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弦诗集《水调歌头》:用语言再造一条心灵的运河

作者:陈曦   2023年08月07日 10:52  现代快报    823    收藏

8月4日,胡弦诗集《水调歌头》研讨会在南京举行。

作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扬子江诗刊》主编的胡弦,同时也是一位实力派诗人。《水调歌头》是胡弦继《定风波》《空楼梯》《沙漏》之后,新推出的又一部力作,由28首与河流特别是大运河有关的小长诗组成。这些诗像一个接通时空和中国精神的语言装置系统,以大河流作为脉络,将纷繁的人事错落有致地编织进分行诗句中。


微信图片_20230807102654

胡弦诗集《水调歌头》研讨会举行


正如诗人自己所说:" 河流更像是一个‘起兴’的源头,我要的内蕴在一个总的构想中,并从一种更宽广的视域和更长久的意义中显形。" 跟随着胡弦的诗句,我们探寻大运河的前世今生,探究流淌的活着的大运河文化,触碰到的仍然是关于生死、爱和故乡等人类永恒的主题。

会上,来自全国的重量级诗评家、著名诗人、刊物主编就胡弦诗集的语言、结构、形式、思想等展开充分而深入的探讨。


呈现出作为一个诗人的 " 整体性思考 "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表示,《水调歌头》标示着胡弦的写作呈现出作为一个诗人的整体性思考,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对于细节的处理上,无论是个人美学标准,还是个人生命经验与时代历史经验的融合上,都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是当下诗歌重要的收获。

“从细处走,可以看到很微观的东西;往更广阔处的走,可以走到更高、更浩瀚的苍穹。最可贵的是,无论怎么写,每首诗都能落地,那种真实感不是简单地漂浮在语言和修辞上,最重要的是提供了处理日常经验时个人化的特质。


微信图片_20230807102655

胡弦诗集《水调歌头》


北京大学教授唐晓渡称《水调歌头》是胡弦诗歌创作中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在能够胜任自己美学载荷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始试图有真正的美学担当。胡弦的诗,现在是有气象的。语气大气、从容、沉着,充满了弹性,而且在张弛有度、婉转曲折当中有很多漩涡和回流,基本上都在低音区域运行,但是并不影响必要时候的酣畅淋漓和惊心动魄。如《大麓记》起首:“这厅堂无我。/ 这厅堂里的空无,/ 生不能穷之,死不能了结 …… 悲伤一直都是成熟的 / 它略过江水、城墙、群山,山门外街道上 / 莫名的喧哗,来到这 / 下午的厅堂里,在光和影的交错中,/ 像赞美,/ 又像平静的恐惧。前面好像很平静,突然一个漩涡中出来。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说,从《空楼梯》《沙漏》等以往作品中的蛛丝马迹,都能够寻觅到胡弦对运河的一往情深。运河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工程,还能不能承载现代性的思考,是胡弦长久以来的心结。在《水调歌头》中,胡弦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同时也解放了自己。

如果说,胡弦此前的作品还是以抒情短章为主,在形式和语言层面上花的功夫更大。那么,当下的作品则更接地气,也更丰富庞杂、泥沙俱下。 这是一个逆行的过程,胡弦能够随着年岁的增长,不是往上走,而是往下沉,这样一种反向的姿态,给当下的诗坛包括作为个体的诗人提供了可讨论的范例。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洪承认为,《水调歌头》既是诗人个人化的写作,又是当代山水诗歌推陈出新的重要实验,给新诗有一定的启示性。诗人自觉地承载新文学新诗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在新时代满怀热情严肃面对多样世态人生和变化的世界,诗人内心深处始终坚守着他的探求,沉浸在自然,拥抱生活,书写新时代人类共通的大爱。


更深地融入时代,一个诗人的主动出击


正如胡弦在《临河而居》中所写:“我们的心是运河,要有船在上面走,它才存在。”

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纵贯 3000 多公里,8 个省和直辖市,要想写运河,几乎就是一个非常野心勃勃的计划,不仅需要才华和思考,还需要扎扎实实的田野调查和案头工作。

十多年前,胡弦就有写大运河的愿望,为此跑遍了大运河沿岸的城市、乡镇、村落。《雨花》杂志副主编育邦认为,胡弦对运河的书写,是诗人为了更深地融入时代而采取的主动出击。"《水调歌头》是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的结合,是诗人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的一次聚合,是行动、情感、学养、思想的一次综合。"


