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狄马加诗文集《火焰上的辨词》: 以多重身份与世界对话

作者:综合   2022年01月21日 15:58  中国诗歌网    2864    收藏


1月15日,“诗歌的荣耀——吉狄马加《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诗文集》新书首发暨分享会”在京举行。诗人吉狄马加携新作与读者见面。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总编辑汤文辉,诗人芒克、西川、欧阳江河,翻译家高兴、刘文飞、董强,评论家唐晓渡、张清华、敬文东,音乐人郭文景、曲比哈布等参加活动。

《火焰上的辩词》由“纯粹”图书品牌团队策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745页,收录了吉狄马加在各个时期创作的165首(组)或长或短的诗作和50篇随笔、演讲稿,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诗人的诗歌创作风貌和诗学主张。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辑是诗歌,精选了作者近200首各个时期的优秀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其诗歌创作的全貌,诗人多以故乡彝族的人、物、风俗等为主题,意蕴深刻,奔放自由,独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第二辑是诗人在国际诗歌活动中的文学演讲与随笔精华,展现了中国当代具有强烈辨识度的诗人——吉狄马加所具有的诗歌高度、国际视野、精神意识和文化底蕴。

与会者谈到,从第一首诗《自画像》到最后一组诗《吉勒布特组诗》,这本厚重的诗文集呈现了诗人吉狄马加精神性成长的历程。他的诗歌创作在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跨越,体现了一种开阔的思想视野。可以说,吉狄马加是一个文明意义上的诗人,而不只是修辞意义上的诗人,更不是那种只是一味聚焦小情绪、小感动的诗人。当代诗人往往通过反讽来实现抒情,但吉狄马加却有别于此,他敢于直接抒情,而且这种抒情是天然而有效的。他有着多重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视野,这些知识背景在与现实生活的相互映照中彰显出隐秘的戏剧性,从而在其诗歌创作中导向一种丰富的抒情。吉狄马加是一个累积型的诗人,总是在不间断地推进自己的诗歌创作,在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作品。近年来,他的《我,雪豹……》《大河》《裂开的星球》等长诗有效回应了当代社会的各种命题。这些作品中隐含着一个强大的抒情主体,他具有巨大的回应时代的能力。此外,他以他的诗歌文本和诗歌行动,促进了诗歌国际交流的发展。 


图片1


吉狄马加来自四川大凉山,作为中国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诗人,近年来先后获得诸多国际荣誉:南非2014姆基瓦人道主义奖,波兰雅尼茨基文学奖,厄瓜多尔瓜亚基尔2020国际诗歌奖,委内瑞拉“弗朗西斯科·米兰达”一级勋章等。他的诗作已经被翻译成近40种文字,在几十个国家出版了100余种版本的翻译诗文集,曾创办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泸州国际诗酒大会、凉山西昌邛海国际诗歌周以及成都国际诗歌周等。吉狄马加在首发式上说,彝族有《梅葛》《查姆》《勒俄特伊》《阿细的先基》等众多史诗,他的诗歌写作受到了这种史诗传统的深刻影响,因此其诗歌中有赞颂语调、排比句式、民族意象等。如何有效地激活彝族史诗传统、回应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现实经验,如何通过个人化的情感和经验抵达普遍的诗意世界、让诗歌在更广泛的读者群中产生共鸣,是他诗歌创作一直探索的方向。

俄国著名诗人叶夫图申科在《火焰上的辨词》序言里写道:“马加的诗歌是一幅由世界上许多优秀诗人的创作构成的镶嵌画,这里有匈牙利的自由歌手尤诺夫,有俄国未来派首领马雅可夫斯基,有西班牙反法西斯主义者洛尔迦,有土耳其诗人希克梅特,有智利人聂鲁达,有被苏联时期的刽子手活埋的格鲁吉亚诗人塔比泽。马加是由所有这些诗人构成的。”

当代阿根廷的诗人胡安·赫尔曼用诗歌《吉狄马加的天空》盛赞吉狄马加的作品:“声音已靠在三块岩石上/它将话语抛向火,为了让火继续燃烧。/一堵墙的心脏在颤抖/月亮和太阳/将光明和阴影洒在寒冷的山梁。/酒的节日在牦牛的角上/去了何方?”“……吉狄马加/生活在赤裸的语言之家里/为了让燃烧继续/每每将话语向火中抛去。”

广西师大出版社总编辑汤文辉用族群、地理、文化、文明,口语传统和文字传统这两组关键词,串联了他对《火焰上的辨词》的想法。他认为马加彝人之子、彝族的诗人,从他青年时代的写作开始,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敏锐、深度关注就是他作品鲜明的特点。他在口语传统丰厚的文化中生长,加上汉字文明传统深厚的浸润,使他的写作达到了较好的结合和中和。


