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为什么还愿意读唐诗?——《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会回顾

作者:優教育    2022年10月06日 15:10  優教育微信号    745    收藏

微信图片_20221006150049


诗歌关乎人类精神。在唐诗中,古人诉说自己的情怀,表达人生的悲欢,追问宇宙的秩序。     


唐诗的价值是永恒的,它是人性悠长的回响。心游诗中,超越日常存在的“当下化”,让被遮蔽的“世界”在我们栖息的“大地”上畅开。


9月24日,伊顿纪德《優教育》主办的“现代人为什么还愿意读唐诗?——《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圆桌会”于在之间·優教育文化空间如期举行。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再见那闪耀的群星》作者景凯旋,资深媒体研究专家、原《南风窗》总编辑朱学东,《再见那闪耀的群星》策划编辑陈卓,及《優教育》杂志主编、伊顿纪德品牌创始人陈忠,携手四十余位校长等教育人,与古人精神相来往,寻求个体的安身立命,于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一场诗与思的弥散。


唐诗二十家:重新想象一个完整的世界

景凯旋(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

微信图片_20221006150101

“如果说本书有一条贯穿的主线,那就是人的命运与德行”。学问之事,在追求人生价值,在于研究对象与自身的生命发生联结。在古代文学的研究路径中,在疫情下停顿的生活中,穿梭于中西经典,日间街上空无一人,入夜时分只见万家灯火通明,《再见那闪耀的群星》遂生成。

历史的发展也是人类精神的发展,唐诗恰好在中国人精神发展的青春时代,相当程度上也是自我意识、生命意识在每个个体中的觉醒时刻,也就是诗意的觉醒。

布罗茨基曾说:“如果艺术能教给一个人什么东西,那便是人之为人的孤独性。”人的每一次觉醒都从感知美开始,在艺术走过的地方,诗成为抵抗同质化的人类精神所在,在诗被阅读的地方,独立的自我意识在生成。

选择二十位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尽量展示其最重要的作品,在唐诗中寻绎观念与价值。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窥见中国人对爱情的理解,感悟爱情在终极意义上的不可实现性;在王维的诗中融合禅理与诗境,进入无我的空灵意境,从当下体认永恒。

好诗能够进入到事物的灵魂。西方诗寻求无限,立意在崇高;中国诗思虑有限,指归在优美。两相对照,各具特色。

高山在宏伟,人内心的崇高指向大海和苦难,“长江一帆远”的尽头是什么?“夕阳千万山”的背后是什么?诗歌中的超越性,意味着对无限的不断追求。中国诗歌语境下的思考则是在有限的人生中,用“当下即是永恒”来阐释。

中国诗歌气质中的优美,是“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静谧,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对当下时间短暂和生命迟暮的俯瞰,也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中对时间流逝的悲叹。这种悲叹在中晚唐时期转变为对历史事件的悲悯,这便是杜甫对于唐诗的转变作用,时间意识从自然进入到历史。

中国士人在人生范围的积极与消极之间,又倾向于人生的无常。诗人用自己的不幸酿成了一种蜜,通过诗歌让后人品味到甜。

每每回溯平生所读,虽然广览外国文学,然而于中国古诗却有更多共鸣,究其根源,是因唐诗自有其永恒的价值,欲成意会,唯心游诗中,与古人精神相往来。


優教育GiftedEdu
,赞

4

8

TALKS圆桌会:现代人为什么还愿意读唐诗?

(景凯旋 X 朱学东 X 陈卓)

微信图片_20221006150119


陈   卓:“从一条干涸的九江穿过,生出一种从自然时间移步跨到历史时间的感觉”,景老师所述的意象让人生出“历史就在身边”的感觉,每个人都在参与历史,请两位老师展开阐述。

景凯旋:这与时间意识有关,从《左传》到司马迁,我们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历史本身自有其含义。现代人的历史观认为时间是不可逆的线性过程,人类走在其中、走向未来,因此产生了决定论、必然论。古代人恰恰相反,今人把美好的理想社会放到未来,古代则放在儒家幻想出来的乌托邦,即尧舜禹三代。

朱学东:一个人如何不受时代的影响、拥有自己的灵魂?读书和写作让自己的灵魂有所附着,而唐诗里每一个诗人都在书写自己的精神世界,便由此生成我们还在读唐诗、读宋词、读汉赋、读古诗十九首的意义。也许当下依然坚持读诗歌、抄写诗歌,做所谓“无用功”的人不会太多,但这种“无用功”却意义非凡。

微信图片_20221006150112

陈   卓:本书柳宗元篇提到“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贡斯当写过《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那么古代的自由和现在的自由是一个概念吗?

