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隐喻与诗性见证的双重思考(诗歌评论) ——诗集《在常牧镇》及李元业诗歌读后

作者:右手江南   2022年09月23日 09:28      158    收藏
与李元业相识数年,某一个时间段,我曾对他的诗歌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李元业的诗歌读得越多,越觉得他在青海写诗,是一种精神上的修行。他的内心燃烧着一团火,不论外界如何评价他,他都在诗歌的信仰里潜心修炼,然后寻找属于自己心魂的诗行。人到中年,心绪和思想都有了某种虔诚的变化,表现在诗歌创作上,更多了经验的加持,而褪去了激情的展示。此番李元业发给我他新整理的诗集《在常牧镇》,更加验证了这份个体经验的诗意爆发。在高原腹地写诗,在海南州贵德县,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撑着他锲而不舍地手执诗笔,勤奋耕耘,我想从诗集中寻觅到这个答案。于是,一首接一首地阅读,一行接一行地吟诵,在一百余首诗歌中,我读到了这样一首诗:
什么时候,可以把自己像鱼一样翻过身去,晒干/古老的瓷片上长大的鱼多抽象。与一条鱼有关的/那些死去和活着的人们/都有着陌生的面孔。雨中漫步的杨柳/暮色中准备跳舞的大妈/不需要了解彼此的身世。他们彼此聚在一齐/故事在不经意间发生/也在不经意间消失,我们所熟悉的人/有些活着,有些已经死了/仿佛一切不曾发生,仿佛邻里与家长/是一种最好的调和剂/我依然活着,归结到一点就是爱/那样,这一生就可以交给他们/如预先私藏的更多珍宝一样的海水中/我们像一条鱼,有着天空与大海的疲劳(《就这样活着》)
诗中,“我依然活着,归结到一点就是爱”,这句话,似在回答我的疑惑。爱的能量,自然能够超越地理边界,超越人格边界,超越沟通边界。这是李元业诗行里的密码,也是他心灵的密码。李元业用诗笔写下的诗行,对于“爱”的诠释,自然是一个诗人内心涌动的悲悯、仁爱和终极意义的关怀。他用一首又一首饱含着深情的诗歌致敬“诗人中的诗人”昌耀,足见,他的这份爱,有着空间上信仰的观照。青海这片土地上,昌耀曾热情歌颂过,如今,李元业继续歌颂,是一种情感上的内里碰撞,更是个体上对文化精神传承时的一种思考。昌耀是我喜欢的诗人,李元业也是我喜欢的诗人,如今,在诗歌中,他们在精神世界里,用诗行里的密码相互交融在一起,让我的阅读,平添了很多惊喜。
读《在常牧镇》这本集子,让我收获颇多。一是对李元业的诗歌创作有了全面地认识;二是,他新创作的一些诗歌突破了原有的一些思考,展现了其创作的创新力;三是,在长诗的吟哦中完善了耐力、思考力与创造力,实现了一个诗人的新的探索。诗集概述中有言:“《在常牧镇》这本诗集,诗歌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时恢宏雄放,时清新绵密,叙述与抒情交叉,冷抒情与直抒情糅合,作者不断地变换写作手法,精心构筑宏大的气场,精妙地应用意象,拷问生命的意义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本诗集中的诗歌作品,是作者在常牧镇工作期间创作的,作者通过对常牧镇为主的地理风貌、人文环境、生活状况的描述与呈现,表达了作者用诗意的情怀对这片土地总体性的状况进行了再现和创造,坚守着一位基层工作者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和释放,拷问生命的意义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集分两辑,分别是第一辑“草原的神”和第二辑“长歌”。在这本诗集里,李元业得以用自由的诗心探索现代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他写得很从容,也很自信。同时,在坚定自己风格的同时,他固执地把自己的风格强化,以便让自己从其他诗人的风格中区别开来。他那谦卑和仁爱的诗心,是油然而生的,是自内而外的,很真实。同时,对于修辞、语言的精准锤炼,让诗歌的节奏上更有韵味。像开篇的《兰亭序》《水是白的》《比喻》等,因为有节奏上的韵味,读起来,气息平顺,陌生化效果好,艺术呈现更趋独特的魅力之光。整本诗集可以一分为二来读。短诗和长诗。短诗有短诗的爆发力,长诗有长诗的思考与思索。从李元业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孤独是地理上地缘上地界上的自然孤独,而非心境上思考上的孤独。这就和那些自称孤独的诗人区别开来。李元业把这份“孤独”写进诗歌中,就有了苍凉之美、萧瑟之美,看透生死、参悟人生的哲学意味之美。与喧嚣大都市那种心境的孤独相比,这份“孤独”,更有着理性的思辨,也更纯粹,同时,诗人能够坦荡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就让诗歌写作得到了情感的升华。不伪装,不虚假,实实在在,让生活还原思考,还原想象,全凭内心的那份敏感,去赋予诗歌本身具备的抒情方式。
