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厚刚:熊焱诗中的“中年”及其他者——评《时间终于让我明白》及近期的诗歌创作

作者:张厚刚   2023年02月15日 10:09  《长江丛刊》    743    收藏

中国当下诗歌的困境,从根本上讲是哲学的贫困。当代诗人如果缺乏哲学素养,不在哲学上下功夫:不深刻理解人的“类”性、事物的“真理性”、时代的“本质性”、世界的“通约性”,只浮在生活的表皮上风来写风雨来写雨,这样写来写去,很难把自身的诗歌写作与时代精神关联起来,也就难以接续诗歌谱系,难免使得自己的诗歌写作成为即生即灭、自娱自乐的“小摆设”,不能成为“构成意义”的写作。

熊焱读过大学哲学系,具有哲学习得的素养,把自己的诗歌写作纳入到诗哲学视域之下,这是他的诗歌资源,他宣称“我只想把诗歌写得更好。我一辈子不会抛弃它,诗歌已经成为我生命的宗教。”(熊焱:《诗歌成为我生命的宗教》)把诗当成“生命中的宗教”应该说这是中国新诗的一条正路。

《时间终于让我明白》这部诗集,明白的到底是什么呢?读完谜底渐次呈现:即明白“爱”,这“爱”饱含着愧疚和痛苦,孤独与反思。也只有“时间”的不断累积到“中年”,并获得了中年之感,才会明白。

这个集子的里的诗,被划分了四块,分别是:“当爱来到身边”“这一生我将历尽喧嚣”“夜航”“一个人穿行在人间”。大体对应的写作主题是:亲情、故乡、城市感、病痛感等。在这些主题中可总结为三个关键词:中年之感、爱之愧疚、在世反思。


一、“中年”在场与他者呈现


在熊焱的诗集《时间终于让我明白》及其后近期创作的诗歌中,“中年”一词出现频率相当高。《中年的修辞》《我的人生即将进入中年》《午后登高》《油菜花》《草堂谒杜甫》《雷家大院的傍晚》《我从远方来到田庐》等诗中都提到了“中年”或与“中年”类似的年龄称谓。中年是人生承前续后的中间阶段,有了一定的人生经验,可对人生进行阶段性的回顾与反思,中年意味着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在谈论“中年”的时候,实际上“童年”“青年”“老年”等等,作为不在场的他者,也一并参与了对“中年”的建构与想象。与青年相比,中年自有其成熟沉静、忧伤苍凉。但同时“中年”也意味着自我否定感、无意义感。在中年阶段上反思自己,可为人生意义的重新建构清理地基并预留空间。

“中年”意味着不再执念于“个体之我”一端,用强力意志推行自我的内在理念,在与这个世界的冲突中呈现自我的内在力量,而是开始试图从“他者之我”“世界之我”“普遍之我”的一端,获得了与世界融一的妥协力量,把亲人、家庭、族群、世界,都看成是“我”自己的内在生命的向外辐射,从自己的立场上理解世界,也从世界的立场上理解自己。从容不迫、宽容不仄,达成与世界的和解。

在《自省书》一诗中,写疼痛、写幸福、写羞愧、写孤独、写同情、写愤怒、写哀愁,最后落脚到“今年我四十岁,命运让我经历了这一切/就是为了让我要学会好好地怜悯自己”。《中年的修辞》一诗是中年之感的集中体现,诗中列举了杜甫、博尔赫斯、米沃什,这些伟大诗人在人生时间刻度上的行迹,让诗人心生挫伤之感。“溃退的中年一败涂地”。“今年我四十岁了,却还在穿越平庸的岁月/穿越人群中共同的、碌碌无为的命运”。(《自省书》)

在生命阶段的历程中,“中年”是承前续后的过渡阶段,它天然地映射着童年、少年、青年所有的本质性精神的反思,也蕴含着对“老年”的精神调整与演递。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年之感不仅标着着一个人精神成熟,也是一个人诗歌新变的开始。鲁迅中年之感的沉痛反思,写下了不朽的《野草》,满含着对“虚无”的反抗。熊焱的《时间终于让我明白》则是从“中年”事相出发,抵达并超越“存在”。


