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名家江合友——变幻心中速写图

作者:江合友   2023年03月09日 10:12  中国诗歌网    8302    收藏

微信图片_20210726122812


第十七期特邀嘉宾——江合友

江合友03

江合友 1978年生,江西景德镇人。文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高校工委副主任,河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出版《白石簃词稿》《萸轩词存》词集两种,诗词作品发表于《诗刊》《词学》《中华诗词》《中华辞赋》《当代诗词》《九歌》(澳门)《环球华报》(加拿大)等。

访谈录:

这是中国诗歌网旧体诗版块推出的《名家访谈》栏目,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江合友老师,感谢老师的到来,现在开始我们的访谈。


中国诗歌网旧体诗编辑邢建建

江老师您好,您是中国诗歌网旧体诗的点评专家,近期也多次参加了每日好诗直播的活动。您是怎么看待当代人所作旧体诗的?所创作的作品又该如何体现时代性?以及好诗的标准是怎样的呢?


江合友:

感谢中国诗歌网的信任和厚爱,作为点评专家,参与每日好诗直播活动,使我能够获得与各位诗友交流的宝贵机会,而且借此及时了解当代诗坛的创作现状,对我来说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旧体诗是从古代社会历史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其内容趣味和形式外壳本身都带有强烈的古典属性。内容趣味的古典属性是表现古代的社会生活,承载古代的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表达古代的审美趣味,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形式外壳包括声音和语言,声音形成格律,汉语语音在发展过程中大致分为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所以古代诗歌所遵循的声音规则有其历史阶段性。我们创作常用的近体诗遵循中古音系统,通常所说的平水韵就是根据创作实践总结定型的。如果写散曲,遵循的则是近代音,也称北音。形式外壳从语言方面说,旧体诗是以古代书面语为基石的,在语言上遵循书面语表达的规则,所以带有典雅精致、凝练优美的基本特点。当代人创作旧体诗,应当站在时代的潮头,在继承旧体诗在内容趣味、形式外壳的优秀遗产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旧体诗艺术表现的空间和能力,要超越模仿的层面,真正进入创造的层次,这样旧体诗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

当代旧体诗写作如何体现时代性,兹事体大,不是片言只语所能说好的。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直面现实生活,真实表达自我,不能把古典的形式外壳当作假面具,扮演古典的人格,以此自我满足。一切诗人个体的生命体验都有当代性,只要你不虚伪,不矫饰,不作假,把内心真实的感触表达出来,你所写的文本就会具有时代性。所以真正的诗人首先是个真诚的人,这样就不会有旧体诗写作是否具有时代性的焦虑,或者毋宁说,旧体诗的时代性的问题是个伪命题,当你为了实现非艺术的目的去写作时,失去了表达的真诚,哪怕表面上有时代性,比如用到了手机、电脑等当代意象,在内在精神气象上也不具备时代性,这种所谓时代性是装腔作势的时代性。

我心目中好诗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独创性”。创新是评价诗词好坏的排他性标准,没有创新的诗词就不可能是好诗词。我们经常读到似曾相识的作品,尽管在格律上没有瑕疵,语言上也很精美,但是毫无新意,这个只能是技术过关型产品,如同卖油翁所说的“无他,但手熟耳”,并没有达到艺术的层次。艺术首先讲究唯一性,反重复性,否则批量生产,就毫无可贵可言了。唯一性,就是不能重复古人,不能重复今人,同样也不能重复自己,做到了这一点,那就是具备独创性的作品,作为好诗的最根本标准达到了。哪怕暂时在格律、语言上尚有瑕疵,这个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补救,最终能够在艺术上登堂入室。如果形成了熟、俗的习惯,还沾沾自喜,恐怕就会白首无成,一辈子都在殿堂之外,无可救药了。


江合友01


邢建建:

作为诗词创作者,诗词的好与坏,并不是以创作的数量来决定的。诗人的情感才是创作作品重要的因素,情感又是微妙的,有时感性,有时理性,而真正在诗词作品中呈现,并不是容易驾驭的。从把控情感到创作作品,这个过程应该如何拿捏呢?


