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诗刊》读后感

作者:苏笑嫣   2021年04月24日 10:47  中国诗歌网    1740    收藏

微信图片_20210424104619


说起来,我与《诗刊》的缘分在十岁那年就开始了,这是我处女作发表的地方,也是我和众多诗人以为榜样、学习诗歌写作的圣殿,但之前我和刊物总还是有些距离感的——毕竟其作为中国诗歌最顶级的刊物,不免令人高山仰止,直到去年我参加了“青春诗会”,感觉自己真正成为了《诗刊》的孩子,于是再次拿起刊物来时,心中不止是崇敬,更多了一份孩童归家的那种油然的亲切感。

《诗刊》上半月刊常规设置有十个栏目,开篇的“读诗”栏目是精选一首佳作,并配以一篇短评,读者在自己阅读、体会诗歌之后,又能参照评论家的分析、解读,获得更加深刻和多层次的视角,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在2021年1月刊的“读诗”栏目上,江非的《故乡曲》,以“文字游戏”式的巧妙写法,令人眼目一新。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故乡的种种事物作为典型意象,又通过摘取这些意象中的首字,进行贴切又新奇的比喻,在这种写法的层层排比之中,将故乡的状貌、风情如画般依次呈现,而这排比又有其递进关系,即作物与人的自然具体意象(如白菜与女人、土地与布匹等)-作为品质的自然意象(如宽恕与“最宽的河流”等)-作为文化象征的意象(如《诗经》和孔子的传统等),诗人在这三重排比、递进中,由点及面,将故乡的自然风土、人文风情朴素、活泼又机智地表现出来,虽则避开了传统的抒情,但对故乡的爱恋却跃然纸上,同样使读者感到其牧歌式的回望。李壮用“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来概括,十分精当。

在这一期的“视点”栏目中,杨克的《云端交响曲》确然为我们提供了诗歌写作的新视点。杨克生活在深圳,这是一个蓬勃、高速发展的国际化城市,是被誉为“中国硅谷”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面对“未来已来”的城市生产生活图景,杨克以诗歌的形式将时代生活大胆又热烈地描述,与城市的蓬勃、旺盛相适应,这组诗歌也充满了开天辟地式的热情,对于新时代的体验和展望撞击着诗人的胸膛,使诗人奏出了一记工业、科技时代的强音。在读这组诗歌时,我不禁想到郭沫若的诗,两者同样是对时代新生激动人心的呼唤,然而杨克面临的时代和郭沫若面临的时代毕竟不同,郭沫若作诗使用的是自然意象,而杨克必须、也是十分主动地,将种种科技元素、工业词语入诗。如杨克所说,“诗人必须有处理当代经验的能力”,不能古人写花朵、月亮,我们今天还只是写花朵、月亮,杨克在他的诗歌实验里大量更新和扩充了诗歌的意象群,试图去为新的事物、新的时代做诗歌上的新的表达,这无疑是有难度的,也是富有开拓精神的,而怎样在这些词语中寻觅诗意,怎样实现现代语词在诗歌中的转化,这些还需要诗人们继续共同探索。

“新时代”栏目体现了诗人们对于时代生活图景方方面面的观察,芦苇岸的《横峰手记》组诗记叙了他于横峰县驻村期间的所见所闻,记录下了这片老革命根据地在新时期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在这组诗中,芦苇岸既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横峰县俊秀的自然风光,也写出了这片自然风光中的红色基因,更将他看到的庄稼饱满、农民丰收、政策扶助以及希望小学中孩子们读书声里传出的光明未来统统展现,可以见出诗人对于诗艺和现实意义结合所作出的努力,这使得这组诗歌在田野的芬芳中充满着生活的喜悦和温情的重力。同样是描写乡村生活图景,宾歌的《施六金脱单记》和《阳光照进夹缝里》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过去贫穷、落后的农村如今与时代接轨后热火朝天的小康生活景象,而张尚锋的《栽烤烟》和邓俊松的《麻雀论》则表现出了精准扶贫政策对于农村的支援,证明了新的社会、历史实践对于当代诗歌产生的新的影响。除此之外,栏目中还有来自电影业和物流行业的诗人对于时代理想、时代奋斗的感受,体现了各行业人民对于时代的讴歌。