景凯旋:这是柳宗元晚年的一首诗,柳宗元一生不断遭贬,在刚刚意气风发、要做一番政治事业时,遇到”永不续用“,四十多岁在柳州去世。“自由”在中国最早出现于东汉大儒郑玄的《礼记》注疏中,这里的“自由”和现代人讲的公共概念上的“自由”一致,严复在翻译《论自由》时也引用了柳宗元这句诗,将诗中的“自由”与“liberty”并列。故柳宗元的不自由不是老庄、禅宗思想的“不自由”,后者指对生活的欲望不满足,临终回首,反思人的一生到底追求什么。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指出人要提前想好一生的目标,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很多人束缚在不自由中,浑浑噩噩,如同动物一般没有“世界”。

那么古代士大夫的“自由”为何物?实则是庄子的自由,是一种放下欲望的“逍遥”,是在心身上获得自由,因自由而摒弃了痛苦,走向潇洒。这种精神上的自由指向内在,当不再追求外在欲望,一切就成为“浮云”。孔子言“富贵如浮云”,实际上就是在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叔本华受东方佛道教的影响,认为因欲望,人生而痛苦,并要靠艺术和哲学来化解。

现代人将自由放在我和社会、和别人的关系中,指向言行的自由度,它产生一种“孤独”的情感,屈原、柳宗元有这样的孤独。佛道教的自由是精神上的自由,对立面上的不自由生发的情感是“寂寞”,如老庄、李白、如《红楼梦》。

“寂寞”和“孤独”有区别,这也是划分中国诗歌风格的一种方式。中国诗歌有两种源头,一种是儒家的温良敦厚,对愤怒“收敛和内化”;另一种是源自屈原的“发愤以抒情”,再到司马迁的“《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形成一条线,这条线也包括柳宗元、韩愈等唐代诗人。他们表现出“孤独”,表现出和社会、和人间的距离,是alone。”寂寞“的英文是lonely,是心灵上的感情,两者有区别,也对应两种风格。


微信图片_20221006150126


陈   卓:在这本书中,柳宗元有“孤愤”,刘禹锡有豁达,王维有超脱,也有入世的种种,景老师的表达和写作体现出一种“在之间”的张力,朱学东老师读完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朱学东:《再见那闪耀的群星》不止于文学,还传达着唐诗中隐藏的观念和思考。正如当下的”孤独“,在读这本书时与唐诗中的不同人物交会,获得一种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关照。“侥幸故人仍满眼,猖狂乞食过江淮。”每年江南一游,我都会想起龚自珍的诗句。为什么会“故人满眼”,就是我们多对某种事物有自己的信念,对李白、杜甫也好,读唐诗也好,读其它诗歌也好,真正的意义是与自己相知相交的情感不期而遇。我曾用“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做某次发言的标题,曾多次引用法国诗人魏尔伦的“每只往来的云雀,都是我故知”,在诗歌中读到的,都与自己的情感投契。

景凯旋:古人所谓“忘我”,其实就是打坐的状态,僧人入禅境的状态。禅,也是音译词,意为“静虑”,即在直觉中忘却一切,忘掉自我,也忘掉日常烦恼与痛苦。而现代人被称作“单向度的人”或“空心人”,没有任何价值观,只在意物质追求。当磅礴的时代冲击到来时,许多人被激发出思考:这一生应该追求什么?所追求之事是否值得?所追求之物是否能永远存在?当然,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自然选择不同。

而何为良善的生活?古今中外,每个人选择尽自己的能力做到些什么。古人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悠长历史中的巨擘,人类辽阔的知识海洋中,在此之间,个人似乎渺小如尘埃。我们畅想宇宙的终极,也思考如何度过眼下的时光?不能如动物般在整日吃喝,但也不妨以“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自处,在沉思中过一种自洽的生活。

唐诗带来的启发在于,每位诗人在历史的关头进行人生选择,也许是顺遂之选,也许是某种不幸,人与人之间也有着纯真的感情,当下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则更为严重。这让我进一步思索现代性问题,科学带来便利,但若将科学主义视为至上的存在,它也许会颠覆我们的生活。在无穷的宇宙中,人类的位置被抬得过高,当人类自以为要主宰自然,让科学法则战胜自然法则,结果却忘记了,谁也无法逃脱自然法则。