江合友:

我更愿意用“写作”这个词来表述,而对“创作”一词的使用持谨慎态度,可能多数诗词还达不到“创作”的高度。确实,数量和质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又有密切的联系。从诗词写作来说,没有一定数量的训练,是很难达到熟练驾驭格律和语言的程度的。李白在出川之前曾经“三拟《文选》”,《文选》收录了各类体裁的诗文700多篇,古代“三”经常表示约数,就是多次的意思,一般要超过三。李白的拟作今天都看不到了,我们就按三次模拟的数量来计算,那就达到了2000篇以上,考虑到《文选》收录很多赋、散文,这个工作量是很惊人的。也就是说,李白斗酒诗百篇,是建立在充分揣摩学习的基础之上的,不完全是天才的产物。我们今天写作诗词,想要写好,也必须有一定的写作量,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旧体诗词充分融合,经过了这个不断磨合的过程,才能在灵感迸发的情况下,写出高水平的诗词作品。天才如李白,尚且要有写作的练习量,今天的诗词写作者更需要塌下心来,练习提高。古代诗人传世的集子,一般都是要经过本人、亲友筛选的,不是所有的作品一股脑儿收入。这个和古代印刷成本有关,编集的时候予以精选成为风气。即便如此,古人诗集也不能保证篇篇精彩,大作家肯定优秀率高,而且有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拳头产品。陆游的儿子给父亲编集子,贪多求全,结果招致后人讽刺,袁枚就说“人老莫作诗,重复多繁辞”。可见编集不精,就算陆游这样的大诗人也会有谬种流传。今天印刷成本大为降低了,许多人编集都有泛滥的倾向,以多为尚,这个是不可取的。

你说的“把控情感”,其实是涉及到了中国诗歌的写作特点。中国诗歌有自己的特质,形成了悠久的传统,比较文学研究大家陈世骧先生总结为“抒情传统”,在他的《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一文中有精细的分析。旧体诗词能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陈先生说:“诗歌仿佛可以轻而易举地绽放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与友朋的相聚或是分别的境遇,宴筵以及节庆,隐约的家国之思,离开故土的一段短暂旅程,都可以在中国诗歌中得到自如而真率的表达,至于那些更为宏大的事件、壮观天地、爱恋之情,或是对于生与死的沉思,则更毋庸置疑。就此意义而言,中国诗歌是一种日常仪式,是对于一切人际关系的即兴演示。”旧体诗词写作具备仪式性、日常性、即兴性等特点,即兴性这一特点,尤其是在近体律绝、词、散曲小令的写作上得到集中体现,这恰恰是今天诗词写作最为集中的诗歌体裁。我们今天的诗词写作更多地被当做某种类型的“作文”去对待,我们被文学理论著作所描述的理想的文学创作情境所误导,以为诗词写作理应如何如何。实际上诗词写作可以发生于任何情境,独自旅行,交际应酬,考试应制等,在需要表达时刻充分调动个人储备的写作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内形成篇章,输出为文本。

在诗词写作中,情感是无法把控的,而且在写作时也分不清是理性还是感性,《文心雕龙》说“思理微妙,神与物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写作过程是一个很玄妙的过程。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体会,每个人的侧重点也会不一样,这和先天的禀赋有关。先天感性的人,特重以情入文;先天理性的人,重视以思理取胜。感性和理性的比重在每个人身上体现的都不一样,所以很难提出一种可“驾驭”、“拿捏”的通行方法。《文心雕龙》说到过写作体验:“方其搦翰,气倍于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意思是开始写作时,信心勇气超过你所感受到的思想情感,结果写好之后,能表达出来的东西只剩下一半了,这应该是诗词写作最为常见的感受。如果要在写作时需要“把控”什么,我愿意建议多反思一下,这种情感,这种感受,有没有独特之处?会不会和别人重复或者雷同?如果你还在乎艺术性的话,诗词写作就不仅仅是一个表达的过程,而更应该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江合友02


邢建建:

江老师,您是诗词的写作者,同时也是一名学者,对于诗词的理论有着非常扎实、非常丰厚的底蕴,您在教学和研究当中,并没有对创作提出要求。那您创作诗词的机缘是什么呢?


江合友:

目前国内的高校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确实对创作没有要求,而且不列入考核指标,这也造就了大量诗词研究者不搞创作,甚至根本不会创作的现象。在上个世纪上半叶,诗词作为学科进入大学教育之初,在讲台上教学的学者们都很重视诗词写作,写作被认为是诗词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不会写作则很难进入诗词文本内部,不能理解诗词细部的特征,审美研究就会说外行话。今天的诗词研究和创作脱节的现状,造成了诗词研究整体格局的偏向,即重视诗词外部因素的研究,而缺乏诗词内部研究。不少研究者不能真正读懂诗词文本,也难以真正领会诗词之美,这都和诗词写作训练不足有直接的关系。不会创作会限制诗词研究的深入开展,形成外围说诗的研究弊病,这是很令人遗憾的。

