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期 | 2021.7.25.
中国好诗 

综述·评论

 

 

目击成诗:诗歌之“看”

杨碧薇

   

“在涂滩上凝望,徘徊/噙满湖水的双目闪烁着渴望”——正如乌良的《呼德淖尔的疣鼻赤麻鸭》所示,本期《中国好诗》里的诗歌大多内嵌着一个“看”的结构,但又不是简单的“看”,而是偏移的、对位的,乃至反向的“看”。


姜巫的《看电影》便呈示了“看”的这种复杂性:“看”不仅作为一个动作/行为,还作为一个问题被正式提出来。诗歌一开始就否定了“看”的已然性,“实际上,我们直到现在/都没有一起看过电影”;接下来,作者话锋一转,“我们观看,握紧彼此的手”,“看”实现了,即使它只是在想象中。“身下的座椅飞速移动/一面荧幕将我们区分了出来”两句,让我想到了毕赣的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实与虚在特定的场域(电影院)开始彼此渗透、转化,就在此处,在悄然间,诗歌的语境已被覆上了魔幻的面纱;空间的魔幻,最终与时间的魔幻并排一致,“在世界尽头的某个房间/未来的我们一起观看”。


“长河和落日是什么关系”?安琪的《长河与落日》以“看”为纽带,在“我们”(读者)与王维(作者)、古典与当代、传统与新诗写作之间建立了“亲密关系”。诗歌从“我们”的目光开始,逐渐扩散开来,由看及心,思绪自然流淌,带出存在之问。“为什么落日越靠近长河/脸越红/为什么长河也跟着脸红”两句,仿佛从天上来,意外地降落到诗歌当中。


海媚的《西部》运用了视角转换的手法。在诗歌上半部分,“放骆驼的老汉”是诗人关注的重点;下半部分转而写羊群,“它们拥挤着经过长城/顾不上看老汉们一眼”,看的主体转换,另一层诗意效果也随之显现。


同样是与自然有关的题材,如果说海媚的《西部》是望远镜式的、全景的看,那么董喜阳的《木椅上的河流》就是显微镜式的、分镜头的看。在木椅上,诗人看到的不只是河流,还有生命、历史和归宿,“看着树如屈铁/天空有路却绝去蹊径”。这首诗的“看”是多维度的,更具厚度,延展出的诗意空间、解读空间都更大。


宗月的《乌鸦:被吹灭的一盏雪》没有明写“看”,但乌鸦正是被凝视物。通过持续的观看,诗人“发现”了另一种乌鸦:这并非日常意义上的乌鸦,也不是传统修辞里的乌鸦,而是一只“新诗的乌鸦”。在对乌鸦的“另类”书写中,诗人把握住并透露出了新诗的秘密之一:诗意的一次性。


世界呈现出来的样子,取决于观看的位置、角度、方式、心境……本期《中国好诗》用缤纷的观看,为我们揭开了新的诗意世界。实际上,当我们看到事物非日常的一面时,已经“目击成诗”了,接下来要做的,不过是“脱口而出”,“发言为诗”。

 

(注:“目击成诗,脱口而出”是张执浩提出的诗歌写作主张。)

 

 

特邀专家


杨碧薇

 

云南昭通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出版诗集《坐在对面的爱情》,散文集《华服》,学术批评集《碧漪或南红:诗与艺术的互阐》。现居北京,任教于鲁迅文学院。


编辑委员会
  • 主编:金石开
  • 执行主编:孤城
  • 编委:
  • 王夫刚
  • 王家铭
  • 李嘉伟

  • 金石开

  • 罗曼
  • 孤城
  • 符力

(按姓氏笔画数)

栏目说明

1. 《中国好诗》是由中国诗歌网编委会完全从文本质量出发,秉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从一至两周内过万的自然投稿中精心挑选佳作汇编而成。

2.本栏目由本站官方主导,与广大网友投票参与的栏目区别明确,每期推荐诗作20件左右(排序不分先后),并邀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受邀专家独立撰写评语,最大程度体现专业的审美标准,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干扰。

3.由于轮值编辑每日审稿量大及其他原因,可能致使漏选部分优秀诗作,望不要受影响,而是继续投稿支持。

4.作品由中国诗歌网编辑部在保证个人审美的基础上,集体协商推荐。

5.编委会每期提名作品,邀请1位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如现有作品不能诱发特邀专家点评兴趣,则他可自行提名作品,报编委会同意后,撰写点评。

6.本栏目将会不断完善,欢迎留言,提供建设性意见。


提醒

(1)点击橙红方格后的标题可阅读正文

2本栏目能适应手机阅读,只需将本栏目网址转发到手机,即可实现,并可转发分享微信朋友圈。


中国好诗
top_poem_zgsh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