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时间终于把我变成一个沈阳人

作者:综合   2021年12月01日 12:00  《城市地理》    455    收藏

微信图片_20211201104431


1、我们知道,林雪老师大学毕业后一直生活在沈阳,那么你的家乡在哪里?家乡给了你怎样的影响?

我的家乡是辽宁东部的抚顺。对我来说,她一直是一片踏实深情的故乡。多年来,定期或不定期的回乡省亲,我对探索家乡秘密的努力从未间断,只为慰藉我对家乡浓郁的依恋之心。我一心要目睹她的风彩,一心要走近她的深处。同时也一心要分担她的不幸和沧桑,当然最能励志的,也一心要汲取她的智慧和力量。 

说到影响,不外乎有美丽的自然景色、刚刚从原生态进入农业现代化萌芽的乡村、先进的石化工业厂区,以及我个人的阅读史,还有那无法归纳、已经发生和尚未来到的一切。


2、每个人的少年时代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记忆。在你的少年时代,你的家乡是什么模样?作为一位著名诗人,你的生活和阅读是怎样开始的?

我四岁起,从事过教师职业的父亲对我进行了发蒙教育。他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从抚顺矿区红专学校教师岗位上下放到他的原籍务农(国家大规模的简员)。我母亲当时则在区里一所小学任教。母亲的家意味着有设施良好的电影院、医院、商场、浴池和暖气、自来水、液化汽,是虽然清贫却也十分便捷的石油家属生活区,父亲的家则山峦起伏、小河婉转、田野清香,是一片随季节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与农耕。

我和弟弟的生活忽而小镇忽而乡村,每一个月左右父母都要团聚一次,家庭场景也得来回变换。但父亲教我们识字、计算和背诵却从没间断。在小镇红色居民楼内一套两室房间、在乡村草屋、在黎明和星夜,我和弟弟端坐不动,听每天只有玉米面和青菜果腹的父亲为我们大段朗诵。我们背诵的内容除了唐诗宋词,还有当时全部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以及那个年代难以留存的《普希金诗选》。每当父亲朗诵普希金的诗,我内心就充满莫名的发自心底的悲伤,有时甚至泪水满眼,并为之羞惭不已。被普希金诗中悲伤、自由、苦难的气质深深吸引,那就是我与文学的宿命吧!

小学三年级时,我就通读了家里收藏的《鲁迅全集》《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上海的早晨》《苦菜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骤雨》……里面许多章节甚至可以倒背如流。阅读着迷使我成了一个内向的孩子,与那些无忧无虑跑来跑去的小孩子比,体质瘦弱、常需吃药的我大概在阅读中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乐园,也多了一点独处的孤单,多了一点理解后的骄傲,即未来我的生活一定在她们遥不可及的远方,是普希金诗中有河流和城堡的地方,是能找到荒野上三棵树的地方,是他歌咏过的吉普赛女郎出没的地方......并早早发现了现实生活与文学之间巨大的差异。


微信图片_20211201104435


3、那么,请描述一个很多年后你记忆中的场景。其实有很多熟悉而遥远的场景,我们想起来就会泪流满面。

我想描述一家工厂,它坐落在东州河岸,厂区方圆几十公里,鳞次栉比的巨大金属储油储汽罐耸立在河边,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在梦中,我总是跟着那些飞翔的油罐奔跑。遥远的厂区里诸多的催裂化装置,昼夜不停地嘶鸣,喷泻出火焰或气体。气体与液体在腔肠一样稠密的管道内循环着,分解着,生成着。很多年后我仍然会梦见它们的光芒和声音,在梦里,带着一直的惊叹和惊悚。

另外一个景象令我久久难忘。每天的早上和傍晚,那潮水一样涨满了整个道路的自行车队,无声的、黑白默片一样冷凝,同时充满了令人尊敬的力量。数以万计的员工从各个街巷汇到一条纵横南北的主干道上来,厂长们破旧的军用吉普车颠簸着从自行车队里小心地穿过。

那时在我眼里,那些沉默无声的人们就是生产,就是分离出使无数昼夜嘶鸣的金属罐子的那些人。而那些旧吉普车,不比一个充满青春无畏和憧憬的年轻工人座下的凤凰或永久自行车高贵多少,因为,他们还那么年轻,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浪费,可以挥霍,为理想,为自由,为爱情。


4、我们知道林雪老师成名很早,大二时作品就被选入著名的《朦胧诗选》。后来一边写作一边做过大学教师,再后来进入当时非常让人羡慕的广电系统,那么,八十年代的辽宁电台电视台是什么样?

