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年:好诗是在田野里长出来的

作者:刘建勇   2022年09月29日 10:26  芙蓉杂志    1407    收藏

上个月在衡阳的第38届“青春诗会”,第一次见到刘年。“青春诗会”是《诗刊》社组织的诗歌活动,作为第29届“青春诗会”的会员以及《诗刊》曾经的编辑,刘年自然而然被邀为嘉宾。和别的诗人不同,刘年是骑着摩托去的衡阳。

刘年是个骑士,脸晒得黑黑的,非常有辨识度。

“现在邀请我参加什么活动,不让我骑摩托去,我就不去。我不喜欢在高铁和汽车里隔着玻璃一闪而过地看风景。”刘年说。

刘年还说,如果他觉得活动没什么意思,他可能还会提前骑着摩托逃跑。8月中旬在衡阳为期三天的“青春诗会”,刘年没有逃跑,但他中途有脱离组织,骑摩托溜到湘江边,而且还“以屈原的姿势,衣冠整齐地跳进湘江/又以落水狗的姿势,爬了三次,才爬上岸”。在记录了他这次开小差的诗《湘江》中,他还写到了烈日下骑车的感受,“就像冲进了一个巨大的吹风机/衣服和头发很快就烘干了”。所以,当他一小时后在会场出现时,没人知道他刚刚经历过什么。

刘年在这个世间的所有秘密,几乎都暴露在他的诗中。


“写诗本身也是一个方向,是心的道场”


“你看我们的水泥厂,像不像教堂/如果那些烟囱,用尖顶来取代的话?/你看这水泥,像不像骨灰?/你觉得水泥抹平后,路面下的蚯蚓,会不会死?”中专毕业后,刘年被分配在一个水泥厂工作,他在诗歌《在水泥厂的日子》记录了他作为普通“打工人”在日复一日流水作业的机器轰鸣声中所积累的压抑。还好,他最终从这种生活中解放了出来,而最终“拯救”了他的,是现在很多人都不看了的诗歌。

640

△点击即可购买刘年诗集《时间所有的秘密》


潇湘晨报:最早你是怎么开始接触到诗的?

刘年:我是初中时候看《红楼梦》,觉得里面的诗又优美又好懂。那个时候就爱上了。但是那时没有人告诉我这个你也可以写,而且也可以写得很好,凭着写诗可以挣口饭吃。所以,自己学着写了下但没坚持,后来就考中专,考了个在湘潭的建材工业学校。那时考中专很难,考上就可以吃“皇粮”,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我就上了那个学校的机械专业。毕业后分到广东一家水泥厂做了三年。我不喜欢机械。机械和写诗是两码事。机械要求动手能力强,写诗要有想象力。我动手能力相当糟糕。到现在我都没有动手能力,天天骑摩托但不会修,连扳手都不想带,看到维修的事就烦。


潇湘晨报:《红楼梦》里的诗是旧体诗,你之前也写过旧体诗?

刘年:对,一开始就是写旧体诗。然后,不知道我们现在的汉字古语发什么音,觉得格律和平仄是自欺欺人,就把它们去掉,就这么写。我真正写诗是2008年,那时我的生活比较安定下来了。那时,我已经辞职回了永顺,连身份证和户口都没有,什么能挣钱就做什么。


潇湘晨报:现在回过头来看,你对诗歌的认识有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改变?

刘年:我对诗歌的认识以及诗歌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一直在变。一是2008年开始有空闲时间就写,当作一种爱好、消遣,写着玩玩。2011年去了云南,觉得写诗是我以后人生的方向。后来,诗歌在我生命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到现在,诗歌几乎成了我的信仰。现在我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诗歌,想在这一行业中做到自己最满意的地步,写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潇湘晨报:你在你的自述性文章《命》里曾说你不鼓励你儿子写诗。不鼓励是因为写诗的过程曾经很苦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刘年:写诗是一件很危险的事——虽然说诗歌是一种艺术,但在我看来它更是一种“道”,它已经超出了技术的范畴,是一种道场,需要牺牲精神。出于私心,自己的孩子不鼓励他去写诗。这种牺牲,像苦行僧一样,很辛苦。这是我当时的想法。后来觉得其实写诗本身也是一个方向,是心的道场,这其实是挺幸福的一件事。心安了,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知道什么轻什么重、什么缓什么急,就不会慌张,不羡慕别人。所以,我现在很鼓励儿子写诗。


潇湘晨报:去年还是今年初,我在朋友圈看到你在乡下集市上摆摊卖诗集。那个时候你有跟人家说你是诗人吗?

