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苏海“

作者:珙君   2020年12月15日 16:48      484    收藏

苏轼是一位全能的文学家。卓异的天才禀赋,加上宦海浮沉、多次贬谪、流徙的人生经历,以及儒、道、释各家思想文化的影响熏陶,使他在诗、词、文各类体裁的创作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乃至人前论苏轼有“苏海”(杨毓辉《<盛世危言>跋》)之称;更有学者赞扬苏轼“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蔡嵩《柯亭词论》)。笔者以为,这样的评价既点画出了苏轼宏阔伟岸的人格气象,也概括了苏轼文学创作风貌,揭示出苏轼作品深厚博大的文化内涵。


(一)


创作出了三千余首诗的苏轼无愧为北宋诗坛第一大家。

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沉,有着独特、丰富的生活经历。苏轼的诗歌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更主要的是诗人能以敏锐的诗心,在平常的生活和自然景物中发现蕴含的诗意,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却不同….”)《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新城道中》(“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等诗都是人们熟悉的佳作。在这些诗中,诗人将自然景物、人生感受(诗性的感悟)和理性的思考融合在一起,既优美感人,又充满趣味,富含人情和哲理,苏诗中类似以上的佳作有很多。才高博学的苏轼,对诗歌艺术技巧的运用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如《赠刘景文》这首七言绝句: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中写到,池塘的荷花谢了,荷叶也枯萎了;园中的菊花凋残了,却还保留着经霜的枝叶。让我们一同记住这个秋天,因为它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节!这就是苏轼,心情豁达、随遇而安的苏轼,哪怕在草木摇落的深秋季节,他笔下的秋色依然是一片绚烂,充满生机。全诗以不假雕琢、平淡自然的语言描绘出秋天的图画,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古人主张作诗“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朱熹语),大抵就是指苏轼这类不尚藻饰、直抒胸臆之作。


(二)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苏轼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以诗为词”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束缚。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自如,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现存的三百余首《东坡词》,多数风格仍接近婉约柔美的传统词风,但已有一定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旷达的风格,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如《念奴娇.大江东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鹊桥仙》(七夕)等。如《鹊桥仙》(七夕)一反前人“七夕”诗词的传统写法,赞赏友人“不学痴牛騃女”流连于世俗之情,欲效法仙人“带天风海雨”飘然远举,将送别之情写得旷达、豪放。东坡词中一些词句已成为人们出口成诵的金句、格言,如《念奴娇》词中展现赤壁长江的画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已定格为历史时空中最壮美的长江影像;《水调歌头》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关于人情物理思考的名句,引发了尘世间千万读者的思索和共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成为了人们书信和口头最美好的心愿和祝福……


(三)


苏轼是继韩愈、欧阳修之后的的散文大家。较之唐宋的古文家,苏轼对文道关系有通达的认识,他认为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因此他重视文章独立的美学价值;苏轼心目中的“道”也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万事万物的规律。他主张文章应该像宇宙万化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苏轼的文章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如行云流水,初无定法,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挥洒自如,气势雄放,简洁生动,意味隽永。

苏轼的议论文有许多精到的见解,如《留侯论》称:“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谓圯上老人当年折辱张良是为了“折其少年刚锐之气”,助其养成“忍小忿而就大谋”的坚忍性格。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特别善于将叙事、抒情、议论结合起来,如《超然台记》以四方形胜与四季之美景渲染、烘托所记之台,抒发“游与物外”“无往而不乐”的超然心态;《喜雨亭记》紧扣“喜雨亭”三字,叙议结合,分合并用,文情荡漾,表达出忧乐在民的胸怀。他的《前赤壁赋》更使这种手法得到完美的体现,这篇文赋以主客问答的手法,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赤壁夜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思古之幽情,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思考结合到水乳交融的程度,这篇奇文,引发着千古以来读者无尽的兴味和对生命的思考。

此外,苏轼的书札、小品等,常常流露出他随和达观的个性,他的这类文章形式活泼,文理自然,多具备美文的特质。他的题跋,涉及到诗词书画等方面的内容,表达出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见解,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如他的题画诗:“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重视神似的主张受到后来文艺家的高度重视。他的“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书尙意”的论述至少浓缩了半部中国书法史,他在书法创作中“尙意”(《东坡题跋》)的个性追求,对宋以来中国艺术精神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

诗、词、文在宋代均属一流的苏轼,加上第一流的书法 ,他不愧是矗立于宋代文化高峰的巨人。品读苏轼,泛舟、游憩于“苏海”之中,不仅能使我们领略到它触处皆春的佳美景致,感受到它意态横生的万千气象,在收获赏心悦目审美感受的同时,并得到一种文化氛围的体验。


作者:章继光,曾任湘潭大学、五邑大学中文系教授(退休),80年代起任硕士生导师。有多种著作发表。现旅居温哥华。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建构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3. 批评家张清华访谈: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4.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堂
  5.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