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1日至27日,第七届中国诗歌节在郑州举办。据悉,本届诗歌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作家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老家河南,中原故地,今天的郑州,既继承了《诗经•郑风》的古典浪漫,又激荡着新时代的昂扬诗情。作为中国诗歌版图上重要的章节,参会的全国诗坛名家将齐聚于此。为迎接本届诗歌盛会、传承艺术文化,顶端新闻文学频道特策划“第七届中国诗歌节高端访谈”栏目,《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叶延滨、著名评论家谭五昌为艺术总指导,专访国内10余位诗歌名家,共叙中国新诗的发展。
本期专访名家为著名评论家、诗人、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耿占春。诗人和批评家的两种身份在耿占春身上得到了巧妙的平衡与合理的转换。在进行诗歌创作的同时,耿占春“长期致力于探究中国新诗里诸如道德与美学、回忆与话语、幻象与隐喻、经验与象征等前沿命题,其丰赡的学识、厚积的经验、敏锐的触觉、诗性的智慧、缜密的逻辑、科学的思辨、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话语,挖掘出许多新诗新富矿,赋予新诗以新生命,同时,拓展了新诗评论的美学时空,乃至部分更新了新诗评论的话语体系。他始终把新诗评论视为一种诗意创造,使得新诗评论成为一种独立行当,一种与新诗创作平起平坐的修辞和文体”。鉴于此,第三届“昌耀诗歌奖·理论批评奖”颁发给了耿占春,授奖词称其是本世纪以来最为先锋、声音独具、成就斐然的新诗评论家之一。
顶端新闻:河南自古以来是诗歌大省,河南的诗歌文化是中国诗歌版图上的重要篇章。能否谈谈河南的诗歌文化基因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影响?当下时代,河南该如何更好地传承诗歌传统、繁荣诗歌文化?
耿占春:出生和生活在河南的古代诗人以及在中国诗歌史或文化史上的地位大家都耳熟能详,就不用我重复了。我想说的是,诗歌文化影响的不仅是诗歌自身的发展,它表达的是一个民族总体创造力与想象力,正是汉魏、唐宋诗歌抵达了那一历史时期想象力的极限,它才能够具备塑造民族情感、激发社会想象力与感受力的内在力量。这就是18世纪曾经生活在河南的伟大思想家章学诚所说的,自汉代以后,六经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诗经。这个意思是说,传承诗歌文化不仅是诗歌界文学界圈子里的事情,需要激活和传承这个伟大的诗教传统。
顶端新闻:这几年,因当代诗歌而引发的网络话题其实并不少,许多读者因“读不懂”进而产生抵触性情绪,您怎么解读这种现象?
耿占春:目前网络能够表达的是一种“情绪民主”,有时候这种情绪涉及某种道义感的表达,有时候则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或狂欢;可以这么说,如今的网络就像古典诗歌的社会文化功能一样,诗的“兴观群怨”功能基本上被网络言论取代了。可是网络也不敢肆无忌惮地“兴观群怨”,但对当代诗的嘲弄毕竟是最安全的。至于“读不懂”的质疑,一是我们回头看一下,舒婷北岛出现的时候也被批评晦涩朦胧读不懂,现在舒婷的诗是不是早已进入大众朗诵节目单了?二是回顾古典诗歌,一方面是白居易力求老妪能解的诗歌,一方面是诗无达诂的原则,李商隐的那些无端的诗句至今仍然让古典学者们争论不休。
顶端新闻:随着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诗歌似乎已经不独是人类的专属,AI、ChatGPT等一些人工智能工具已经能写出诗歌、散文、新闻报道等作品,一度引起人们的热议。您如何看待AI、ChatGPT等写出的诗歌作品?您认为这属于具有文学价值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吗?
耿占春:这个领域我不懂,但是可以没有把握地预测一下。纯粹的智力活动或能够程序化的文本,AI、ChatGPT应该做得出来,但诗歌写作涉及到的不仅是智力,它植根于经验的连续体,植根于语言与苍茫人世的复杂关系,植根于不知其来由的情绪与感受,我相信人工智能工具也能写出修辞学上很像诗歌的文本,但它可能经不起这样的阅读。
编辑:王傲霏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蓝野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