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笼

作者: 2023年03月16日09:50 浏览:1056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 > > >点击音频,听今日好诗


春节刚过,儿子、儿媳、孙子
一溜烟回城里了

热闹的院子,一下子安静下来
七十八岁的老黄,手扶门框
眼圈红红的。像春联淌着滚烫的气息

院里,高高的桂花树上
结有两个红灯笼,老黄决定给它们收起来
小方凳不够高,木梯子又搬不来
他就一块块搬运,码废弃鸡圈用的红砖

一天、两天、三天……红灯笼
终于颤颤巍巍地卸了下来
空空的院子,多出来一座碉堡
蹒跚的老黄,像一位寸土不让的士兵



最佳点评    

这首诗的成功,在于呈现给读者的画面感。诗歌还原了一位留守乡村的空巢老人经历子女团圆又离别的悲凉和孤寂影像,情感与心理描述匠心独运,结构精致紧凑。

取材红灯笼,反向思维烘托和渲染人物。红灯笼原是营造喜庆色彩,却以空心立意布局,展示一个空空的院子和一个七八十岁的空心老人的心理活动,让诗歌的内部情感推进,逻辑线索清晰可见,画面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让读者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思维情感陷入精心构建的情感领地。热闹与安静,桂花树与小方凳,空院子与红砖组成的碉堡作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使诗的张力一下子蔓延开来。

这首诗语言朴实,却不乏生动。近乎白描的手法,合理运用通感的手法,将读者的情感自然带入,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亲情在诗中外延扩展,做到了运用诗歌的力量打动人,让人读后有力量,受教育。

点评网友:曹启正




经编委会评选,曹启正(来自微信)的评论被评为最佳,将获得300元稿费。

同时感谢秦蒙(来自微信)、柏永(来自微信)为代表的读者的热情参与,

展出其优秀点评,供大家学习参考!




优秀点评1

一溜烟的瞬间,春节的热闹欢喜戛然而止,作者运用对比和反衬手法,从两个红灯笼开始,描述了独居老人的内心孤苦。高高的桂花树上,结有两个红灯笼,一个“结”字说明儿孙子挂灯笼时的愉悦心情,但卸红灯笼时,却变得艰难起来。在城里生活的人,要记得常回家看看,把老人接到身边,子欲养而亲不待将是一生的遗憾。感谢作者的良苦用心,让读者看到了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同时也会让读者自然而然想到留守儿童的现实生活。

点评网友:秦蒙




优秀点评2

这是一首带有零度抒情色彩的叙事诗。作者使用白描手法,不动声色地还原了一个乡村空巢老人收纳灯笼的情景,极具画面感和在场感,以乐景写哀情,让人动容。这首诗的精妙之处主要体现在取材、布局和立意等三个层面。首先,诗歌意象的选取别出新意。书写空心化的乡村,作者没有使用老房子、旧鸟窝等传统意象,而是使用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红灯笼。灯笼是实的,象征着子女回家过年带来的喜庆;灯笼又是空的,子女走后院子是空的,老人的内心也是空的。这三个元素叠加交织,将一个被抽空了的多维世界推到读者面前。其次,作者巧妙地设置了多个对比。例如热闹与安静、城里与乡下、一溜烟与颤颤巍巍,它们彼此对立又相互统一,不仅扩展了诗歌文本的内涵,还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张力。最后,作者聚焦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在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让乡村留守老人成为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当然,这首诗也存在一些瑕疵,比如,诗中三次出现“老黄”,如果以“他”代指第二个“老黄”,可能更为简洁准确。

点评网友:柏永





点击查看

“每日好诗”投稿专区

“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温馨提示:

每日好诗领取稿费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