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坐标和时间维度——论李强的诗歌创作

作者:朱必松   2022年05月09日 11:26  中国诗歌网    378    收藏

WechatIMG2450


诗人童年时代的拼贴画


批评界对李强政治诗学地理坐标和时间维度的思考,也许是存在片面性的,我感觉自己的思考逐渐丰腴和成熟起来,已经有了一个完整文本的容量,并且仿佛有一种神秘性的关联。“儿女也如所愿/默默出息着/夜深了/一盏灯还亮着/他们一动也不动/默默无语。”(《一盏灯还亮着》2018.2.21)这样一首简单的诗,却让我读出了无限的意象。

李强对故乡、土地、民族和生活的深情眷恋,建构了其自身写作的生成史。其诗性语言形态和美学面貌,素朴、淳厚、乡土性的趣味犹存,少有斑驳的杂色。他一直是怀着真挚的、热烈的情感,去书写出生活的本相。不论风雨人生如何更迭,世纪百态如何如蓬如烟,终究要总览英雄。“取经叭诚,伏怪以力”的勤勉,诗人始终选择“从俗世中来,到灵魂里去”。早年扎实生活的磨砺,富水河山川的贫瘠,乡土世界所引发的奇思妙想,都是少年诗人心中的诗歌种子。“吹动船帆也吹动少女的裙裾/唤醒记忆也唤醒最初的梦想。”(《五月的风呀》2005.5.9)

还有一首极其生动形象的《三月有一场浩大婚礼》:


樱子姑娘、桃子姑娘、杏子姑娘

匆匆梳妆打扮

纷纷出阁了

胆大的嫁给了蜜蜂

害羞的嫁给了蝴蝶

没主意的不经劝一时糊涂

下嫁了老实巴交的牛筋草


这是一首真正献给自然的赞歌,洋溢着自然主义的激情,也承袭里尔克式的自然主义传统。作为一个热爱生命和生活的诗人,他的眼睛和心灵始终是充盈着春天的意趣。“它们祖先的祖先/见过我父母亲/小小的、瘦瘦的/干干净净的……”(《潮水来了》)这是《潮水来了》这本诗集的序诗,是按照时间性编排的。“一定会游到富河/游到网湖/游到长江/溯流而上到大汉口/见一见长江精灵白鳍豚”(《红花鳍·白鳍豚》)诗人以“红花鳍说话了”一句,拓展了人类对自然边界的拟人化认识。“我语言的限制意即我世界的限制”(维特根斯坦语),斯泰因力图打破语言限制,认为“语法与不喜欢再次看见过去熟知的事物有关。”

李强的诗歌语言实验可谓别开生面,真正达到了一种诗歌美学的空灵效果。维吉尼亚·伍尔夫对她同时代的文学家曾如此描述:当代作家们干脆放弃写作经典的希望,这样的选择是明智的。对于他们的写作,时间老人像一位老练的教师,指出墨渍、涂抹和删改之处,未来的杰作就是在这些练习薄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因此,“经典”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果实或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播种的过程。“最美的蜻蜓是红蜻蜓/从三岁到十七岁/我捉过无数只蜻蜓/从没有捉到过红蜻蜓”(《红蜻蜓》)这种一种青春的语言,有着鲜活的朝气,而不是一种僵硬的、机械性的复制品。“我,吴高才、刘会火回过神来/一起威胁梁京宝/以后乖一点/不然我们告诉江老师。”(《梁京宝钓起了一条红花鳍》)诗人只有回到自己的故乡,对可能对故乡的经验获得前所未有的整饬和叠加。并把这种经验不断扎入生活的土壤和根部,开始向外部渗透和凸出。

《潮水来了》第一辑里的诗作是一幅童年时代的拼贴画,意味着不同种类的混杂并置,甚至是一种互不兼容的状态,深深地刻上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履痕,是一种动态性,全息式的词语位移,囊括了时间性的现代肌理和语言逻辑学实验。“靠近挑土、筑堤、脚步匆忙/靠近钵子饭、酱油汤和茅棚”(《在网湖》)网湖,成为了诗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个记忆,成为了他所天生的“胎记”。“那一天稻穗小声唱起了歌/唱着唱着/还浮现出金色的光芒。”(《稻穗小声唱起了歌》)埃兹拉·庞德曾说:“自然而的对象总是充足的象征”。这首短诗有着丰富的象征性,发挥了作为表演性艺术的诗歌魅力的一面。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这四个要素组成,文学理论所要把握的就是由这四个要素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系统。对于诗人自身,虽然是文本的创造者,但当他把眼光投在文本上时,他也就成为了一名读者,开始了解读活动。