图片2


诗人欧阳江河表示:“我一直说吉狄马加是一个文明意义上的诗人,他不只是修辞意义上的诗人,不只是一个小情绪、小感动的诗人。他也不是所谓的宣传诗人,都不是,他是文明意义上的、种族意义上的诗人,聂鲁达这种游吟诗人。只不过他的诗歌里面比聂鲁达还多出了一种时代感,聂鲁达是旧美洲这个意义上的诗人,那个时候现代性对美洲的影响还没有那么严重,机器文明、网络文明,更没有吉狄马加后来经历的这些,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发展了、延续了聂鲁达的那种传统以后,加入了新的时代元素,现代性的语境里面一些话题进入到他的写作背景当中,被他纳入了游吟传统。马加的主体是多层叠的,不仅包括写者,也包括读者、翻译者、评论家,由此建构的当代性里包含了很多,包括某些不可控的、偶然的成分。这本诗集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和各国重要诗人之间的对话,作为一个互文性。吉狄马加的诗通过不同语言的翻译,这本身也共同参与建构了吉狄马加的主体性、代言人,他属于极为罕见的被世界上这么多具有经典意义的大诗人阅读过、对话过的中国诗人。”


图片3


作家李洱认为,“马加的写作,写的是从自然人到文化人,从个体的人到种族的人的过程。我们生下来的时候,都是自然之子,虽然出生的时候他已经背负着种族和文明的重负,但他还是个自然人,但我们死亡的时候,就成了文明之子。我们生命的过程,就是文明化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自己种族的过程。所以,他一遍遍地写他的大凉山,写他从大凉山出来之后又回头看大凉山,这是一个对生命、对文明史的回顾。因为这个缘故,我总是觉得,不妨把马加的诗看成是人类学的诗歌读本。马加的诗天生地跟人类学有关,可以从人类学的角度去阐释。马加的多种身份,使得他的诗歌天然的、直接的具备了某种戏剧性。彝人的身份、用汉语写作的彝人的身份、用汉语写作的生活在北京的彝人的身份,用汉语写作又与世界诗人构成广泛对话的彝人的身份,多种身份在他身上有一种叠加和冲突,但这种冲突却又不是文明与野蛮的冲突,而是文化与文化、文明与文明的冲突,这种冲突内在于他的语言,使得他的诗歌具备一种隐蔽的对话性,这种对话性,却又似乎深植于一个同心圆,而那个圆心,就是他的大凉山。这使得我们看他的诗歌的时候,感受到这些冲突的时候,并没有被撕裂的感觉,并没有因为缺少反讽,而失去它的现代性。有意思的是如果当中有失衡,有分裂,那么彝人的那种万物有灵的潜在观念,就会起作用,会有效地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会有效弥合其中的分裂,然后重新实现浑然天成的抒情。不管怎么说,这实在是汉语写作在当代的一个奇迹。”

翻译家刘文飞说,“马加的诗歌是拥抱一切的,这种诗歌一定是宏观的,一定是温暖的,一定是简单的。他作为一位彝族诗人,写他的故乡大凉山当然是他的优势,但是他并没有在诗中特别具体的、具像地写他身边的人和事,他家族的历史,他都是从很概括的、具有世界意义、人类意义的视角去写,这是我们读他的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感觉。我觉得马加的诗歌创作后面是有一个理论支撑的,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诗歌观,我觉得这个诗歌观可以用他的一篇文章的题目来归纳,这篇文章就叫《总有人因为诗歌而幸福》。我读到这个题目非常感动。他自己在写诗中、在读外国诗中感觉到了一种温暖,他通过他的写作和他的讲话又把诗歌的温暖传达给了我们。马加把诗歌的温暖给了我们,这种诗歌的温暖中间,有他对他母亲的爱,有他对他朋友的爱,有他对其他诗人的爱,更有他对诗歌的爱,对生活的爱。”

作家邱华栋认为,“《火焰上的辩词》在我看来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性成长的历程。吉狄马加先生是一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之间的跨栏者。他就像一匹矫健的骏马、一个运动员来回跨越和交流。在这本诗集里我们可以看到他跟不同的文明文化国家民族的大诗人都能形成一种对话关系,这非常难得。马加先生的诗有一种‘盛年风格’。从十年前他写出的长诗《雪豹》开始一直到去年的长诗《裂开的星球》,最近十年间他创作了一系列长诗、大诗、组诗,回应了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自然的、生态的、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对话的,新冠肺炎造成了现在裂开的星球,我们空间物理上要隔绝,我们要戴口罩,等等,进入到一个盛年的高峰写作,而且这个写作并没有结束,正在进入攀越高峰的状态。我们从这本书里就能阅读到一个诗人巨大的丰富性,他能够成为什么样的诗人以及他还会成为怎么样的诗人,这本诗集都会给我们一个答案。”

