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理||云朵翻身

作者:廖志理、刘长华   2021年03月23日 10:49  《当代诗人》    2210    收藏

25e2a4d5497626db20a43c55bd161c6

廖志理,湖南省诗歌学会名誉副会长,娄底市作家协会主席。1995年出席《诗刊》社“青春诗会”,国家一级作家。


进山


苍山 你好


翠竹 你好


草花 你好


在深谷


四下并无人声


我像一挂瀑布

自己

将自己惊扰



登横瀑岭


沿着山道的陡峭

友人们已无心谈论奇闻趣事

与家常里短

一路辨识路边的花

关心脚前的草

我看到蝴蝶

一只只打开它的斑斓

蜻蜓

在放飞它的轻盈

我来

只是为了登高

每上一级台阶

身后的阴影就会缩短一分

身前的视野就更开阔一分

攀上山顶

正午的阳光

如瀑

而我

已经通体透明



浪费


月亮是浪费的

大把的银子倒入溪水


清风是浪费的

大把的花盏掷给黑暗


虫声是浪费的

奏响的全是凉凉的孤寂


而我是浪费的 清水的源头

我要虚掷残剩的余生……



上龙脊峰


秋风搀着蹒跚的我

上升 渐渐地

有雾岚的轻盈


缓入林深

偶见朽木 苔藓

也不闻人声


而流水 仍有跌落的欢喜

花朵有燃烬的

余哀


也不停歇

我只想 赶在落日之后

明月之前


在山巅 

云朵翻身

鸟翅开门……



酒歌


月光飞翔

流星落入酒杯


浊世泥泞

泪雨如浆


人间的黑暗

足够痛饮


虚空

浩瀚


轻云

未散


鬓已白

盏且举


且将我苍茫交付

醉与清风……



在水乡


南湖太宽

阳光太亮


透明的风

让我飘荡


与一株芦苇合影

我的头发也已变绿


滩涂上的野花们腻在一起

又暧昧


鸥鹭的翅膀

在天空划桨


在这里

我愿意


像莲花那个铃铛那么响

像水面那个浪花那么白



夜谒龙山药王殿


月光伤痛 

秋风踉跄


山中的肉身    

被虫声清洗


药王按住流水 

木鱼吐出真言


一朵归来的旧云

饮尽陡峭的夜色


在龙山

在峰顶   


我披开的衣裳

有星群闪烁



遇见


遇见青山的绿

遇见流水的蓝

在湄江

我们遇见

三三两两

是一朵白云

遇见另一朵白云


停车

伫足

是一众衰败的野草

又回到葱茏的来世


鸟鸣绽放


缤纷啊

是流浪的春风

卸下今生的灰尘



村野夜雨


乌桕脸黑

芍药脸红


闪电羞涩

小河莽撞


狗吠穿透平野

老鸹咳嗽


三弟悄悄出门

家父心慌


夜色深了

柴扉开敞


一匹春风灿烂

雨水荒凉



乡路


在这条小路上奔跑的少年

已经走向了何处

手搭凉棚张望的外婆

在路的那头 已返回天空

住在云端之上


是沸腾的野花

还是失散的黄沙

仅仅只是转身的瞬间

苍天 那件祖父的士林布

已抖落人世的星光



河水


一夜喧哗

洗净了群山的墨迹


鸟鸣像是新的 与霞光一道

向河床倾泻


可是 有多少阴影已沉入河底

——那些逝去的亲人


仔细听来 哗哗声中

似有祖母的一声叹息


有时 河水在我的凝视中

突然停滞


像是刹那间 忧惧于人世的

泥泞 与悲伤……



喜鹊窝


大风吹

云朵白


老祖母的唠叨

挂在枫树上

满树绿色的灯笼


蚂蚁娶亲

招摇的喇叭

只见黄土搬家


芍药开了

小妹哭了


草窝里黑暗

我探出头

喳喳跌落一地的阳光



诗评

大道存于自然

——简论廖志理的新自然诗

文/刘长华


早在1995年,廖志理就以其创作实力,受邀参加《诗刊》的“青春诗会”,其后又以其持续创作的实绩,为文学湘军在诗坛赢得了一席之地。近年来,他在诗歌创作上又呈现“井喷”状态,再次迎来诗歌创作生命的第二春。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春天不是山花烂漫、草蔓丛生,而是类似于主题花园,自觉地围绕着新自然这一诗学中轴而葳蕤芊芃。这是对他自我先前“新田园”诗歌的超越,是对前些年诗坛所提倡的自然诗学的赓续。从中隐现着泰戈尔、宗白华、冰心等人诗歌传统的影子,也有对当下中外诗歌相关营养的选择性吸收,并且呈现出了自己的个性与辨识度,令人欣喜与惊艳。确乎,长期以来,诗歌的着眼点基本上都是触手可及的现实人生、日常生活,自然和宇宙这片更为宽广的畛域却罕有涉足。文化是自然的人化。山川河流、草木昆虫中包孕着另一种人情世事,需要诗歌去解码破译。总体来看,廖志理在新自然诗学的开掘中,表现出以下较为突出的径向,为整个新自然诗学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一种参鉴。

