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诗刊》的故事” |第一辑

作者:读者来稿   2023年11月11日 22:21  中国诗歌网    3388    收藏


自1957年《诗刊》创刊以来,在近七十年的岁月里,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和读者朋友因诗结缘,谱写了一段又一段难忘的故事。在2024年《诗刊》全新改版之际,《诗刊》社真诚邀请您同我们分享与《诗刊》的故事!征稿持续进行中,本期为第一辑来稿。


398179_500x500


我不止一次热泪盈眶

——我与《诗刊》的一次通信


王 辉

1998年,我在一所乡镇卫生院检验科工作,枯燥乏味的检验工作量大且繁琐,空闲时间,我选择了读书来打发时间,医院里还有一文学爱好者,我们两人常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还常常骑车去20里外的县城去淘书,新华书店的新书我们买的不多,而二手书摊,成了我们的常去之处,我们有时蹲在那里,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我读的最多的就是诗歌作品,因为年少,诗歌最能表达那个时期的感情。我接触到了《诗刊》,散发着老旧油墨味道的读物,让我爱不释手,也就是从《诗刊》那里,我接触到了大量的诗歌,也常常用医院的处方笺,抄写诗歌,一盏孤灯,一支碳素笔,一本《诗刊》,我度过了多少个不眠夜。

那时候我尚未恋爱,只是在学校读书时候,有一女同学和我关系较好,我们很谈得来,她牙齿洁白,身上散发着一种无以言说的魅力,我在工作后,和她不间断的有联系,那时候,我有个数字传呼机,她没有联系工具,有时候她打传呼给我,我到卫生院门口的公用电话亭给她回电话,一聊就是十几分钟,那时候电话费昂贵,每一分钟1元,被她呼叫后,和她通电话,成了那个时期,和读诗歌一样重要的事情。对于那种情感,我无处释放,只有用诗歌来表达,我写了好多好多她的诗歌,这点我受海子的影响。

一次,女同学问我,听说你写诗,发表了吗?我说,没呢。我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发表一篇诗歌,写她的诗歌,而且要在《诗刊》上,于是我修改了一首自以为不错的诗歌,在打字社花5块钱打印好,为了提高发表诗歌的命中率,我把诗歌寄给了《诗刊》的叶延滨老师,在寄出去信的日子里 ,我每天都忐忑不安地等待着邮递员的到来,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了带有《诗刊》字样的信封,诗歌被退回来了 ,叶延滨老师在诗歌的反面,用铅笔写道:诗有基础,但不够发表水平,望继续努力。看着叶老师的亲笔回复,我热泪盈眶,这是著名的《诗刊》,著名的诗人,亲笔的回信,让我备受鼓舞。我还得继续努力,继续保持对诗歌的热爱,以报答《诗刊》叶老师的教导。后来,我告诉女同学,诗歌还需要加工,水平还不够,女同学鼓励我,加油,多读书,多积累,终有一天会有收获的。我也把我写给她的诗歌给她看了,她很意外,没想到我是一个表面木讷,内心狂热的人。她不断鼓励我,我也在和她的相处中,感情与日俱增,最后结为伴侣。是诗歌给我的生活带来希望和亮色。

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的变动,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我对诗歌的热爱,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去读诗歌,我都会记得那盏孤灯相伴,诗歌为友的日子,我都会记得,收到《诗刊》回信的那一刻兴奋,那一抹激动的热泪,那段被诗歌充盈的日子,我不止一次地热泪盈眶,为了那个满腔热血,爱读《诗刊》的年轻时代。

作者简介:

王辉,现在江苏省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工作。



我的大学


赵 恺

第一次在《诗刊》发表作品是《浓眉下的眼睛》,是1979年春天。作为周恩来故乡的作者,第一次在《诗刊》载出的恰恰又是忆念周恩来的作品,是一件吉祥的事。当然,我说的这个“春天”,也既是自然的时令,又是命运的时令。它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作为一个比喻的范围了。

