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宗梁]从古渡出发,抵达诗歌的故乡:秦峰《梅林诗韵》阅读札记

作者:秦宗梁   2021年01月04日 16:21      529    收藏

巴巴拉•赫斯说得好:“诗的伟大奇妙之一便是:它小小的篇幅,它所占的短短的时间——仅仅四五行的一段——却能拥有如此漫长的生活经验,却能拥有实际上需要若干岁月才能结束的故事。”秦峰的古韵新作尝试集《梅林诗韵》(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第1版),收录了诗人不同时期诗作239首。诗集依据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分为六篇:篇一《故乡情愁年少梦》(38首),篇二《激情年代军旅歌》(48首),篇三《造船人欢江山娇》(44首),篇四《改革开放时世新》(37首),篇五《五洲四海欢欣游》(34首),篇六《成功之路赞成功》(36首)。《梅林诗韵》试图把“形式自由、想象丰富”的古体诗和“诗韵浓郁、含义隽永”的近体诗进行艺术嫁接,把两种诗体的写作特点融合一起:注重运用律诗的对仗、同韵等特点,不完全拘于律诗平仄、粘对等声律要求,减少孤平现象,诗句尽可能流畅爽口。诗人自谦地称:这是一些“具古典韵味”的新诗。诗人对诗作的背景、人物、地点及某些诗句,作了必要的疏通与注解。这样自写自注的“古典韵味”的新诗集,可谓别开生面。

何物最先闻,故乡流水声。《梅林诗韵》中的诗篇,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诗人想通过诗歌的方式,努力寻找他的精神故乡。海德格尔曾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诗人这样写《乡音》(第100页):“久违乡音入心神/初闻话语出一人。/悦声句句沁肺腑/家亲近邻难辨分。”诗人刚回到家乡,听到乡音总觉悦耳,暖人心扉,可总分不清说话的人是家人还是邻居。

我是一个从乡间泥泞的田埂,走出梅林古渡的人。写诗近三十年,从未敢用诗的形式,去触摸故乡的柔软而疼痛的腹部。2019年4月24日,受故乡整体拆迁背景的影响,我感觉用新诗无法将失去故乡的紧张和焦虑感表达,我尝试着用新韵填了一首《天净沙•秋思》:“梅林古渡秦家,/断桥寒水昏鸦,/驿道石墙破瓦,/挖机臂下,/旧祠堂在坍塌。”想象之中“旧祠堂”将面临的坍塌,代表了一个村庄的消亡。显然,这是一首鹦鹉学舌之作,但内中的悲怆感,溢于言表。写完之后,我空落落的内心,似乎飘零着几片久久不愿落下的树叶。我从中感觉到了中国传统诗词的隐忍、温暖与仁慈。

宋人姜夔说:“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诗人秦峰的诗,没有太多华丽的修辞技巧,他的诗篇像故乡的泥土一样质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梅林诗韵》篇一《故乡情愁年少梦》的38首诗尤为感人。内容涵盖故乡、家庭情结的抒发;幼童天真、少年艰难生活的抒怀;成长中的磨励、人生梦想的抒情。据诗人介绍:该篇诗稿,读中学(1958年)以前阶段,是成人后每当回忆当时情景命笔题诗的;其余诗作大都是即时吟成。秦峰深情地说:“故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美好的,充满着甜蜜的回忆和无限眷恋。尤其在故乡长大的人,更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故乡的一山一水是咏不完的诗,故乡一草一木有抒不完的情。”他写下的这38首诗,咏赞了家乡秀美的风光和深厚的人文景观,记录了他童年时代天真无邪的生活、少年时期艰难困苦的磨砺以及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向往。写于吉安井冈山大桥建成前的《梅林渡口》:“城东古驿道,/渡口秦家堡。/水宽川流急,/舟轻风浪扑。/过河客断喉,/停岸船未橹。/打尽天下路,/难过梅林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旧时赣江江面无桥,梅林古渡扼吉安城东咽喉,来往城区必经此渡口。1970年5月1日,吉安井冈山大桥建成通车,古渡废弃。这首诗,无疑具有史料价值。