从自然中平视自我。柄谷行人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中讲述“风景的发现”时,一个基本的立足点便是所谓的风景是通过主体的努力创造出来的。这一主体就是孤独、自省的个体人。环顾当下,人们或者在谋生的劳碌中疲于奔命,或者在各种牵绊之中昏天暗地……这一切有何诗意可言?人又如何超越这些庸常与琐碎,认领到真正的自我呢?在这一点上,廖志理是清醒而睿智的。他的诗歌所传达和勾勒出的主观感受是审慎的、自我意识是明确的。从中常常会浮现出“见”“看”“望”“观”等标志性动词。这一现象看似无意识而则实有必然。这些动词最大效能之一就是标识了人与自然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独立自主的,而不是混沌一体、芜杂交错的。因此,诗歌中的“我”是“看”自然,从根本上是在“看”自己。“我两手空空/低眉 敛手//只以一片构树的叶子/论一论此世的 枯与黄……”(《见维山》),诗中的“我”的精神姿态正是平视自我的妥贴诠释,这样的平视既是自我肯定——“今生未尽 我仍在/开花的途中”(《向西》),也是自我反思——“万物各有其命/堤上奔波的我/却总有一天//一脚踏空/像水/跌落于水”(《龙居崖观水瀑》)。树叶与世道正构成映射关系,正是新自然诗学所包含的从自然中感悟社会和文化的要义之一。《走在药园》中的“小路上蹒跚的那人/已从树荫深处走失”,是灵魂的自白,是诗人对自我的深切端凝,而这与“雨滴含着伶仃的苦/等在黄连颤动的枝头”是互文的。廖志理作为宦游中人,暴露在社会风雨之中,见识过人生百态……由此而来,认清自我,应是一个依然有着精神追求的人的最大诉求和心声了,尽管它们又是“不足为外人道”的。

平视自我就是一种合乎理性的行迹回归。《雾中梨园》就写道:“在这里/在此刻//一半/是甜蜜/一半/是消逝!”这样的“对半分”不是骑墙心态,恰是力求客观掂量自我的主观努力。理性建构是立人的关键所在,事关20世纪以来中国一个重大的思想命题。因为在现实生存面前,人们常常缺少独立判断,往往在世故和俗情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自然在汉语世界里就有本来顺应客观、尊重规律的意味。饶有意思的是,“花冠的白/未醒/花蕊的红/未醉//山中无形/五色不见//再调和我也成不了/绛紫”(《紫菀》),是一种语义双关,既指一种生物常识,也是对“我”“无能为力”的“科学”表达。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中间却是“大道”,值得人去修行、去感悟,虽然“悟性”与“理性”在学理上是有一墙之隔,但这并不妨碍本议题的展开。与《紫菀》等在内蕴上有同构的还有《小七孔河》《在峡谷》《河水》《南风吹过海岛》《浪费》等等一大批诗作。这些诗歌或者从“崇高”的角度书写了对大自然的敬畏,或者从所谓“自损自贬”的角度表达了内心的谦卑。长期以来,主体的“傲慢与偏见”既来自日常消费的丰盈自足,也有来自现代科技高歌猛进,还有人文精神建设的滞阻,等等。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对自然的所谓征服,无疑是一种无知与怠慢。确乎,只有顺应规律、顺应大道,才能活出淡定和从容来:“在秋光里/在每天/奔忙的日常中/总有这样的时节/终有这样的一刻/隐隐迫近的/六角形霜花的蹄迹//渐渐按住了/脚下的尘土/以及/内心的惊惶与颤抖”(《霜降》)。像《瀑布口》等诗与之表达了同样的心绪。