诗歌的意义必然要在解读中表现出来,这种意义的生成是包括文本和解读在内共同作用的结果。“意义(meanings)既不是确立的(fixed)以及稳定的(stability)文本的特征,也不是不受约束的或者说独立的读者所具备的属性,而是解释团体(interpretative)所共有的特性。”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和一个社会的文化背景,构成了作者创作和读者解读的规范系统,成为诗歌解读的回溯与延展的生成机制。批评家只是一个比较高级的阐释者,这种回溯与对照正是李强诗歌的呈现方式。


秋风凛冽

低眉顺眼的桂花落了一地

开在低处的桂花落了一地

开在高处的桂花也是一样的

(《桂花一点也不贵》)


对于诗人而言,也许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他站在城市高楼中的回眸,是他倏然想到了一个叫做桂花的女同学,靠近女孩子若无若有的体香,也许都是诗人心中的秘密,让他永远秘密下去吧。“那一天上学路上碰到官庄的陈早香/她脸上红扑扑的/头上插着一枝芬芳扑鼻的九节兰”。(《官庄2015.3.4》)这首诗流露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暗合了中国古老的《诗经》传统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陈早香头上插着一枝芬芳扑鼻的“九节兰”只是一种泛指,一种对童年美好记忆的回溯和缅怀,荡漾着诗人心灵中那最浪漫和甜蜜的缠绵情愫。梅家河滋养了诗人少年时代17年,这种记忆当然是刻骨铭心的。


陈早香住在官庄

她有点水灵灵

有点胖乎乎

刚上小学四年级

脸上就有了桃花的颜色

(《炊烟四起》)

都是土地的孩子

都被阳光祝福过

(《大地芬芳》)

水牛等一堆稻草

农民等一碗米饭

他们尽量细嚼慢咽(《从前慢》)


这些诗都有童年生活的记忆,这种记忆是被遮蔽的乡愁吗?

流水潺潺

泛着微澜

洗过牲畜

洗过屠夫

洗过犁铧

选过刀剑

洗过沉鱼落雁

洗过李白屈原

洗过的流水

还是流水吗

洗过的江山

早己沧海桑田

(《流水潺潺》)


整个诗眼就是一个动词“洗”字,突破了所有的语言边界,从历史和地缘两个尺度中衍生了辽阔的意象。“洗”显然构成了语言和视觉上的张力,诗中反复出现的“洗”揭示了一种精神维度,梳理“流水”与物的关系,“流水”与人的关系,“流水”与历史的关系,“流水”与江山的关系。“流水”既可以是时间性的明喻,刹那般的显现,也可以阐释为一种不可以靠近的神秘之物,成为一种繁复隐喻。“梅家河”、“官庄”、“网湖”、“朝阳河”、“兰花”、“梅花”、“栀子花”、“苦菜”、“野草”、“官庄的陈早春”、“满畈的紫云英”、“富水河”、“苹果树”、“燕子”、“泄洪渠”、“葡萄藤”、“龙港镇”、“包谷杆”、“桑树”、“蚕宝宝”、“捉鱼”、“漂流”等等,都已经成为了诗人少年记忆中的一个个片断,一节节链条,来回溯和延续对故乡的芜杂而又斑驳的诗性记忆。正如诗人兰波一样,诗人的任务就是要揭开一切神秘的面纱,宗教与自然的神秘,生死,未来,过去,宇宙的起源,混沌,空虚等。 诗人应是通灵者,其任务就是通过感觉的错位,去探求神秘的未知。只是诗人李强在这记忆的斑斓岁月中,己经不再是那个青葱宛如朝阳般的少年。


拥有思想的独立能力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瓦解和破碎,以及纠缠在其间的文化、人性的被消解,被掩抑,当所有的现代性扑面而来时,人在这个时代里感到巨大的昡晕。正如清代袁枚诗里所写道的,“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什么意思呢?就是比喻作品必须经过反复修改后,才能拿出来展示、发表。由此可见古人对待事情也有着非常认真负责的态度。第二辑《梦回凤凰》里所写的游历诗,从凤凰、山西、呼伦贝尔草原、银川、青海湖、林芝回到拉萨的路上、中原、西安、冈仁波齐、英国、古巴、瓦萨号、波罗的海、圣彼得堡、邦德湾、冰岛、延安等等,不仅能够拓宽一个人认识世界的边界,也体现了一个诗人心灵修行的努力。

