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蓝时见鲸——中国作协会员、青年诗人刘康小记

作者:吴文茹   2022年10月18日 10:35  素雪斋    360    收藏

刘康,1989 年生,江苏常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协第十、十二批次签约作家,在《人民文学》《诗刊》《钟山》《天涯》《青年文学》《扬子江诗刊》《星星》等数十家期刊发表作品,入选江苏首批“紫金文化艺术优秀青年”。这样的文学简历堪称惊艳。他于而立之年出版的诗集《骑鲸记》更是一骑绝尘,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叶延滨为《骑鲸记》序——在满天星辰中等待一道闪电。“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是中华文学基金会扶持青年作家的重要工程,丛书发表优秀青年作家的第一本个人作品集。叶延滨先生说,《骑鲸记》是一本散发青春气息,有鲜明个人特色的诗集,在他精短、雅致、多样、沉静的诗歌文本中,呈现了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展示了新一代诗人艺术追求。盛夏时节,我有幸读到了刘康的《骑鲸记》,并与他进行了创作交流,这是一部值得分享与研读的作品。




从有到无,“我”是我的镜子


刘康说,思考和写作为我重新塑造了“自我”。“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九年前,第一次在纸刊发表诗歌,至今仿佛仍能闻到那些铅字散发的油墨香味。我很珍惜每一次的发表机会,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从无限的“期待”中剥离出那一丝一毫的“有”:有欲念,有贪妄,有那些粗糙和浮浅带来的虚假。是诗歌给我带来了自证的机会,有时我会关上门窗,在卧室的一角寻找那些根植已久的“不确定”——不确定一首诗中能否撇开个人的影子,不确定写作的初衷是否建立在真实的表达,不确定我还会不会回到诗歌以外的地方。

他在《现实与梦境》中写道:“在梦中,你听到一条河流/坠入悬崖的声音。并从中捕捉到/尼采那匹,都灵之马倒地的声响/它终因不支而离开了我们/是谁最后握着它的缰绳?/你有没有感受到,一种因贫乏/而产生的无力感,在旷无边际的/梦境中,一次又一次将你挫败。”这种不确定性的质疑为他带来了新的思考。

当他从生活和工作中抽身而出,似乎有一道新的大门敞开了,让他从一个“自我”中分裂出了另一个“自我”,让他将所有的天马行空、不切实际都诉诸诗行,让一切因敏感和多疑所产生的思考都注入文字。他认识到,是诗歌让这些想法拥有了成立的可能。

“我坐的飞机没有翅膀/它在空中呼啸/白色的云朵遮住了眼/它阻止了我往下的冲动/只有抬头,望着那抹雪白的蓝/我想起了那个女孩……我和她之间隔了一层厚厚的云/我不想再下去了/云上的生活让人着迷/我宁愿和她只隔了一层云。”

这首《深蓝》,是他写给一位从 21 楼起飞的女孩。这种“起飞”在我看来有两种意味,一是死亡,一是新生。无论是哪种,都是关乎灵魂的。诗歌始终在走向灵魂而不是生活,它与生活的反差,映照出的困惑尖锐而极端。它要求诗人自身要比诗歌本身还纯粹,纯粹得如同一个透视镜。因此,一旦当诗人处于某种混浊状态,这种迷茫就带来了精神诉求与叩问。

蓝是大海的一部分,思想是行动的一部分。有了思想便拥有了灵魂,同时也拥有了行动。诗歌是诗人的生命映照和精神镜像,写作就是与自己的精神相遇与辨认。在诗歌写作中,从有到无,从模糊到清晰,不断地确定过程,使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与诗歌形象在语言的河流中趋于统一与完整,这是一个成长与提升的过程,也是由困惑走向明亮的一种方式。


“边界”悄然出现,想象仍在驰骋


刘康在创作谈中讲了“骑鲸记”的故事:一个爱尔兰人在环游中与鲸鱼互换了身体,对于“自由”和“异己”的追求并没有逃离出“边界”的范畴,最终他还是被送回了岸边。

他想说的并不是故事的荒诞,而是在它呈现之前,就已为这世界的奇瑰而抛却了恐惧。在刘康的写作经验里,时常会因为一个怪诞的念头而产生新的想法,这些因想象而生出的判断往往会印证在他的作品中。他说“相较于广义的圈禁,狭义的自由或许才是骰子最终停摆的那面。”他在《自由史》中虚构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逃离,A、B、C三个少年最终因为小A的爽约而前功尽弃。多年后当他重新审视往事,不由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或许小A并没有爽约,只是在山林对称的另一面,独自度过了漫长的一晚。这是“边界”的多种可能,也是想象的不可限定性。他尽可能地借助文字让想象中的存在显得真实一些,让它们拥有存在的可能。

诗人,就必然乃至必须建构一种人与诗歌隐秘的契合关系,同时逐渐具备去触摸、直至打开那扇隐秘之门的能力。探寻“边界”的结果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在迷惘中继续深坠,二是在清醒中更加确切。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用开锁的技能替代寻找钥匙的艰辛。

