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如何安身立命

——评吴小虫的诗

作者:李啸洋   2021年02月02日 17:20  中国诗歌网    849    收藏

未标22题-1

吴小虫,1984年生于山西应县。2004年开始写作发表,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曾在《诗刊》《人民文学》《扬子江》《文学港》《中国诗歌》等刊物发表组诗及随笔等。获《都市》年度诗人奖、河南首届大观文学奖等。参加第36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花期》《一生此刻》。



“借来的一生有灰烬在掉落。”这是吴小虫《献诗·心里的秘密》中的一句。如何用语言面抵抗时间的灰烬?如何在诗中安身立命?吴小虫在《花期》和《一生此刻》两本诗集中给出了回答。

大致来看,吴小虫的诗歌写作分三大类:第一类,围绕寺庙和宗教空间展开,这些诗以居士的身份写就,诗学被宗教的场域包裹、束缚,意义上多与痛苦和持戒的光辉有关。第二类,知性体的诗歌。这些诗包含了一种无法描述的神秘感,内容上介乎于灵感、词语与知识之间,隐义与显义在诗歌中融合。通过知性,诗人为生活虚构了一个更高级、更深刻的现实,诗歌以意义的生成而被重新肯定;第三类,以红尘为道场,书写存在与“普遍的世相”。

《一个诗人是怎样成为诗人的》是吴小虫写作观的集中呈现。他的写作范畴、诗歌主题和灵感源头,均源于这首诗里所记的七种:第一种,书写因缘和佛,“一个诗人就是一个僧侣”;第二种,书写青山绿水的大自然,“托体同山阿,你就获得了一阵清风”;第三种,思索死亡和罪的意识,“铁棍穿天牛,这才是罪”;第四种,与古人和先贤对话,“关心心灵的知识”;第五种,通过书写生成意义,“一个句子与另一个句子镶嵌”;第六种,写红尘中的存在,“我活着我的命”;第七种,写灵感。“我想起一个词:采蓝”。

吴小虫首先是一位佛教徒,其次才是诗人。他写过一篇名为《夜雨寺记》的散文,这篇文章详细记述了他与佛教文化以及寺庙的亲近关系。佛陀和宗教的眼光,训练了他文字的声音、色彩、气味、道德感,藉由寺庙空间,他在诗里重新识别人间,识别微妙的缘分与差异。诗集《花期》共收录“片段的活水”“花期”“成渝通信”“明亮”四个部分。这四辑中,寺庙和寺院是重要的书写空间,也是思考展开的诗性场域。文学史上,很多作品均以寺庙空间为切入主题,比如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格非的《月落荒寺》、刘以鬯的《寺内》、王少华的《寺门》等。寺庙代表什么?在中国,寺庙是彼岸空间的寄托,从寺的眼光来看红尘事,自然会获得高格调的世外想象,获得一种超凡的目光。

的确,修行、冥想、禅思以及以庙宇空间为题的诗,构成他独特的诗歌美学和书写范式。比如《香积诗草》《过朝天门罗汉寺口占》《过泰安古寺》《寺中林间》《蒙山大佛》《昭觉寺饮茶》《寺中临荷有赠》等诗。僧人身份的自觉,造就了这类诗的美学肌理。诗人在《转身》开篇写到:“依我的性格与才地/就适合去山中做个野僧/和那些花草一样,无名/自然地生死。”《夜抄维摩诘经》中,诗人以梵心观众生:“如果可以,我的一生,就愿在抄写的过程中。”《浴佛节忆》写宗教仪式,《日知录》写寺庙中一天生活的日常场景,写早晚课,广玉兰花落,庙僧扫地。《日知录》里,诗人见僧思齐,苦行僧的生活提醒他日后要提防自己“内心的嗔恨”,要“付诸一生的努力”。《寺中林间》写关于荷叶上的死鱼的讨论。这些诗中,诗人并没有借诗说禅,没有使用隐喻的哑谜,而是有意避开意义的路径,寻求诗兴与现场感的“触发”,继而指向诗人对“戒律”和“日常性”交织的思考。

“这一生如何盛放/星星,点点/寺庙和目群,黑”。这是《佛光无尽》里的金句。以前经由禅宗妙语可以把握的,现在经由诗歌语言重新把握。宗教是一盏明灯,与佛晤面晤缘,令思考重获肉身。佛学是本尊,诗歌只是思考的“变体”,他在诗歌里忏悔、欢乐、教诲自己的肉身。红尘中的“罪”表现为一种夸张、生动的现场素描,使我们感到漠然、惶惑。《回乡记》这首诗,诗人以“信仰的失落”为关键词,写了几矛盾件的事:坟头烧纸被烧纸人视为“哄鬼”;应县木塔游客众多而香客寥寥,世俗的热闹与信仰的冷寂形成对比;带书回城的儿子被父亲判为“不务正业”,面对庸俗的现实,诗人在心中暗暗地念了一句——“我心中那刚有雏形的半个舍利呀”。“半个舍利”是绝妙的隐喻,它类似于“阿弥陀佛”这句佛号,表达出了叹息、惊讶、无奈等复杂的情绪。