第一次到诗刊社,则是1980年冬天。

感情这个东西也真怪,它一旦被时间拉开距离,就会被放大、被强化,就会产生一种近乎神圣的珍惜。

我和《诗刊》社的感情,就是这样的感情。

初到小关——当时诗刊社社址——那一天,是1979年11月28日,去诗刊社帮助工作,等待下年度两个例行进京户口指标调进诗刊。

晨光中,我看见诗刊社的牌子和朝阳区绿化队的牌子并排挂在一起,立即品味到一种令人欣慰的寓意。第一印象是两只充实的麻袋堵在办公室门口,宛如两座小山。却原来,早在上班之前,邮局已经把当天的稿件送来了。这两座“山”,使我想到采矿工,想到淘金者。

生活艰苦。且不说地处偏僻,交通烦难,上一次班单程

就要把两个多小时抛在路上。最无奈的倒是天寒地冻且没有食堂。一只煤气灶,一只大铝桶,几十只饭盒摞在铝桶里,像砌墙。中午下班,从主编到工友,各人端着自己的吃食,或坐,或站,或倚,生风之谈笑,成为佐餐的“佳肴”。我先和朱红,后与林希合住一屋。朱红善烟不善饭,馒头茶水尽敷衍,完全不像陆文夫的同乡。林希则相反,也不像一条北方汉子。他在无名河边学会几道无名菜,食如其诗,堪称一绝。比如糖醋白菜心,多味组合,荒诞朦胧,给生活增添了悠长隽永的回忆。

工作紧张、和谐而友好。几位“头头”,有的从家里给我们拿来米票,有的不时带我们回家“打牙祭”。其他的同志也经常嘘寒问暖,从水果的购买到北京人艺的演出,全在他们心上。他们关切爱护诗人,做了许多份内份外的工作,其用心之良苦,可谓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比如流沙河的工作和平反,就和诗刊社把一份《文艺动态》送到中央领导同志手上有直接关系。有一位备受磨难的诗人出集受阻,事情关系到诗刊社,要主编定夺,严辰的态度明朗坚决:“他的诗写得比我好,他的集子一定要出。”如今,书已出了好几年,而严辰的话,连那位被扶持的诗人自己还不知道。一天,邹荻帆拿着一叠稿子从后院爬上我们二楼找我来了。他手上的诗笺,正是我待发的那首《第五十七个黎明》。邹荻帆指着“一张产床上走来两条生命”那一句,用商量的口吻对我说:“这句话前面,是不是加个‘从’字?”

年底,诗刊社举办了“诗人谈诗”系列讲座,在厂桥电教馆礼堂。主讲人有邹荻帆、柯岩、邵燕祥、李瑛、张志民、

池北隅、雷抒雁等十多位诗人,听众有北大的,有清华的,竟然还有从丰台、长辛店赶来的诗迷!电教馆外,自行车列成长龙,赶来而无票的听众则挤在门口请求补“站票”。每次讲座都分为前后两段,时代、生活、人心,都像诗。

《第五十七个黎明》的写作,也是在小关。事情的契机是从等车开始的。一天傍晚,灰朦朦、乌沉沉的天空落下了雪片。真个是“燕山雪花大如席”,霎时间,天地万物像喷上一层白漆。我在方家胡同等去小关的公共汽车的时候,空阔的马路上走来一位工人模样的妇女。她一手推自行车,一手推婴儿车,头上、肩上全是雪,婴儿车上也是雪。她走了多远的路,又还要走多远的路呢?平凡、沉重、琐碎,眼前的景象引起我对于我所熟悉的纺织女工的联想。回到小关,久久不得平静。于是,萌动了为这位女工写诗的理想。为了增加关于背景的实感,我骑着一辆自行车赶到使馆区,而后就是建外大街,接着一路穿过长安街,经过东单,经过历史博物馆,经过英雄纪念碑,直到人民大会堂。伏案半个月,始告杀青。诗末,我写下了“1980岁末,写于风雪中的北京小关”,表示我难泯难忘的纪念。至于诗艺,我后来还从《第五十七个黎明》和另外几篇习作中总结出“单一、流动、发展”作为自己的“形象三原则”呢。