评论家敬文东谈到,德国的格罗塞、中国的钱穆都认为诗起源于赞美。最早的诗是赞美的,比如《诗经》里的大小雅、颂都属于赞美的范畴。但是在中国,即便是在《诗经》时代,赞美的声音也很早就消亡了,代之而起的是所谓的讽刺,讽刺是以下刺上,颂扬过去是为了讽刺今天。马加所有的诗从一开始就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特质,人与万物之间是亲和关系,人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是赞美的态度。马加通过“双母语”这个词,把彝人那种赞颂的口吻带到他的诗歌里面,刚好是对今天琐碎的时代的抵抗、反驳、驳斥,他拥有一种把不可能的变为可能的精神。


图片4


诗人唐晓渡从书名《火焰上的辩词》诠释了吉狄马加的创作,“这里的‘火焰’有双重的意味。我首先想到的是这和彝族的火塘有关,因为火塘,彝族诗人跟我们对火焰的理解可能不太一样。我们都知道,对彝族人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既是日常生活的中心,又是其精神生活的核心象征,所有的事情基本都是围绕着火塘发生。就此而言它是一个家园,一个精神的家园,生活中温暖的情感交流,那些足以抚慰灵魂的精神事件都发生、生成于火塘边上。但如果我们注意到同一标题中的‘辩词’一语,就会发现其灵魂搏击的意味极大地改变了火塘原来的内涵,就会发现它不仅是马加的精神家园,同时还是他的精神炼狱。在这个意义上,马加兄的这部诗集,从《自画像》‘我是彝人’的身份辨识开始,到新近创作的长诗《裂开的星球》和《吉特布勒组诗》,理应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完整地呈现了作者精神和诗艺的发育过程,从中不仅可以发现那始终翻腾着的、兼具精神家园和精神炼狱双重意义的火焰,而且可以发现冶炼、锻打这一切的铁锤和砧。这样的‘辩词’是多重发生的,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场火焰、铁锤和砧的持续对话。马加兄作为彝族诗人,他的内心结构相较于一般的汉族诗人有很大的区别。他内心的这种修炼,他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对话,层次可能比我们更丰富。”

诗人西川表示,“我在马加身上看到的一个东西是‘从文化到文明’。文化就是你的地域文化、你本来的民族记忆、你的个人记忆、你是怎么被塑造的,这些东西都是你的文化。然后用到一个词,文明,马加的诗歌里有一种从文化出发的对文明的关注。从马加的诗歌能看出从文化出发的对文明的关照。在这个意义上马加的诗歌开始获得一种普遍性,在马加的诗歌里包含了比当代中国很多诗人更多的一种普遍性,这样的书写使得马加的诗歌跟很多诗人的写作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图片5

嘉宾与读者合影


活动最后,吉狄马加对朋友们的到来表示感谢,“诗人在这样一个时代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写诗,如何以一个诗人存在,某种角度来说也是需要很好地讨论的。人类只要还存在,诗歌就不会消亡,这是可以肯定的。诗人的存在,诗人通过诗表达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当然是他个人的心灵感受,也是极为个人的东西,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我们要知道的,诗人首先是自然人,一旦进入了社会,进入了文化,或者说进入了一种更大的文明,那么诗人的个体写作,就会产生更多的意义。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诗人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身份,他的写作一旦变成文字再进行传播,那么读者就会对他的作品,进行不同层面的解读,其作品的社会意义当然就会充分地显现出来。现在全世界所有的民族都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我们如何走向明天和未来,其实都面临着同样的考验,那就是我们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如何保留和传承好自己的历史以及文化,这一点非常重要。诗人不能只待在象牙之塔,游离于现实之外,当然如何见证和书写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同样也是有责任和使命的诗人必须去考虑的,同时还要在自己的写作中付诸实践。”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3.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4. 关于举办“诗颂担使命 歌咏砺初心” 第四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的通知
  5. 牛庆国诗集《哦,黄河》新书分享会在兰举行
  6.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带着飞呀飞的童心,诗人高凯来汉与小读者分享
  8. 王珂教授研究出的柔美巧怪新诗语体构建策略产生影响
  9. 每日好诗第419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第416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2. 铸就新时代文学新辉煌
  3.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三辑
  5.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书记处(扩大)会议 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第四辑
  7. 第416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四:孔鑫雨的诗
  10. 每日好诗第419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