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伟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 范玉刚   2019年03月18日 09:15  中国艺术报    7895    收藏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在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在语重心长的话语交流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时代呼唤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着重提出“四个坚持” ,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一以贯之的问题导向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意识,彰显的不仅是一个政治家的文艺情怀,更是对国家崛起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深谋远虑。娓娓道来的是一种良苦用心和深刻用意,无论是文学家、艺术家还是理论工作者,都要以自己的精品力作为国家和民族“培根铸魂” ,使中华民族奋发有为昂扬起来,成为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不断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的民族,使中华文化成为全球化舞台上高位态的主导文化形态之一。言语之间传达的鲜明理念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伟大的精神力量,只有伟大才能让一个民族赢得尊严和自豪,精神的伟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的“培根铸魂” ,需要放在时代语境、人民和明德三个维度上来深刻领会。


在时代语境中领会

“培根铸魂”的价值指向


当下的时代是一个“强起来”的新时代,新时代中国之强在本质上是一种文明的感召,所谓“强”是一种精神内涵的充实和美的力量的彰显,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伟大与自豪,是对自身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尊奉和遵循,这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关乎政权的合法性及其国家形象的展示和传播。信息文明时代流播的不能仅是碎片化的人生体验,更是消费社会的文明担当。作为民族伟大复兴的表征,文学艺术的特殊声响和色彩书写的是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传递的是理想信念的温情,凝聚的是人心的共识。只有文艺家和理论工作者的“培根铸魂”才能让这个时代丰满起来,才能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有精神的自豪感和心灵的慰藉,这样的时代一定是意气风发有为的时代。作为时代之担当,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艺之魂激荡着近14亿人民的心灵,理论创造植根于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文艺与时代同频共振就要扎根现实,不仅“身入”人民的火热生活,更要在“情入”“心入”中提升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在倾听人民的心声中增强审美创造力,使自己的创作和理论创造与国家的需求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关联,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发出时代的声音。文艺的入心、理论的接地气、文化的“培根铸魂” ,直接关系国运昌盛和民族复兴的伟业,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形象、姿态和追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文脉的接续及其如何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新时代需要以“伟大”来界定。新时代是我们的现实语境,是我们站稳脚跟的神州大地,是我们仰望的星空。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一个近14亿人民投身其中的史诗般改革开放的创造时代,一个处于民族伟大复兴拐点时刻与每一个人出彩机会共荣的时代。放眼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变动不居,国际风云诡谲激荡。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和社会转型期诸多现实挑战,当代文艺要在精品不断涌现中建构新时代的文化经典,要有时代的艺术高峰和大师大作,要有拱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品力作,以伟大的精神力量铸就新时代的人类文明之光。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21世纪以来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全球性凸显,传达出来的一个清晰信号就是全球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的战略重组,以及整个人类文明面临跃升的机遇,哪种文化能够担当人类文明的引领者,或者在全球文明秩序重构中到底以哪一种文化为基础,将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中的位置,以及在主导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话语权。不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还是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其背后无不有着竞争人类文明领导权的深刻用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不仅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还要为人类文明作更多的贡献。如若在人类文明跃升或者在人类文明秩序重构中,中华文化被边缘化或者缺失国际话语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大打折扣。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文化的繁荣兴盛一定有其主导价值观念的普遍传播与践行,从而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强,而文艺文化和理论工作就被赋予了这样的使命担当。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民族强。在根本性上,艺术的繁荣、文化的兴盛、理论创造的主体性,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由此熔铸的民族话语表达与传播能力体现出的持久性文化创新力和普遍性的人类价值诉求,才是建构一个国家有效化解意识形态重大风险的文化能力的关键。因而,只有包括繁荣文艺在内的文化大发展,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理论创新迭出,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才能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进而有效化解意识形态重大风险和应对非传统国家文化安全。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中

使“培根铸魂”落地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一切成就和荣耀都要归属于人民,人民是革命话语的主题词,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的高频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就是要把人民高高举起,社会主义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讴歌凡人壮举,使“培根铸魂”显现为人民的主体意识。避免“培根铸魂”沦为空谈,就要把“培根铸魂”种在人民的心坎上,人民是接受者,也是传播者和创造者。“培根铸魂”的主体是人民,无论是文艺家还是理论工作者都是人民的一员,首先要有在自身生长出“根魂”的意识和自觉追求;其次要在扎根人民融入人民生活中播洒这种意识和追求,一同欢乐着人民的欢乐,一同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在人民中汲取力量。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坚守本色、回归初心,就是在回归本性中蕴蓄这种力量。文艺家要把艺术才干的增长、艺术表现能力的增强深深植根于生活、植根于人民,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哺育自己,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提炼主题,使“培根铸魂”融于笔端践行于脚下。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正是“根和魂”使人民成为彰显“伟大”的主体。作为灵魂的工程师,文学艺术家和理论工作者不仅要站稳立场,而且要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使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家艺术家,伟大的人民期盼伟大的文艺作品。创作精品要力戒浮躁,扑下身子、潜下心来,在融入人民中增强对艺术的感悟和表现能力,在勇攀时代高峰中建构当代文化经典,以经典润泽“根和魂” 。相应地,理论创造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联系在一起,在提高洞察社会和适应时代能力中,立足中国经验扎根中国实践,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以此建构出有中国特色和稳定根基与价值追求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艺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是为民族“培根铸魂” ,使人民成为时代的担当者,在精神的伟大中坚定文化自信。