李强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的诗人,他几乎经历和见证了所有的诗歌运动。这正如韩东所说:“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无真正信仰,但有某种精神需要,同时他们深知:因需要产生的信仰是不诚实的。理论上相信真理的存在,又觉得遥不可及,因此在拥有真理的问题上常常自卑。他们宁愿将有关问题悬置,也不要虚假的赝品。这是一种分裂性的存在,虽说有某种真实性可言,但为此他们要付出高昂的代价。”韩东的这段话对上世纪六十年代诗人的经典论述被大多数人奉为圭臬,但对于那个时代有着政治抱负的诗人是失灵的。他们是通过诗歌来更加修炼自己,在“诗性政治”之中,让自己人生的步伐更加坚定而从容,把自己人生的命题更加诗意化和扩张化。用纯粹的诗学观点无法厘清“政治诗学”的全部内涵。

诗人李强别出心裁,厚积薄发,自成经纬,均与古代诗人(特别是柳宗元)的气质相似,与其“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寓意相近。“我们长时间沉默/看完了影片《冈仁波齐》/1200公里/他们没有争吵、哭泣、放弃/120分钟/我们没有打瞌睡、吃零食、玩手机”。(《冈仁波齐》)李强的这首《冈仁波齐》其实写得删繁就简,但却有独特的诗性魅力。诗人在诗歌中,做了一趟灵魂的朝圣。这部电影描述了生死,不卑不亢,无喜无悲。让人生充满了慈悲、求索、欢喜、祥和、圆融而宁静,这就是一种诗歌白描化的力量。


八百年前的漫天大火烧过

何处寻找弃甲遗弓,断垣残壁

马头琴悠扬,酥油茶醇香

毡帐无语,敖包相望

老额吉、小羊羔、勒勒车相伴

唱着广袤大地的纯朴,坚韧与善良之歌

走出视野,走进记忆

(《呼伦贝尔纪行》)


从《呼伦贝尔纪行》作为一个分水岭,标志着李强进入了一个成熟的、有思想性的诗人行列。一个诗人只有去涉及历史题材,进入一个民族历史的褶皱深处,才能真正地焠火、煅烧。对历史的宏大书写,最能彰显诗人的叙事立场和伦理,也最见诗人审美判断的动力和内功。“风吹皱呼伦湖的衣衫/风吹乱黄膘马的旗帜/风随意说出沧桑的谜底”。(《呼伦贝尔纪行》)季候风、草原、呼伦贝尔湖、马头琴、黄膘马、勒勒车、弓箭手、还有九游白纛等等,都是蒙古民族的意象图腾符号。特别是九游白纛代表着蒙古勇士的精神之旅,苍狼白鹿作为蒙古民族以此来解释自己民族的神性,还有大札撒、美女部落弘吉刺、成吉思汗、哈敦、孛儿帖、铁木真等等,还有王昭君在呼韩邪大单于死后,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的长子,新即位的复株累大单于等等,虽然说诗人并没有展开,但他敢碰异域题材的勇气是可嘉的,是让人敬佩的。恰巧,我粗略地研究过蒙古史。

诗人虽然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了几个意象,以一句“八百年前的漫天大火烧过”高度精炼地概括了一个游牧民族的神秘历史,这就是借鉴了中国传统诗说中“通感”“烘托”“拟人化”等手法,达到了“举轻若重”的美学氤氲。“嵩阳山在子宫深处安眠/巨兽冲出洞穴渐行渐远/恍惚的一天,走马中原/似醒非醒出发在梦的边缘”。(《品读中原》)这种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纠缠,还有宗教的(卢舍那佛)加持,正是一个诗人走出狭隘的自我,向更深更广阔的领域驰骋的一个秘密开关。这样的诗不仅在整体、历史和现实进行一种智慧性的辩识和过滤,甚至是一种转换和变形,这最大限度地考量了一个诗人语言和思想的独立能力。

