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科技创造生活的诗意——访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得主王玉明院士

作者:王玉明、王爽   2022年05月31日 12:37  中国诗歌学会    3462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的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国诗歌学会校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要肩负大、中、小学的诗歌传承,通过诗歌普及为中国未来力量育人化人、培根铸魂之职能,是我会唯一一个、也是第一个由顶尖“理工男”出任委员会主任的二级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王玉明先生,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天上午荣获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王玉明院士,字“韫辉”,系叶嘉莹先生所予,可见叶先生对王院士的青睐。

五十多年来,王院士一直在第一线从事重大装备高参数关键基础零部件特别是流体动压非接触式密封及其测控系统的研究开发,是该领域当之无愧的泰斗,他作风严谨、敬业刻苦,视野开阔,以至于在他涉猎诗词、摄影和书法等爱好上,也成果累累,迄今已出版有4本诗词集和2本摄影集,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加展览。正因为王玉明院士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兼具,以及丰富的高校资源、科研和教学经验,为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人树立起时代榜样。中国诗歌学会于2021年11月正式邀请其出任校园教育工作委员会的首席主任。

受中国诗歌学会领导和校园教育工作委员会全体委员的双重委托,在祝贺王玉明院士获此殊荣的同时,中国诗歌学会校园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王爽采访了王玉明院士。


640

王玉明院士


王爽:您刚刚获得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这是中国工程界的最高科技奖。

这次的39名获奖者是从340位候选人中严格评审决出的,学会的同事和很多诗人都想第一时间得到更多的您的“科技传说”。能否借此机会向我们披露一下您的“工程科技故事”?

王玉明院士:我是1965届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六年制本科毕业。曾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副主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排名1,1,1,3)、省部级科技奖1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4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40篇。

2007年9月,由我带头组建了一支新的科研团队清华大学“密封与润滑研究室”。这个研究室承担了1项国家973计划课题和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如今已建成种类齐全、技术参数高、测试手段先进的高水平流体密封和特种轴承实验室。

该团队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

在荣誉方面,除了“院士”之外,还先后获得:政府(国务院)特殊津贴,“天津市授衔流体密封技术专家称号”,“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首批会士。今天又获得了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640

摄影:王玉明


王爽:王院士,您及您的团队,都在专业领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并向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去年学会办公室每个人的工位上都摆放着您赠的台历,台历的图片,均是您的摄影及书法作品。平日里,手机微信里总能读到您创作的诗、词。大家都尊您为“跨界王”,是因为您在每一界都颇有建树,而且那么出色。大家都想知道,在科学技术与人文学艺术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存在着“秘密”通道?

王玉明院士:好的,这是我经常被大家问到的一个问题。

都说“隔行如隔山”,都说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是“两股道上奔跑的车”,但我并不那么认为。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科学与艺术,两者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在许多科学家身上可以得到印证:如达·芬奇、爱因斯坦等等,中国的鲁迅和郭沫若等。

许多我们熟知的院士,除了在科技方面突出,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着很高的造诣:已故的老清华工学院院长顾毓琇院士,不仅是电机工程方面的顶级科学家和教育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戏剧家、音乐家、佛学家和“桂冠诗人”;已故的数学名家苏步青院士更是诗词翘楚……身边不少院士乃文理融合的典范,如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百岁高龄的吴良镛两院院士是书画名家,数学大师、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教授诗词歌赋俱佳,科学院的杨叔子院士、吴硕贤院士和工程院的潘家铮院士(已故)、陈懋章院士等都是诗词名家,工程院的潘云鹤院士、何继善院士、谢和平院士、徐扬生院士等都是造诣相当高的书法家,等等,许许多多的院士都是多才多艺的。