二、以“愧疚”抵达爱


诗是哲学的近邻,哲学所表达的是存在与虚无的逻辑运演,诗人所焦灼的却是灵魂在场的情感运动。熊焱在诗中所表达的爱,是立足于中年之感所能体验到的人生况味,带有对过往人生反思的性质。即使对当下正在经历的“爱”,也是通过反思建立起来的,这反思的路径就是“愧疚”,“愧疚”本身当然也含有对“爱”的反思。

人是一个有限的存在,所谓有限包含两方面含义:从时间上看它是一个“有死者”,从生到死的时间限度;从空间上看,它只能以身体在场占据有限的空间。在这个限度之外,我们无所体验。诗歌叙述者,表达了对于女儿、妻子、母亲“错过”的爱。错过了“母亲”生“我”之前的光阴,“妻子”的童年阶段,“女儿”“白发苍苍的暮景”。这三段“错过的那些爱”亦即当下阶段的他者,来提醒自己对于当下之爱的珍视。最后落脚到:“生命终将在最后放手——/我爱她们,这一生已足够。”

《致女儿》三首中,与女儿第一次在世相见写得格外动人:“我们初见时,是在医院的产房外/你闭着眼,在全世界的摇篮中沉睡”。第一次做父亲的感觉,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无条件的信任、担当和接纳。“全世界的摇篮”言其父爱的普遍与阔大,紧接着写到“我抱着你,就像群山托起草木/夜空捧出明月”。群山对于草木无条件的承载、供给,生命的力出于本然。明月对于夜空来讲,可以看作是“夜空”的灵魂,从这一点来看,女儿是父亲的外在“灵魂”,也不为过。

而在另一首《当天使就要来到人间》中写道:“远处灯火辉煌,这纷繁的尘世/就是一场浩大的炼狱/而你的到来,唯有你的到来/将让我宽恕这世界曾经带给我的所有伤害”

对于孩子的爱,足以抵偿这世间炼狱般的煎熬,足以抵消“这世界曾经带给我的所有伤害”。“女儿”带有天使的质地,这是一个父亲对于一个纯然生命的感知,写得深挚浓重感天动地。

《给妈妈的信》中,诗歌叙述者反思了“不对等的爱”,把对爱的愧疚推向极致:

“我不配做你的儿子呀,妈妈/你给了我生命和爱/我却只给了你白发苍苍的暮年和孤独”。母亲给予儿子的是“生命和爱”,儿子给予母亲的却是“白发苍苍的暮年和孤独”,这种爱的不对等、不平衡,不匹配,在反思中升起了“不配做你的儿子”的深深愧疚。

在《长眠之地》中,写到:“尤其是那些皱纹里的风暴、关节中的疼/那些伤痕中的闪电和雷霆/却不能在死后获得泥土深切的抚慰”。外婆死后“不能获得泥土深切的抚慰”,当然这是由于火葬制度的推行,死后全身入土已经成为不可能,安提戈涅式的悲剧展现:神的法则与人的法则的冲突中。诗人的愧疚带上了文化反思与社会审视的意义。

《原来死去的亲人从未走远》这首诗,把亲情纳入到永恒中,来参与我们当下的生活,这不仅关系到情感记忆,关系到过往生活对现在的塑造,也关系到我们与周围人打交道的方式,逝去的亲人仅仅是不再占有空间,但却成为没有形体的精神存在,一直与我们交流之中,无时无刻不参与着我们的精神建构,“抚慰着我独在异乡的忧伤与孤独”:

哦,这些我死去的亲人呀/天一亮,又各自回到了人群中/正如那在街头扫地的清洁工,她弯腰的背影/多像我病逝的大姑在田间锄禾的身姿/那在巷口卖菜的小贩,他称量瓜果的喜悦/多像我故去的三叔收割庄稼的甜蜜/多少次,面对夕光中相互搀扶的老俩口/我都想走上去,轻轻地叫一声祖父/又轻轻地叫一声祖母

诗中把这种亲情所携带的日常生活精神,弥散到生活所显像的各处,使得这种亲情普遍化为“熟悉感”,从而也使得周围的陌生人也带上了“亲人感”。在这种“亲疏”转化中,使得诗带上了普遍的人性。普遍的就是真理的,这也是熊焱诗歌动人的秘密之一。