優教育GiftedEdu
,赞37

看见苍凉,依然深情,诗歌流淌的教育情境

陈忠(《優教育》杂志主编、伊顿纪德品牌创始人)


微信图片_20221006150137


面对“百年疫情,百年变局”,《再见那闪耀的群星》饱满的诗与思,由观念与思辨的张力与牵引,情感内敛,精手锤炼。它或许未必“经院”式的精专齐整,却抓住关键,提出问题,或尖锐或深刻,反映时代的心音,是面对“强大的力量,以意志对抗,经历着的生命力的阻滞,产生更强烈的生命力的喷射,显现价值与道德维度”。

千年沧桑,诗境常在。致敬华夏故国的诗哲,其人性悠长的回响,体温与脉动,浸润溶解在我们的血液中,启发我于当下见恒久。诗集“不重兴象,着重在思想”,内含太多的观念密度,优美感与崇高感,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自由与狂狷诗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

再见杜甫。那雄浑阔大,思力沉雄,澎湃的创作原力,抒发风格“沉郁顿挫”,感念“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高贵诗心人格,从个体困厄而感受到天下苍生的困境,对民间疾苦同情而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剧变,而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悲悯,由自我意识拓展至社会意识。先贤圣哲孔子精神,也让我想起这样的仁与恕。教育界行知先生,怀揣农人甘苦化的心,“因为他爱人类,所以他爱人类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中华民族;因为他爱中华民族,所以他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行动的诗人,诗人行动家,一生行走在路上......颖悟这一脉而来的诗心诗情。

通古今之变,在过去与未来之中。在人类这条遗忘之河上,时间是无穷的奔流,是吞噬一切的无底洞,唯见星光熠熠。返本开新,创造转化,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在之间,美好教育在发生。一是中国温柔敦厚师教传统,师者每每循循善诱其弟子有一种精神生活,把对应然的渴望转化为儒者当下的情景教育。如果诗性美感可以培养,是否意味着人性可以熏陶改善?二是美好教育发生的情境教育,在浸润与熏陶中,物象内嵌,知觉内层,诗与思的审美,是一所学校最为高级的教育表达,也凝炼成为一位教师的教育气质与风格,以“美的规定性”常驻校园。这也如杜威先生所说,用“有准备的环境”来塑造学校。三是生命哲学的指向,教育的内卷焦虑,“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应试教育的规范与竞争窒息了思考与创造,熄灭了诗性。如何在二元疏离物质主义技术理性宰制中挣脱出来,而形成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乃至诗性教育?它是一种性质,渗透在学校每一个情景经验中,甚至超过审美本身。

世事明晦,或是焦灼,或且发光。今天,我们仰头望熠熠星辉,低头在地串起蚌珠之链,一件件一事事,书写行为的诗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许山水间、天空中没有留下痕迹,但我仍欣喜,心灵曾经抵达。


優教育GiftedEdu
,赞14

心游诗中,从诗歌出发,丰盈心灵

进入诗歌,也进入教育。有教师,也有家长。在“现代人为什么还愿意读唐诗”的热烈思考与对话中,诗歌不仅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不仅是触摸当下日常的,也是追寻宇宙秩序的,更是安身立命的。



于我而言,阅读是一个“庇护所”。唐诗中永恒性和超越性的价值,让我们找到精神的归宿和自由。唐诗中有人,有灵魂,有诗人凸显的个性,有精神的独立和绽放,使人思考,如何不受时代影响、保持自我意识。教师是文化种子的传播者、引路人,应当把美好的东西带给孩子。做一个悲悯的理想主义行动者,有阅读,有唐诗,让思考延续,让希望在教育中延续。

——张中权(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教师)


《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再见,是“再也不见”,还是“再次看见”?古老的时代已经逝去,而我常思索,不应仅仅读唐诗,而是让诗歌的气质再次在新的时代焕发,就像《种子的信仰》中的阐释,由个中诗情诗意,再结下新种子,再让每个人发芽,让每个人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爱是超越贫富、超越差异、超越所谓分数的存在,当每个人的个性得到舒展,或教育者,或孩子,都能展现个性化,能看到每个伙伴身上的“群星”。

——胥江(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教师)

在从科学老师到班主任的转变中,蓦然发现,在本应做梦的年纪里,孩子的眼睛似乎是暗淡无光的。忽而在某一刻思虑,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只用专业知识去教导学生,还应有些什么?也许应如叶澜教授所言:不应该只用知识去教学生,而要用你全部的人格去教孩子。