诗人秦峰这样描写他的人生出发起点——故乡的《秦氏宗祠》:“秦氏祠堂久年华,/名赫庐陵似府衙。/吉州刺史冠裳第,/洙泗鸿儒理学家。/祖德宗功门柱载,/相士国诏基业佳。/贻远堂煌昭桑梓,/文章华国迎朝霞。”诗句洋溢着以秦为姓的自豪感。秦氏宗祠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近500年,具明代建筑风格,三开二进,古朴雄浑。据传,祠堂落成后,凡五品以下官员路过,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威严敬重可见一斑。秦氏开基祖相士公,官拜吉州刺史,为颇有声望的理学家。相士公之后国诏,率秦氏东迁梅林,开创新基,建祠设村。2020年12月12日,我为秦氏宗祠贻远堂拟了一副嵌名联:“贻福后嗣家风远;/觅渡梅林赣水长。”这是叙此渊源。当年的秦氏,显然是望族。在《秦村元宵节》(第5页),秦峰这样写道:“秦村元宵如盛典,/喜闹七日胜过年。/堂前华灯贺赤子,/台上彩烛祭黄天。/礼铳鞭炮腾云霄,/锣鼓锁呐乐心弦。/神轿绕村游宗地,/家家客盈共酒筵。”诗人的自注引人注目:“我国元宵节大都是正月十五日,秦家村则不然,元宵节自古定于农历二月初一日,称为下元宵。本诗写新中国成立之初时景象。”“秦村下元宵节,从正月二十六日始,为上年度出生的男婴举行上灯仪式,至二月初二日送神止,前后热闹七天,以二月初一日游神为高潮。”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当年秦氏的节庆和民俗。在《吉安城解放见证》(第16页)一诗中,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序:“1949年7月16日,吉安人民喜获解放。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对解放一词情有独钟,因解放,才有改天换地的新中国,才有今日的繁荣富强。”诗曰:“盛夏晨曦早起床,/跟随双亲豆芽坊。/忽闻枪声惊邻舍,/又见雄师追匪狼。/旧房喜颜迎壮士,/古城新貌颂吉昌。/盘古欣闻世道变,/军民一家乐满堂。”

巴尔扎克说得好:“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苦难和坎坷的人生教会人们更多的东西,让我们深深地懂得珍惜。当年,多少孩子几乎都是这样的生活:幼时去拾柴,捡黄菜喂猪,稍大则上山砍柴或到建筑工地做小工。这无疑也是诗人小时候的生活缩影。在《贫家学子吟》(18页),诗人这样写道:“贫家子上学,/几番不容易。/孩童更声读,/父母鸡叫起。/念书要维持,/费用靠自己。/节假无休息,/汗水浇目的。”秦峰在《斑鸠岭砍柴》(第23页):“斑鸠岭峻视野宽,/遥望大江似小川。/少儿随众山路走,/大姐领弟树林穿。/欣见灌丛挥刀砍,/喜捆柴樵往家还。/来回行程六十里,/肩肿腿痛腰亦酸。”1955年秋冬,为减轻家庭负担,每至星期天,诗人随姐姐上山砍柴,从城区出发,经大码头过渡,翻过斑鸠岭到砍柴地,来回一趟六十里!这让今天的孩子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谢冕说:“不论哪一首诗,它的归宿地都是生活。离开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任何的诗都不会存在。”《天玉山雪后砍樵》(第24页):“天玉巍峨道教岭,/多有名士修炼行。/而今登岳不求道,/却为生计来攀陵。/满山雾凇遮峡谷,/遍地霜雪砍柴荆。/道融路滑步步艰,/老舅接肩笑盈盈。”1956年寒假,诗人同姐姐来到居住在天玉山附近的舅舅家,在此砍柴度假20天。《驾船挑砂上码头》(第41页):“每日晨起床,/摇橹向东航。/泊锚快装船,/挑筐速满仓。/无风纤夫行,/有风布帆扬。/靠岸似打仗,/停港休慌张。/操作勿失误,/出事定遭殃。/细砂上码头,/重担压胸膛。/上阶步步难,/喘气嗤嗤吭。/无论暑和寒,/汗水湿衣裳。”据诗人讲:“一担砂足有150斤重,没有强壮体力是承受不了的。”《图书馆好去处》(第39页):“辍学务工怎继续?/免费阅读有书屋。/条目包罗百千种,/知识海洋千万牍。/览室雅静胜仙境,/读者专注如鸿儒。/有心上进先求知,/书中自有黄金屋。”近水楼台先得月,诗人高中辍学后渴望读书,图书馆离家很近,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让诗人有了不断超越自己的可能。诗人暗暗告诫自己:品读到一本好书,胜过获得金钱万千。通过大量的阅读,秦峰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别人,成为一个人格大写的诗人。