我从中学时期就有诗词练笔的爱好,不成熟的诗词也会给老师们看看。这个习惯延续到大学,当时读中文系,就以为是要往当作家的路上去奔。直到韩晓光教授专门跟我谈,说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你应该准备考研做学问。后来知道这句话流传已久,是老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提出来的,成为中文系的重要信条之一。当时有一种五雷轰顶的感觉,我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恐怕除了毕业后老老实实去做中学语文教师,就只剩下考研这条路了。后来进入南京大学攻读古代文学博士,导师张宏生教授是程千帆先生门下弟子。程门的学术传统是文艺学和文献学兼重,其中文艺学除了理论基础之外,也包括对文本的细读能力,细读能力培养需要有写作的实践经验。程千帆先生的夫人沈祖棻所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被誉为诗词赏析的里程碑之作,就得力于她本身就是杰出的女词人,而且诗词兼擅。所以张宏生师比较鼓励学生练笔写作,尤其是每一届师兄师姐毕业晚宴,每个研究生都要写一首饯别诗词送毕业生。观念的力量很大,对于诗词写作的重视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想法,只是亦步亦趋罢了。博士毕业之后参加工作,因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主要集中于词谱,对于词的格律相关材料相对熟悉,但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就是每个词调的格律细读,始终找不到感觉。后来评上了正高职称,教学科研方面的压力稍微松快一些,就想着试一试各种词调都填,找找格律细读的感觉,以便将来可以往更加深细的方向去做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就斗胆向著名词学前辈施议对先生请教,先生把我当作弟子一样对待,经常指点迷津,使我感动不已。有的是方向性的,有的是具体而微的,大到审美倾向,中到章法结构,小到词句意象,微信往还,不亦乐乎。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提升,找到了一些诗词写作的感觉。后来出版第一部词集《白石簃词稿》,施先生亲为撰序,勖勉有加,使我兴趣愈发浓厚。诗词本身具有巨大的魔力,当你从鉴赏的角度接近她,为她的美轮美奂而痴迷;当你从研究的角度接近她,为她的精微玄妙而喝彩;而当你从写作的角度接近她,就如同美人在抱,她的美好都在你的怀抱中,令你欲罢不能,眷念不已。因为诗词本身的魔力,感召我,呼唤我,令我从不同角度接近她,欣赏她,痴迷她,我想这就是我和诗词的根本因缘吧。


江合友


邢建建:

您研究词谱,关注诗词格律,同时也进行创作,能不能跟我们谈一谈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啊。以及,您一直强调创作以真为基础,是有什么特殊的考虑吗?


江合友:

词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歌词。元代以降,词乐散佚殆尽,词人填词面临失去规范的局面。于是词家开始重建规范,参照近体诗的平仄律,依文字声音对每个词调进行格律描写,因此形成了系列文献,在《四库全书总目》当中专门归类,即词谱词韵。我是集中做词谱词韵研究的,因此对诗词格律的关注度比较高,也有一些个人心得体会。我以研究为目的进入填词这个领域,深切感受到研究与写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操作规范和难点重点是很不相同的,将两者较好地融合起来,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起码在写作上要积累足够多的经验。我在第二本词集《萸轩词存》的自序当中,阶段性总结了自己的感受:

余初以学术研究之用心,涉入填词,尝发愿遍试诸调,以贪多为务。而此门一入,渐有所悟,词体以律谱言之,仅及皮相,难成佳作。濠上词隐公戒余曰:“学词当以熟调入,以其音律协畅,易于神完理足也。”故僻调拗句,虽能成篇,常不惬意境。余概览旧篇,所用词调,已逾二百,而僻调可诵者寥寥,可慨叹也。

不断使用新词调来进行写作,碰到的问题就是没有自己熟悉的词调,格律形式生疏,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而且很多僻调之所以偏僻,本身在形式上就不容易被驾驭,比如我写到《四犯剪梅花》,就很烦恼,确实很不好写。我曾经感慨:“僻调之难,已知之矣!此四犯之调,律甚严,句甚矫,斤守填之,颇觉拘窘,几有词穷之叹。”我学习填词的时候,刚好爱人去印尼作外派教师,为期一年。我一个人在房间里,睡觉晚了也没人管,经常填词填的累了,睡过去了。诗词写作并不都是那么浪漫美好,更常见的是劳瘁以之,怪不得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确实也是苦心孤诣,病蚌成珠的结果。但是自觉有进步的时候,读到自己写的还算可读的句子时,那种幸福感又是极为强烈的。后来我调整填词的方向,不再贪求填更多的新调,而是选调的时候更注重表达的需要。一般来说,熟调多经名家之手,句韵宜于传达情事。施议对先生曾经教我填词取径,谓须从熟调入。这个调整,可以说是从纯粹格律学习开始走向诗词写作,或者说开始慢慢接近“创作”的层次了。

