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力量 时代回响 ——周立波与南北两个“第一村”的故事

作者:杨又华 刘瀚潞 邓正可   2022年01月23日 12:18  湖南日报    412    收藏

虎年新春前夕,一场相隔2800余公里的“走亲”,让作家周立波与湖南清溪村、黑龙江元宝村这南北两个“第一村”(“山乡巨变第一村”“土改文化第一村”)更多地走进了大众视野。


(湖南省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的“山乡巨变”群雕。)


周立波与两个村有着怎样的故事?在深入走访中,我们看到了红色文学经典蕴藏的深厚力量,听到了这种力量跨越时空的悠长回响。


扎根人民,为人民写作,周立波的两部作品真实记录了时代风云,也给两个村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资产


在清溪村周立波故居、清溪展馆,在元宝村暴风骤雨纪念馆,周立波挽起袖子在田间与群众一起劳动的照片总是深深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不管是远赴东北农村,还是回到故乡益阳,周立波的第一重身份都是党的下派干部,而不是作家。”周立波研究专家周宪新说。

1946年10月,周立波以土改工作队副队长的身份,来到黑龙江省珠河县(现尚志市)元宝镇,投入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他和贫苦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天吃的是苞米和咸菜。”元宝村暴风骤雨纪念馆馆长于俊玲介绍,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他用一件军大衣严严地裹着身子,戴着一顶耷拉着耳子的风雪帽,踏着一双靰鞡鞋,每天走村串户,耐心做群众工作,虚心向村屯干部和农民积极分子学习,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半年多的驻乡工作结束后,土改运动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场面,那些可敬可爱的乡村干部和农民的面影,反复在他的脑海里翻腾。他决心创作一部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就这样饱含激情地从他的笔底流出……


(1月14日,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游客在暴风骤雨纪念馆参观学习。)


而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则是他前后十年扎根故土的成果。1954年11月,周立波响应中央号召,回到益阳,满腔热情地投入农业合作化运动。十年时间,他频繁回乡,其中两年,就住在乡下。“一身灰蓝布中山装,一双解放鞋,一口益阳土话,干各种农家活”,周立波的侄儿周兆民回忆,周立波常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本,闲暇时就拿出一支铅笔写写画画;夜深人静时,总听到他在阁楼木地板上来回踱步,那是他在构思小说……

宏阔的时代背景,深厚的生活积累,生动的乡村画卷,亲切的俚语土话,对时代和人民的热情讴歌,周立波这两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一经问世,即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暴风骤雨》还荣获了斯大林文学奖。

小说描写的时代虽已成为历史,但小说的主旨——在党的领导下,农民为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的故事,仍然扣人心弦,小说中的那些正面典型形象,仍然鲜活如初,散发着催人奋进的力量。

对于小说原型地元宝村和清溪村来说,人民作家周立波更给它们留下了珍贵的馈赠:一张闪亮的名片,一份精神和文化的资产。


“凡事相信党,遇事靠群众,干事讲科学”,土改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催生了黑土地的蝶变


深冬的元宝村,广袤的黑土地被冰雪覆盖。田野里,早已没有劳作者的身影。铅笔厂、稻谷加工厂里,机器依然在运转。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把过年的蔬菜和肉食都备进了院子,欢欣期盼着新年的到来。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76年前,彼时的元宝村却是一番凄惨光景,老百姓在反动势力的压迫与剥削下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短短70多年间,元宝村实现了从“光腚屯”到“亿元村”的辉煌蝶变。回溯元宝村的发展历程,周立波亲身参与的土改运动和他笔下的《暴风骤雨》,就像黑土下深藏的“地力”,在源源不断滋养、茁壮着这个村庄的生命。

“《暴风骤雨》中的萧队长,始终是我的榜样。”81岁的元宝村党总支终身名誉书记张宝金说,“学习先辈的精神,我们一直奉行三句话:凡事相信党,遇事靠群众,干事讲科学。”

上个世纪80年代,元宝村还是一个种地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1980年,年轻时从山东“闯关东”到元宝村的小个子裁缝张宝金,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张宝金立下志向,要接过“萧队长”的接力棒,让元宝村村民过上好日子,富起来。