科学技术工作者都不是“书呆子”,他们有血有肉,有丰富的情感,有学习文学艺术的欲望,有表达和创作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的不少诗词是在床头哼出来的或者反复推敲修改完善的。除了自己推敲,我还经常请老师和朋友切磋,有的修改20多次,真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的诗词先是在汽车、火车、飞机上草拟出来的而后不断打磨。再比如摄影,不少发烧友都知道其中的辛苦甚至风险;我在国外拍摄雪峰和冰川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乘坐安全性不高的很小的直升飞机或固定翼飞机。每次出国乘坐长途飞机,总是选择窗口座位以便航拍,别人休息我却在那里不停地捕捉美景,生怕漏掉,我的摄影集里有不少作品就是这样拍摄的。珠穆朗玛峰的旗云以及它和洛子峰的云海,白令海峡“大鹏鸟”形象的浮冰,安第斯山脉带火山口的雪峰和世界最美的冰川莫雷诺冰川鸟瞰全景图等等,都不是妙手偶得,而是等待、执着、煎熬而得。平时我的业余时间极少花在看电视等消遣上,除了主业之外都花在兴趣爱好上面了。当然,在主业科研上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所付出的辛苦和承担的风险就更是不言而喻的了。例如,我在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鼎名密封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的时候,以我为主研发的新产品在石化行业大型高速透平压缩机上进行首台套试车时,我经常亲临现场做技术指导,有一次竟连续工作36小时不睡觉,所承担的风险和辛苦是一般人想不到的。无论主业还是副业,兴趣和勤奋是成功的首要条件。兴趣带动的勤奋不同于功利驱动的勤奋,苦与乐是分不开的,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钱学森院士曾说过,科研也离不开文学艺术常有的“灵感思维”和“顿悟思维”。我们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的创始人、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的奠基人吴仲华院士特别强调物理概念,我的老师倪维斗院士则进一步将其发展为“物理直觉”。在我几十年的科研实践中,不少科研难题是凭借将物理概念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产生的“物理直觉”而解决的,不少发明是靠灵感和顿悟思维得到的。正如辛弃疾在《青玉案》这首词中所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文学艺术能够使人有激情,使人保持对于事物的新鲜感,激发人的灵感思维和顿悟思维,这对于科学研究是有促进作用的。不能简单地根据“一加一等于二”的逻辑认为此长彼消。另一方面,文艺创作也需要逻辑思维,例如,诗词格律就是一种规则,一种典型的逻辑,遣词造句也需要逻辑,逻辑思维对于文艺创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而科学研究对于逻辑思维的培养是不言自明的。由此可见,两者是可以互相作用的。

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追求真善美。科学求真,不言而喻,但同时也在求美。例如,数学大师丘成桐院士讲几何之美/数学之美,物理学大师杨振宁院士讲物理之美,建筑大师吴良镛院士则讲工程之美。我认为,艺术不仅求美,也要求真,例如诗歌,一定要像叶嘉莹先生所强调的“生发感动”和“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就是说作者应该是怀真心、动真情的真正的诗人,而不是装腔作势、虚情假意的功利主义者。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本质都应是善良的,其科研成果或文艺作品都应该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两者在本质上、在价值观上应该是相通的。清华大学历来有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优良传统,我辈亦当继承发扬,身体力行。我本人不仅在工程技术上极力追求完美,在诗词和摄影中也是一样。


640-1

王玉明院士书法作品


王爽:王院士,您刚才用许多事例来论述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之间天成的自有的通道。您是著名的“院士诗人”,是叶嘉莹先生的入室弟子,我们都想知道,您师从叶先生的诗词之路?

王玉明院士:说来话长。

我从小学到中学,无论理科文科,一直都是优等生。1956年我上高中的时候,语文分成两门课,一门是汉语,从语言学的角度讲汉语的规律;另一门是文学,教材是按照中国文学史的顺序编排的,从诗经开始,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新文学。自高中时代,我就喜欢上诗词了。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燃气轮机专业,成为一个真正的“理工男”。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毛泽东诗词对我影响比较大,后来又学了北大王力教授的《诗词格律十讲》,有了格律的启蒙,然后对照毛主席诗词和唐诗宋词,一下子就明白了格律是怎么回事了。

那时寒暑假很少回家,在图书馆借了不少唐宋诗词元曲和诗词格律的书来读。当时看到《唐宋名家词选》中的几首《调笑令》,感觉修辞意境都很美,就产生了创作的欲望,于1962年的春天在大学上三年级的时候写了下面这首处女作:

《调笑令·水木清华》

杨柳,杨柳,细雨斜风浴就。鹅黄新绿柔裳,曼舞轻歌艳阳。阳艳,阳艳,水木清华眷念。

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现在不少人都喜欢我写的七律《幽谷临风》(新声韵),就是那时候写的:

登罢长城兴未消,晚风沐浴醉燕郊。

泉声清朗林岩寂,山影苍茫星汉高。

花气幽幽情脉脉,萤光闪闪夜悄悄。

更深归去频回首,九曲溪流入梦遥。

2010年1月30日,我还在天津工作,是清华大学天津校友会的会长,当时清华和北大的天津校友会请叶先生讲北宋词。我那天刚从大亚湾核电站出差回来,提着拉杆箱就赶到会场听叶先生的精彩讲座。讲座之后我们请叶先生吃便饭,就这样近距离地结识了叶先生。后来把我的第一本和第二本诗集送给叶先生,先生也把她的大作《迦陵诗词稿》等赠送给我,先生对我的诗词给了不少夸奖。先生的大作更令我爱不释手,经常拜读,受益匪浅。我们经常以电子邮件交流,我每有新作就发给叶先生,她都认真点评,包括指正和点赞。叶先生在北京、天津的各次讲座等活动也邀请我参加。我的字“韫辉”就是叶先生在北京的一次论诗时所予。

叶先生诲人不倦,一丝不苟。叶先生不仅是我的严师,也是我的知音和知己好友,她反复强调:“你是一个不失赤子之心的真正的诗人”,“你在本质上就是一个诗人。”我的第三本诗集《心如秋水水如天•韫辉诗词百首》就是先生亲自系统审阅和点评。为了赶在4月清华校庆之前出版,我在年前把全部诗稿打印出来寄给先生后,不想先生大年初一就给我打电话,说“你的诗稿点评完了,不会耽误你的书稿出版。”先生九十多岁高龄,日夜工作,还特意为我“赶工”,真是让我感动不已!

先生对我非常厚爱和信赖,最近还委托我代她编选自己的诗词大作,在《中华辞赋》杂志“视点”栏目和“九畹滋兰高校诗词园地”公众号上发表,我和广西师大的吴全兰教授都写了读后感。我对叶先生是正式行过拜师之礼的,她很认可我这个弟子。她说:“我觉得,跟我学诗的人里面,你是最热心也最有成就的。我常常说,诗人不失赤子之心,我觉得你的特色就是不失赤子之心。我很高兴有你这样有成就的学生。”“你的成就,主要由于你禀赋有一种纯真的赤子之心。”“你写诗是诗,填词是词,度曲是曲,诗词曲都很好。”“绝妙好词。你的新诗和旧诗一样出色,锐感真情,是真正的诗人之诗。”“我觉得你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你不但对外界的情景很敏感,对于文字其实也非常敏感,不管是新诗还是旧诗,都很难得,都写得很好。这不是我的赞美,是因为你本身有诗人的气质,文字也掌握得很好。”叶先生还为我的第四本诗集《水木清华眷念·韫辉诗词选》亲笔题词:“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我拜叶先生为师已经十二年有余,不少诗词方家认为,我拜师之后的诗词水平“有质的飞跃”。我对恩师叶嘉莹先生怀有深深的感恩之心。


640-1

摄影:王玉明


王爽:叶先生是我国公认的诗词大家,您刚才谦虚地称师从叶先生之后作品才“有质的飞跃”。我们认为,得叶先生真传,固然是原由之一。您在每一个领域,都是出色的拔尖人才、专家。叶先生给予您的评价都恰如其分。学会上上下下一致认为,您是少有的具备诗歌教育智慧、统领诗教的“国宝”。

有人说,中国最大的宗教是诗教,诗可以兴、观、怨、群,其实都是诗教的具体体现。中国诗歌学会校园教育工作委员会肩负着诗教的复兴和繁荣、发展,大家都特别期待,您领导的校园教育工作委员会,推动中国诗教方面有什么打算?