不久,《诗刊》社受中国作家协会委托,筹备建国后第一次新诗评奖。艰巨繁琐,耐心细致。我们把犹如涌潮般的选票按职业、年龄、推荐篇目等一一分类记载入卡,并把被推荐的作品从散见全国各地的报章杂志上一一搜集汇齐,认真披阅筛选。为减少遗珠之憾,还努力把目光扩展到选票之外,

韩翰的《重量》,就是在没有选票的情况下由我们推荐获奖的。整个评选工作,好象为1976—1980年的中国新诗建立了社会、心理和艺术的档案。

发奖式是和小说、报告文学的发奖一道举行的。原先准备发奖后于5月30日晚七时半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一次聚会。可是29日,宋庆龄逝世,大会堂随时待用。于是,会场临时改到民族宫。至于中央领导同志能不能如期赴会,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可是那天晚间的七时十五分,邓颖超如约赶来了,王震如约赶来了。与会者的感情,是颤栗的兴奋,是沉思的激越。丁玲迎上前去和邓颖超拥抱在一起,艾青迎上前和王震拥抱在一起。四颗紧贴的白头,不啻是新时期文学史的庄严写照。丁玲首先讲话,她说:“邓颖超同志怀念宋庆龄的文章大家都看了吧,写得多好啊。刚刚她和我说她不是诗人,不是作家。不,邓颖超同志是诗人,是作家,是我们文学队伍中的一员。”全场起立,一阵掌声的风暴。邓颖超说:“我很想见见大家,我知道大家也很想见见我。我们的心是相通的,你们是诗人、小说家、报告文学家,还有儿童文学作家,我认为,在这些‘家’的上面,还是加上一个‘革命家’。丁玲同志说她还没有老,我已经老了。我不敢再老,我还想学习。我是你们的学生,我看你们的作品就是向你们学习。那天看了电影《巴山夜雨》,那个诗人叫什么名字,我忘了。他朗诵了一段很长的诗,我很欢喜。可惜我的记性不好,只记住了两句,我背给大家听听,请大家考考我:‘春的后面不是秋/何必为年华发愁/只要生命和人民的事业结合在一起/白发就永远不上你的头。’”谌容

代表获奖作家讲话,她站在话筒前面,与其说是在讲话,不如说是在流泪。有一句最动魂魄,那就是:“我们的心不如三中全会连在一起,谁和三中全会连在一起!”

会间,我向邓颖超转达了故乡淮阴的问候。我说:“邓妈妈,故乡淮阴想念您。”邓颖超说:“我也怀念故乡淮阴啊。请你带回我向故乡亲人的问候。”当我们双手紧紧握相握的时候,我心中回响起一个失落在童年的声音:“淮阴,大地母亲!”

夜深人不静。同志们有的三个一室,两个一桌,他们互相补充着为刚才的会议作记录,有的挤在雷抒雁屋里给武汉通电话,向获奖而未能前来领奖的白桦传达会议盛况。张锲、公刘打电话向安徽省委办公厅作了汇报。安徽六人获奖,是全国“团体冠军”。省委的回答是:请你们一齐回合肥,张劲夫为他们召开庆功大会。

感触溶着怅惘:始料不及,因为压缩进京指标,从当年起,指标取消了。岁月匆匆,眼看就要离开北京。小关呀,小关,什么时候我再能看见你呢?《诗刊》,我的大学。

作者简介:

赵恺,祖籍山东,出生重庆,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后在苏北淮阴生活至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编委,江苏省作家协会顾问。一级作家,江苏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小说。出版作品有诗集《我爱》(1983年)、《赵恺诗选》(1985年)、长诗《周恩来》(1998年)、散文集《诗雕》(2000年)、《赵恺两卷集:诗雕公园 木笛》(2006年)、诗集《共命鸟》(2016年)等。