李元业在征文诗歌的写作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征文诗歌写作更多是外向型地展示,他借征文诗歌写作拓展自己的诗写思路。从《在常牧镇》这本诗集里,我们看到,他在面对内心世界的自省方面,同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心得。一个向外,一个向内,相互映衬,在这本诗集里,都能寻找到那份内外兼修的诗人风采。《在常牧镇》更像是一本图册,在这本图册里,李元业彻底放下了俗世生活中的种种羁绊,让心绪放逐草原上的自然地理,和一草一木为友,和牛羊鸟雀交流,把高原的雪山、草地、森林拥入怀中,和孔占伟、朱立新等诗友切磋诗艺,那份生命律动的感觉,对故土的热爱,对高原的忠诚,体现在诗歌中,就是豪放、悲悯、真情和对高原意象的神秘感、神圣感的细节诠释。
先来看第一辑“草原之神”里的短诗。通读这一辑的诗歌,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个诗人阅尽沧桑后的智性沉淀。抒情方式上,优雅而舒缓,直面自己内心时,李元业选择了直接而直率地剖析,这需要一定的勇气,也需要一定的力度。我想这与其独特的生活经历有关,正是诗人的亲身经历做铺垫,才有了抒情的真挚性,才有了“太阳落山时,巅上的积雪还没融化/一个人,赶着牛羊返回,草原像一盏燃着的灯/畜群相互搀扶,走过寒冬。万物多静/余辉在天空纷纷脱下衣裳/星辰从神龛上走下来,怀抱落寞的夜——//人世最隐秘的幸福,我独享,它的/轮与回”的感受。与其说李元业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写成诗歌,倒不如说他在雪山和苍茫之间,储存自己的思考。面对着人间苦难、自然镜像、生命轮回,他彻底放逐着内心的情感,用文字来表达这份深度的思考。到了一定年龄,该放下的放下了,对人生对生活都有了重新的认识,在诗歌中安放那些未完成的心愿,或者透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思考,显得透彻而宁静。
我读李元业的诗,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那份细腻。他总能够找到合适而独特的视角,然后找到精准的意象。借意象铺垫自己的情绪,每一首诗的标题,似乎也有着匠心的筛选,像《短句:黑夜》《玄铁》《寻墨记》《落日条款》等,标题就是一扇精美的窗子,透过窗子,就像看一看屋内的风景。或者,诗人本身就站在屋内,透过窗子,展示屋外的美丽世界。李元业发现了人与自然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介于紧张与舒缓之间的一种关系,唯有诗人的发现能够呈现这种关系,唯有诗人的发现能够破解这种关系。比如《银碗盛雪》一诗:“秋风藏匿的刀子,被冬磨着/霜露之后的雪摇摇晃晃顺着山巅走下来/缥缈的空山中,万物对视,转眼草木隐姓,腾挪在雪中的画轴/攥捏着短暂的白昼。起伏迂回的人间/很多细节已经从雪开始,说起青藏,说起冬天/无数个从天而降的雪花/都有无数个前世,和它此生的命运/天地之间的寂寥微波不惊/像无法修剪的琼花银树,阳光,河流,森林,走兽/守着彼此相似的历史/镂空的大地,潜伏在人间的灯盏,翻开身体/如一只银碗,杯底藏着很多出界的自我”,通过修辞写意出大雪降临时的宁谧、抒情性,拟人诗句“雪摇摇晃晃顺着山巅走下来”平添了神性与智性,最重要在最后一句,借“雪”喻“自我”,展示其对纯洁的呼唤和向往。在对雪的塑造和描写中,完成了丰富意象的书写,巧妙地布局与匠心的艺术手法,让整首诗实现了对生命的艺术思考。
李元业擅长把自己的思考嵌入诗歌的整体叙述和情感推进之中。诗与思的衔接与融合,恰到好处。不生硬,也没有情感上的割裂。技巧层面,破解了抒情性与叙述性地连接,情感上,打通了意象展示与语言锤炼。有诗歌评论家论述,诗与思就像血肉与筋骨,他们虽为一体,但最先悦你眼球的是美色,并非里面的思想。李元业书写诗歌,看得出来,他已经将心绪调至宁静的状态。各式各样的诗歌技巧,是在长期诗歌写作训练之后的一种尝试,在诗歌中,凸显意象的唯一性和纯粹性,串联起诗人的个体经验、生命感觉,是顺理成章的事。在自然界面前,诗人并没有高高在上,反之,他是谦卑的,总觉得自己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仰望雪山,俯瞰草地,与牛羊的眼神对视时那份悲悯,都有着重新定义后的修行。诗集中,对于意象的抒情性化解,更加透彻也更加贴切,像《在青海,天空蹲下来》:“蹲下来的天空里,种植云朵,雪花/穿插进去碧绿的草原,牛羊,雪山/从牧羊人身边出发,为天空腾出青海/哦,这样清澈的天空/被时间的经卷打开磨亮的湖泊。潺潺清溪穿越山谷/夜晚的星辰又回到了自己的花园里/露水,烟火,融古贯今,浑然天成/马鞍,帐篷以及边陲的城楼被谁送走/现在,我在这里,看一条河不紧不慢地追赶着另一条河流/想起将上游还给河流的人,种子还给山中的人/仿佛历史,现实,和未来,才刚刚开始……”,整首诗,向我们展示青海如画卷般美丽宁静的同时,是诗人心境的一种折射。高原的元素,在这首诗里,都有了诗意的呈现。一切刚刚开始,生命原初时的状态,河流的源头呈现的气象。哲理性、艺术性的内涵中,是诗人眼中的波澜与读者心中的神往。