除了写对亲人的愧疚之爱,诗人还写到“愧疚于这梦境过于喧哗”,愧疚于故乡,甚至愧疚于“活着”。《轨迹》这首诗表达了来到人间的幸运,母亲差一点“引产”。以生死为边界探讨人生,就能大开大合、纵横跳跃:“我确信诗人的声名不是来自于认同与赞美/而是从这世界获得的孤独,比岁月还深”。“羞愧”——心慌意乱的羞愧。“我确信沉默的泥土在最终安放我的疲倦”。

诗人感受时代的主题“我”已不再是个体的自我,而是当下时代里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尤其是生活在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生命。《我将一直站在他们中间》中,建筑工、长途货车司机、环卫工、快递员,“他们都是我的同袍,与我共处一片大地”。诗作为普遍的精神,它属于作为“类”的人,它不再是小情小调的自我感伤,而是从宏阔的时代里,收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痛苦。从这一点看,熊焱的诗歌写作如一团熊熊烈焰,温暖同类的悲伤。

熊焱诗歌中,以“愧疚”抵达“爱”。无论是写亲情的诗歌中,还是写时代中的劳动者,还是对于故乡的书写,都饱含浓烈的爱。这些“爱”经过时间的沉淀,经过中年之感的“愧疚”,带上了反思的哲学品位。


三、灵魂无依:“在场”与“漂泊”


熊焱诗歌中的“自我,即是与世界融一的在场者,同时又把“自我”从在世存在的状态中抽离,提升为一个观察者、评判者的“自我”,“在场”与“反思”的世界不再是无概念的抽象世界,而是不断上手的各类事物所勾连起来的世界。世界是由我的在场——离场所赋予的。

游子感是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重要书写对象,熊焱诗中写亲情也是置于这种基于以“家”空间的“分离-聚合”状态下来呈现的。而这种分离状态区别于以往农耕时代的情景,当下时代变动加剧、聚散变频、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增加,“非常态”生活与“常态”生活,转换迅速、边界模糊。

当我回到曾经生活过的、父母依然居住于其中的“家”中,“好几次我去帮他们,都被婉言拒绝/仿佛我是远来的客人,这让我无比羞愧”。并不是“仿佛我是远来的客人”,而恰恰事实上已经是“远来的客人”。不仅是乡邻甚至包括父母都认为“我”是“远来的客人”,就是自己也已经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当成了“远来的客人”“我去帮他们”,这一个“帮”字,隐含着打下手、辅助、义务之外的、无关紧要的、可有可无的意思。“客人性”是当下远离故乡的异地谋生者的心灵实感,这沉痛的、难以接受的情感,正是当下许多人感慨的“回不去的是故乡”“谁的故乡不沉沦”。接下来,诗人感叹道:“这一生,他们终于熬过了漫长的悲苦和贫困/但他们不肯进城,只愿坚守乡村寂静的光阴”。与上一代人的空间分离、情感离散,是当下时代的游子情感的在场状态,诗人敏锐地把捉到这一点。

《城市夜行人》这首诗,充满了对城市人的理解、同情,并把自我放置在他们中间,展示出鲜明的人文情怀,诗照亮这些在城市漂泊者的孤独的灵魂。

一些晚归的人骑着电动车/仿佛鲫鱼露出脊背,在水面划出波纹/……/另一边的墙角里,一个流浪汉忽然爬起/这漫长的黑夜,没有他的归期/而明月正挂在中天,凄凉地白/仿佛神在高处,对人间充满怜悯

诗人寄身于城市,在城市展开自己的人生现实,感受并反思生存的艰难与困苦、平淡与真味,这种感受主体不是作为“私人自我”,而是“普遍自我”来完成的。在“普遍自我”的视野中,一些晚归的骑电动车的人、烧烤摊主、站在街口等计程车的人、夜晚工作的建筑工人、街角的流浪汉,构成了城市生活的“底层”世界。诗人为什么如此关注这些“城市夜行人”,而不是“城市昼行人”——那些光鲜艳丽的城市主人,这关涉到熊焱的诗歌立场、诗歌正义,恰恰是这些生存艰难、生活动荡、孤独绝望的心灵,需要诗的安慰,从这个意义上说,熊焱的诗是活命的诗,是“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是“带血的蒸气”,它克服了“中产阶级写作”的虚矫,与“私人自我”的顾恋,“仿佛神在高处,对人间充满怜悯”。这首诗把关切聚焦于城市的暗夜之处,对城市的孤独者、绝望者、挣扎者一一安慰。这种现实关怀的态度与杜甫是互通的。“穷忧黎元”“大庇寒士”的伟大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情怀,闪动着文学的抚慰与诗歌的温暖光亮。