在“明德”中使“培根铸魂”入心


明德就是彰显正大光明之意,是文化之文德教化、以文化人的凝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礼记·大学》的开篇之句,“君子之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性,推己及人,使人达到完善的道德境界。习近平总书记以“明德”纵论文艺和理论的社会功能,不仅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导向,更是强调在润物无声中凝聚人心、培育新人。国之灵魂蕴含着一个民族深沉的力量,文艺激荡着一个民族血性的文化基因,振奋着一个民族委顿的心灵,而昂扬于“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豪迈,英雄情结是民族血气的集体无意识展示,发掘和触动这个情节于笔端,就会在天地间铸就新时代的精神图谱。“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在世界文化竞争的舞台上,文化艺术、社会科学为国家“培根铸魂” ,托举起一个民族精神的伟大,使人民有根,使民族有魂。培土植根赓续的是历史的文脉,坚定的是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铸魂挺拔的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成就的是一个国家的伟大,文学家、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培根铸魂” ,不仅兴盛的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还以当代文化经典的建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伟大的精神力量。

文艺创作和理论阐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的传播与践行载体,在举重若轻和举手投足中自然地践履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艺术温润人心的蓝天白云和清风明月的理想高扬中,在鞭辟入里的丑恶现象揭示中,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接地气的传播中,润泽于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中,人民大众就会自然地感受到信仰之美和崇高之美。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一再强调,当代文艺发展一定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激励艺术家更加自觉地“明德” ,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某个时期,一些缺失主心骨和人格健全意识的“小”一度弥漫于文艺时空,君不见荧屏“娘炮”泛滥、“小鲜肉”满天飞,文艺“三俗”之风蔓延,文艺“缺钙”堕落为金钱的奴隶,资本操控下的“红色经典”被改编为流行的“粉色” ,在轻歌曼妙的旖旎色彩中,“商女不知亡国恨” 。主导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遭遇嘲讽、解构和调侃,戏谑英雄、矮化崇高,追逐娱乐至死的“雷人笑果” ,玩猫儿腻、打擦边球,逃离铮铮誓言,专注于世俗人情的“小”与一己之悲欢,玩弄于花边、轶事和八卦,没有了社会的波澜壮阔,没有了时代的风华正茂的激情奋斗,更没有了大我的英雄主义展示。相应地在理论研究中缺失鲜明的主体性,依附于强势话语的复制和移植,甚至不时泛起西方宪政论、普世价值论等新自由主义,以及丑化领袖、抹黑英雄、歪曲历史、唱衰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明德”的倡导彰显了“培根铸魂”托举民族精神的紧迫性与现

实性,使我们愈加认识到这些别有用心的轮番登台旨在使中华主导文化在悄然中被抽取了根脉和灵魂,成为没有价值指向的能指的漂浮。缺失了根和魂,亮丽的皮囊包裹的只能是空洞的肤浅,失去担当文以载道的教化使命,文艺怎能发出时代的洪钟大吕?失去理论家的主体性和原创性,在话语复制和“理论旅行”中只能屈从于某种强势话语,任凭西方理论强制阐释中国现实,“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 。“培根铸魂”旨在使中国的文艺高昂起来,以心中有大义书写社会主义的辉煌和新时代的民族史诗;旨在使中国的理论立起来,在有效阐释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提炼出标识性概念、范畴、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以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和人类文明的阐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地方和民族的特殊性中诉求普遍性的世界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话语蕴蓄了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的殷切期盼,旨在通过甄别美丑善恶醇化社会风气彰显正大光明的品德,为中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指明了清晰的价值导向。在迈向现代化强国的今天,我们不仅要传承古代君子风尚,更要有现代文明意识的培育和弘扬,在历史的创造中实现文化的进步,以文化人、文德教化,中华民族之伟大必然显现于文化创造、民族精神之昂扬,必然显现于国人的精神风貌,最终落实于为人类文明作出的新贡献,这是新时代赋予文化生产、文艺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责任担当。


(作者系中央党校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丁香诗会 | 赏丁香、话诗词,西城区“致敬巨匠 百年诗情”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盛大启幕
  2. 吴付刚:君风十里,习酒飞觞
  3. 路也:两个女子夜晚饮酒
  4. 李元胜:天地之酿
  5. 陈云坤:习酒遐思
  6. 王喜|习酒:每一滴都揣着君子之道
  7. 凤仪镜子:习酒,对酱香的三种追问
  8. 李丁:窖藏往事
  9. 黎落:唱词
  10. 邓诗鸿|习酒:世纪之约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