我不是一个教科学的老师,而是一个教孩子的老师。灵魂似乎是某种遥远的东西,那么我希望孩子的眼睛里是有光芒的,内心是丰盈的,我希望用更多更好的东西去丰富孩子的心灵。我希望在偶然见到一棵树时,不仅仅说明它是什么“界、门、纲、目、科、属、种”,而也带着孩子欣赏树的姿态、感受树的“情绪”。

我必须踏上一场修炼之旅,首先要丰富心灵。从诗歌出发,通过和千年前的古人一同呼吸,我和孩子们穿越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穿越华夏民族的恢宏历史,回归一种古典的生活方式。明显的是,孩子们的心变得敏感又柔软。当下,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被困在分数的局里、被困在沉寂的局里?因为他和身边教育者的眼里、心里都只有分数。如果在唐诗中,“浸润于”盛唐的气象、“见证”辽阔边塞的风景、感受诗人开阔的境界,是否是某种破局的路径?至少,我和我的学生们愿意去读唐诗。

身处在不确定时代,唐诗也让我拥有一份安定心,拥有一份确定心,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我能够让自己慢一点、静一点,让心再开阔一点、再丰富一点。我和教育同仁约定,用各自喜欢的方式“打卡生活”,弹起古琴、拿起毛笔和花笺,用古乐和书写绘画,对抗外界的焦虑或是喧嚣,让美“拯救我们的小世界”。

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也许是孩子们未来的某种生活方式,是他们面对世界的某种态度。学生心灵的丰富会反哺你的心灵,孩子灵魂的丰盈也会饱满你的生活方式。

——王晓波(常州市人民路小学校长)



微信图片_20221006150150

诗歌与教育:穿越古今时代之间思虑

景凯旋:再见,是那个时代永远过去了,现代人和古人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中,而我们读唐诗依然产生共鸣,情感仍是共通的。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现代人看到大自然还能产生如此诗意吗?我想大抵没有。今天的人实际生活在遗忘中,时间不断流失,我们不断遗忘时间。如何拯救?在先验与超验之间,全球范围内,价值世界正在坍塌,而意义与价值并非实在的、客观的,如何将这种形而上的精神带给孩子?

每一代都是最好的或者最糟的,实际上都是误区,人类始终在代际交替中,而其中过渡人的角色便是教师。生活在知识社会的教师,更应像导游一样,引导学生看见更好的东西。我们往往不是高估了孩子,而是低估了他们。首先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天生的对新事物的敏感。被科学的世界笼罩的成年人反而做不到。

有一位教师朋友把孩子们带到教室之外,搜集散文与诗歌,让孩子们与花对话、与墙对话、与门对话,其实就是在打开孩子的世界。

回到诗歌,它关乎人的精神、人的心灵,是应然,是人类达不到的理想,但如果不朝着那个方向,人就是盲目的、缺失方向的。诗歌让我们思考,在匆忙向前奔去的时候,是否可以放慢脚步?教育亦如此。

朱学东:为什么孩童有个性,长大过后却失掉个性了?当今社会明确评价着孩子,他们的个性被“消灭”了。实际上,孩子有足够多的能力去适应这个社会,教育者应引导着把好的东西、能让他们真正意义上发挥个性的东西摆在他们面前,让他们自己选择。

从《诗经》开始到今日所谈之唐诗,我们读到的所有好的诗歌都有一个功能:启发我们自己美好的情感或者对世界的认识。题眼中的“再见”是再见也好,或是永不再见也好。我们从诗里读到的,都对应着今日人类的种种基本情感。人类面对的基本挑战没有改变,人性没有改变,就像“认识你自己”,直至今日依然有意义。

在诗里,我们能读到与天地对话、与人对话的所有东西,诗歌具有永恒性、穿越性,一代代人老去,其内核穿梭岁月激荡,依然被保留。

责任编辑:牛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2.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3. 简渝浩:结缘赤水河,酿造习酒梦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车延高:酒香里酿出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自然、生活和传统:当下诗歌的基本面向
  8. 来年不再食言,给故乡的秋天一个交代 | 青铜诗选
  9. 薛梦园:习水河畔香四溢
  10.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3.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谢冕:我对诗歌有一个理想
  5. 每日好诗第423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荣耀·乡情”艺术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系列主题活动开启
  7. 新《诗刊》为何要发一篇“旧文章”
  8. 《诗刊》改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9.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创刊40周年 | “我的《诗歌报》/《诗歌月刊》记忆”征文启事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8.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