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期 | 2021.6.18.
中国好诗

综述·评论

 

望不到的乡愁和看得见的爱情

蒋浩


    乡愁和爱情几乎是这期诗辑的显在主题,也是中国诗人最爱歌咏的传统。可以粗略地认为,中国山水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关于乡愁的书写。诗人对家园的记忆和眷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转化并进阶为对家国情怀的讨论和追寻,回溯式的追忆就变成了超越中的前进。我不敢肯定《平山湖丹霞》中的平山湖是否就是诗人的家乡,但诗人在那里寻找梦里失踪的白骆驼、山羊的眼神、神秘的脚印,最终诗人穿越平山湖大峡谷,找到的是他灵魂有关的一只飞岭而过的红狐,既回应了开篇的找寻,更是回到了自己灵魂的家园。同样是在路上,与《平山湖丹霞》注重航拍视角不同的是,诗人在川流不息的《东津路上》只截取了一个略微荒诞,甚至怪诞的动态场景:一个衣衫褴褛的男人不断对着电话亭里的话筒喊重复的问候。这个有意味的动作肯定也是有异味的,但更为不解的是,“电话亭的一侧,挂着一块牌子/一面是:于其虎/一面是:散落的阳光”。这首诗的妙处恰恰就在于一种开放式的现象并置,留出有待于读者的想象力去填补的空间。诗人通过这种街头看似偶然性的强行并置,去实践一种倾向于主观的“我来了,我看见,我说出”个体判断,至于这首诗说出了什么,诗人显然在考验读者自己的答案。本辑中涉及到具体地理的还有《洱海》《吴家湾的路像一群野孩子》等,与前两首诗不同的是,叙述上更细腻,更注重情感的由衷抒发而不是理性的提炼,很可能诗中的地理就是诗人的家乡或心灵的归宿。我注意到这辑诗中两首出色的关于爱与死的诗:《二月初二,给父亲理发》和《深山寂寞》。构思精巧、角度新颖的有着极简主义风格的《理发》短诗深深地打动了我,把坟堆比喻为人头已是出新,清草除棘割藤自然就是理发,但最精彩的却是结尾“轻轻吹了吹左手小指头上/新鲜的伤口/一直记得父亲说过/吹一吹就不疼了”,这也是我自己的小时候的经历,轻描淡写的朴实家常话引起的共鸣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更是某种对记忆、伤痛、死亡的超然。而《深山寂寞》里姐姐的爱与死在结尾处追求的是震惊效果:用悬崖来丈量爱情。诗人巧妙地以悬崖为尺,爱情变得可以计量,可以数字化,这是当代情感对死亡的新理解,让人印象深刻。本辑中《某些云》和《露珠晶莹》中的云和露珠大小不同,都是柔软的,但云是乡愁的,而露珠是爱情的。同样,《落日》和《桑葚》的小大之别有如云与露珠的视觉差异,落日在诗中是被梦接住,“蛋一样孵化”,而桑葚 “从脚下的泥土中挣脱/一颗颗飞回枝头”,落日与桑葚都是沉郁的乡愁,在诗的最后都变成了飞升的爱情。

特邀专家


蒋浩


1971年3月生于重庆。先后在成都、北京、海南和乌鲁木齐等地做过报刊编辑、记者、图书装帧设计、大学教师等工作。编辑《新诗》丛刊。著有随笔集《恐惧的断片》(2003),诗集《修辞》(2005)《喜剧》(2009)《缘木求鱼》(2010)《唯物》(2013)《夏天》(2015)《游仙诗·自然史》(2016)。诗作被译成英、德、法、西、韩等多种文字。应邀参加过中国文学节(瑞士,2009),第37届英法诗歌节(巴黎,2014)。曾获北京文艺网国际华文诗歌奖(2014)。


编辑委员会
  • 主编:金石开
  • 执行主编:孤城
  • 编委:
  • 王夫刚
  • 王家铭
  • 李嘉伟

  • 金石开

  • 罗曼
  • 孤城
  • 符力

(按姓氏笔画数)

栏目说明

1. 《中国好诗》是由中国诗歌网编委会完全从文本质量出发,秉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从一至两周内过万的自然投稿中精心挑选佳作汇编而成。

2.本栏目由本站官方主导,与广大网友投票参与的栏目区别明确,每期推荐诗作20件左右(排序不分先后),并邀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受邀专家独立撰写评语,最大程度体现专业的审美标准,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干扰。

3.由于轮值编辑每日审稿量大及其他原因,可能致使漏选部分优秀诗作,望不要受影响,而是继续投稿支持。

4.作品由中国诗歌网编辑部在保证个人审美的基础上,集体协商推荐。

5.编委会每期提名作品,邀请1位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如现有作品不能诱发特邀专家点评兴趣,则他可自行提名作品,报编委会同意后,撰写点评。

6.本栏目将会不断完善,欢迎留言,提供建设性意见。


提醒

(1)点击橙红方格后的标题可阅读正文

2本栏目能适应手机阅读,只需将本栏目网址转发到手机,即可实现,并可转发分享微信朋友圈。


中国好诗
top_poem_zgsh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