廖志理在诗歌中多次写到了“清风”与“虚无”,这绝不是意味着从中要呈现出虚无主义的价值观。反之,他在自然物象中平视自我、认识自我,进而肯定自我。古代“田园诗”“交游诗”等不免于壮志未酬后的一腔离骚,业属用之不行,舍之则“奔溃”。所以,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明白人是“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长”,“我是独一无二的”,自然不是手段,但也不是目的。哪怕经历过再大的伤痛,哪怕还有更大的风雨在前,廖志理诗歌中的“我”又是充盈自信、掷地有声的。“我也不再去看半生的沧桑”“眼前尚有一捧灰烬未凉”(《雾中》),“上天仍然打开了/这晚霞斑斓的册页”(《秋天的边界》),“当我扶稳归来的流水/我知道  这一生并非徒劳”(《湖边小记》),“正午的阳光/如瀑/而我/已经通体透明”(《登横瀑岭》)……都是张扬了主体意志,肯定了自我,字里行间与理性反思类作品一样,渗透着个人对人生履历的复盘和人世间的批阅,但同样拷问与追寻着人生的普遍意义,这才是最大价值之所在。“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的(《清平乐•会昌),走遍千山万水,最好的风景便是正确地认识到了自己。自然是人类最为清晰的一面镜子。

从自然中提纯人性。陶渊明有诗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大家耳熟能详。在新自然诗学视域下,“樊笼”不再拘囿于官场,而泛指异化人性的整个社会,是具象与抽象的结合。在自然中过滤和提纯人性,宗白华和冰心等人的新诗运动也包含着这样务虚性的期许或者价值乌托邦。这正与“五四”文化启蒙运动轨迹相呼应。其时对于先行者来说,正直面着由几千年以来所积淀下来的功利性的国民文化人格。功利性人格最大的弊端就是鼠目寸光、贪婪成性,由此而来,最终因自由的阙如而导致主体的创造力萎缩。自然能让主体从尔虞我诈、斤斤计较的名利场走出来,在山野清风、在明山秀水中舒畅神思,陶然忘机,宠辱皆忘……人性中的兽性在自然中被驯服,神性才会归来。

廖志理写了不少的“纯”诗,表面上多为“无我之境”。但里面恰恰又是“有我”的存在,它们更像是朱光潜所说的,那才是“有我之境”,即移情作用的结果,移情是凝神注视、物我两忘,即哲学家叔本华提出的“消失自我”。廖志理是“有我”型、主观性的诗人,这一点本文开头已经论列。因此,一个抒情性诗人要想冷静、客观,对功利世界保持距离,无疑在写作上更有难度,在人格的坚守上更需强度。“苍山 你好//翠竹 你好//草花 你好//在深谷//四下并无人声//我像一挂瀑布/自己/将自己惊扰”(《进山》),此诗似是扩张版的俳句,极有王维诗歌的意趣。整首诗完全不存半点烟火之气,将深山的“静”之意境写到了极致,此情此景,天人合一,但其前提又是天人相分的——“我”的存在,通过主观介入达到了“消失自我”,又从中去除了功利性的存在。“我像一挂瀑布/自己/将自己惊扰”,在诗中是神来之笔。这种“纯”诗在廖志理的诗歌中俯拾即是,譬如《青石古道》《良夜》《茶卡盐湖》《彩凤湖》等一大批诗作,在字面上基本没有“我”,但可将其视为同一理路的另一种延伸,因为廖志理还有更多的“有我之境”类型的诗歌,都基本上体现了移情意识与移情手法。

自然界对人性的提纯,在廖志理诗歌中还表现为本真性情的复归和流露。《文心兰》一诗直观明了地写道:“有何乐趣可言/人生半凉/不如草木//不如这人形的黄花/要风得风/要舞便舞”,山水草木的世界里没有人为的戒律来拘束,更不需要为逢迎讨好而克制自我、掩饰自我、束缚自我,正如《五灯会元》中所言:“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一切由着本性出发。廖志理写过一组以类似“会饮”为题材的诗歌。饮酒本来是与他人欢聚,好像与自然诗学有些差池。其实不然,这些诗歌不是歌颂友情和人伦以及其他,所选择的时空环境大致也是在丛林翠竹之中,诗歌的聚焦点更在于“白日放歌需纵酒”的人生姿态。因此,同样可以将其归为自然诗的一种。“无处歇脚的云/晃在山巅//无处停息的星/亮在赤水//无处不醺的风/浪在黔西//人间漂流的我/酒即吾乡//醉到绿时/绿时即醒”(《黔西山中记酒》),其间将喝酒人“醉醉醺醺”的情状与周遭的山水紧密结合,一起同醉,人与自然同时实现了率性和本真。《酒乡》《酒歌》等诗都在此列。