“方阵”栏目以组诗的形式展现了当代诗坛名家的最新篇章。叶延滨的诗歌整体充满了哲思意味,仿佛他总能从自身抽离出来,作为一个自我和生活的旁观者,去思考和记叙人生。在他的这组诗歌中,《燃灯守夜》尤为打动我,这首诗召唤着诗人的童年记忆,在这里他不再是那个敏于哲思的诗人,而是返回到当年小小孩童的视角,“穿着黑色长袍的世界在外面”是童话式的语言,诗中有一点点的孤单,而整体的色调却是暖融融的温馨,隔着久远的岁月,诗人向往昔致意,怀着对母亲深深的依恋与怀念。读李元胜的诗,总使人感到是美的,他写到“蝴蝶是唯美的,比其他所有事物更唯美”,他的诗就像是蝴蝶,不只是那个“唯美的蝴蝶”,同时也是那个“真实的蝴蝶”。《给》是一篇意蕴悠长、充满回味的诗篇,以低低的絮语抒写时间长河中的渺渺情思,不由得让人想起李商隐的那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庄的《沙粒》组诗,诗歌在一种自然流动的状态中,其语言看似日常、平实,然而如果不是对生命有领悟的境界,是写不出这样的诗来的,这组《沙粒》需要在细细的咀嚼之中才能赋形、才能体会其真味。《2018年7月22日夜记》中诗人由幼小的女儿熟睡,联想到人在人世的一生,《树》亦是对生命境遇、生命尊严的书写……李庄的语言随着情感的涌动或松弛或节制,他对语言的控制是对于自己沉默、沉思以及略显苍凉和旷远的生命礼赞的合适载体,因而这些诗歌不但有着和谐的韵律形态,还有着人到中年的体悟之心,故而其作品由于生命在场的真实而熨帖人心,如同我们人生的载力。

“气象”栏目继“方阵”栏目之后,继续着众声合唱。汤松波的《想起那些后悔的事》小巧可爱,诗人没有去描写黄姚的美景,却以一句“我真想剥开自己/一层一层地剥/剥到只剩下/一粒核/等候春天,发芽”使读者自然联想到黄姚自然风光的美好。一个人甘愿在那里回到本原、去成为一粒核,重新以植物的姿态生长,定是因为阳光雨露的富足、草木葳蕤的俊秀,短短几句调皮的诗行里,诗人写出了黄姚的生机。陆渔的《颜色》由平淡而入惊奇再入感伤, 这是一个诗人由日常生活表层的视角进入生命认知的过程,是对世界的迷恋和叹息,是对活着的陶醉和人生短暂的惆怅,是“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千古回响。

“每月诗星”栏目每一期重点推出一位诗人的组诗,并请评论家赏评,这一期的“诗星”是江离。《星图》这组诗隐约见出诗人创作的两种面貌,一种如《雾中谒鹿门书院》《喜景山春日》《即兴诗》等,体现了诗人追古的情怀,字里行间是环境的清幽古意、心态的冲淡清虚、对文人先贤的景仰遥望,在《即兴诗》中还可见苏轼《赤壁赋》般与友人酒醉酣然的情景,且不止情景,如苏轼阐述了一番宇宙观,江离也写道“众生在仙人的酒壶中经营着琐碎”,岂不是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有同样的妙处?然而纵使是追古,亦是现代人的思辨和表达,江离借用古典意象和意境的相关素材,而非演绎和传达某一首古诗,所以我们能见到“为扶正时代的灯火,校注着真知上的迷雾”这样智性的诗句,而《上天竺候友人晚至与飞廉游法喜讲寺后记》更是来自现代的反思。另一边,《星图》这首诗的语调、句式又颇有外国翻译诗歌的感觉,像最新的诺奖得主格丽克那样娓娓道来,这首诗是关于亲情的追忆、关于生死的感怀,怀念中有洞彻,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又一次进入哲学的思考去窥视“隐秘的意义”。这组诗歌的最后一首,是诗人写给女儿的诗,如茱萸所说,“当诗人以父亲的角色出现在诗里,他大概暂时放下了自己的审视姿态,醉心于体会与年幼的女儿相处的每一个细节”,在这些诗行里,我们看到诗人在生命之漪与存在之光中感慨着生命的惊奇。