刘年:那倒没人问我是什么人。有人翻,也有人买,有人问是不是你写的,我说是的。也有人讲价,问可不可以少一点。来翻书和买书的人都挺尊重我。他们有人说看不懂,有人说写得好。有个退休的老师翻了翻,说写得好,然后问我可不可以少一点。我说不能少。他就走了。

我的诗集,我是不愁销路的。去集市上摆摊,主要是为了好玩,也是一种行为艺术——我是想质问一下,讽刺一下:为什么你们都不读书了,不去想如何诗意地栖居,你们那么忙,那么劳累,有没有想过诗意的栖居你们其实可以做到,诗歌离你们很近。我有个朋友曾说,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最缺乏的,是诗意栖居的能力,也就是审美的能力,以及尊重生命、尊重自由的想法。很多人的审美都比较单一,很不包容。


640-1


“人找回野性后,诗歌就会从身体里长出来”


“从枯木中取出自己的火,从坚冰里煮出自己的水/小半天隔着冰面,与一只火狐相望/小半天,用来羡慕那匹马驮两袋面粉/被一个好看的女人牵着,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山岗”。这首题为《远》的诗,是刘年在骑摩托旅行途中“撞见”的,他有很多诗写的是路上所见。作为一名骑士,一名行吟者,他很喜欢在路上的感觉。


潇湘晨报:记得上个月《诗刊》在衡阳的“青春诗会”期间,我们闲聊时,你有说到很多诗歌不是你写出来的,而是你在路上碰到的。

刘年:我写作的一个方式,是注重田野调查。为什么要注重田野调查?我觉得诗歌是在办公室凭想象无法抵达的。好诗是在田野里长出来的;是在大自然里长出来的;还有一种好诗是在身体里长出来的。身体需要我在大自然里找回它的本质,需要明白自己是人而不是工具。人的野性、纯天然的部分找出来之后,诗歌就会从身体里、从大地上长出来。我觉得优秀的诗歌是想象力无法抵达的。所以,我会不断地去远方,去和大自然接触。田野调查是我终生要做的。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作为一个工具、一个零件,戴着面具、穿着甲胄,这种状态是很难让诗歌从身体里长出来的。它会缺乏营养。


潇湘晨报:所以,这是你这些年经常骑着摩托到处跑的原因?另外,你说诗歌是从身体里长出来的,是不是你不大赞成用到太多技巧?

刘年:对。别人看起来我好像是在旅游,其实我在做功课。我把骑摩托旅行也看作是我写诗的日常。我前面说的有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在写诗,是把骑摩托旅行也算进去了。

我曾经也试过不出门写作,写一个月、两个月没事,到第三个月、第四个月自然会用技巧去掩盖生活的苍白,你无法获得更多烟火味的细节,只能凭技巧。平常的读者读不出来,但行家读得出来。技巧,在我看来,所有技巧都只是辅助。初学者可以用到技巧,但,写到一定程度后就要摒弃技巧,尽可能直白。直白写好了,那种扑面而来的感染力是那种隔山打牛的诗歌难以比拟的。


640-2


潇湘晨报:我刚刚看你的公众号才知道原来你在衡阳诗会期间也写了诗,还跳进湘江去游过泳。你那首《湘江水》写浇菜的那个人“像在喂孩子”,这个“喂”让天旱时农民对庄稼的怜惜跃然纸上。

刘年:你要是开着小轿车,衣冠楚楚的,就不可能跳入湘江——《湘江水》里面那个“喂”是整首诗的诗眼。我看那个人浇菜看了很久,还拍了视频。以至于那几个农民以为我是乡镇干部,围上来向我反映情况,说村里缺水。我就跟他们讲我是老师。我不大会跟别人介绍我是诗人或作家。说诗人,人家要想半天你是干什么的。再说,我本身就是老师,大家对老师这个身份还是很有好感。