更多的时候,吴小虫是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提醒读者,人可通过修炼达学习佛的慈悲与宽容。《一生此刻》这本诗集里收录了《本心录》这首长诗,此诗共有六十节,内容涵盖斋戒、情爱、前世、拓碑、肉身、果报、快乐、悲伤、圆寂、女尼、恩情、完整、受难等主题。这六十节并非工工整整写就,许多诗信手捏来,像书法中的草书,性情一来迅速挥就,没有再次雕琢的痕迹。比如第二节以恩赐之心写素斋:“这素斋可吃得惯/我答饮食神今日赠我/超签字、冬瓜汤、蒸米饭”。再如诗歌第三节,诗人猜测自己的前世身份,前世是女儿身、杀人犯、残疾人、不肖子——这些负面的不好的身份,诗人是以一种豁达而真诚的心态去关照人生。可以说,没有佛心,就不可能认识佛。再如第四节:“肉身寄寺院/大小鬼门外探看,诸神空行/往与还。”第十四节,一名比丘尼圆寂但与作者从未谋面,这也是“缘”之一种。第二十节,诗人诵完大悲咒,想起“采蓝和润生”两个词,最后“天和地交谈过了,我和你也交谈过了。”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到诗人对“悲悯”二字的钟爱,他的内心似乎为原罪做出一个基本的假设:罪无处不在,救赎也无处不在。救与不救,全在人的一念之间,在他的诗里,有宗教大义的人重新站起来。用《断章》里的一句诗来概括就是:“法尚应舍,人应爱人。”

庙宇空间是吴小虫诗歌写作的第一种触媒,古人则是他写作对话的第二种媒介。吴小虫的一部分诗写古人与先贤,他的诗写给曹植、卢梭、寒山、杜甫、鲍照、李调元、悉达多。写给古人的这些诗中,诗人真正开启了知性“顿悟”。相较于寺庙体,知性体更能确立一个作家的身份。通过知性,诗人为生活虚构了一个更高级、更深刻的现实,诗歌以意义的生成而被重新肯定。这些知性体的句子更有辨识度,寺庙体里诗人似乎有太多的虔诚和宗教负担,僧人身份已经提前出场,以至于留给意义解读的空间比较小,比如《影子的诗学》:“‘欲’字筹码的天平……有人在另一端/先让自己清澈起来。”这首诗里,诗人将宗教道德作为最高荣誉,一个“欲”字,将居士的身份直白地端出来了,诗缺乏一些微妙的东西,而后半句中“清澈”则将这种朦胧感又挽救回来。

“世界弥散着一种死亡的气味/所有人都把食指戳进一块蜂蜜中/吮吸。”这是吴小虫在《异类·悼东荡子》中的一句诗。木心也曾模仿古代波斯诗人的句子,在他诗中写过:“让我尝一滴蜜,我便死去。”其实,这是《佛说譬喻经》里记载的一则宗教故事,内容写一个人想尝尝生的滋味:“时有一人,游于旷野为恶象所逐。怖走无依,见一空井,傍有树根,即寻根下。潜身井中,有黑白二鼠,互啮树根,于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下有毒龙,心畏龙蛇恐树根断。树根蜂蜜,五滴堕口。树摇蜂散,下螫斯人。野火复来,烧然此树。”蜜喻五欲,世尊之所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意在说明人勿被五欲吞没。

古希腊怀疑论哲学家皮浪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给得罪了。柏拉图认为,知识和理念能使人获得“幸福”。皮浪否定了这一点,他认为人不能借助知识来发现更正确的生活。寺庙体的诗歌中,吴小虫为圣人意志而写;在知性诗中,诗人真正做到了真正的“忘神”,不再通过宗教理性的立场来判别事物。这是一种力的升华。知性体诗中,意义始终在诗文本和词和句子的运动中,而非在诗人的居士形象中运动。这些诗中,诗人是冷静的。寺庙体以戒定和持修的经验写诗,知性体仅仅依靠才气就能写出烁口金句。比如《冬夜》:“寒冷,正是觉醒之心。”再如《雨夜》:“一部分人把一生装进一个词/把肉身留给潦草的/雨夜。”再如《入世,平安之夜》:“肉体露出了自身的部分/人给自己画了个圈。”诗歌《寒山:诗歌与宗教的异同》中,诗人借寒山与拾得的对话,书写“一切皆空”的治世哲学,“我活着我的命”这句诗颇具有存在主义的自证意味。这类诗歌里,诗人像一位先知,将语言作为生活和预言的尺度。诗人将美、悟等意义依附于诗,用词进行意义解蔽,使诗歌弥漫着一股砥砺的气质。《立冬》为这类诗做了一个总结:“在语言的水中,如果有真理,那就是真诚和善。”

“普遍的世相”是诗人书写的另一个主题。满身油漆的农民工,帮儿子砌院墙的八十岁母亲、修伞人、锯树人……红尘成了道场,诗人也将存在作为观察与剖析的对象。存在的本质是“杂”,诗人看红尘迷象的时候,诗的思维呈放射状态。比如,在《热》这首诗中,诗人将吃火锅之热、热辣女郎和打架者等杂事放置在“热”的主题之下,有明显的以文为诗倾向。《追逐》《成渝通信》《线性下坠研究》等诗歌,都有这种“杂”的倾向。这类诗去除了宗教道德的维度,从道德浪漫主义重归现实主义世界,“一个句接一个句号的停顿,我有着我自身的悲哀与腐烂”(《这场忻州的大雪还是来得早了》)。写诗是实现自我完整的一种方式,唯有书写才能获得灵魂的完满,正如《明亮的部分》中的坚持:“保持单纯、善良、谦虚,永朝着事物明亮的部分。”


作者简介:李啸洋,青年诗人、评论家。小说、诗歌、剧本等见于《中国作家》《花城》《诗刊》《星星》等刊物,曾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九届“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奖(2018)、《星星》诗刊年度大学生诗人奖(2017)等。

责任编辑:fuli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2. 许道军:“重新发现”网络诗歌
  3.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4.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第420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7.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0.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