“诗学广场”是专门发表诗歌理论的栏目,2021年第一期的“诗学广场”是第六届中国诗歌节的特别小辑。何向阳从诗歌翻译的角度分析了当代诗歌的世界格局和本土写作,他认为世界与本土如今在互渗共融之中,但也提到“对译的不平等”问题,即我们大量地、几乎是“同声共振”地翻译外国诗歌,但世界却没有给中国当代诗人同等的回应,据此,何向阳还认为,与他国相比,我国的诗人不但有本土的历史文化的深在根脉,也有着许多国家不具备的广阔视野,出现对世界有深在影响的伟大诗人指日可待。郑欣淼分析、论述了传统诗词应如何结合传统资源和新时代的创造,同时还指出新诗与诗词应该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处于后疫情时代,吴思敬阐述了他对于“抗疫诗歌”的看法,认为应以诗歌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处理现实,使情绪与理智相融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个更人道的世界而作出贡献。吕进提出提升自由诗、让自由诗增大对于诗的隶属度,是当今诗坛事关全局的迫切的美学使命。王家新站在新时代的角度,重新阐释了“作为‘同时代人’的杜甫”,希望当代诗人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视野下与其重建多重的文脉关系。高昌则从海内外抗疫诗词互动与同气连声的现实场景出发,书写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和感悟。

“国际诗坛”栏目立足于全球视野,译介国外诗人的优秀作品,正如何向阳提到的翻译的“同声共振”,“国际诗坛”不拘泥于为大家所熟知的经典名家,而且尤为侧重介绍同时代的、为国内读者还较为陌生的诗人和他们的诗歌,首译首发,展现世界诗坛的最新成果,是读者和国内的诗歌写作者打开世界眼光、与国际诗坛及时接轨的窗口。这一期是由芮虎翻译德国当代诗人勒内·昆策的诗选。由于诗人流亡的特殊背景,《鸟的苦痛》《无尽的逃亡——致胡赫尔》等诗作沉郁厚重,诗人写景物也好,写胡赫尔也罢,写的都是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沉思,如此沉重的主题,诗人却选择了最朴素、简洁的语言来表现,力度完全收缩在了这简洁之中,诗里的重量与广远也来自于这种举重若轻,其精到的把控,只有精湛的诗艺才能使诗看起来如此“驾轻就熟”。而描写日常生活景象的《空篮子里的大鱼》《耳边的钟》等作品,又见诗人想象的意趣,以及突然之间升华或逆转的机智。对于写作这门技艺,作者在《诗学——给厄吉尔》《语言硬币》《维度》等诗篇中,也书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和体会。昆策的诗不加造作,语言和形式甚至有意淡化于无形,却实在是其“费劲心机”的结果,在看似轻盈的语句之中,表现着那些庄严的命题。

“短歌”栏目如名称所示,刊发诗人们一到两首的诗歌精选,同样精彩纷呈。其中叶燕兰的《他们——孕二十周》写诗人与父母的一段旅程,同时也是人生的旅程。“向上的路,他们习惯走在前头/习惯随手拨开杂草、荆棘和迷雾”,开篇便一语双关,有丰富的寓言意味,在接下来的和缓的叙述中,情绪于字里行间的安谧中静静流动,直到最后一段,诗人才将抒情推到顶峰:“他们,是在这世上提前老去的父母/也是我。行走在光影中/最想迎头抱住的人,像用笑脸抱住/刚刚学会哭泣的婴儿”。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到诗歌的副标题“孕二十周”,诗人即将成为一个母亲,此时她对于自己的父母有了更近切的共情,没有言说,却混合了依恋、感激、疼惜,甚至感伤等等复杂的情绪,父母的老去、自己的而立、婴儿的孕育,生命的三个阶段共时在这段情感之中,因而虽含而不漏却又如此丰沛,这首诗是寂静的,但也充满了无言的歌哭。