在《乌有乡即事》中,“我”翻山越岭,越溪渡河,只为寻找想象中的那个目的地,最终却只能发现“抵达的意义,也不过是在空白处画下一个更小的圆。”而我寻找的那个“点”,只是一粒“落地后复又融化的雪”。刘康说的开锁的技能,我理解为,在框定的边界内寻找唯一的“不确定”。诗的不确定性,隐藏在意象组合所构建的深层结构中。一粒“落地后复又融化的雪”,那一粒,是他寻找的那个“点”吗?或许是,确定是。

在海上航行,脚下/是万顷波涛。我感觉到了起伏/时而平缓,时而剧烈。透过/桅杆上的旗帜,我似乎看到了/不远处的风暴/这与在大地行走不同,尽管/危险和奇迹,同样不可预知/然而,杳无边际的辽阔/和浩浩荡荡的自由,仍让我/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

在《海上》,无边无际中,他找到了那个确定的自己。诗人对诗歌的虔诚是本体而灵魂性的,诗歌无条件地回到了文本,而诗人则更是无条件地舍身奔赴自身,舍此别无它途更无捷径。诗歌与哲学一样,所有的努力探寻,就是为了发现那些未被发现的,言说那些未曾言说的,进而最终抵达陌生处。每一次冒险,都可以看到独一无二的风景。


潜意识里的写作带来最直接的观照


刘康说,在一种静默和孤绝的思考惯性中,会有很多埋藏在深处的碎片会被你一一挖掘。它们大多都潜藏在你生活的各个角落,有时是一盆凋零的花卉,有时是一盏隔夜的旧茶,甚至是孩子一次无意中的打断,它们都可能成为填补缝隙的碎片。随着写作的日益深入,他偶尔也会陷入到一个循环的怪圈,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时而相信,时而怀疑,再到极力寻找的一个平衡点。他需要一个可以站立的支点。尽管多数时候,写作给他带来的困扰大于畅快,但一个作者最大的乐趣也往往在于此,这是文学的馈赠。

两三年前,他开始思考诗歌写作的意义。那时还是一个懵懂的状态,和任何学科的学习一样,你学了好像懂了,但再深入一点就又恍惚起来。写着写着,诗歌的意义,不再像刚开始那样带着明确的目的,甚至在情感和表达上都愈发隐晦。他总想通过这些文字将那种“真实”日趋完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通过诗里虚构的人物“阿冷”来进行试探。有时他们对话,围绕自己平时不愿触及的话题,“阿冷”总能给他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蜃楼志》中:“云层上有人群走动的声响。阿冷说,/凡步履沉重者均困于此处。我尚不能/理解,一群躯壳未褪之人如何在虚空中/保持悬浮。但凡事必有其因,云层之上/尚有极天,如果从更高的角度向下望去/不过是群迷茫之人囿于山腰,而我们/则在山脚。悲哀之事在于,我们过早地/窥视了结局而不自知。总有人/要沿原路返回,阿冷就是其中之一/当云端不再传来徘徊之声,是否就意味着/他们已然回到我们之中?事实是/跫音无处不在,早在你侧耳前就有人/收摄脚步再度攀援。只是你并不知道/那个回返后又保持沉默的人,最终/有没有走出迷茫。”诗人海市蜃楼般的想象,天外之音,言外之意,在探寻“意义”,在芜杂的流派和繁复的技巧中坚守本真,“阿冷”和诗人互为影像。也可能是卸下伪装后最本真的自己。

刘康说的,有时潜意识里的写作会带来最直接的观照。我解读为骨子里的一种孤独的挣扎与倔强。诗人就是自由歌者,他可以在舞台独唱,也可以在荒原长啸。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文本,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是对现实的一种审视和抵抗,为我们提供了与精神世界发生关联的某种可能。

他曾在一首名为《观照录》里的诗中写道:“很多时候/一扇玻璃窗观照出的自己/要比镜中真实得多/那些在黑暗中逐渐消泯的事物/与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些如你一样/深夜伏于案前/在迷雾中探寻答案的人/最终都去了哪里?”这是诗人与自己的对话,这是一个从真实世界走向诗歌世界的具象,承载了许多对未知、迷茫、甚至生活中不愿面对的反思和痛点极其隐晦的表达。反反复复自问自答,最大可能地抵达与精神的互为辨认。

衡量优秀诗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他是否形成了独特的言说方式,以及蕴含其中的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诗歌不仅仅是对生活的注解与诠释,更是对不完美现实的抵抗。穿梭在词语的森林中,诗歌的每一行语句、每一个意象、每一种隐喻,注定都是隐秘的荆棘。而无法领悟或意会,对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失败的阅读,也可能是一个失败的作品。但至于每个人、每行诗驶向哪里,没有人提供现成的舟楫,一切皆源于自己的智性。若确切地知道现在,就能预见未来。所以,对于每一首诗歌的解读,都可能涉及不确定性原理。