李元业短诗里的情绪释放,宛如袅袅升起的炊烟,在诗学上呈现的是分层次的美。初读是一种原始的美,一切都是生命最开始的样子,在青海高原,群山似乎都是刚睡醒的样子,还有河流、大地,都是新鲜的;再读,则是一种对照,诗人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然世界进行着一种还原,忽然发现了内心的污浊,于是,在对照中生发感慨;最后,则将神性与诗性的思考,渗入到生死轮回的阶段,我总说,诗人是看透生死的那一个群体,而李元业践行了这一想法。在诗歌中,完善了自己的思考。李元业诗歌中的抒情方式,我更愿意把他归结为人性对于真善美的纯洁呼应,并没有一味地因为崇尚自然而失去了人性地复苏与回归。在主体性上,这是李元业写作的可贵之处,那就是,让“人”成为人,人性和自然属性,都在各自的位置上,独立而有呼应。
长诗部分,有三首,分别是《马鞍山,与李白谈“一带一路”》《昌耀》和《献给昌耀的十个字母和一封信》。在这里,我想着重谈一谈我对《昌耀》《献给昌耀的十个字母和一封信》这两首诗的理解。“题记”中,诗人交代了写作此诗的初衷:“64年,是人生风雨的64年,昌耀来过,在青海,写下了青海,写下了高大陆不屈的脊梁”,致敬昌耀,是灵魂的靠近,也是心灵的敬仰。青海诗人对于昌耀的崇敬之情,是可以理解的。且不说郭建强诗歌对于昌耀诗歌精神的继承,李朝晖在诗歌中对于昌耀诗歌精神的理解,单论李元业这两首长诗,足以看出,昌耀诗歌中的精神财富是可以穿越时间而保留下来,并能够持续发挥诗歌价值的传承。
在《昌耀》这首长诗里,诗人跟随着昌耀一起漫游在青海高原。昌耀所到之处,也是李元业所到之处。通过体验、追逐、跟随、记忆,李元业完成了对昌耀的诗性阐述。对于昌耀诗歌中原始的、粗犷的、高原的、汉语的美学特征,李元业表现了一如既往地醉心与痴心。他不仅在诗歌中实践着这些美学特征,同时,他也丝毫不掩饰对于这些美学特征的技巧运用与情感回归:“如此而已。侧身/高大的天宇间北斗星宫一直在/侧身,山峦用宽阔慰藉我们/唯有高悬在西天的壁画还在伴着我们/一直向西——/天幕下的湖泊,草原,高山,神话/如此寂静/……如此寂静,唯有一匹凹陷过盛夏的小鹿/用素手托起你凝视过的野蛮草木的芬芳像幸福本身,远远看到山坡上秋空的雁阵”(《昌耀.北斗星宫》);而在《献给昌耀的十个字母和一封信》一诗中,李元业似乎从古诗的送别诗中找到了灵感,隔空的呼应,情感的碰撞,单纯的诗人与诗人之间精神上的交流,在这首诗里,完成了诗性的转述:“如果一个人还在写诗/他的活着是另一种活着/那是一种抽象的活着,犹如虚无/刚刚在一首未完成的诗中死去”,像战士一样,一直在冲锋陷阵,诗人的工作就是一直写,诗句“一首未完成的诗中死去”,凸显悲壮和倔强。而这,恰恰是诗人的宿命,乃至文学的宿命。
我说,在青海,李元业是一个容易被低估的诗人。他不喜张扬,甚至大多时候以沉默或者孤寂应对尘世。但是他的诗歌,有着自己独特声音的呈现。单纯在诗学世界达成精神修行,李元业的写作,融合了在高原写作的诗人的宁静与淡泊,与世无争而暗明事理。禅意与感怀,突破地域与时空的限制,推进叙事与抒情的神妙,颇具心得。李元业的诗风,和俗世保持了非常好的距离,忽远忽近,和自然保持了非常好的融合,贴近自然,而又没有被自然吞没。人的主体性保留,自然的诗性存在。李元业在青海高原写诗,虚实之间,博古通今之间,对人生的感悟恰到好处。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2.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3. 百余诗人走进“林栖三十六院”,打造自然生活和写作基地
  4.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鲁奖诗人张执浩的新诗集《咏春调》在武汉首发
  6. 春天的隐喻与诗歌的情感——评《春天送你一首诗》
  7. 一个诗人的乡野血脉、山水胎记和精神漫游——慕白诗集《开门见山》读后记
  8. “明月共此时——海峡两岸诗歌朗诵演唱会”在京举行
  9.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嘉会芳菲节,人从祓禊游”——安新举办第三届“濡阳春禊”雅集活动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