向着诗的理想

——我与《诗刊》的故事


李伟昊

如果生活彻底失去了诗,不知会是多么乏味。

在我看来,属于我们的诗有四种。第一种是中华民族悠久的诗歌传统,以《诗经》《楚辞》、李白、杜甫等为代表的,这些诗歌扎根在我们的血脉中,伴随着我们精神的成长。第二种是伴随着五四新文化产生的白话诗,以胡适、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等为代表的,这其中的大部分佳作已然成为经典,这些诗歌教会我们用最熟悉的白话随时随地抒发真实的情感。第三种是在一代代翻译家的努力下,我们能够用中文读到的世界诗歌精华,冯至翻译的歌德作品、绿原翻译的里尔克作品、查良铮翻译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余振翻译的俄国诗人佳作……这个名单太长,无法一一枚举,他们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异彩纷呈的诗歌花园。

而还有一种,是在我们身边随时生长的鲜活的诗歌,这些诗作和我们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是时代最美的回响。其中的代表,就有《诗刊》。

第一次听说《诗刊》,是在2018年。那时我刚刚上大学,青春的心跳中时刻都有对诗的向往。就在这时,耳边传来的一个消息:学校近期有一场讲座,主题就是现代诗歌的欣赏与写作,主讲人是李少君老师。刚上大学的我们没有听说过多少当代诗人的名字,也不认识李少君老师,只是根据主讲人简介,知道是《诗刊》的主编。我们一查,才知道《诗刊》是国内最重要的诗歌刊物。从此,《诗刊》这个刊名就进入到我们的心中。我们几个爱读诗爱写诗的朋友都在心中酝酿着一个梦想——在《诗刊》上发表自己的诗歌。

投稿总是容易受挫的,最大的挫折莫过于在等待了三个月的周期之后没有回信。但看着身边的朋友陆续在《诗刊》发表诗歌,我也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有时也向他们请教经验,切瑳琢磨。

我们也常常交流阅读《诗刊》的体会,感受当下诗歌的新风格。《诗刊》的诗歌有的警策精炼,有的平易简单,看似三言两语,其中却蕴含着时代的块垒。比如前不久发行的2023年第17期中有一首诗叫做《诗人》,这样写道:

“就是那些/妄想为百万人而写作的人/就是那些/为千百个人而写/而没了妄想的人/就是只为三五好友而写/为逝去而写/为亡灵而写/也已感觉足够的人/就是一个为追踪语言/而在潜水的人/他在潜水。水说好的/他以独有的孤独感/穿行在大理石内部/他是一块大理石/穿行于另一大理石之中”

整首诗只有一个标点,就是那个句号。简简单单的,写出了诗人的理想和使命,也写出了在具体时代中诗人群体的孤独。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孤独有人在坚守,诗才有千百年生生不息的力量。这番情感就与“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杜甫《梦李白》其一)的诗歌传统接续上了,也与“人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泪水里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鲍吉尔·原野《人生》)的人类共同情感接续上了。说是诗人,其实,任何行业,在风雨中坚守的人们,谁又不如此呢?

而还有许多诗歌,明白如话,却一眼望不穿。“今夜的喀尔墩村/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一滴雨水”(飞廉《在喀尔墩村》)多么的夐绝!这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境,但把地点移到了大西北,少了江南的花雨繁华,多了些一望无际的旷野感。“清风雅静。是应该对写下的文字的要求。/不热烈,不鼓噪。不对万物说:回应。”(孙文波《不同年龄的抒情》)明白如话中述说了文字的力量,那份清风雅静也许正是诗歌回应时代的独特感觉。

感悟着诗人们的佳作,也陶冶了我自己的诗歌品味。与此同时,心中还有我不熄灭的梦:不知什么时候,我也能有机会在《诗刊》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但哪怕目前能力还不足,我也一直在向着诗的理想努力。

作者简介:

李伟昊,福建建阳人,现就读于南京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封面设计投票让我邂逅《诗刊》