“每天心形的叶子/以流出的泪水自净”(《菩提树》),在廖志理笔下这种人性的提纯还凸显为心灵的去垢存净。人类总是贪得无厌,不仅无尽地向大自然索取,而且又将饕餮过后的废物污水退还给大自然。大自然以其博大超强的心胸又在净化它们,继续反馈世界以氧气和养料。人类应该学习自然这种对自我心灵不断清理、不断除弊的自觉和强悍。就此,廖志理的相应诗歌特别好用“水”和“药”(草药)这两个意象。这两类事物正是“清洁”和“健康”的代名词。《河水》下笔即是“一夜喧哗/洗净了群山的墨迹”。山上的夜晚是黑色和令人恐惧的,但一觉醒来,你会发现“鸟鸣像是新的 与霞光一道/向河床倾泻”,河水在冲洗黑夜,整个世界生机蓬勃,令人为之眼前一亮并振奋不已。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分,你可以枕着一天的疲惫与无眠,但一定要将过往的一天予以回放和反省、整理,这便是净化。自我敞开越彻底,净化得越有效,翌日醒来,困惑、遗憾、内疚等往往会被洗涤一空、不复再见,新鲜的太阳与你清爽的心情互相映照。《在水乡》《夜之洞庭》《带我去水边》等诗歌中相关内容虽然没有直接写“洗净”,但在精神脉络上是与之勾连的。《走在药园》《龙山药王庙》《夜谒龙山药王殿》等等所对应的细节所表达的治疗和抚慰之意向显而易见,篇幅所限,本文就不拟展开。这种净化在廖志理的诗歌中还多以“还乡”主题出现,譬如《回到乡野》中对“爱”的唤醒,就因为家乡的“刺”是那么的热情,那么的缠绵而对“我”“纠缠不清”。

从自然中感悟生命。廖志理在诗歌中自述,一次在电梯中晕厥,幸亏有妻子在场搀扶和抚慰,妻子不断地按着他的脉搏,“就像一片树叶/拍打着另一片树叶”(《两片叶子》),两片叶子长在同一棵树上,脉络相通,融入彼此生命,才有一种生死与共般的深情与感动。人们常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显然,这是消极和虚无,不是一种从自然中所获得的精神启示。生命是自然界的生命,人的生命亦不例外。生命肉身之于人而言毋庸置疑又是第一位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大道周流,生生不息。因此,人应该从日月星辰、花开花谢中领悟生命的要义和纹路。真正的诗歌创造必然是从创作者的生命肌理中迸发出来。从这一点来看,生命诗学应与新自然诗学有着深入的交集。我觉得,从自然中感受生命,自然诗学与生命诗学相互交融,正是廖志理新自然诗的显著特征。

首先,从自然的盛衰中感知生命的起落。廖志理在《见维山》中写道:“只以一片构树的叶子/论一论此世的 枯与黄……”,兹不欺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春去秋来,循环往复,这是宇宙的节奏。人的生命也应该与之潮涨潮落。生命可以强大到所向无敌,也可以孱弱到渺如蝼蚁。因此,在这样的张力之间,敬畏也许是搭建意义、化解矛盾的唯一桥梁。《遇见》一诗中,写到众生遇见湄江青山绿水、蓝天白玉,心旌摇荡之间,于是乎“停车/伫足/是一众衰败的野草/又回到葱茏的来世”。“停车/伫足”是一种仪式感,是众生对自然的融入,对自然的皈依,进而在自然中重生,诗需要承担这种对生命的天启。生命苦短、人生倏忽也是廖志理新自然诗的题中之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是无谓的,回到生命、珍爱生命才是正道,“无益身心事莫为”。《乡路》正是基于“是沸腾的野花/还是失散的黄沙/仅仅只是转身的瞬间”,而直追“/苍天 那件祖父的士林布/已抖落人世的星光”,此乃“天问”,实际上也就是“问生命”。对于人生岁月,韶光流逝的感触,是廖志理诗歌中一道突出的风景线。《上龙脊峰》《龙山药王庙》《梦想小镇笔记》等一大批诗歌都是其中的“景点”。