诗人张志民说:“生活,还不是诗,它只能算是产生诗的土壤。就像种子还不等于禾苗,棉花不等于布匹,木头不等于大立柜。要使种子变成禾苗,棉花变成布匹,木头变成大立柜,还要经过复杂的工序,还需要许多的条件,还需要下许多的功夫。在各种功夫之中,有两种功夫,我觉得是很关键的,这就是认识生活的能力和表现生活的能力。”经过多年的磨练,诗人秦峰具备“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这两种能力。诗人每当回想童年那些又傻气又好笑的事,总感觉别有一番滋味。诗人这样《忆童年》(第15页):“懵懂孩时节,/穷追蜻蜓蝶。/竹马串小巷,/陀螺转大街。/误抓王蜂蜇,/嬉闹断桥跌。/多少笑傻事,/铭心永不别。”诗中几个生活小片断:追蜓捕蝶、跨骑竹马、抽打陀螺、误抓王蜂,足以使人难以忘怀。1963年8月,诗人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穿上了崭新的军装,踏上保卫祖国的征程。火热的军营生活,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在《参军喜报到家》,诗人这样写道:“锣鼓喧闹爆连天/入伍喜报贴门前。/一人参军全家喜/百户登门尽心言。/父母一辈无盛事/祖宗八代唯耕田。/今日儿郎从军行/定为家人争荣颜。”那时,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征兵工作,“一人参军,全家光荣”,锣鼓喧天,喜报送到家。诗人的祖辈务农,从未有过光荣盛事,这回家中长子应征入伍,屋内房外热闹非凡。1966年元月,诗人受命来到新兵连任班长,诗人在《新兵连当班长》(第80页):“铁打营盘流水兵,/新老更迭年正轻。/全力辅教练本事,/真心相待暖心灵。/井冈传统深情讲,/延安作风重力行。/军魂神圣共同造,/薪火相传永不停。”《门桥渡河训练》(第54页):“江边军训浪滔滔,/排长下令架门桥。/齐扛单舟坡下走,/组合联舟水面漂。/桥桁相连成轮渡,/操机装上赛腾蛟。/门桥载上重车辆,/横渡大川争分秒。”诗人当的是工程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所在的机三连又称渡河连,主要任务是保障部队迅速通过江河障碍到达彼岸。门桥可载汽车、装甲车、火炮等各种重型车辆渡河。据诗人讲:“架设此门桥白天只需20分钟,夜间30分钟。”这首诗充满了诗人当年军人的自豪感。参军离开家近五年,诗人回家团聚,感慨万千,他的《家亲久别重逢》(第99页),读之让人热泪盈眶:“时隔五载今回家,/路遥颠簸不觉乏。/蓬荜依旧透风雨,/爸妈已衰生银发。/大姐喜添千金秀,/小弟乐得饭菜佳。/嘘寒问暖见真情,/热泪滚滚替母擦。”《春愁》(第101页):“古往赞春多诗帖,/不知为何近无鹊。/昨天东风留不住,/今晚西风再肆虐。/难得阳光照一日,/又是阴雨降半月。/檐下饥燕细吱声,/无处觅食难喜悦。”退伍那年,分配工作迟迟未定,春天阴雨特多,诗人为生计发愁:“檐下饥燕”细吱声,“无处觅食”难喜悦。岁月无情,人生终老。诗人的《江城子•缅怀双亲》(30页),写于2000年4月清明节:“双亲离世思茫茫。/泪满面,话忧伤。/忠厚善良,件件有篇章。/勤劳节俭伴一生。/多少事,记心上。//践行先辈端方。/重品德,主风尚。/为人处世,事事争荣光。/年年牢记断肠日。/养育恩,永不忘。”忠厚传家。诗人的双亲离世,音容笑貌时常浮诗人眼前。润物细无声。父母双亲善良的人品,在诗人心田深处扎根。

田汉在《诗人与劳动问题》中说:“做诗人的实在是两重的劳动家,一重是做人的劳动。为保持他的生存和健康不能不取物质的供给。所以他不能不从事物质的生产!一重是做诗人劳动,大自然既命诗人为他的笛子,大自然的笛子一吹,他便不能不把这不能叫的叫了出来,便给宇宙的众生许多精神的粮食啊!”秦峰《忆当年•吉安船厂怀旧》(第112页):“造船工匠多荣耀,/回首当年有缘交。/初出院校英姿爽,/勇闯江湖志气豪。”“车间竞技争风采,/船坞显能领新潮。/往事如歌唱不尽,/今朝欢聚娓娓聊。”(2018年7月)。此诗是诗人为南昌学生赴吉安船厂工作五十周年联谊会而作。1968年8月初,129名南昌市高、初中学生被分配来到吉安造船厂工作。他们远离家亲走向社会,不畏艰苦,好学上进,在工人师傅帮带下茁壮成长,逐渐成为技术娴熟、理念新颖的企业中坚力量,为吉安造船厂发展贡献了青春年华。1972年底,诗人写下了《试航》(第107页):“船舶竣工初试航,/造船工人喜气洋。/老大就位摆指令,/轮机启动运正常。/江水湍急舸争流,/波涛汹涌浪溅舱。/两岸景色阅不尽,/转眼金滩美酒尝。”新造或维修船舶竣工后需试航,对造船工人来说是件最开心的事:展示劳动成果,欣赏沿途风光。到达距造船厂20公里以外的吉水县金滩港,试航结束,痛饮美酒。其间诗人的欢快和扑鼻的酒香,溢于诗外。《庆巨型货驳竣工下水》(第110页):“货驳竣工庆下水,/朝阳映照英姿巍。/碧波欢跳庆佳绩,/造船新程夺雄魁。”1979年,诗人所在的吉安造船厂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名列全省造船业第二,建造吨位从二三十吨增至千吨。该厂位于赣江中游,吉安市城区北郊8公里石溪头,系江西省交通厅航运局直属企业,1950年建厂,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达到鼎盛,员工近千人。他诗中所写的巨型货驳为500吨级,是吉安造船厂有史以来最高纪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巨驳”竣工的狂喜,“碧波”也欢跳,这是何等的痛快淋漓!

