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诗人、散文和随笔作家、翻译家,1963年生于江苏,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曾任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系附属访问教授(2007)、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写作系奥赖恩访问艺术家(2009),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出版有九部诗集、诗文集,其中包括《深浅》(2006)和《够一梦》(2013),另出版有两部随笔集、两部评著、一部专著、一部诗剧。此外,译有庞德、博尔赫斯、米沃什、盖瑞.施奈德等人的作品。

曾获蝉奖(2018)、东京诗歌奖(2018)、鲁迅文学奖(2001)、上海《东方早报》“文化中国十年人物大奖(2001-2011)”、腾讯书院文学奖致敬诗人奖(2015)、德国魏玛全球论文竞赛十佳(1999)等。

其诗歌和随笔被收入多种选本并被广泛译介,发表于二十多个国家的报刊杂志。纽约新方向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英译《蚊子志:西川诗选》(译者Lucas Klein),该书入围2013年度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并获美国文学翻译家协会2013年卢西恩.斯泰克亚洲翻译奖等。

1 在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百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

我们被问题所塑造,我们被我们说话的对象所塑造——所谓说话的对象包括你、他、自己、影子、文学大人物、时代和历史……中国现当代诗歌写作里充满了问题。甚至可以说中国现当代诗歌由问题构成。但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的写作才充满了可能性……

2 在北京大学中坤国际诗歌奖授奖仪式上的答谢词

我们都熟悉一个词,叫做“时代精神”。我们不熟悉的一个词可能是“时代能量”。时代能量来自发展、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再调整、历史生活的矛盾修辞、看似无解的难题、纠缠于苦难的记忆、盲目的冲撞、敌视与和解,以及对自我的疑问和解放,以及对未知的探试。具有能量的写作和纯粹出于审美和娱乐需要的写作从来不是一回事……

3 在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授奖仪式上的答谢词

但文学,有时恰恰不是为了让人舒服才被写下来的。如果闪开文学“标准”这一容易使我们陷入纠缠不清、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就会发现,比所谓“标准”更折磨诗人、作家的——而且是历代诗人、作家的——恐怕是文学的高度……

4 我的诗歌革命

对我来讲,这样的写作和我的现实感是不对称的,我要寻找我的资源。我不认为中国当代诗歌和中国古代诗歌有一种完完全全吻合在一起的继承关系,而有可能是一种错位的关系。极端一点说,也可能一个当代诗人跟中国古代诗人没什么关系,但是他有可能跟司马迁有关系……

5 穆旦问题

穆旦诗歌就题材而言可分为四类:①中国表述诗歌、②青春—苦闷—爱情表述诗歌(又可称为“精神表述诗歌”)、③现实纪事诗歌、④祈神诗歌(又可称为“基督教情感表述诗歌”)。我将从四个方面辨析一下穆旦诗歌的独特性与不足处……

6 昌耀诗的相反相成和两个偏离

昌耀诗的相反相成使他既不同于他的同辈诗人,也不同于他的后辈诗人;而他在写作中实现的两个偏离(即对“新诗”的偏离和对诗歌本身的偏离)使昌耀诗成为现代汉语诗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7 被痛苦所改变

而要治愈它,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确认它的存在,并且接受它对我们的改变。如果我们只能对事件和由此引起的疼痛发言,我们便浪费了我们经验的痛苦。这样,所谓“痛苦之后”便无从谈起,一种新的文化也便无从确立……

8 读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诗

苏子于道,无所发明,于日常伦理,无所创制,然其于天下学问,无所不窥,于万籁绝响,无所不应。其为诗也,或李或杜,或唐或汉,其为文也,或近或远,或酽或淡,其为思也,或儒或道,或僧或俗,嬉笑怒骂而无怨天尤人之语,可以河东狮吼入诗,以大江明月入词……

9 中年自述:愤怒的理由

另一位波兰诗人亚当. 扎嘎耶夫斯基(Adam Zagajewski)称赞赫伯特是一个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的人:“每一位伟大的诗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其中一个是真实的、有形的历史世界,这个世界对某些人来说是私人的,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公共的;而构成另一个世界的是密实的梦境、想象和幻像。”……

10 传统在此时此刻

一个时代会激发一个时代的现实感,至迟到清代中晚期,中国已经被拖上了寻求现代国家之路。这是中学历史课本里就已经交代过的。但中国的现代性是一种被迫的现代性,产生自对于种种危机的应对,有别于在其发源地的西方。这一点需要特别点到,因为到今天我们差不多已经忘记了这一点……

11 从写作的角度试谈中国想象之基本问题

这不完全是一个文学题目。它包含了我对一些社会问题、思想问题和历史问题的看法。写作在今天面临的问题,比在1980年代要多得多,复杂得多,甚至比在90年代也要更复杂。若仅从纯粹的、所谓文学的角度来讨论文学,在今天恐怕已远远不够。我知道不单我一人持有这种看法……

12 诗人观念与诗歌观念的历史性落差

我们是把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乱七八糟一块儿接受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代主义再次传进中国,首先是因为那时的诗人、作家、普通读者需要能够带来启发的东西,并热切希望能够改变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落伍状况……

13 米沃什的另一个欧洲

但他望见海与帆,把视野从眼前推向远方,仿佛有所暗示,意蕴多多——那是不是尤利西斯的漫长的旅程? 因此,这不是一首孤立的诗,对它的阅读必须在米沃什的整个经验背景、精神背景下展开,否则无法达成有效的阅读。而在包围着这首诗的诸多声音中,有一个声音始终在说:“没有影子的东西没有力量活下去。”……

14 博尔赫斯借给我们一个眼光

但是诗人们读博尔赫斯,可能读出来的是另外一些东西。诗人可能更多地从精神层面上理解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跟文明之间的关系,他跟文化的关系,跟过去的东西,还有博尔赫斯的工作态度,比如他说自己是一个“计算音节的人”……

15 鸟瞰世界诗歌一千年

一个整数千年自然不同于其它年份,末世之思从19世纪末开始便愈演愈烈,爱尔兰诗人叶芝在写于1919年的《第二次降临》一诗中悲叹道:“万物崩散,中心难再维系;/世界上遍布着一派浪藉,/血污的潮水到处泛滥,/把纯真的礼俗吞噬;/优秀的人们缺乏坚定的信念,/而卑鄙之徒却狂嚣一时。” ……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查看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登录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