李 玥

诗歌创作多年,我一直在小打小闹,创作的诗歌作品大多数发表在县级、市级报刊上。杂志除了我对所在的本土省级刊物《飞天》有点偏爱,就对《诗刊》唯一怀有敬畏之心。常常想,哪一天能够提高自己的诗歌质量和水平,诗歌作品发表在省级以上杂志就成为了我的追求和梦想。

处于对《诗刊》的敬畏,2018年我关注了诗刊社公众号,工作之余时不时地进行浏览。2019年10月22日在诗刊社公众号刊登了一条“关于《诗刊》征集封面设计的情况公示”的信息,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关注。公示的封面设计图案共有11副,我为4号的设计图案投了圣神一票,并在公众号信息后面进行了留言。我的留言是:“给4号设计者投了一票。觉得4号的设计简明扼要,一目了然。诗刊作为国家级刊物,不需要杂七杂八的图案装饰和点缀,它是圣神的、纯粹的,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是一片净土。”这一留言,结果点赞支持率达79人,在留言处排名第一。诗刊社回复:“您的留言被评选为精选留言,请在后台提供您的姓名、手机号及详细的邮件地址,以便邮寄期刊,谢谢。”原来诗刊社对被评为精选留言的人要免费赠送2020年全年的杂志,按照回复要求,我立刻提供了自己的详实信息。直至2020年元月我相继收到了《诗刊》上、下旬刊物,一时间我万分激动、欣喜若狂,爱不释手。2022年正是疫情爆发期间,我宅在家中认真阅读《诗刊》内的每一页每一首诗歌,潜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写作水平。当我收到和阅读完2022年全年24本《诗刊》后,我倍感振奋、感慨万分。一本本沉甸甸的《诗刊》,凝聚了多少主编和编辑老师的心血,它是如此的厚重。通过对《诗刊》上诗歌的学习,我逐渐尝试着在省级以上刊物进行了投稿。近几年来,自己的诗歌作品先后在《延河》《绿风》《飞天》杂志上多次发表,后来诗歌又在《诗选刊》《诗歌月刊》杂志上相继发表了。我由衷的感到,《诗刊》作为国家级刊物,是诗歌创作者的良师益友。感谢《诗刊》,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引导我一路走来,循序渐进走向诗与远方。

邂逅《诗刊》,我是幸运的,与它结下了不懈之缘。一则消息、一指投票、一年赠刊,将我的诗歌之梦不断筑圆。这几年,我怀着感恩的心,每年都在按时订阅《诗刊》,只为那次邂逅,只为那份永恒的敬畏之情。

作者简介:

李 玥,甘肃宕昌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歌发表于《诗选刊》《诗歌月刊》《绿风》《飞天》《延河》《参花》等刊。诗歌入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战疫诗》《当代精美诗歌选》《2021年度诗歌排行榜》等。出版诗集《情系官鹅沟》。



作为读者和作者


刘臻鹏

作为读者: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诗刊》,是在学校里的图书馆书架上。之前早有耳闻,《诗刊》乃是中国作家协会在办的刊物,在阳光的映照下,“诗刊”两个大字金光闪闪,宛若游龙,再加之封面简洁大气,很快便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我手捧一本《诗刊》阅读,很快便“进入”了诗歌之中,达到了一种深层次的慢阅读状态。《诗刊》中的诗歌,有十几行、二十几行的诗,也有较短的诗歌,形成了长短不拘、错落有致的美感。诗歌中大有明快清新的意象,以及高远旷达的意境,我尤其偏爱《诗刊》中的山水诗、田园诗和描写亲情的诗。读到山水田园诗的时候,我仿佛也跟随着诗人的脚步,前往实地进行了一次采风,有时只是短短几行、寥寥数笔便铺就了一幅壮美秀丽的山水图。我阅读纸刊,大多在学习之余进行,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求片刻的放松,而这些曼妙的图景足以舒缓我的神经、抚平我的心绪,心灵得到一片徜徉的诗意自留地,心绪得以憩息和安歇。