诗人写出“嵩阳山在子宫深处安眠/巨兽冲出洞穴渐行渐远。”这是睿智的诗句,有着天才的灵光,可以衍生出对人类迁徙生活和文化记忆的瑰丽想象。“青海湖在祁连山的怀抱中安眠/它看见沙尘们越走越慢/而/更多的沙尘己在湖水的拍打中安眠”。(《一粒沙尘在青海湖边走失》)“圣殿里流出的甘泉/尼洋河呀/还在静静流淌”。(《从林芝回拉萨的路上》)一个诗人的一生至少应该拥有一次朝圣之旅,不管是从拉萨到山南还是到林芝,不管是否看到过巴松错、鲁朗林海、雍布拉康、大昭寺、小昭寺、还是到达布达拉宫,或者是苍央嘉措同玛吉阿米相遇的小酒馆,作为诗人的一生都必须去旅行或者流浪一次。否则,作为诗人的一生是不完整的。还有《在西安过中秋节》《保持敬畏》《走吧,走吧》《金子般的光阴》都写得妙趣横生,既有意境又有意象。

李强诗歌的时间之钤和语言之维都有共时性和普适性,甚至夹杂了少量的元语言(乡言俚语),这恰恰在非诗意的世界里己唤醒了思想的追问:诗人何为?思者何为?对于思想和诗作而言,在此只是相关于对于语言使用的忧虑,亦即相关于:语言的本性作为道还是只作为语词存在。“但是,如果人的语言在道之中的话,那么,它自身就成为正常。如果它处于正常的话,那么,遮蔽的源泉的保障将它示意。此源泉是开端的邻居”。作为道,语言是指示,它道说了人的规定并召唤了“存在的思想”。李强在异域游历的那几首《我在英国聆听风声》《古巴并不遥远》《瓦萨号》《波罗的海》《横跨波罗的海》《圣彼得堡》《车过邦德湾》《冰岛》等笼统地归纳为其的“城市之诗”。

现代性、现代生活总离不开一个重要的空间,这就是城市。这甚至成为十九世纪以来文学和文化的重要地带。现代性唯一的载体就是城市,“现代性的表现。同时又是现代生存的本质,城市是19世纪和20世纪伟大文学作品的真正人物。在它的腹中,现代人出世、生活和死亡。他也做梦:对于波德莱尔,城市是一个几何体的噩梦,‘畸形植物'从那里被扼杀。哈维尔.维亚卢蒂亚说,噩梦只消散在醒来时:死亡。城市是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地狱:人类,由于自己的行为,在这里自救或消失。从前这样的话语具有超世俗的维度;现代性令其失去神性,将其嵌入城市中。”

李强对城市的感悟和体验是完全迥异于波德莱尔式的。城市对李强是帕斯卡尔式的,人是一根芦苇,一根思想性的芦苇,无限地拓展了作为诗人的边界和格局,他同城市的脉搏是一起跳动的,他的城市是有着诗性的城市,是敞开敞亮的,是他诗学地理的一个缩影和载体,那么所有太平洋和大西洋吹拂的季风都是和煦和温暖的。“我看见橡树由于激动抖个不停/我看见草在动,簇拥着跑过窗前/一路追逐昙花一现的明星/我没有看见松鼠,我的芳邻。”(《我在英国聆听风声》)


诗歌是人类的语言游戏


任何时代,真正的诗学革命与发展,首先在于叙事美学的调整和变化。具体地说,就是诗人创作及其文本,必须要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话语系统,这是由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审美建构的变化产生叙述活力的前提。“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百万兵”。李强的诗学自信从哪里来?依凭什么来支撑着这种诗学自信?李强纯粹的语言观,是他一直以来“东方自然主义诗学”和哲学思考的逻辑起点。他从儒释道禅等本原性经验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继承,他是具有“柳宗元式”政治和人文情怀的践行者,他对儒家的梳理是内敛式的,是韬光养晦式的,隐藏了其锋芒。

以审美维度来考量诗人李强,往往可以隐去其政治身份。他在进行叙事艺术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大胆地发挥了其诡异的想象力,不拘泥、不规避、不狷狂,有敬畏、有悲悯、有沉郁、有温婉,气韵流动,千丝万缕、山重水复,隐含着他对历史、文化、人性的深度思考。“艾蒿三块钱二把,栀子两块钱一把/可怜的栀子花珍贵那么一点点”。(《栀子花开》)这种穿越时空的想象,将最初的直观感受、朦胧的意念具体化为历史的细节,细部的场景和人物,打破日常性、约定俗成的某些限定,进行了巅覆式的虚拟和解构,重新启动了一种诗性美学的可能。