在上半月刊的最后,“当代诗词”栏目是《诗刊》为古体诗词开辟出的一方园地,这一栏目体现了我国的传统诗词形式在当代的继承、发展和创造。

来到下半月刊,首先便是“发现”栏目,这个栏目既是诗人对诗歌内容的审美发现,也是刊物对于诗坛新锐诗人本身的发现,这一期中诗人谢夷珊以《槟榔屿》组诗为我们展开了一副热带风情图卷。而紧随其后的“锐评”栏目,两位评论家分为正反方,对“发现”栏目的诗歌详加品评。“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样的栏目设置,使我们不仅看到前组诗歌的优长,而且也能认识到其中的不足之处,诗作与诗评互呈缤纷的局面,对于诗人的创作既是鼓励也是提醒,利于诗人和诗坛发展的客观、良性生成。《槟榔屿》组诗是谢宜珊的一组写景记游组诗,记录了诗人在东南亚一带游历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作不但描写了极具当地特色的自然风光,而且表现了在该地不同肤色、民族之间人群的贸易往来和热情融溶的生活图景,并在其中进行了向古老历史的追溯。整体而言,谢夷珊的这组诗歌确是成功之作,土地、海洋、劳动、贸易,这些自足的幸福在诗人语言的节奏中获得了一种可安放的形式,因而人可以在其中“诗意地栖居”,诗人感到自己“是马六甲上空一颗小小的星辰”,同时他也以自己的描述将读者一并带到了那片美丽、热情之地,在东方视角中呈现出异域的美学。但在诗句的细节处,诗人也确实仍需推敲,比如“沧桑逝水”“落英缤纷”“恭迎我们”“万顷碧波”,这些词语在这组诗歌中都重复出现,而“老湾的涛声/仿佛传到了遥远的马六甲”和“印度洋的风吹往马六甲”等相近的句式也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在8首诗的长度里,这种重复还是应该避免。

这一期的“诗旅一带一路”,诗人们来到合肥,而且这一行似乎与量子科学有关。胡弦的《天鹅湖记》分为三节,第一节从“天鹅湖”的名字入手,“天鹅是个修辞”,如同宣告,如同定义,把这片(可能平常的)湖的小小水域直接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去进行诠释,所以与其说是“天鹅”这个修辞“让这片水从无意识进入到有意识”,不如说是“天鹅”通过诗人赋予了此地新的可能。在第二节中,天鹅湖“这一个平面”仍有其超越意义,是作为自然而超越人类时间的意义,在诗人领悟到这点时,自身也把握了人类的渺小和荒诞。而因为人类对于世界的渺小,我们的探索仍在一种“不可知”之中,在合肥,诗人得知“量子纠缠中,人/有三个分身”,这使得在诗歌的第三节中,诗人进一步向时空进行思索和追问。最后,诗人将“三个自己”做出安排,他们分散在不同的地点,如同我们分散在自己一生的记忆里,自己亦无法与自己为伴,这是一种终极而又本质的孤独。胡弦以“天鹅湖”为镜像,对时空与自我进行了博尔赫斯式的思索,且语言点石成金、随物赋形,这是对诗的本质的进入,也是诗人的高明。

“双子星座”每期特别关注两位青年诗人,发表一位男诗人、一位女诗人的优秀诗作各一组,以及诗人的创作随笔各一篇,旨在为诗歌浪潮储备、积聚更坚实的力量。统观周玲的《印山孤岛》,可以见出她是一名“自然诗人”,在其随笔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这与她的生活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周玲与湖为邻,“感受到来自湖泊深处的神秘与召唤”,她写清晨的湖面上闪烁的碎片之光,写当地人与湖自然共生的生活景象,写黄昏时分金色湖面上动植物的欢快热闹……周玲的诗看起来是“平常”的,她不需要什么“深刻的主题”,只是将她周边的景物、她喜爱的湖光乡野记叙、提炼成为诗行,也因为这由衷的爱恋与喜欢,因为这种与自然同生共长的满足和无目的,她的诗歌才能如此明静且和谐,甚而充满对于世界的感激。“我知道,他为大地摘取下的一切/都是明日我将深爱的”——安然地活在这样美丽的世界,已然是我们极大的幸运。紧接着,阅读王江平的诗行,我们马上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冷峻,《阴天的屋子》,以“阴天”为题眼,诗人的屋子“没有人敲门”,与家具“也从未真正彼此拥有”,此时诗人又在手机中翻到死去的故人,外面的风在刮着,病盆栽叶子洒落在地,最后诗行落在对墙壁的描写上,也是“铁”墙壁,“铁”作为修辞的冷、硬配合着天气的阴沉和诗人的沉郁,这首诗是对命运与孤寂习以为常的认领。而《午后笔记》,从闷热的下午那种沉闷、无力感开始,写琐碎、平凡的日常生活,它的柴米油盐,它的庞大的枯燥、重复与无趣。哪怕后三首写景诗,诗人也携带着现实进入:也许我们最终也没有在生活那“空心的海面”上“拉响汽笛”,但最终我们也可以接纳一切,并原谅自己。和周玲比起来,王江平是更“向内”的,处理现实,需要写作者巨大的勇气和力量,这意味着要在那种不甚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反复深入体察,由此才能进入生活的真实。但好在诗人仍有想象可以为伴,仍会抬头看向更广阔的视野,仍可以见到那被披上的“光的外衣”,所以他没有沉陷进某一种语言的命运。王江平在随笔中说,在他的诗歌中,现实与想象互相调和与修正,我认为这不仅是限于写作手法的,更是他对于人生的处理方式。