其次,从自然的自为中感受生命的余裕。“乌桕脸黑/芍药脸红//闪电羞涩/小河莽撞//狗吠穿透平野/老鸹咳嗽//三弟悄悄出门/家父心慌//夜色深了/柴扉开敞//一匹春风灿烂/雨水荒凉”(《村野夜雨》),这首诗情景交融、人物浑然,前面几组自然意象的叠加是为后面现实场景的叙说做铺垫,而结尾又与开头互相照应。也许在某些细节甚至意蕴上,我们都有“似曾相似燕归来”的感觉,但这首诗歌最大的亮点就是将乡野自然那种“自为”的状态描述得非常到位,它没有“画春山”,没有将乡野雕刻成世外桃源。这样的“自为”是熨贴生命的,生命摆脱了那种倥偬,局促,给人自有一种自在感,人生从中能得到慰藉。《喜鹊窝》可以堪称《村野夜雨》姊妹篇,与之所传唱的情思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枫香瑶寨》中,诗人说:“走进云朵的白/走进枫树的红//是否  惊扰到了/清风的自在”,由此可见,“自在”在诗人的内心早就占据了重要的席位。这种“自在”,就是不役于物,也不媚于人,活出一种“无为而无不为”来,生命本身就是目的,正如《枫香瑶寨》中所写“一枚卵石/让流水安心”。一个生存于世的人根本无法被彻底隔离出来,孓然一身、遗世独立,活在“真空”之中,但人必然要有自己的宽松和余裕,才能合乎生命的本义。《桃花岸》的结尾两句:“在这里 我放下仅剩的余生/而白云无声 苍山凝碧”,前后两行两相对照,正充分说明了廖志理对“自为”的所有理解,其中“余”字可以理解为“裕余”,正指涉着后半生的丰盈、淡定、自在、从容。

最后,从自然的崇高中感触生命的健旺。生命的本质就在于它的“生”,尽管它表面上有时很柔弱。但在进化论这一铁律之下,能继续驻留在大地之上的事物就见证了生命的强悍与健旺。廖志理写过几组西部诗。众所周知,西北由于降水量相对较少,土地干旱,植物生长艰难,有些地方甚至是不毛之地。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生物扎根和跋涉其间。这就是生命的奇迹,这就是崇高,令人震撼也令人梗概多气、慷慨悲歌。“烽燧点起云烟/河水开始奔逃//大雁一声惊叫/夕阳烫红高原”(《嘉峪关》),这样的意境有“魏武”之风和唐代边塞之气,给人有壮怀激烈之感,英雄主义在血液里沸腾和燃烧。《张掖丹霞》《阳关敦煌》《敦煌(一)》等等从字面和气韵上都相当吻合那一方风土、风物。与之相对照的是,廖志理还写过一组《日月之上》的诗歌,也十分宏阔和深邃。这些诗歌与西部神秘主义写作群族虽然有近邻关系,但诗人也不忘从生命的角度对西部予以礼赞,譬如《藏地锅庄舞》就以“篝火按捺不住哔剥的开花/黑河收拢不住喧哗的吟诵”与“比鼓点更快/血的奔突//比夜色更沉/梦的飞扬”构成比对关系。而且廖志理将笔触搁置内地和江南的山川草木时亦是如此,“抱三千年墨枝翠玉”(《苍松》),“一条小溪 却骑着/闪电”(《雨》),“悲怆!一万吨的胭脂/只是一腔喷薄而出的热血”(《桃花》),“你的燃烧  不在乎稀薄的氧气”(《高原杜鹃》)……都能感受诗中强盛生发的热烈蓬勃的生命气息,呈现出一种辽阔壮美的人生境界,令人陶醉,令人感叹!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充分地辨认出廖志理的新自然诗学在写作径向上主要体现从自然中平视自我、从自然中提纯人性、从自然中感悟生命等三个方面。毋庸置疑,新自然诗学是一个庞大体系,涵括多个方面的主题意向,需要更多的建构行为参与其中。但无论从诗学逻辑上还是创作实践上,上述三个方面应该是切中新自然诗学的要害,是绕不开的关键。廖志理在新自然诗的营构上力求诗歌的“自然”化:即取材上以自然山水与自然物象为主,内涵上开阔绵远而又张力十足,文字上朴素真切而又灵气充盈,追求一种“天道无言”式的简约与留白。移情、虚实等手法技艺信手拈来几近炉火纯青,创造出了唯美,大气,深邃而又情意饱满的独特意境。廖志理既有新自然诗创作理论上的清晰认知,又有艺术上的高度自觉。假以时日,相信他在自然诗学与生命诗学融合之路上的不断开拓,一定能为诗坛增添更多的惊喜!


刘长华,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新诗的研究与批评。出版《彭燕郊评传》《民族神话、传说意象与中国新诗民族性的建构》专著两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中国文化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


内容选自《当代诗人》2021年3月号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建构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3. 批评家张清华访谈: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4.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堂
  5.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