潇湘晨报:这个月初,李元洛先生和我谈到诗歌时,认为现在的人很难写出好诗是因为大自然遭到破坏,没有以前那么好了,还有就是现在很少有人经历血与火。

刘年:这个我大致认可。我甚至觉得现在欧美很难再出现好诗,他们生活太平静了,缺乏跌宕、缺乏起伏,缺乏血与火的洗礼,他们现在的诗歌在我看来不痛不痒,远远不如我们的唐诗宋词。像李白和杜甫,是用生命在写诗。现在欧美那些发达国家的诗人,是用思考在写诗,虽然写得很深邃,但是感染力和震撼力不够。


潇湘晨报:在你的诗集《世间所有的秘密》封底,看到雷平阳说你是他认识的当代诗人中“最具骑士精神”的,你怎么理解他的这个评价?

刘年:骑士精神在国外是牛仔精神,在中国可能就是武侠精神,对正义、自由、公平、是非看得很重。

雷平阳这么说的时候,我还没有什么名气,还在苦苦为生活奔波,没时间到处骑摩托、骑马,我不知道他怎么会这么说。我觉得他是懂我的,挺感谢他,有段时间自己很迷茫,是继续写诗歌,还是写散文和小说,他就给我鼓励,说你就写诗,你的诗歌很牛。后来发现他是对的,的确在写诗的时候,我更自信,从来不知疲倦,而写散文和小说觉得挺辛苦。


潇湘晨报:但是写小说和散文,回报会普遍比写诗要好一些。

刘年:我知道你所说的回报是指物质回报。对我个人来说,金钱已经限制不了我了。当然,这并不是我实现了金钱自由,家人还需要用钱,而我,比如说我在野外经常吃饼子,一天花不了30块钱,睡的也是一百多块钱的宾馆,在我看来,这和五星级宾馆没什么区别。我对物质的要求一点都不高,我爱人也没有把物质看得很重。


“一写到湘西我就柔软起来”


“还想做个土匪/独霸这方山水/赋税不许进来/风光不许出去/早晨东山采薇/黄昏南山采菊/晚上那树梅影/可做压寨夫人”。这是刘年的《湘西》,作为一个湘西人,他的“野心”和他对湘西的爱在这首诗里暴露无遗。


潇湘晨报:你在去过那么多地方以后,回头再来看湘西、看你的出生地,是怎样的感觉?

刘年:我觉得湘西的文化对我影响很大。湘西是巫楚文化。我写诗和很多诗人不同的是,当大家都在叙事的时候,我竟然抒起情来;当大家主张零度写作的时候,我竟然还讲究情怀,把我对生命的爱、对大自然和这片土地的爱倾注在我的写作中。这是被先锋写作很瞧不起的。但,这才是我想要的东西。从屈原开始,这片土地就是“哀民生之多艰”、带点悲观主义的,它是柔软的、多情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离骚》。

生在这片土地上,你经历了很多红白喜事,那些道士、算命先生,从小他们就无形中在你的血脉中注入了这样的基因。所以,我虽然在云南开始成名,但我的写作和雷平阳他们是不同的,我是受湘西这片土地影响的,而且一写到湘西我就柔软起来。这种影响对我是有益的,让我的诗和西南的诗、中原的诗区别开来。


潇湘晨报:湘西是个很神奇的地方,出了沈从文、黄永玉、蔡测海、田耳、田爱民等很优秀的作家,当然也包括出了你这样的诗人。湘西为什么能够这么神奇?

刘年:湘西的巫楚文化看起来好像是落后于现代文明、落后于市场经济,但我觉得相反,这是一种永恒的东西,也是我想在诗歌中恢复的一种传统或者说秩序。我觉得没了那种秩序会很慌张,无论物资怎样满足都不会让幸福感增加。反而湘西被称为落后的这种巫楚文化,给我们这片土地带来了安定、安宁的因素。另外,湘西的“落后”,还让它保留了一定的野生状态,这在整个世界的现代文明中显得别具一格,这是我所喜欢的。


640-3


潇湘晨报:喜欢湘西和你骑着摩托到处走并不矛盾。

刘年:不矛盾。我现在大学里教书,生活比较单一,处在一个衣冠楚楚、彬彬有礼的环境中,不接地气。假如我现在生活在一个村庄里,我反而不会到处跑。我要写作就必须跑出去沾点烟火气。

