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诗歌日三问诗歌出版:未来之路往何处走?

作者:孙海悦   2023年03月21日 15:28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1671    收藏

“人文诗歌月”系列活动开启,《香樟木诗丛》出版,“我将诗的宇宙随身携带——雅众诗歌对谈”举办……3月21日世界诗歌日到来之际,诗歌出版再次引发关注。未来之路将往何处走?《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邀多位业界人士分享了各自的思考。


一问现状

从蓬勃火热到文火慢熬


上世纪80年代诗歌创作、出版的火热,令很多人记忆深刻。对此,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经理、长江诗歌出版中心创办者兼负责人沉河认为,和那时相比,当前的诗歌出版颇受冷落;和10年前相比,现在是正常发展甚至有所增长的:有些出版社有专门出版诗歌的编辑室,如长江诗歌出版中心10年来出版了近千部新诗集。

作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诗想者”图书品牌特约策划人,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桂林市作家协会主席刘春近几年策划了大量诗歌类图书和诗人作品。在他看来,这几年,国内涌现了一批以诗歌出版为主的机构和品牌,比如长江文艺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以及“雅众”“小众书坊”“诗想者”。

由于诗歌出版物的小众特质,大部分诗歌出版物销量有限。以“诗想者”推出的诗歌类图书为例,这几年没有一本能卖到1万册,一些口碑较好的图书均停留在五六千册,只有微利,更多的则是在两三千册之间摇摆。“究其原因,与出版机构的宣传能力有关,与作品质量有关,更与当前的阅读大环境有关。”刘春说。

“疫情之前,诗歌出版有些持续升温——‘文火升温’;疫情之后,这种趋势有所减缓。”广西人民出版社“大雅”参与者之一吴小龙分析了当前诗歌创作存在的问题:一是外在环境,尊重、市场、扶持都极有限,诗人的生存压力较大;二是诗人内在因素,诗歌创作有着对经验、技艺和内在驱动力等方面的极高要求。

近50万注册诗人,每天收到诗歌投稿近3000首……中国诗歌网总编辑、《诗刊》社主编助理金石开与记者分享了这样一组数据。在他看来,真正写诗的人可能远超于此。“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诗歌阅读仍然是刚需,诗歌仍然有着庞大的阅读基数,诗歌仍然是受到各界广泛关注、人们对其充满期待的文学样式之一。”

金石开认为,当前,诗歌出版在诗歌经典化过程中的社会职能和责任担当更加意义重大。成熟完善的出版产业链为诗人发表诗歌、读者阅读诗歌提供了无以复加的便利条件,客观上促进了诗歌“大众化”的进程。同时,出版单位也面临履行出版职责和选择、优化、推荐经典作品等方面的更高要求。

正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编辑部青年编辑李义洲所说,诗歌出版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出版门类,但诗歌从来不缺乏读者,也有一些潜在的较为固定的读者群体。“修辞立其诚,诗歌创作和出版都应如此。去除矫饰,抓住诗意的内核,这样才能打动更多读者。”


二问“双效”

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


“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是文学殿堂的璀璨明珠。当前的诗歌出版有着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出版人的精品意识不可或缺。”金石开说,当前,诗歌出版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诗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评论家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出版人要承认自己“法官”和“裁判”的身份,这也是关于诗歌出版内容生产、价值判断和传播优化3个层面的问题。

金石开认为,对诗歌出版来说,不管是从诗歌独特的传播规律和审美特点看,还是从普通出版物的角度考察,都应该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从出版原则的角度讲要确保社会效益,从出版业务的角度讲要通过实现经济效益来实现社会效益。

“诗歌出版还保留着出版的基本价值:推广和传承文化。”沉河认为,坚守诗歌写作第一线,诗歌出版就会获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如果采取融合发展的方式,让诗歌更多“出圈”,也会收获一定的经济效益。

作为小众门类,诗歌出版的“双效”兼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吴小龙看来,这需要平衡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他举例说,与“大雅”有合作的两大世界著名诗歌出版社——英国费伯、美国FSG,都是依靠童书、教育出版乃至会员俱乐部等来进行平衡的。“中国人口基数大,做好内容和营销,实现平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做畅销爆品则有难度。靠机缘、话题可偶尔为之,但要普遍提升销量则有待国内诗歌欣赏水平的提升。”