王玉明院士:诗歌在任何时期、任何阶段,其润物细无声地在教化着每一个人的成长之作用永远不可能被替代,也无法替代。可以说,诗性,就是中华民族的人性,中华民族心中与生俱来的“真”“善”“美”,就是诗歌的“真”“善”“美”,彼此呼唤、彼此滋养、彼此笃行。

应该说,我们常说的诗歌使人“温柔敦厚”,即为“诗教”的核心辐辏。确切地说,《诗经》是政治家必读的一种历史文献,是政治、外交中极其重要的文化形式的媒介。同时,它不是一部诗的总成,而是一部道德品质修养的教科书。

中国诗歌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诗歌无处不在,引诗、赋诗、赛诗等等不穷。我们在说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也是在说中国诗歌的继承、演进,也必须强调、强化诗歌的教化的秉赋。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的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讲话中,再次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是方向性的讲话,是中华民族之根,是民族自信的本。我在学习总书记讲话中,有一段非常醒目,即总书记把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重新作了时间段的划分,我们约定俗成的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总书记确切地指出中华文化至今是万年历史,中华文明史是五千年。

浙江省浦江县2000年发掘出来的“上山遗址”,要比河姆渡文化早了3000余年、比跨湖桥文化早了2000余年,被誉为“万年上山”。总书记把中华文化的历史重新定义时间,是有着充分的事实依据的。

诗歌具有特别重要的文学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也可以这样认为,在任何时候,诗教都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大、中、小学实现诗教是继承诗教传统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接受诗歌化人的最佳、最重要的时机。

大、中、小学并举诗教,之间是递进和接力的关系,小学是诗歌的基础教育,关乎美学和德育、素质教育;中学是诗歌的成长教育,是在诗教的润泽下,完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大学是诗歌铸魂教育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在这个阶段,有独立的思想,开始接受形形色色的各种文化,开始参与、融入到各种社会实践,仅凭高校文学院已有的文学类课程是不够的,起不到诗教的作用。权重远不如其他学科。目前的诗歌教育,还停留在诗歌的兴趣教育上。

中国诗歌学会之前颁布了19家全国诗教校园。校园教育工作委员会于今年1月,在我任教的清华大学,设立了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诗教基地,以此作为大学诗教的示范校园。

我们目前正在组织的诗教校园评选,就是为了发现一批在自觉力主诗教的校园,无论是大学、中学、小学,都尽可能在挖掘。诗教校园的评选,也是为了唤起学校的诗教意识,以带动更多的学校加入到诗教实践中来。

我们计划与教育部联系,与各地政府联系,与各地学校联系,建立诗教校园的试点城市和试点学校,并编辑出版分年级的诗教辅导教材,无论是校本或地方教材,我们都将积极行动起来。

当然,推行诗教,要做的事千头万绪,但我们会穷尽所有的力量。

最后,请允许我用一首诗来表达我对诗歌的钟情:

山乃仁人骨,川为智者魂。学科耽永昼,诗意蕴黄昏。


640-2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每日好诗第39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2. 中国新诗版本馆征集启事
  3. 来河南赴一场诗歌之约!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在河南郑州开幕
  4. “诗在中原 歌咏中华”第七届中国诗歌节主题诗歌征集诗选(第四期)
  5. 每日好诗第396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敞开大门的风景——致上海自贸区成立十周年
  7. 第39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第七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让诗酒温暖每个人”全球征文活动获奖名单公示
  9. 《诗刊》“数字诗界”栏目征稿启事
  10. 第四届“爱在丽江·中国七夕情诗会” 爱情诗接力赛征稿启事
  1. 诗在中原 歌咏中华丨老家河南,也是诗的故乡
  2. 敞开大门的风景——致上海自贸区成立十周年
  3. 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诗歌节将延续河南诗歌的辉煌传统 | 顶端专访
  4. 诗在中原 歌咏中华丨诗歌在过去,也在未来
  5. 《诗刊》主编李少君:河南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 顶端专访
  6. 每日好诗第39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诗刊》主编李少君:“人诗不能互证,诗歌价值要打折扣”
  8. 诗润中原文脉长——写在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开幕之际
  9. 来河南赴一场诗歌之约!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在河南郑州开幕
  10. “诗在中原 歌咏中华”第七届中国诗歌节主题诗歌征集诗选(第三期)
  1. “诗在中原 歌咏中华”第七届中国诗歌节主题诗歌征集启事
  2. 上海书展丨《古诗的修行》:8位青年诗人思考古诗的现代意义
  3. 每日好诗第38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39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首届中国(唐河)李季诗歌奖 获奖名单
  6. 每日好诗第39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3首届“天涯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8. 每日好诗第39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每日好诗第39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山图水影·风情太湖”全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9.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