海蓝时见鲸


要想见到鲸鱼,必须在海洋中。要想获取知识和才华,就必须亲身去经历实践。海蓝时见鲸,是诗人刘康以自身为蓝本,不断倾注经验、阅读和实践的惯性结果。而从无到有,从“边界”到“想象”,是一个思考者不断摒弃、剔除和剥离的艰难过程。

刘康说,孩子是我们天然的语言老师,当他(她)像白纸一样向我们展示出那种辽阔的空旷,这正是我们孜孜以求最为精准的表达——一朵云是一朵云的形状,一棵树是一棵树的站姿,一片海是一片海的体量。谁能用繁复的论证来推翻这些简单的答案?同样,当诗歌也逐渐剥离那些无效的表达,其余留部分必然也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

如《骑鲸记》:“大海的栅栏随波涛起伏。一个潜泳者/被送回岸边,哦,我见过他/那个小个子爱尔兰人。他说他环绕过/半个地球,有时泅水而行,有时搭乘白帆/还有一次,他骑坐巨鲸穿过了英吉利海峡/对此我深信不疑。作为交换,我也把/我的故事分享给他:在边界出现之前,/我曾负载过一个人类,那时尚无极境/一次漫长的环游过后,我们回到了原点/奇异的是,他拥有了我的双鳍而我/则代他在陆地生活/叙述至此,我们的故事产生了部分交错/关于那片海峡,和它湛蓝色的幽光/如同一道屏障的裂隙,穿过后/又复归平静。遗憾的是/我们并不知道,边界早已显现/并蔓延到了海上。”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也是一部科幻小说。刘康的诗作中,抽象化的“探索性写作”,一直都在穿越和跨越。在我看来,故事中的“我”,“他”,都是鲸。生命的边界,就是一道屏障的裂隙,即那个“原点”。而大海是他们共同的摇篮。

刘康说,写作是一个全面浸入的过程,就像商人对商机的敏锐嗅觉,政客对时机的准确把握,写作自然也有它的反应机制。在一首诗诞生前,无数细小的因子催生它落向纸面,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滴雨,反向而言,也正是这些及物的存在让诗歌有了站立的可能。而在“浸入”的过程中存在着间隙,它必须是平缓和松弛的,起码在写作意图上。

比如,那株思想的《芦苇》:“我曾在,家乡的湖中溺过水/慌乱中,我抓住了身旁的一丛芦苇/这遍布沟渠的乡野之物/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浮浅/我和它,都没有被湖水冲走/时隔多年,我在异乡的夜里/望着一陇被云层阻断的光芒/感到了那种久违的窒息/这是在经历过一番挣扎后/尚不能接近真相的痛楚/不同于幼时的那场溺水/我的湖里,再也没有长出过/那样的芦苇了。”有时,落于纸面的分行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他明白,这是进入纵深的过程中遭遇的摩擦和阻力。但他始终认为,这不是一个诗人的方向感出现了障碍,当他向左、向右,都遇到壁垒时,不愿折返,或原地驻留,或选定一个方向突破,无论怎样,他仍有回返的余力,回返的过程不是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

在《新生》里:我遇到了一个失而复得的人/他用一种奇怪的语言向我打招呼/婉转,清脆,有点像鸟类/但我还是捕捉到了他想表达的意思:/让我放弃人类的语言,和他一样/做一个不再申辩的人/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提议/况且我看起来是那么愚蠢和胆怯/那么急于摆脱语言的束缚/就在我暗下决定之时/他突然做出了一个起飞的姿势/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我看到他肋下生出了薄薄的羽翼……

读一首诗,找到自己并送自己回家。如《美誉》:他们称我为神经质、空想家/失眠的抑郁症患者/……我收获的褒奖。/显然,阿冷对于朋友们的评价/存在着一定的挑剔和警醒。/……我把事件的真相重新解构,组合/并得到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结论。

在这首诗里,我仿佛读到了自己。在诗歌写作中,诗人有意识地从哲学的层面建构自己的独特语境,并从一般化的语言中找到并发出自己唯一的声音。独特而具有穿透力的词汇,浸入并抵达一个自我语境系统,对沉睡的词语是一种唤醒,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复活。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鲸鱼在古代被叫作鲲,生活在幽深大海中的大鱼,象征志向远大。刘康就是一个志向远大的诗人。他就像遨游在深海中的蓝鲸,与诗歌深情地厮磨在一起。他写出不仅仅是独特的而且还是独立的诗歌,在诗歌的海洋中,具有鲜明的辨识度。他对诗歌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文本上,还浸入于诗歌艺术的脉络中,对当下的生存困境和未来期许,有能力将之化育为一种高于现实的向度,一种源于精神自觉的诗写。

——此文发表于《中国金融文学》2022第三期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建构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3. 批评家张清华访谈: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4.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堂
  5.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