由于在广电系统文艺部工作,我观察沈阳、置身于同事之间,难免不带有一些文艺气息。我大学毕业后有一年半时间做教师,1985年底作为人才调入辽宁广播电台。电台和电视台同一个大院,座落在马路湾光荣街。

春天时,广播电视台高大威严的门口两侧,街道上玫瑰盛开,花香扑面:门外川流不息的人群和门内脚步匆匆的职业广播文艺工作者的身影交相映衬;戒备森严的播音馆代号057,只认证不认人、非有专门通行证不能迈进一步;24小时持枪在哨位上、面无表情警惕伫立的武警部队哨兵;定时在大院内外巡逻的卫兵队伍......都是我记忆美好而深刻的部分。

上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还有很多革命色彩。那时人们管某某职业、某某岗位爱叫某某战线,某某工作人员爱叫“新兵”。于是,几乎各行各业都成了“战线”,全民皆兵。刚调到电台一周左右,电台召开全台大会,其中一项是介绍各部门新来的编辑记者与大家认识。先介绍的是专题部,然后是记者部,农村部,播音部等等。当时虽然人有男女,容貌各异,但自我介绍语基本大同小异:“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好,我是某某部的,是广播战线上的一名新兵......”人人都这样说,轮到我时,面对一二百人的会场,站起来时心跳如鼓,也只能如此这般:“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叫林雪,作为广播战线上的一名新兵......”记得当时说到这儿,会场一位部门领导接话:“哪个部的?大点声!听不清!”我只好放大嗓门:“我是文艺部的一名新兵。”“这回听清了。文艺兵。”那位领导不知是有意幽默,还是无心造句,反正当时效果不错,听的人哄堂大笑。


微信图片_20211201104439


5、那真是一个美好的年代。请描述一下你记忆中八九十年代沈阳的文艺生活,或者说,你所遇见的和影像、音乐、明星有关的故事。

我有时候会怀疑我自己是否美化了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那些年代,真的如我形容的那么文艺?但是,那每天由音乐、影像、文学、音响和诗句组成的工作氛围,还不能算文艺的话,那我对生活的定义岂不是太古板太机械了。

在那个年代,由于工作原因,我最得意的就是可以给亲友们赠送明星演唱会的门票:刘德华,苏芮,姜玉恒,小虎队……八九十年代最红的歌星,几乎都在沈阳举办过演唱会。而我,却一次也没有去看过。李谷一、马玉涛、克里木等歌唱家,我更是可以直接在录播间里看到他们的“真身”。

辽宁省的歌唱家表演艺术家们,更是办公室里的常客。比如王刚到台里录“长书”,就要来文学组和编辑汇合,有两次还和编辑走失了,敲门找相关编辑时,我正在座位上看书,转过身来,告诉他某人不在,已经去播音馆了。再比如,遇见在走廊里慌慌张张走着的赵本山,那一定是录音的时间很紧张了,没有人介绍,招呼也可能不打,那时候他也没现在有名,只是大家眼里的一个民间艺人而已。

还有一次请来了相声演员冯巩和牛群。演出结束,曲艺编辑请参与节目的同事一起去吃饭,寻了一家叫红磨坊的西餐厅。大家鱼贯而入,轮到冯巩进门,戏剧效果出现了:餐厅的领班盯住冯巩,有所发现地说:“我看你像一个人?对!你像一个人!”冯巩的回答是:“大家都这么说!”那领班于是一溜小跑去后台“告密”。几分钟后,餐馆老板风风火火赶到,客气,敬酒,发名片。那时人们的炒作观念没有现在强,记得那天老板即没拍合影,也没要签名。那时网络没现在发达,不然餐厅老板多半会搬弄一番文字上微信或抖音。


6、你的作品和沈阳这座城市是什么样的关系?从一个诗人的视觉出发,你心里的沈阳是什么样?