故乡在熊焱的诗中,占有很大比重。“因为生命延续,母亲是无边无际的大地”,在这里,诗人把“母亲”与“大地”置于同一地位,不仅可以互换,还可以“同一”,两者都具有“生命延续”性,都具有无限性。在熊焱的诗歌中,“故乡”是一个凝聚了族谱亲情的时空体。“我踩着深雪走向房头。二十米外的菜园里/埋着我的祖父和曾祖父/这通往坟墓的道路,就是在回乡”。故乡还作为大地的普遍宁静,而具有了召唤和安慰灵魂的作用:

而我一生历尽喧嚣,只为百年后我归于大地/生命才会获得永恒的皈依与沉寂

《午后登高》《故乡的群山》《墓地》《远行》《死亡之梦》等,都写到死亡或与死亡有关的事物,在中年之感的观照下,对于死的认知已经从狞怖过渡到平静:

我已年近不惑,见过太多病痛的死/自杀的死、意外的死、灾难中的死……//我知道终有一天/我们将会分手,在某个路口再见/身后人世辽阔,灯火通明

这些与死亡有关的诗歌书写,是中年书写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也正是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向死而生的要义呈现。

从时间入手,用诗的形式,书写他的时代对爱的形塑和感知,是《时间让我明白》的主题思考。熊焱有着杜甫的苦难意识和人间情怀,也有着黑格尔般面向事情本身的哲学意识,这造就了他的诗歌温暖的质地,安慰每一个在世的孤独者。也因哲学上的思考,使他的诗含有深刻的蕴藉与可阐释的多种面相。

每一个关注现实苦难的诗人,在他写诗的某个阶段,必定会与杜甫相遇。对于一个诗人来说,与杜甫相遇就意味着与苦难相遇,与自己的背井离乡、漂泊无依的精神相遇。《旧址将逝》《草堂谒杜甫》两首写杜甫的诗,把杜甫认作隔世的知己,从而把自己一腔热情投射到杜甫身上,然后从他那里回收,回收回来的是孤独和自我理解自我认知。中国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苦难浸泡出来的奶和蜜,这也是中国当代诗人为什么如此倔强的一次次返回杜甫,在千年的诗歌回溯的跋涉中,找到这位隔世知音。这一次,作为80后诗人熊焱,与杜甫的相遇,从精神成长和情感逻辑上来讲,是一种当代诗歌自体运动的生命使然。

一首诗就是一次精神/情感运动。因此个别的词、句子单独看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只有与其他词、句子构成的关联中,它的意义才能生成,也才能消融于整体之中,而这个整体就是精神/情感运动的整体,这也是黑格尔多次强调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里的“理念”当然是丰富的,具有意义深渊的存在,但如果不是精准深入地研究哲学,这里的理念大体上可以理解为精神、情感。熊焱的诗集《时间让我终于明白》,是熊焱的精神哲学和爱的显现。诗人的价值所在,即是处于沟通上帝与人类,居于人类代言人的地位。诗人所写的人物形象,因此也就克服了自身感受的有限性,从而达到人类的普遍性。诗歌是写“真理”的,诗歌中的“真理”诚然与哲学中的“真理”是同一个“真理”,但所使用的呈现“真理”的手段各异:诗的手段是意象,哲学的手段是概念。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3.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4. 艾伟:酒及诗歌及君子之品
  5. 张晓雪:在沉默中发酵的长歌
  6. 作为一种文体的“诗人散文”——谈谈“诗人散文”丛书
  7.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9. 超侠:酿山
  10. “春天送你一首诗”大型诗歌朗诵会在开封举办
  1.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2.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2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除了诗歌美学,还应强调诗歌力学
  5. 细节是诗意生成和传达的强大动力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九辑
  7. 致敬巨匠,百年诗情!北京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今日开幕
  8. 第42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海峡两岸诗人在漳共品四月诗歌诗与城市光影——2024闽南诗歌节在闽南师范大学开幕
  10.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7.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