还有一个原因,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会有饭局、会议,有朋友。这些饭局,你一参加就会发现所有人都试图在规划你、磨损你。这种磨损非常强大,逃不掉——当所有人站起来打圈敬酒的时候,你一个人不敬酒是不礼貌的,是无法在这个环境生存的。这种事情做多了,你就会被磨损,磨损多了,你就开始平庸、堕落,你就开始包容和理解很多东西,开始失去了愤怒,没了愤怒,没有坚决的恨,你就没有坚决的爱,就失去了一个好诗人应该有的心态。所以,我会选择骑摩托出去,例如骑到青藏高原,没一个人认识你,你就可以回过头想一些东西,反省自己在城市里的生活,就会发现自己受到的磨损。我觉得我的每次出行都是在修复自己,回来仍是一个赤子——在雪山大地,天空地阔的地方,人太渺小了,这个时候就会想,人既然这么渺小了,为什么还要平庸、堕落,为什么不坚持自己?是吧。当然,你在各种场合看到的我,表面上是温驯的,但内心还在坚持自己。


“读纯正的汉语诗歌感觉诗人在桌前向你倾诉”


“有些石头,因为吸收了太多的黑暗,慢慢成了煤/有些石头,吸饱了月光,成了和田玉/信赖人间的石头,孵出了一堆石头/什么都不信的石头,孵出了蝎子/胆小的石头,缩成了一团/更胆小的石头,在风中,低低地呜咽/一双绿莹莹的狼眼,让满天的星斗,黯然失色”。刘年的这首《荒原狼》借石头写出了人在各种环境中的改变,他很庆幸现在无论面对毁还是誉,都能够把持得住。


潇湘晨报:你是余秀华的伯乐之一,可以说是你和陈新文等几个人把余秀华带入公众视野的,现在你和余秀华的联系还比较多吗?

刘年:余秀华成名之后,我基本上就离开她了,我觉得我要对她做的事情已经做到位了。陈新文也是这样。大家都没觉得余秀华你成名了,我要和你绑在一起,都没这个想法。


潇湘晨报:像余秀华,像你,这样来自草根的优秀诗人挺多的。

刘年:我一直以来有这样一个观点,现在是个非常伟大的诗歌时代,当下活着且还在写的,像顾城、海子这样水准的诗人至少有不下二十个,例如张二棍、康雪等。他们得不到话语权——当然他们对话语权也没有兴趣,他们要是得到应有的舞台,你会觉得中国现在的诗歌远远超过(上世纪)80年代。余秀华只是其中一个,甚至还不是最优秀的。很多人不知道他们,我知道是因为几年前我在《诗刊》做编辑,大量阅读了来自民间的写作。


640-4


潇湘晨报:在《诗刊》工作的那段经历对你有没有影响?

刘年:那段工作让我对诗歌的发展脉络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这让我的写作有了自信,我知道自己现在的诗歌在整个汉语诗歌中是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在诗歌圈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让我对自己有很清晰的定位以及清晰的方向——知道别人在写什么,别人走的路我就不会再走了,不会去做无用功。

现在很多人批评我写得一无是处,也有很多人表扬我,把我捧上天,如果没有在《诗刊》的经历,就很难把持住自己。


潇湘晨报:那些认为你的诗歌一无是处的,是因为什么?

刘年:他们认为我不先锋。我是很看重来自《诗经》、唐诗宋词的传统的,(我的诗歌)是它们的延续。所以他们批评我太传统了。


潇湘晨报:你喜欢怎样的诗歌?

刘年:我喜欢纯正的汉语诗歌,它的语言是我们平常生活交流的语言。读这样的诗歌感觉诗人就在桌子跟前向你倾诉,而不是喊口号或者朗诵。


潇湘晨报:你现在大学里面教诗歌欣赏与写作,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诗歌素养怎样?

刘年:他们对当下诗歌的发展脉络没有什么认知,让他们写,他们一出手就是模仿徐志摩、戴望舒或者海子,这和我们的诗歌教育、审美教育比较落后有关,他们觉得美就是唯美,就是视觉的好看,看不到诗歌的力量,看不到诗歌打动或者打痛人的那些地方。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