描写亲情的诗歌中,有温暖的,也有略带感伤和怀念的,更令人感受到血浓于水的亲情所在。亲情本是一个宏大的母题,也是关于人类亘古不变的一种伟大情感,在诗歌之中,一种血脉里流淌的事物和文学上的诗意缠绕在一起,本就令人倍感温馨。

后来,我订阅了《诗刊》,总爱在闲暇之余细细品读。有些诗歌耐人寻味,我便会做下标记,待到过一段时间,再读第二遍、第三遍,也许又会对诗歌文本有了新的“发现”和感悟。

作为作者:

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我在学习生活之余也会进行一些诗歌创作,但当我面对《诗刊》这样一流的纯诗歌类刊物时,还是有些心生敬畏,不敢投稿,打算先从一些省市级诗歌刊物投起。说白了,这种“心虚”也来源于我对于自己写下的诗歌文本的不自信,我不能确定我这么写,算不算一首好诗。

而随着我的阅读经历越来越多,我也认识了越来越多的诗友。有的和我一样大学在读的诗友和我讲,他投《诗刊》的“校园”栏目,已经过稿了,我为他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在揣测:如果我去投,是不是也能有幸被选中呢?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选择了近期写下的最好的几首诗,投到了《诗刊》的公共邮箱。由于不是抱着“一投必上”的态度,所以我后来也没有一直放在心上,只是静静等候消息。在数月之后,一个《诗刊》的编辑老师竟联系了我,告知我的诗歌真的过稿了,拟排期在了明年的一月份。

当时,我真的惊喜到从凳子上跳了起来,一方面是对自己创作的诗歌受到了《诗刊》这样的刊物的认可感到欣慰,另一方面,我也更加确信,只要认真写诗、潜心创作,付出总是有回报的。《诗刊》就是这样一本刊物,它不管你是名家还是新人,也无论你的发表履历是雄厚还是微薄,更不看你的社会地位,只要认定了你的诗歌文本是好的,便会将其从邮箱里打捞起来,放到纸刊上去。从读者到作者,只要认真写,原来真的并不困难。从那以后,我更加爱上了《诗刊》,也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开始进行诗歌创作。

因此我得感谢诗刊,一来为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好诗,使得我的阅读世界变得丰富,二来也令我更加坚定地走在了写诗之路上。

作者简介:

刘臻鹏,1999年生于江苏,扬州市作协会员,扬州大学广陵学院中文班在读。


诗刊



“我与《诗刊》的故事” 征稿启事



《诗刊》创刊于1957年,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一本诗歌刊物,素有“诗歌国刊”的美誉,是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的“国家期刊奖”的优秀品牌期刊。

1957年,毛泽东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诗词十八首;后来,艾青、贺敬之、郭小川、卞之琳、穆旦、冯至、余光中、洛夫、昌耀、食指、海子等新诗史上绕不开的诗人,相继在《诗刊》上发表了他们的代表作;八十年代,舒婷、梁小斌、于坚、西川等一代代优秀青年诗人,经过《诗刊》“青春诗会”的发掘,为大众所知……

在这长达六十六年的时间长河中,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作家和广大读者与《诗刊》手牵手,共同演绎了一段段美好的故事。在2024年《诗刊》全新改版之际,《诗刊》社真诚邀请您,倾心讲述您和《诗刊》的故事。


一、征文主题:

与《诗刊》的故事,包括在订阅、阅读、发表、收藏以及和编辑交往等等相关方面的故事。


二、征文时间:

即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


三、稿件字数:

1000字至4000字之间。


四、稿件使用:

优秀稿件将在《诗刊》纸刊、公众号以及中国诗歌网、《中华辞赋》公众号以及相关媒体平台刊发。


五、投稿要求:

1、稿件请以电子版方式发至以下邮箱,邮件标题请注明“我与《诗刊》”标识。

2、请内附联系地址、姓名及电话。

3、投稿邮箱:skgszg@163.com

4、此邮箱是本次活动的唯一投稿及联系方式,且不收取任何费用。要求有其他联系方式或收取任何费用的,均不是我刊所为,切勿上当。


六、评选:

《诗刊》将组织专家,从来稿中评选出以下奖项并进行奖励:

1、一等奖1名,奖金5000元;

2、二等奖3名,奖金各2000元;

3、三等奖10名,奖金各800元;

4、优秀奖30名,奖励2024年全年《诗刊》杂志;

5、积极参与奖(为投稿时间排名前30名者),奖励2024年全年《诗刊》杂志。


期待您的参与,欢迎来稿!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歌热力榜

  1. 七绝·中秋赏月(三首)  20 (1次)
  2. 田鱼  20 (2次)
  3. “十一”醉舟的心情  20 (1次)
  4. 美丽三亚 浪漫天涯  20 (2次)
  5. 岭南秋别  20 (1次)
  6. 秋后的蚂蚱  18 (2次)
  7. 五言律诗. 寒露.感吟  12 (3次)
  8. 一片叶子的未来  12 (2次)
  9. 观明湖心映惊奇卷  11 (1次)
  10. 七言绝句. 乐重阳  10 (5次)
  1. 岭南秋别  60 (4次)
  2. 五言律诗.咏唱祖国  58 (8次)
  3. 临江仙·眺望  50 (1次)
  4. 七律.登大风堡玉泉寺有感  30 (2次)
  5. 赏书  30 (1次)
  6. 铜鼓晓月  25 (3次)
  7. 七言律诗、欢度国庆  20 (1次)
  8. 文心如兰  18 (2次)
  9. 甲辰中秋  16 (1次)
  10. 海南秋天  15 (2次)
  1. 五绝.晨游太阳湖即景  216 (18次)
  2. 甲辰异乡中秋独醉辞  200 (1次)
  3. 行香子.龚滩画廊  180 (13次)
  4. 七绝.登大风堡玉泉寺观景台  177 (14次)
  5. 七律•抗战老兵赵愚正马头山之役  153 (9次)
  6. 七绝二首.中秋独酌  151 (10次)
  7. 芳华  150 (5次)
  8. 暗香·九花  144 (11次)
  9. 江城子-秋韵  133 (7次)
  10. 七律•省委第十巡视组巡视南充市工作动员会召开   131 (6次)
  1. 我站在出站口等你  3900 (306次)
  2. 李园白+“每日好诗”投稿(旧体诗)  3893 (224次)
  3. 我们的名字叫应急  2995 (14次)
  4. 芳华  2416 (82次)
  5. 九张机  2324 (17次)
  6. 游武功山  2281 (25次)
  7. 人  2270 (17次)
  8. 母亲的心向着那片海  2029 (94次)
  9. 赣江之晨  1740 (574次)
  10. 初冬,街头那一抹红  1618 (36次)

诗讯热力榜

  1. “首届杨万里诗歌奖”获奖名单公示
  2.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3. 走访大国重器 见证十年巨变——南水北调工程文化采风活动成功举办
  4. 第443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5. 福建蕉城首届霍童溪诗会征稿启事
  6. 每日好诗第44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7. 每日好诗第44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8. 每日好诗第446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9. 每日好诗第446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批评家燎原访谈|诗歌来自人对世界的看法与想象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每日好诗第44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每日好诗第44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4. 第44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5. 张鲜明歌咏祖国长诗:《现代,中国!》
  6. “云帆六选本”新书发布会在京成功举行
  7. “诗意徽源 和美绩溪”全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8.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国庆诗歌朗诵会暨颁奖晚会在昌江举行
  9. 丁香诗会·全球华语诗歌征集启事
  10. 第七届中国“刘伯温诗歌奖”征稿启事
  1. 2024“五粮液杯”中国诗歌大赛征稿启事
  2. 每日好诗第44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3. 劲牌杯“草本科技 健康生活”诗歌征集大赛 获奖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4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八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开幕
  6. 第441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7. 为什么要建中国新诗版本馆
  8. 第二届“天涯诗会”诗歌征集获奖名单公示
  9. 每日好诗第444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诗歌大擂台第十六期“十佳诗歌”评选(B组)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6.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