柏拉图说:“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生是有意义的,并且在不断地寻找有意义的生存方式。秦峰的《白鹭书院咏》(第9页):“三山鼎立赣江边/一叶绿洲水中间。/花红草青林遮日/鸟语蝉鸣鹭连天。/风月楼院培英烈/云章阁堂育圣贤。/文公正气今犹在/莘莘学子续新篇。”诗歌的景物描写要有所寄托,才能有效地开拓诗歌的意境。诗人用大写意的笔触,把白鹭书院的地理位置交代得非常清楚且有诗意:“三山鼎立赣江边”,这样的写景,好像摄影师的广角镜头,环视周围,将身边的大景纳入取景框。同时,诗人还将小景也在其中点缀:红花、青草、鸟语、蝉鸣、飞鹭。这样的诗歌,充满了电影的动态画面感。“鹭连天”,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和喻指:将来白鹭书院的学子,漫天飞舞,凤翔于天!

诗歌是时代的切片。诗人秦峰的诗篇中,储存着时代的信息和记忆。他的诗篇主题集中,用滴水藏海的方式,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发展进程的面貌。他似乎还有追慕诗史杜氏善陈时事的决心。他的诗里,流淌着唐代元白诗学重写实、尚通俗、尚坦易的传统诗风。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让秦峰的诗歌走向了更多的寻常人家。在《梅林诗韵》中,诗人的笔触遍布祖国大地。一枝一叶总关情: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丹桂,在他笔下有了生动的表现。在都市名城“北京、武汉、成都、长沙、青岛、大连、苏州、厦门”和名山大川“庐山、韶山、岭南、长城、西湖、漓江、鄱阳湖、黄浦江、大庆油田、呼伦贝尔草原、黄果树瀑布”等地,他的诗思飞扬。改革开放也是诗人激情表达的重要内容,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有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之喜》《调新单位工作有感》《新调单位印象》《商业汽车运输赞》《汽车驾驶员赞》《迎国企改革到来》《为汽车队承包叫好》《自主经营创业歌》《破除铁饭碗有感》。《破除铁饭碗有感》:“旱涝保收几十年,/上班下班每一天。/改革旧规出新制,/破除铁碗无定编。/承包三年五载业,/耕耘一亩三分田。/自信人生谋出路,/不图虚名干在前。”铁饭碗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职工不管企业效益如何,只要按时上下班,工资待遇确保。打破铁饭碗,制定按劳取酬的新规,让能者多劳,让多劳者多得,这在当年无疑是一声惊人的春雷。诗人用语言的胶片,记录了这个真实而伟大的历史事件。诗人退休后,还到国外旅行,开阔人生视野。他用诗句记录了欧洲十一国的旅行轨迹,记录了异域风光和自己的心灵旅程。

年过古稀的秦峰,在生活的百花园,用诗歌的花粉和语言的蜂蜜,最终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诗意世界。他结集出版的这册《梅林诗韵》,让远逝的童年和青春的梦想,在诗行中穿行和闪回,让自己的灵魂和人格在字里行间舞蹈。诗人把“古体诗”和“近体诗”嫁接的艺术实验,成功与否,已无足重轻。只要作者愿意,只要读者喜欢,这样古典韵味的自我表达,可谓诗坛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秦宗梁,1972年生于江西吉安,现任吉安市吉州区文联副主席。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吉安市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主任,已在《名作欣赏》《现代语文》《文学教育》《文学界》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万字。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建构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3. 批评家张清华访谈: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4.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堂
  5.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