开始诗词写作,有些积累之后,诗词会为你招来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就是说就会“入圈”,跟圈内人产生更多的交集。从社团组织来说,我开始和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研究院产生联系,参加一些诗词活动,结识行业内的诗人才子。中华诗教学会会长张海鸥老师也注意到了我,吸收我加入学会,参加活动。地方社团也注意到了我,先是石家庄市诗词协会邀请我加入,任副会长;去年河北省诗词协会也和我联系,加入理事会,任副会长。这样在不同层面,参加的诗词活动增加了,也就意味着诗词写作的量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持。写作量保持了,积极向古人学习,向今人取经,就会不断进步。我最近几年比较多的写作五七言各体诗,从词的写作扩展到诗的写作,也有很多收获,今年计划出版我的第三本诗词集,全部是近六年写的诗,删除了近三分之二的偏于应酬、较为平庸的习作,精选了200余首,结集为《萸轩诗集》,大概在今年下半年面世。诗词写作另一个重要的收获,是会结识几个知音好友,能真正互相赏识,互相促进,杯酒言欢。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生命体验的共鸣者是极难遇到的,所以古人就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诗词会为你带来知己,这是多么妙不可言的事情!

我一直强调诗词写作以“真”为基础,一方面先贤论断已多,我深深认同,真实性是诗词的基础,应当真实记录诗人的生命体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真情实感是诗词的根,就像植物那样,只有根系发达了,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至于语言、声律、意义,都是建基于根本之上的。我一直对所谓AI写诗完全不认同,包括最近爆火的Chat GPT会学习写诗,也都是胡扯的。诗的本质不是技术,不是语言组织,这都是外层的表象。编织语言,组合意义,不过是游戏而已,达不到诗歌艺术的层次。诗的本质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是对人类灵魂深处的探索,是独特生命体验的传达。技术工具再先进,它也只是冷冰冰的工具,没有生命,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技术工具可能完全取代人类体力劳动,部分替代人类的智力劳动,唯独无法取代的是艺术生产,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不可能产生于工具当中。

我强调诗词以“真”为基础,除了理论方面的指导之外,也有对当代旧体诗词写作的反思。以我有限的观察,目前旧体诗词写作在真情实感方面是很缺乏的,一类情况是模仿古人,表演古人;一类情况是表达集体情绪,没有个体真实的感触;一类是强调形式,对语言层面过分追求,以难度自高,以典故炫学;更加常见的一类是,有一定的真实性,但缺乏观察的深细度,没有体验的独特性,写作陈陈相因、既平且泛的作品,甚至如同流水账日记,失去了诗的属性,沦为语言的垃圾。我认为,“真”需要真实地袒露自我,触及灵魂,力求创新,将此时此刻的生命体验真诚表达出来。“真”要求有细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创造度,最终的效果是有美感度。对当代旧体诗坛繁荣景象我们乐观其成,同时也要保持警惕,不断反思,远离时代诗风可能存在的种种弊端,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处,这是我之所以一直强调“真”的重要原因。在圈子里待久了,也许自己也会混同进去,也会暂时迷失,但一定记得反观自我,不断纠错,保持写作的正确方向,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共勉。


江合友06


邢建建:

非常感谢江老师,最后,你作为中国诗歌网旧体诗的点评专家,也参与多期好诗直播,对于中国诗歌网的诗友,应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针对于诗友们的诗词创作,您有什么想说的话对他们说吗?或者说,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创作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江合友:

作为中国诗歌网旧体诗的点评人,后来参与每日好诗直播,主要面对的诗人都是中青年,有的年龄很小,深切感受到了旧体诗坛的蓬勃朝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旧体诗词”在当代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我倾向于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每日好诗”,被编辑挑选出来,一定是有明显的“亮点”,所以值得肯定。肯定其好的方面,将优点分析阐释出来,供广大诗友参考学习,能起一个正向引导作用。我不倾向于对入选作品做吹毛求疵的批评,有亮点的诗并不意味着是完美的诗,可能会有一些瑕疵,但不必揪着不放,以一点而否定其余,这种极端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是不对的。而且“每日好诗”也有一个推广诗词、扩大队伍的作用,如果定一个极高的标准,恐怕不断会看见老面孔,就不会有惊喜,也会让广大诗友望而却步,也就降低了诗词写作的积极性。所以我坚持认为,“每日好诗”是有亮点的诗,允许有瑕疵,应当看到瑕不掩瑜的一面,诗友们应当专注于学习亮点,衷心地欣赏亮点,欣赏别人,心胸开阔,是通向进步的康庄大道。千万不要有“文人相轻”的想法,这是很不可取的。

目前的诗词写作有一个不好的倾向,就是不爱读诗,只爱写诗,结果写的越来越口语化,审美趣味日趋粗鄙,我希望诗友们能尽量避免。多读诗是写好诗的基础,千万忽视不得,我认识一些朋友,读诗昏昏欲睡,写诗精神抖擞,越写水平越差。我反对写作模仿古人,因为写作最终以独创性为价值指标。但我提倡学习古人,要充分汲取古典诗词的丰富养分,古典诗词是土壤,我们离开土壤,根系无法扎定,枝干长不出来,开花结果也就是痴人说梦。所谓“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要在深厚的诗词文化土壤中长出来,才能立得住。如何获得土壤,就需要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诗词,选本、别集,选择自己喜欢的,细读,揣摩,体悟,假以时日,必能出手不凡,远离粗鄙俚俗之窠臼。我的朋友王建强,已经出版了《问花集》《逐梦成孤旅》两本诗集,在诗坛已有一定的影响。他的诗词以生活体悟取胜,别开生面,感人至深,语言上自然浅切,似乎是不用读书就能写成的。其实不然,他读诗词下了真功夫、苦功夫,学填词把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翻烂了,学写诗读了很多名家的诗集,我送他一本《杜甫诗选》,他把书都翻散页了,不能读了,自己再买一本新的来继续读。他不是专业诗人,从事的行业是养殖鹌鹑,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平时也挺忙碌,凭着对诗词的一腔热爱,坚持读诗,无怪乎写的越来越好了。我给他的诗集《逐梦成孤旅》写序,感慨不已:“养殖家禽者,而常如一苦读书生,奇哉怪哉!盖冥冥中有其因缘,定数如此。”我对广大诗友最想说的话就是要多读诗,扎根诗词文化的深厚土壤,真诚地建立与诗词的深挚因缘,真心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让诗词引领着你走向美好的、妙不可言的广阔世界。谢谢你的采访,这次就说到这儿吧。