微信图片_20230807102655_1

研讨会现场


南开大学教授罗振亚认为,诗集《水调歌头》在 “ 写什么 " 方面实现了大运河文化观照的定向突破。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显要,对之进行表现的诗文一直不少,但是像《水调歌头》这样以集束性的方式深度聚焦的诗集并不多见。诗人是以主体心灵的投注与当代意识的烛照,使大运河的观照实现了抒情客体核心质揭示的审美认知超越,突破了原态复现和思古幽情抒发层面,更出离了仅仅具有一定风景、民俗学价值的泥淖。于是大运河不再是死的异物象,而外化为华夏精神灵魂奥秘的载体。" 它既是自然的,又是文化的,既是生态的,更是心态的。

中国语言大学教授孙新堂认为,《水调歌头》是用语言建造的运河的博物馆,具体而微,真切深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胡弦的诗尤其是《水调歌头》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正如诗人在《流变》中所写:“长河入天,锦绣入针尖,桨声灯影,山河的绚烂正当其时。 他在读后推荐给了几位哥伦比亚的汉学家,对方表示非常想翻译,“希望能够代表东方诗歌的美学精神、中国民族文化的品格的诗作,被更多海外的读者阅读和接受

《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认为,运河是具有纪实性的存在,这样的题材在处理时容易陷入纪实的陷阱,不能完全呈现出诗的样貌。但《水调歌头》通读下来,就是一个纯粹的诗歌文本,可见胡弦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诗人。诗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有一种功能,用他的思想和感觉去发现那一刻是属于诗歌的那种东西,这才是好的诗人。如果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可能就不是一个好的诗人。

《诗刊》副主编霍俊明认为,当代诗人的历史写作,很多时候落入一种漂亮的 “假山式的写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写运河,不仅是诗人内部的比较,还是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对照。面向历史,不能只是历史和记忆单向度的反刍,胡弦的写作里面有效避免了这样的趋势。《水调歌头》标示着胡弦来到了写作自己一生中 “梦想之书、不可替代之书 的门口,仍然可以继续写下去。


奉献了一种独特的诗性叙事方式


28 首与运河有关的 “小长诗”;一部涉及河流交通、战争、饮食、绘画、朝代更替、田野调查乃至个人家族史的运河史诗;一个综合运用了散文、戏剧手法的整体性诗歌文本 …… 与会专家们特别注意到的是,胡弦在《水调歌头》中,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诗性叙事方式。


微信图片_20230807102655_2

与会者合影


“《江都的月亮》几乎是一首剧诗。对戏剧性的运用和智慧,融化到一些小诗、片段当中去,又能够处理成更加泛化的方式,对话、场景、人称的变换都能够体现戏剧性的效果。汪政说。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黄梵表示,新时期以来,不乏用戏剧的方式写诗的先例。不过,很多人把诗剧写得很美,但里面的认识却不足以支撑美。必须对人世要有一种特别老道的认识,世故过以后又能够走出这个世故,才足以支撑起美。“我在读《江都的月亮》的时候,似乎嗅到了《浮士德》那样老道的气息。

再如《梦的赋形》这首诗,试探散文跟诗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比如说这首诗的第三节一共 10 行,但是传递出强烈诗意的只有 2 行;第四节一共有 47 行,但是传递出强烈诗意的只有 2 行,其他的部分都是叙述。如何能够维持诗性的叙事?黄梵认为诗人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以长短句的形式营造一种特殊的节奏感;一是运用小说化的叙事方式形成情节,将本来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通过重新叙述赋予因果关系,产生陌生化的效果。

诗集《水调歌头》中,大运河的时空链,连带起水运、书画、诗词、曲艺、器物的流变和片段,又达成了与颐和路、咸亨酒店、顾炎武、马可波罗、博物馆、说书人等自然、文化、历史的多元精神对话。河南大学教授耿占春将此总结为一种 " 聚集 " 和 " 弥散 " 的结构,可以非常自由地书写很多的事物。

唐晓渡说,如果将短诗比作一场遭遇战,那么长诗则是精心策划的战役。虽然每场战役都会提前做好规划,可是没有一场战役能够按照战役规划者的意志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一定是有很多随机的变化。《水调歌头》作为长诗来看,是一个生成和呼应式的结构,每一个单元都是独立成篇,但是彼此之间以水和运河连通了所有的河流,构建自我的精神水系。