1985年以后,几乎所有的诗都是在沈阳写出的。其中有《大地葵花》之前的三本诗集和之后的两本,甚至大部份写外省的诗作,也需要回到沈阳才能写出。

我在沈阳生活了许多年,直到去年某一天走在街巷上,突然觉得,时间终于把我变成一个沈阳人了。

我曾经问过自己,如何能用最简单的两个字形容作为工业城市的沈阳?工业就是铁和锈。好比一根钉子。有人只看见了钉子,有人只看到钉子身上的锈。诗人看待生活和人也如此。人有粗糙的身子,有死皮和角质的东西,磨去那些皴,皮肤就会发光发亮,就会有灵魂和照亮生活的东西。而关于人、铁、锈、打磨和光亮,它可能是几代人的故事,也可能是一个人轮回的故事。既使是一个诗人的故事,也会和生活的城市、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纠缠。历史会伸出她深埋在地下的根系、伸出半空中隐现的枝条或粗暴或混温柔地唤起你的记忆,你的存在和归属感。她让你觉得你即使在死去、你也在出生。你在复活、你也在速朽。

许多年来,我倔强地认为,在沈阳这座城市,我的灵感会一直忠诚于我,无论我是否将它们写出,它们都会好好地存放在记忆深处。   


7、早在2007年,你的诗歌就获得过“鲁迅文学奖”。但感觉上你的诗歌很少,有些惜墨如金,那么,诗歌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样?或者说是什么位置?

笨笨和金宝是我养的两只狗,如果它们识字,一定会嘲笑我每天面对电脑屏幕,在文档前的低能时间。我好不容易满腹经纶地坐下来,但几分钟后又意气阑珊地离开了。我像一个装满了中国俗语里说的那只煮饺子的茶壶,内心满胀,却什么也写不出来。

我觉得自己的写作常态是难产。笨笨躺在我那只经常站立旁边,也经常坐下来的高脚椅子下,对我的状态早已习以为常。我在它面前走来走去时,它始终保持着视而不见的漠然。有时,它的左眼微微睁开一点,略略睥睨地看着我从它的左侧走过。又有时,它的右耳竖立一下,这表明我活动的界线正穿过它的右领地。有时它看得疲倦,就自己出去转一圈,看能不能找点乐子。这个家它比主人还熟悉,甚至还多了几分归属感——它从没走出过一公里的半径,而它的主人却几乎每个月都要外出几天:它看着这个日有所思的女人,内心滔滔不绝地可以和天地对话,和城市对话,和它对话,而一旦静坐下来,要形成文字时,却如此束手无策,如此失语。

这也证明了真正的诗是世界的一粒盐的比喻。浓缩的、吝啬的、少有的,是我在某一个傍晚遥看云端的一抹金辉,美。遥远。可望而不可及。


【名家档案】


微信图片_20211201104459

林雪,中国诗歌学会第三届、第四届常务理事。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诗歌委员会主任。1988 年参加诗刊社第 8 届青春诗会。2006 年获诗刊新世纪全国十佳青年女诗人奖,诗集《大地葵花》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出版诗集《淡蓝色的星》《蓝色钟情》《在诗歌那边》《林雪的诗》等数种。随笔集《深水下的火焰》、诗歌鉴赏集《我还是喜欢爱情》等。作品获《星星》年度诗人奖、中国出版集团奖、中国百年最具影响力诗人、当代诗人十佳奖等。现居沈阳。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3.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4. 关于举办“诗颂担使命 歌咏砺初心” 第四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的通知
  5. 牛庆国诗集《哦,黄河》新书分享会在兰举行
  6.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带着飞呀飞的童心,诗人高凯来汉与小读者分享
  8. 王珂教授研究出的柔美巧怪新诗语体构建策略产生影响
  9. 每日好诗第419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第416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2. 铸就新时代文学新辉煌
  3.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三辑
  5.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书记处(扩大)会议 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第四辑
  7. 第416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四:孔鑫雨的诗
  10. 每日好诗第419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