江合友04


江合友诗词作品选二十首

  夏日村居


村居昼正长,暇日灌园忙。

渐老蔷薇落,新肥杏子黄。

花丛喧犬吠,木叶碎阳光。

一念怀真趣,穷愁忽已忘。


 夏日村居其二

庭除饮两盅,豆腐拌肥葱。

月季红黄紫,榴花上下中。

炊烟飘断续,莺语叫朦胧。

一片新凋谢,随风落到东。


 初夏午后急雨忽晴

榴明满院香,人静午阴长。

莲叠青钱叶,槐铺素璧光。

鸟声穿密树,草露滴丛芳。

牙月蓝天白,微风薄暮凉。


 孟夏颇思江右

昌南芒种后,江畔稻花馨。

布谷犹能觅,鸣蝉渐可听。

昼炎侵老井,楝紫落中庭。

枕席应须竹,怀思久不宁。


 芒种思乡

太行登眺罢,愁抱不能宁。

须发寒窗白,家山好梦青。

溪流云海入,风送稻香经。

还记黄泥道,鸱鸮夜半听。


 芒种后访建强村居

庭墀开月季,蝴蝶扑房栊。

韭菜成畦翠,榴花满树红。

风微摇杏子,角落叫昆虫。

小伫青阴下,襟怀大不同。


 晨兴斋西眺太行

夏入终风暴,惠然驱且霾。

清新红绿瓦,净洗黛灰崖。

惜此高天阔,将斯浊气排。

鳞楼沿麓葺,道路满青槐。


 朝台道中

蚓蜒泥径小,九曲十分颠。

跨越松针上,凌腾草野前。

羊群餐锦缎,云朵缀青天。

一霎还来雨,迷离五岭烟。


 钓放

陂上知鱼乐,垂杆置钓钩。

饵香加诱惑,刺倒固收囚。

片刻擒三尾,何曾费九牛。

盈筐仍放去,但爱泛中流。


 过外婆故居

满院蒿莱齐到瓦,堂前圮壁半成埃。

皤头媚好曾呼我,风雨柴门永不开。


 夏日村居

竹分森绿与窗纱,稚犬依依伴饮茶。

过午清风来有信,卧听蜂尾扑庭花。


 卖花声·寒冬巷中闻叫卖声

苦切唤声声,远近交横。申言折扣莫能停。宛转尾音传一路,战战兢兢。   

行者暗心惊,不忍还听。艰难自古稻粱应。买得花枝三两束,片刻安宁。


 清平乐·忆昔暑夜

競奔硕鼠。一夜梁间舞。睡起更阑听骤雨。湿稻高堆障路。   

指根新茧初成。怏然书费无凭。希望依稀尚在,镰刀齿上光明。


 菩萨蛮·家居

瓢盆锅碗蜗居小,偶然惊艶眉弯好。举案一杯茶,甘香清桂花。    

案头偷码字,写尽平生事。每到月高时,声声催睡迟。


 菩萨蛮·柔儿赏墨兰

幽香袭面清如许,招来学步娇娇女。举手待薅花,她爹狂叫些。    

抱离爬再至,回首呀呀指。忽见笑弯眉,兰枝少一枚。


 减兰·童年琐忆

小村长住,石板斜桥篱几处。戏水山娃,笑闹喧呼掐野花。 

华年怎挽?弹指之间人已散。昔日欢娱,变幻心中速写图。


 撷芳词· 忆童年昌江游泳,依吕渭老体

逐荇草,涟漪小。稚气未脱开怀笑。寺山青,远山暝。向晚霞红,夕露晶莹。行。行。    

人归了,波光杳。月听枝下蝉声闹。此心倾,那时情。梦中好景,枕下相迎。怦。怦。


 南乡子·龙目岛库塔海滩

好景最堪图。满眼椰林草木庐。碧海蓝天游艇系,疏疏。蕃女如云个个姝。    

沙细似融酥。滚打摸爬乐不休。偶到水边亲试浪,惊呼。偷得浮生一展舒。


 醉太平·春分寄内

红桃满城。云樱乍萦。小亭春半香盈。正湖边踏青。    

思卿盼卿。沉吟自惊。去年共把阑凭。怕黄莺又鸣。


 眉妩·元宵寄内(时妻在万隆为公派教师已逾半载)

正垂灯惊目,叠鼓驱寒,金镜挂孤馆。却照晶莹泪,团圆夜,如今羹菜谁管?比肩已惯,恋恋时、风冷光灿。总难忘、万点流星闪,漫天放花伞。    

曾许双栖痴愿。又梦游海角,魂绕山半。洗月湖凝碧,伤情处、姮娥依旧清浅。案边怅惘,举酒听、丝竹哀怨。念哇岛楼高,空对素晖满院。


 声声慢·龙泉湖湿地蛙鸣

送雪。桃燎风,池塘处处镜澈。幼蚪沙边摇尾,短蒲齐列。群蛙两部奏弄,为唤醒、扑香蜂蝶。空旷漠,只西山、峻岭偶然相瞥。   

旧日江南时节。长梦里、依稀鼓声清绝。黛瓦衡门,结伴可人晓月。萋萋草青稻翠,怅当年、聒耳话别。又阁阁,叹过眼花落一叠。


 解语花·桐花

凝瑶粲秀,刻,春晚葐蒀永。市街投影。斜阳下、曳尾余霞低映。亭亭高挺。偶赵女、半回芳颈。伫仰间,夜幕垂垂,四面微灯耿。   

还记当时风景。挂寒蟾一抹,千束持秉。钝香亲领。分襟处、无数茂枝娇梗。明眸炯炯。曾却了、黄鹂三请。恨畴年,凋尽繁云,刹那河桥冷。


 望海潮·秋日雨中游武隆天坑,一名天生三桥

烟升岩隙,泉流涧底,行来是处清嘉。劈做玄门,溶成洞府,巍峨素裹轻纱。云里树丛遮。雾中高下。壁立天生,宛如桥落在山洼。   

凭阑对此嗟呀。想曾经海底,再历空涯。波蚀石层,风雕面目,斯须万万年华。秋雨沁溪沙。幽谷生芳草,淅沥交加。赏罢三番好景,回首粲然夸。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2. 纪念艾青诞辰114周年 | 高瑛新作
  3.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六辑
  5. 江合友《萸轩诗集》出版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9.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