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亲切感·“腕力” ——对当下新诗写作的观察

作者:卢辉   2021年03月24日 14:51  中国作家网    782    收藏

在生活日益碎片化的时代,特别是当我们被整齐划一地置于网络之中,一切都欲使我们变得更加规范化、更加标准化的时候,诗歌以其特有的方式构成了一种“解码器”,促使我们变得清醒、有活力。


2020年以来,不少“为事而作”的抗“疫”诗,无疑凸显了诗人们的承担意识。这些诗人常常以宏大的激情、敏锐的视角和直面的勇气,让抗疫事态进入人们的视线与心扉。据了解,《诗刊》《星星》《诗潮》《诗歌月刊》《诗江南》等诗歌刊物和众多微信公众号都纷纷加入到推介抗“疫”诗的队列中。古往今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几乎成了铁律。这场“为事而作”的抗“疫”诗歌写作中,诗人把为事而激、为事而作的“伦理在场”用来“平衡”事态,把不寻常的感情状态、毫不懈怠的关注力协调起来,把揪心的事态压缩为诗歌中的平衡效果,以试图安抚疫情之下人们的复杂心理。在这些“为事而作”的抗疫诗歌中,诗人们在处理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时,不是回避、失语,而是敢于直面、反思,还原时代真、善、美的一面,并重新来审视世界和自己的灵魂。

作为“及物性”或者说“及事性”的诗歌写作,这些作品正好召集了许多诗人的“联合在场”。很多读者看重的也正是这种“联合在场”的“原生状态”,看重的是物我之间直接的、原始的能动反应,是那种热腾腾刚蒸出来的语言,像一场豪雨一气呵成,而不是断断续续、零零散散的“叙说”。 这些抗“疫”诗歌传达出人与人、人与世界相互依存的情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诗歌写得过于“急躁”,语言还不够精练。在如何把握及物性和艺术性的关系上,一些作品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不仅仅是抗疫题材诗歌写作面临的问题,也是当下诗歌创作整体面临的困境。

在当下,作为诗人的“我”,一旦被置入繁复、驳杂的大千世界,怎样才能从常规通向高处而不至于沦入琐碎,这就考量着诗人如何在智性与良知的驱动下,在“现实尺度”“生态指涉”与“心灵图景”中实现最大程度的公众呼应。的确,诗人的心灵有时真像是一个储藏器,收藏着无数感觉、经验、现象、意象、词句……诗人需要在诗歌中将这众多元素重新融合成新的东西。

诗歌的“图景张力”,离不开诗人为其搭建的“可见、可听、可感、可思”的实体空间。其实,一首诗要建立起一种独特心情的实体并非易事,尤其是这个“实体”的构成既要让人充满好奇心与期待感,又要让人觉得它符合人们的情感温度和理想秩序。但是,想写出具有“图景张力”的好诗,诗人不仅要把握现实所见所闻,还要关注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相容、相生、相对的临界点上的“折射效应”。这样的“图景张力”所呈现出的正是独具个性的精神之光。一首好诗,总会包裹着一个隐性的“精神秩序”,总会不时地展开“图景”的张力。


伴随着及物性写作的不断涌现,诗歌的语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常的题材、日常的语言、娓娓道来的口吻,让诗歌增加一种亲切感和亲和力。当然,这种倾向可以无限制地往前推,甚至可以反推到遥远的“诗经时代”。但就当代新诗而言,在1985年之后,随着口语在诗歌中的广泛使用,这种写作路径变得愈加明显。

口语诗歌的力量,来自它的本真。由经验、真情萌发的“口语”,带有亲切的感受、微妙的分寸感。这些都是口语表达的魅力所在。鲜活的语言风格、生动的叙事细节、亲切的语调口吻,让口语诗歌回归到“言说”本位,回归到“传情”本位。正如诗人郁葱所说,很多诗人平时的诗歌创作未必都是口语风格,但他们的口语诗就是他们的真情在瞬间的流露,可感觉,可触摸。

口语诗歌要“说”到点子上,“说”到心坎里,避免口语变口水。如上所述,诗歌的口语应是物我之间直接的、原始的能动反应,是那种鲜活的语言,让人读来情真意切。鲜活的口语接近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与普通人的情感生活密切相关。由这些语言,诗歌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世界。

因此,口语诗歌写作,既要“眼到”,更要“心到”。口语诗歌不是写到口语为止,而是要由口语延伸出复杂的况味。因为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需要对语言有高度的掌控度,又要有非凡的视角。一旦写不好,就成了口水诗。好的口语诗歌正是在口语叙述与诗意推进中,找到了一种“可说可感”的心境表白,营造出亲和、意外的美感,成功地将抽象的心境变成可感的心境。

从《诗经》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到百年新诗这样一个漫长时间跨度中,口语一直为书面文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与创新的动力。目前,亲和力已成为口语诗歌的重要特质,为新诗走向大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的确,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百姓生活、抵达人们心灵的口语诗歌,那亲切而率真的口语表达、真实鲜活的视觉画面、触手可得的在场视角、交融互动的个人体验,更新了读者对新诗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要让口语诗歌真正“说”出内在的诗意,光靠口语诗歌对现实的“生存还原”还不够,还要善于打开遮蔽在生活常态中不易显形的图像,要从互仿性很强的“公共面貌”中游离出来,在口语叙事中藏有智力的机锋和精微的细节力量,让口语诗歌真正成为这个时代亲切而独立的“精神标本”。同时,要让口语诗歌揿亮现实与心灵的“图景”,不能只在“小我”中苦心经营,而是要将个人精神与时代气象相互呼应,进而拉长口语诗歌的写作链条,拓展它的宽度,这才是新时代口语诗歌良性生长的路径。


新时代的诗人都有一种观察时运与关注命运的习性,面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存现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时代尊严、生命尊严都是值得书写的。如今,诗人作为现实气场、文字场景和精神效果的“制造者”,已经显示出不凡的雄心与气度,这就需要一定的“腕力”。就像掰手腕,不管是输是赢,要的就是最后一下的“腕力”。

那么,诗歌写作的“腕力”是什么?它肯定不是所谓的解构与分解、挥霍与颠覆的“力”。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掘进的“力度”,是一种渗透的“力道”,是一种努力去挽留的气度。这种“腕力”与语言的“张力”不同,语言的“张力”说的是语言自身有形或无形的意义“增幅”与“扩张”,而诗歌的“腕力”说的是诗人自身秉性“渗透”于母语中的“增量”与“纵深”。

的确,诗歌写作需要启开内在的“精神推动力”,它与旺盛的生命力、感悟力形成“合力”,最终形成了诗人自身的人文经验和生存体验的言说机制。应该说,从“腕力”这个层面上来说,诗歌写作就像是树立一座雕塑,要的就是雕刻出情感的纹络和思想的肌理。一首有“腕力”的诗,往往能够在准确的意象“穴位”、延拓的意境“时空”、质感的思想“肌理”、直观的精神“立面”上“用力”。的确,诗是广阔人生阅历和宏富的学养融渗而成的,尤其是谙熟人生与人性所积蓄的“腕力”给了诗歌极其广阔的表达空间。

由此可见, 在诗歌写作中,诗人总在万事万物的胶着中启动“腕力”,以有力的诗句表达出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景观。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2.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5.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6.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世界读书日·《明月沧海的高蹈脚步》分享会在京成功举办
  9. 当好乡村娃的“大先生”
  10.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