刘春谈道,一些诗歌出版机构做诗歌,主要不是因为经济上的考量,更多的还是源于品牌操盘手的文学情怀。“一个诗人,创作出一首自己喜欢的作品,内心的成就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做诗歌出版也一样,好的诗歌图书,必定能抚慰人心。”

面对诗歌出版的利润形势,刘春认为理想的解决模式是:出版机构拿出其他项目部分盈利,用于补贴诗歌出版,“毕竟高端的诗歌图书可以体现一个文学出版社的高雅形象”。

李义洲认为,诗歌出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往往需要进行关联考虑。在很多读者心中,诗歌出版往往被更多地赋予精神和文化的属性,这时就要注重从社会效益层面去挖掘带动诗歌出版潜在的经济效益,“而经济效益一旦起来,社会效益自然也将得到强化”。


三问前景

人工智能推动良性循环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ChatGPT、文心一言等人工智能技术最新成果迭出,将对诗歌出版产生怎样的影响?诗歌出版未来前景如何?

看到“ChatGPT写的诗”后,吴小龙依然坚信,诗歌写作是一种高度复杂、微妙的精神活动,其神秘性甚至连诗人都说不清楚。“因此,对建立在算法基础上的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的创作,我很怀疑。”

“人工智能有个前提,毕竟是人工,而不是‘人’,它不可能创作出具有创造性的承载‘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诗歌。”沉河认为,技术的发展对诗歌出版肯定是有好处的,主要体现在编排制作方面和宣传推广方面。

李义洲同样认为,凭借极为强大的学习、模拟和综合能力,人工智能在文本层面可以胜过大部分诗歌写作者,但它无法取代一个真诚的写作者以及顶尖的诗人,“因为真正的诗心是无法通过数据和运算获得的”。

“人工智能工具生产的内容有可能超过大多数诗人的创作水平,但是不会取代人的诗歌创作。”在金石开看来,诗歌出版的发力点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发挥传统出版精神,推荐优秀诗歌和发现优秀诗人,打造品牌影响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刘春则非常担心ChatGPT之类的智能工具对诗歌领域的介入,当前一些诗集就属于被ChatGPT“吊打”的产品。在网上读过ChatGPT以徐志摩名作《再别康桥》为底本“创作”的一首诗后,他认为其已经超越了当前90%的诗人作品。“我挺期待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升级。因为在与人工智能的搏斗中,诗人的写作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技术的发展对整个出版业乃至各行各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诗歌出版一方面要跟上时代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勇于尝试、出奇制胜。”李义洲谈道,要更多挖掘与诗歌调性适配度较高的宣传平台,进行精准营销,也要注意诗歌的在地性特质,推动组织线下相关的文艺类活动。

近年来,包括获得鲁迅文学奖等大奖的一些诗集的市场表现都平淡无奇。“采用纸质出版,更多的是诗人的‘诗歌印在纸上比写在屏幕上更为正规和高级’的固执认知。”刘春认为,在纸质书成本居高不下的今天,面临市场压力,纸质诗集会越来越小众化,制作会越来越精美,最终会向艺术类产品的形式倾斜。“在这种状况下,更要把书做出特色来,针对具体读者群体进行精准营销。”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积极建构彰显当代中国特色的诗歌美学——“中华诗词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 何为好诗——当代著名诗人论诗访谈录
  3. 批评家张清华访谈: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奔赴
  4. “每日好诗直播间”走进中山大学通识教育课堂
  5. 每日好诗第42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42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8.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9. 第417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第418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2.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3.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张宏森:在新时代山乡巨变中开辟文学的广阔天地
  5.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六:莫寒的诗
  6. 每日好诗第420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 第五辑
  8.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五:莫小闲的诗
  9. 《诗刊》改版保定恳谈会暨《京津冀诗人》一周年纪念活动古城举行
  10.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2. 中国作家协会致全国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新春贺信
  3. 每日好诗第41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2024年橘花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5. 最后的高音:论吉狄马加 | 《作家》24年2月号
  6. 每日好诗第41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新华社特稿丨习近平:文化传承创新的引领人
  8. 每日好诗第41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第41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0. 每日好诗第41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9.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