在第三辑《桅子花开》中,《木槿花》《金银花》《水仙花》《瓜叶菊》《花朵》《幽灵般的花朵》《城里的油菜花》《关于向日葵的一点想法》《喇叭花》《芦苇花开》《披头散发的野孩子》等诗都写得很灵巧,有不俗的表现,获得了一种自然主义生态诗学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表征。“一丝丝春风煽动就笑得前仰后合/他们笑着欢迎来去匆匆的男女老幼/像欢迎流连忘返的蜜蜂、蝴蝶一样。”(《城里的油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摘自先秦无名氏的《蒹葭》一诗。“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同样出自于先秦.佚名(无名氏)的《沧浪歌》,这二首诗的作者是否出自同一个人,己经无法考证了。“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语出《汉书新注》)”这也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另一种说法。

李强在这首《芦苇花开》之中,二次引用了《蒹葭》,诗中一次,结尾一次;诗中又一次引用了《沧浪歌》这是有着蕴涵的寓意的,是对其政治理想的一种抒发,一种情怀。这是一个语言的时代。福柯说:当今的时代或许应是空间的纪元。我们身处共时性的时代中,处在一个并置的年代,这是远近的年代,比肩的年代,星罗散布的年代。

语言是人人可以进行的游戏,这就是语言的规定性。天地人神聚集于语言的四元之中,凭借于各自的游戏于镜子的游戏之中。但是,此镜子之游戏区分于“在世存在”的整体,也区分于“大地和世界”的争端。尽管这样,在存在的历史的经验之中,镜子之游戏己被先行标明,当海德格尔给存在一词打叉时,借此,他完全消灭掉了主客体关系的设想。

从此理论角度上讲,诗歌只是在四元之中,人类可以整体上把玩的语言游戏。第四辑《老兵不死》,主要是诗人写的亲人诗,怀念诗。它们都感情真挚,语言淳朴,弥漫着人性之善的温情。


下雨的夜晚想起妈妈

想到您从前讲过的天堂

想到白云之上有芳草地

芳草地中有伊甸园

伊甸园里住着快乐的天使

妈妈

哪一位天使是您呢

(《下雨的夜晚想起妈妈》)


这首诗没有语言的技巧,就只有感情的真挚,真情实感就是最大的技巧。“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出处(《韩诗外传》卷九·第三章)。这是人类伦理社会无法规避的遗憾,这是一种乡土中国朴素的、永恒的道德参照,是一种道统秩序的源源不断,永远没有穷尽的道德资源。“尽管路远天热/那只扒鸡确实馊了”。(《爸爸来了》)从一小点点,放大了一个儿子对父亲的那种无法用言语和修辞表达的感情。“那里流淌着奶与蜜/没有斗争/没有饥荒”。(《老乡来了》)这一虚拟句式,以这种悖论来反衬着一种乌托邦式的情感处理机制,在这首诗中能够窥见诗人李强灵魂深处至善的悲悯因子。

诗,是诗人观照现实的一种方法。但是,由于诗的特征,它不能也不可能做到准确意义上的观照现实,因为诗是——超越具体历史时空的。它所虚涵的时空跨度,远远超出现实世界。诗与现实之间有一段永远也无法填补的空白。在某种意义上,诗自觉不自觉地排挤了真正的现实。“现实只在记忆中形成。”(普鲁斯特语)——诗人精神的自我发展,也就变成了一种唯一的真正现实——这种精神体现在对心灵和宇宙的开掘的综合过程中,而不是体现在注释历史,粉饰实际的现实生活的过程中。

李强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首励志的长诗。在第六辑《感受秋天》中:“日子是一位纤夫/拉着你向前走//走啊,走啊/猛一抬头/己站在入海口”。(《日子》)一个男人,都要去面对生活的风雨,这是进化论的必然选择,不管是意识流、意象派诗歌、荒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新感觉派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自然主义、江南诗派、生态写作、非虚构写作、非非主义、地下写作、下半身写作等等芜杂庞大的母体,但只有作品契入了“人学”的写作、“本色”的写作,有对人灵魂的拷问和鞭策,能够激励人的斗志,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迫切需要的。比如《地球村》和《素描晓苏》,风格完全迥异,但又是“本色”的。