" 在我的感受里面,写运河就相当于开发一条运河,要面对好多未知的东西重新命名、重新定义。" 著名诗人雷平阳将胡弦比作 " 用羊皮口袋背东西的人 "。" 背的可能是瓷器、镜子,一大堆特别易碎、锋利、坚硬的东西,扛在肩上不停地奔跑,但他的瓷器镜子竟然不会破碎,能够完整抵达他想抵达的地方。"


" 我是一边写一边知道了长诗是什么 "


胡弦表示,这本诗集有他很多的 " 第一次 " ——

自己过去的写作以短诗为主,长诗偶尔为之,这本诗集是他第一本以长诗创作的诗集。在写作中,他对诗歌语言也有了重新的认识。比起短诗,长诗更复杂,更像一个系统,比如他会从散文或小说的角度重新估量早已熟知的诗歌要素,尝试在一种不太像诗歌语言的语言中去重新看见诗,是一边写一边知道了长诗是什么。此外,长诗对 " 沉浸 " 有另外的要求,有时写一首长诗可能需要五六天甚至半个月一个月,你一直都呆在某首诗里。


微信图片_20230807102655_3

诗人胡弦


这部诗集已被普遍作为一个主题诗集看待,这让他对 " 主题 " 有了新的理解。" 我过去是轻视题材的,一部宏大的历史与面前桌子上的茶杯,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区别,因为诗不以题材取胜,是以语言表现力来取胜的。但是在写这部诗集的时候,我发现题材和语言是共生的。"

诗集当中有他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触摸。比如隋炀帝之死,他很早就觉得可以写成一首诗,但是怎么写一直心里没有数,写了好多片段,都不成一首诗。后来再一次去扬州的时候,一位研究大运河文化的学者告诉他,有个建筑工地前不久挖出了些和隋炀帝有关的东西。奇妙的是,当年埋葬隋炀帝的那个人,和这个建筑公司的老板同名,仿佛那个人穿越过来了一样。" 我当时脑子一动,就觉得戏剧人物和历史人物是可以重叠的,在这个中间可以提供大量的空间,借助他说的穿越感,写出了《江都的月亮》。"

对于很多评论中提及的 " 整体性 " 问题,胡弦表示,每一个诗人对自己的整体性都有一种憧憬。" 我心目当中也是有一个诗人胡弦的,但是可能这一辈子永远无法和他重合。以这本诗集为例,我更看重的是它的未完成性。我觉得一个更高的文学标准也未必在完成的程度上才能达到,也不是一定要在别的诗人的维度上达到,在自我未完成、在过程当中达到对一个诗人可能是更重要的。"


微信图片_20230807102655_4

左起郑焱、吉狄马加、毕飞宇、丁捷


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出席研讨会,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郑焱致辞。研讨会由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丁捷主持。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蓝野

责任编辑:王傲霏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歌热力榜

诗讯热力榜

  1. 2023首届“天涯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2. “山图水影•风情太湖”全国诗歌大赛获奖名单公示
  3. “诗在中原 歌咏中华”第七届中国诗歌节主题诗歌征集诗选(第四期)
  4. 每日好诗第397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397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每日好诗第39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第39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8. “巡沅水,看沅陵”诗歌专辑
  9. 来河南赴一场诗歌之约!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在河南郑州开幕
  10. 第394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诗在中原 歌咏中华丨老家河南,也是诗的故乡
  2. 敞开大门的风景——致上海自贸区成立十周年
  3. 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诗歌节将延续河南诗歌的辉煌传统 | 顶端专访
  4. 诗在中原 歌咏中华丨诗歌在过去,也在未来
  5. 《诗刊》主编李少君:河南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 顶端专访
  6. 每日好诗第39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诗刊》主编李少君:“人诗不能互证,诗歌价值要打折扣”
  8. 诗润中原文脉长——写在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开幕之际
  9. 来河南赴一场诗歌之约!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在河南郑州开幕
  10. “诗在中原 歌咏中华”第七届中国诗歌节主题诗歌征集诗选(第三期)
  1. “诗在中原 歌咏中华”第七届中国诗歌节主题诗歌征集启事
  2. 上海书展丨《古诗的修行》:8位青年诗人思考古诗的现代意义
  3. 每日好诗第38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391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首届中国(唐河)李季诗歌奖 获奖名单
  6. 每日好诗第391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7. 2023首届“天涯诗会”诗歌征集启事
  8. 每日好诗第39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每日好诗第39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山图水影·风情太湖”全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7.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8.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
  9.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10. 邬耀仿:做个快乐的写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