诗人、翻译家之手,如霍布恩、柯雷、戴迈河、凌静怡、西敏、梅丹理、戴维(David Perry)等,余下部分先由我提供英译初稿,再分别与当年旅居上海的美国诗人、2008-09年度中美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徐载宇(Lynn Xu)合作完成,最终由比利时-西班牙的国际诗歌出版社(POintEdition)顺利出版,并于2009年在欧洲最古老的 “第48届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2009)”开幕当天首发,随之进入当年的德国汉堡国际书展与比利时安特卫普国际书展。青海版《中国当代诗歌前浪》(2009)在“第2届中国青海湖国际诗歌节(2009)”推出。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                        


One Generation


Dark eyes I got from the dark night

But I use them to look for light

(英译:海岸 梅丹理)

 

微信图片_20190130092836

《中国当代诗歌前浪》(杰狄马加&海岸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书影

 

经历了近几年的译编工作,笔者才深刻地体会到霍布恩在英译诗人杨炼《同心圆》时的那番感言:“要想提高汉英文学翻译的质量,惟有依靠英汉本族语译者之间的小范围合作。汉语不是我的母语,我永远无法彻底理解汉语文本的微妙与深奥;反之,非英语本族语的译者,要想将此类内涵丰富的文本翻译成富有文学价值的英语,且达到惟妙惟肖的程度,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一旦同心协力,何患而不成?”⑦

值此国家大力创导“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转型期,中国新诗的外译工作方兴未艾,目前从事这项工作的诗人、翻译家太少。在此笔者呼吁全国社科规划部门更应将中国诗歌外译的工作纳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规划中,激励更多的青年才俊参与其中。总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各国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中国新诗英译的前景更值得期待。毋庸置疑,在西方汉学界,无论是德国的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还是荷兰的柯雷教授,都颇为推崇中国当代诗歌在世界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柯雷教授曾经来函说:“首先,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已经繁荣到我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它的色彩不是红的、蓝的这样单色调的,而是多彩的;早期的朦胧诗尤其值得一提,这些诗歌中特有的意象手法是我们这些外国人最感兴趣的;另外,中国诗歌有着与其它国家诗歌一样的特点,那就是这些诗歌反映了诗歌产生的那个年代的一切,我们把这些诗歌同它的时代和地域联系起来,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发展。通过中国诗人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过去、现在,特别是看到了中国的发展。”

 

注释

①  [美]金介甫 (Jeffrey Kinkley):中国文学(1949-1999)的英译本出版情况述评,查明建译,齐邦媛王德威编,Chinese Literature inthe Second Half of a Modern Century: A Critical Survey,附录A Bibliographic Survey of Publications on Chinese Literaturein Translation from 1949-1999.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Press, 2000,《当代作家评论》,2006(3):66,2006(4):137。

②  余石屹:探寻更广阔的世界——读吉狄马加诗歌的英译本《火焰与词语》,《中华读书报》,2016年1月20日。

③  [美]顾爱玲 (Eleanor Goodman):翟永明、王小妮、芒克共同的英译出版社“和风”,《今天》网站-今天关注[https://www.jintian.net/today/html/47/n-69947.html],访问时间:2017年4月13日。

④  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美国现代诗里的中国文化模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145页。

⑤  [美]奚密:《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的另类传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⑥  [荷]柯雷(Maghielvan Crevel):UnofficialPoetry Journal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Research Note and anAnnotated Bibliography, MCLC Resource Center Publication, [http://mclc.osu.edu/rc/pubs/vancrevel2.html]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现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资料中心网站,访问时间:2007年2月28日。

⑦  [英]霍布恩(Brian Holton):驶向天堂的码头——杨炼长诗《同心圆》译后记,海岸选编,《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35页。


(最新修订版刊于《语言与文化研究》总第14辑,2018年冬;最初版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6日)


微信图片_20190130092949



海岸浙江台州人1980年代就读于杭州大学/上海医科大学,现供职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汉医学大词典》主编,复旦中澳创意写作中心/复旦文学翻译研究中心成员。著有《挽歌》(长诗,台湾,2012)、《时光,像一座奔跑的坟墓——狄兰·托马斯诗歌诠释与批评》(即出);译有《狄兰·托马斯诗选》(2002/2014/2015)、《贝克特全集:诗集》(与余中先合译,2016);编/译有《中西诗歌翻译百年论集》(2007)、《中国当代诗歌前浪》(汉英对照,欧洲/青海,2009)等。2016年上海翻译家协会“STA翻译成就奖”获得者。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建构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3. 批评家张清华访谈: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4.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堂
  5.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