黄河微微一笑

激起蓝色多瑙河之波

光谷微微一露

华尔街午夜惊魂

(《地球村》)


他讲别人的女人

不讲自己的女人

不讲酒疯子

不讲花被窝

不讲野猪

(《素描晓苏》)


这种混搭的风格是需要冒风险的,融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于一炉。喜笑怒骂皆成文章。著名小说家晓苏的功夫,就是能够把油菜花和女人的故事描述得春风荡漾、花气淋漓,成为了一种经典。而诗人对其进行了解构,这种解构是“原生态”的解构,“他穿黑衣裳/讲黑俊/讲传说中的山大玉/其实是一只病猫。”(《素描晓苏》),《松毛床》是晓苏一个短篇小说的书名,这个短篇小说集大概同他的油菜坡和油菜坡的女人有关。晓苏“土得掉渣”,但土得有味道,土得有风骨。“圣人不死,大盗不上。”人皆循道而生,天下井然,何来大盗,何须圣人。(出自《庄子·外篇·胠箧第十》)诗人对小说家的调侃、戏谑,颇有庄子逍遥游之况味,颇具魏晋之风。其实,《素描晓苏》是无意义的,正是这种无意义或说无意识衍生了一种“拉郎配”的喜剧效果。

李强诗歌语言的形态和美学面貌,始终是素朴、淳厚,有时候暗藏机锋、,少有斑驳的杂色。白描、写实、绵密,有一种纯然本色,独具意蕴。一个诗人,在芸芸众生之中,如果拥有一首诗让读者能够记忆犹新的话,那就是相当卓越了。“不吭气了吧/再淬淬火/扑哧一声/白烟腾空而起/你灵魂肉体就此分离”。(《打铁》)这首诗给予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就像顾城的“黑夜给予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白烟腾空而起,你灵魂肉体分离。”这是多么神奇的“金句”。


诗人归来仍是翩翩少年


虽然半生已过,但诗人归来仍是翩翩少年。2021年,李强从武汉市副市长的位置转岗到市人大副主任,从事一些法规、制度的起草、创建、编纂、修改、完善等工作,这是对其一生“持童心仁心者初心相随,爱心诗心相伴一路凯歌人生。”的本真观照。

在21世纪,人类的生存危机已经转变为生活意义的丧失和生命价值的隐去。人类都期盼着拥有一艘“诺亚方舟”。2020年3月25日,我在《光明日报》撰文《抗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中写道:诗人李强,武汉防控疫情组副指挥长,他参与了不少战疫的大仗硬仗,在得以喘息的间隙,他记下自己的感受体验,他在《看不见的战线之诺亚方舟》一诗中写道:“夜越陷越深/电话与车轮不时响起//疲惫的身体/充血的眼睛/机械挥动的手臂/朋友,这不是搭积木/不是拍戏/这是造诺亚方舟/救苦救难的诺亚方舟”,这写的是紧急建设4000个床位的方舱医院的行动,这是真正的诗歌战地日记。诗人在这里只是在寻找一种能量和精神的本质。精神是什么?精神就是永恒的不安息、自否定,安定的精神己不是精神,自满自足的精神也将不是精神,它们都是精神的沉沦和“物化”。正如精神只有在别的精神那里才能确证自己是精神一样,精神的一个本质性特征就是怀疑。诗歌是一种重新对未知,不可解的晦暗的不可捉摸之物的敞开与澄明,一种深刻的精神性透视。这正如里尔克所说的“我所说的‘敞开者',并不是指天空、空气和空间;对观察者和判断者而言,它们也还是‘对象',因此是‘不透明'和关闭的。动物、花朵,也许就是这一切,无须为自己辩解;它在自身之前和自身之上就具有那种不可描述的敞开的自由”《最后的武士》、《垂死的狮子》、《大魔法师》、《鲍勃·海伦》、《沙画》、《蓝藻》等等都是那种寻找灵魂轨迹的诗歌,进行了自我的灵魂救赎,既是敞开的,又是自闭的,这正是灵魂的现代性所决定的。“也曾与蓝藻、蚂蚁称兄道弟/那时的星球也是绿色的/看起来比如今更美丽”。(《蓝藻》)人类对大自然的杀戮,过度的开采地下矿产,人类高高在上的王者姿态,雾霾 、工业废气排放、人类的核威胁,星球大战等等,给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带来了无法修复的生态灾难,如何重建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秩序,还我们一个宁静而绿色的地球,这是包括诗人们在内的所有人类共同的诉求。李强的诗学标签,明显有着从蓝色的乡土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的精神烙印,诗人“带一众人等瞬间穿越,重回盛唐。”(《诗人之死》)这种烙印凝聚了一个励志者向往光明和远方的生命姿态。