“银河”栏目星光璀璨,由众多青年实力诗人的作品汇聚而成。花盛的诗写他居住的高原,写那里锻打人的强风,写阳光下河岸的鹅卵石,写春天到来时的冰雪消融……他记录下这片辽阔山川的独特地域风光,同时也写着这片山川是如何塑造着其中的居民,养成他们了坚毅、清醒、安于孤独的性格,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花盛是在为家乡书写着自己的诗歌版图。漆宇勤的《木匠》一诗富有故事性,对于民间手艺人的描写豪气中带有柔情,写出了我们民族民间的“英雄气概”,像是诗歌写作中本土的“魔幻现实”。王辰龙的两首诗都是对过去的回望,《重返工人村》写出了东北工业区的时代记忆,而《表姐》则更加私人,回忆的是童年里的夏日时光,它们因为不可返回而在记忆里万分温情——即使其中的凛冽都是温情。同样是“归乡”,王辰龙试图与过去重合,他贴在过往的记忆里时,仍然是那里的一份子,而辛夷却更像一个局外人,《故乡像莎士比亚》中,诗人如同“归去来”的鲁迅,旁观和比对着故乡的今日与往昔,写的是被离去者“取消”了的故乡。诗人在这组诗中的回乡并非是重温一个地点,更是对无可返回的时间的惆怅。

“校园”栏目致力于发现学生诗人,“为明天的诗坛埋下丰盛的种子”。读赵浩的《青天河的友谊学速写》,可以见出他在创造个人语言方面的努力,因此为我们带来一些新意。这也是诗歌写作重要的一部分,即试图摆脱日常话语的陈词滥调,创造新的语义空间和惊奇。琅然《滨江公园》的首句很是漂亮:“一片羽毛从镜头后的江面而来/山峦沉默,垂钓者在雨幕中现身”,如同电影画面从特写的移动中转为大广景,“垂钓者现身”这一句静中生动,且颇有古典韵致,在意象的点染中潇洒写意出一幅水墨山水图卷。麦先森《父亲》一诗,写灰色小人物的沉重生活,并在其中建立起现实的情感密度,酸涩、无奈、温情、自嘲……都在父子二人那沉默的笑中,在那省略的无言里……本期的“茶座”栏目,冯娜的随笔在思绪的源源涌动中自由穿梭,对于在图书里感到“书之幽灵”的描写,和对“人若无名,便可专注于自己的‘术’和‘道’”的感悟,使我感同身受,可见诗人对于读书的热爱,和对于写作的纯粹信念坚守。而接下来的“E首诗”的栏目设置也是非常灵活的,在这里诗人推荐诗人,推荐在网络上看到的一首好诗,这是诗歌写作者之间的欣赏与互动,也是刊物对于网络诗歌的包容——网络自媒体给了诗人们自我展示的平台,《诗刊》没有忽略这些存在,这也说明了其作为大刊的广阔视野。铎木的诗句,以“解开链条的下午”“码头丢了”来形容烟雨中的景象,是出其不意的新鲜表达;米祖的诗歌写漂泊在外的人引月亮为乡音,虽语句活泼轻巧,却饱含着对家乡的思情;陈益群的《羊》确如推荐者所说,“充满了哲思的锋芒”,这首诗是写羊,亦是写人,一生忙于爱恨,却又那样无知,自然浩大深邃,给予我们恩赐,也给予我们刀锋……“中国诗歌网”专栏也集合了诗人创作的多种风格,《苦瓜花》是很打动我的一首,这首诗的叙述起初看似简单,然则最后一段一下拔高了整首诗的内涵,将平常的物象融进了人生的思考与感怀之中。

统观2021年第一期,《诗刊》以一贯包罗万象的胸襟和气魄,敞开着它的包容性和多元化,在刊物里我们既能欣赏到诗坛名家的最新力作,也能读到青年新秀的灵机妙笔,诗人们的风格更是不一而足,他们对自然与城市、景物与人生、外部与内部、岁月与此在、传统与现代等等诸多方面进行着记录、思考与挖掘,犹如这世间不同的繁花盛景,共同丰富着新诗的美学内涵。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建构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3. 批评家张清华访谈: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4.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堂
  5.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