他就像一头负轭苦行的老牛,拉着村子奋力前行。每次春耕压坝,他带头踩着冰碴下田;种植生态林,他跪在石头上凿坑,膝盖硌出了血,手也磨破了皮。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村里办企业没有启动资金,他把妻子承包磨坊的积蓄全拿了出来;没有厂房场地,他让出了自己准备盖房的宅基地;为打开产品销路,他带着煎饼、一个马扎走了大半个中国。他口袋里有个本子,李家孩子结婚,赵家老人有病,都密密麻麻记在上面……

1995年张宝金出公差遭遇车祸,断了6根肋骨,面部缝了几十针。出院回村的那一天,全体村民齐集村头,点燃鞭炮迎接他。张宝金眼含热泪:“大伙对我的心意,我会一辈子放在心里。我只要有口气,就把命拼给大伙和元宝村了!”

40余年来,在张宝金的带领下,一场场“暴风骤雨”式的苦干、大干,飞速改变着元宝村的面貌。目前,村集体总资产达到7.35亿元,是全国有名的“铅笔之乡”,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0%源于工业,大部分村民住上了楼房或别墅。

如今,周立波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故事,《暴风骤雨》中踏实为民的萧队长、赵玉林等人的故事,还在村民口中流传。为守住这份精神财富,元宝村建起暴风骤雨纪念馆,还将打造土改文化园,开辟红色旅游产业,叫响“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品牌。


《山乡巨变》中生机盎然的乡村民俗画卷,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化为满溢江南山村的文旅诗情


60多年前,周立波在清溪村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创作小说,拿稿费给村里修路、种梨树、建广播站。今天,他留下的精神和文化资产,还在助力乡村振兴。

春节前夕,清溪村处处张灯结彩。


(1月19日,益阳市谢林港镇清溪村,游客在文化主题公园游玩。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行 郭立亮 摄影报道)


印象广场上,一座近30米的“喜庆丰收”群雕中,卷着裤腿的周立波,一手拿本子一手握钢笔,怀拥一名孩童,跟丰收的村民们谈笑。雕像前,“国潮年货节”热闹开场,年货集市、民俗表演、非遗展览、送春联等活动,调制出醇厚的年味。

“虾子起拱啰!”三通密鼓,一槌惊锣,一只被几十位壮汉操控的30多米的巨型“虾”瞬间昂起虾头,虾尾飞快抖动。看热闹的游客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欢呼声此起彼伏。

夜幕下,栈道上的灯带闪耀如星河,星罗棋布的灯笼像溢满枝头的红豆。周立波故居前,大人们跳起广场舞,孩子们跑跳嬉戏;清溪剧院里,改编自周立波文学作品的花鼓戏、歌舞剧又开锣了。

如今的清溪村,已成为集文化研学、民俗观光、农耕体验等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年人均收入超4万元,村民的小日子过得更加香甜。

这场新时代的山乡巨变,离不开周立波和他的文学。

2008年,正值周立波诞辰100周年,周立波故居经过修复后免费开放,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清溪村一面发展稻虾等生态农业,一面加大对周立波文化的保护和挖掘。“我们通过打造文学之乡,把周立波为乡村发展而努力、为人民而创作的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村党总支书记贺志昂说。

2018年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清溪村文旅融合的路子走得愈发坚定。印象广场、梦回清溪长廊、益阳非遗展览馆、清溪剧院、立波梨园、立波小街等14个景点相继开放,《山乡巨变》中的文学情景也以连环画、雕塑等形式走入大众视野。

常有游客在村民邓日光的农家乐小憩时,点上一杯特色擂茶。邓日光说:“这十几年,我们感受了真正的山乡巨变。”闲暇之夜,村民杨爱元喜欢同姐妹们跳广场舞。与60多年前相同的那轮月亮,映照着她们轻快的身影。

清溪展馆里记录了过去、现在,也规划着未来。当前,清溪村与周边5个村建立了“朋友圈”,要把“清溪文旅”的招牌擦得更闪亮。“山乡巨变第一村”没有停留在小说里。小说所歌颂的求新、求变、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开出一路芬芳。


原载《湖南日报》(2022年1月23日01版)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