李强是一个学者型的诗人,他有着超越世俗世界的纯真与虔诚,他具有社会良心和良知。这正如晚清张维屏一诗中:“沧桑易使乾坤老,风月难消千古愁。多情唯有是春草,年年新绿满芳洲。”诗人李强创作中虽有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把自己置于历史绵延的长河之中,而又超越于世俗庸众之上。他眼中的世界还是明快,一如既往对未来充满着信心。

我曾不止一次提到《武汉2049》这首诗:“我们在找/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孩子们在梁子湖与萤火虫一起跳跃、奔跑/老人们在木兰山踏雪寻梅、极目远眺/在10月,这个武汉最美的季节/一场全球盛典在天兴洲举办”。(《武汉2049》)在共和国百年华诞之际,作为城市管理者双重身份的诗人,用这种复调结构,以一种饱蘸的激情歌颂城市,歌唱祖国,憧憬光明和未来,应该是题中之义,这就是揭示了一个诗人精神核心的深刻自主性和人民性。诗人写了一首自喻诗:“一灯如豆,一叶知秋,一苇渡江/这些深奥的道理/萤火虫知道吗/她闪着微光,自由翱翔”。(《萤火虫》)“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孩子们呐/孩子们去哪里了”。(《一大早》)“想必玛吉阿米也洗了睡了/在熟睡中/露出藏不住的欣喜忧伤/又薄又轻又软”。(《这里是四点零八分的拉萨》)李强的自然诗学的平民化和日常叙事性姿态,拥有人性的温度和厚度。它不需要复杂的哲学论证,但仍然洋溢着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圭臬。他以大武汉为地理坐标,建构了与时代大走向相契合的精神特质,并葆有不竭的生命激情和某些先锋的姿态。

如果说李强的诗歌有什么缺憾?那就是其诗歌哲学意义的清晰性应该进一步加强。诗人完全拥有这种能力一头扎进历史的深处,从自已的内心本源出发来写历史、写记忆、写自己、 写命运,写出人在大时代变迁中,人与命运搏弈的精神轨迹,进行诗学审美的“视角政治”的抒写,基于“超越性”视角的抒写 ,像《山海经》样一个山、一个水地写,一种复式的抒写,又是一种源自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抒写 ,只有真正地潜下去,更深沉地潜下去,诗人才能写出自已真正的大情怀、大作品。诗人把自己比喻为“萤火虫”,这种低姿态的自谦,恰巧揭示其灵魂的一束永恒的亮光,虽然在这个现代世界是微澜的,但它毕竟可以在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别人。


注解:

①埃兹拉·庞德,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②(韩东:《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韩东散文》,中国广播电视岀版社1998年版,第256页。)

③(参见彭富春《论海德格尔》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版,134页。)

④([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文字与权杖》、《孤独的迷宫》,赵振江、王秋石等译,北京燕山岀版社2014年版,第258页。)

⑤(参见彭富春《论海德格尔》人民出版社,P104页,语言和四元)

⑥(参见[德]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25页)


李强,男,公务员,经济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读诗、写诗四十年,在《星星》、《诗刊》、《人民文学》、《草堂》、《扬子江诗刊》、《长江文艺》、《芳草》、《中国诗歌》等发表诗作数百首,入选多个年度诗歌选本,出版《感受秋天》、《萤火虫》、《山高水长》、《潮水来了》等诗集四部,第五部诗集《在水一方》在编辑中。2015年10月起设立微信诗歌公众号《湖畔聆诗》,迄今已发表新作266期,超过1000首。追求有意义与有意思的统一,喜欢干净、明亮、温暖的表达,乐此不疲,不知老之将至。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建构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3. 批评家张清华访谈: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4.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堂
  5.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