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

2022.1.24

综述·评论

诗歌内节奏的推进和外在情感流溢的控制

李云

  

这十二首诗的书写主题依旧是爱情、生与死、人生感悟和亲情颂吟。多维度的思考和诗写作探索仍是诗人要努力的方向,这是题外话。

假如,永恒的主题诗写作如果不能在美学和思想层面有所突破,往往诗就沦落到极贫乏的境地,这也是题外话。

这十二首诗的共性特色,我认为可用这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坚实,饱满,雅正,诚恳,细腻,辽阔。这些作者都能很好的把握诗歌的内节奏的推进和外在情感流溢的控制,作品成熟度都很高。《春水谣》的感觉有聂鲁达的《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中“春风对樱桃树做的事”的共鸣气息,《微山湖之歌》里的细节描写的踩雪“咯噔咯噔响”声,又有着和希尼的《挖掘》中的挖薯根的"咯吱声,咕咕声”的细节展示的曲同。

我尤其推崇这几首诗。一是《春风沉醉的早晨》,我欣赏诗中流露出的诗人对命运的另一种态度,即妥协,不抗争,随遇而安。他在诗中写道:“哪怕被命运一再捉弄”,“被命运吹向未可知的任意一方”,这是冲淡的随意,他的整首诗宣扬的是坚忍和韧性的抵抗。他且写下:“掷向厄运的深渊,也咬紧牙关”以及“心底的热切,从未熄灭”,又在另一面展示其忧而不伤的情愫,整首诗有庄周处世思想的意蕴。

二是《秋凉》。从诗经一路走来,有多少人写过秋意之诗,“天凉好个秋”,这个意境被无数人写过,到了这首《秋凉》却又有了新意的表达。他写“倾尽十万亩遍地黄金,买下满天海蓝,用酒精一样的秋风,反复擦拭,秋天越擦越薄”,他制造出“十万亩遍地黄金,满天海蓝,酒精一样的秋风”等新颖意象,为我们展示了诗人心中或眼里不一样的秋天之景,或人生之景。这些秋景在他笔下提炼了更多的是“诗性之美”的“黄金”,让我们和一起感悟人生之秋的成熟之美,他的诗没有半点“悲秋”之感,而是一种昂扬向上的导引,他写到“秋天如此美好,哪怕短短一天,就足够一个人喜欢一辈子。”基调明亮且高远。

第三首我喜欢的诗是《庐山简史》。关于诗标题出现“简史”的字眼大多生存在诗人臧棣的诗行里。"简史”,只是他的诗形式感的一部分。而这首《庐山简史》写的很隽永且空灵,和臧棣的简史不一样的是,这首诗对事物主体——庐山诗性叙述的独特性,从诗表面来看,写的是庐山的冬天景色,有些细节描述还有点爱情诗的意味,很容易让人想起早年电影《庐山恋》。其实,这首诗只是借庐山之物,抒自己之感悟,他的结尾之句是“只记得,那时山顶的雪真大啊,几乎落满了我的一生”,这种白茫茫的一片,自陷雪中而无力自拔的无奈况味,才是他要揭示的“诗眼”,整首诗有意义又有意思。

我还推崇《很多时候我是年轻的》这首诗,这首诗给我的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种不被年龄渐老,时光即逝所累,宣扬的是一种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这首诗结尾很口语也很自然,”我就哈哈大笑,把年龄吓走”,读到此,我耳边仿佛响起一位智者的爽朗笑声,不由得自己也跟着会心一笑。

当然,《慈寿寺塔》的禅意,《学步》里走向成熟的艰辛,《撞海》里选择”撞“这个动词的运用均有可圈可点之处,篇幅所限,不再赘言了。
 

李云,1964年10月出生。安徽省作家协会秘书长,《诗歌月刊》主编,中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33届学员,曾有小说,诗歌,散文在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人民文学》、《诗刊》、《小说月报原创版》、《诗选刊》《星星》、《江南》、《绿风》、《中国作家》,《草堂》、《北京文学》、《雨花》《小说林》、《中国诗歌》、《绿洲》、《长江文艺。好小说》、《大家》、《诗林》等刊物刊发,有作品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征文获奖并入选多种年鉴和选本,中篇小说《大鱼在淮》获安徽省政府文学奖,出版诗集《水路》,发表电影剧本《山鹰高飞》等,出版长篇小说《大通风云》、长篇报告文学《一条大河波浪》(与他人合作)。
 

编辑委员会

主编:金石开

执行主编:孤城

编委:

王夫刚  王家铭  年微漾

金石开  罗 曼   林 珊 

孤 城   符 力

(按姓氏笔画数)

栏目说明

1. 《诗歌周刊》是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编委会完全从文本质量出发,秉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从一至两周内过万的自然投稿中精心挑选佳作汇编而成。

2.本栏目由本站官方主导,与广大网友投票参与的栏目区别明确,每期推荐诗作15件左右(排序不分先后),并邀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受邀专家独立撰写评语,最大程度体现专业的审美标准,不受任何其它因素干扰。

3.由于轮值编辑每日审稿量大及其它原因,可能致使漏选部分优秀诗作,望不要受影响,而是继续投稿支持。

4.作品由中国诗歌网编辑部在保证个人审美的基础上,集体协商推荐。

5.编委会每期提名作品,邀请1位专家进行综述点评,如现有作品不能诱发特邀专家点评兴趣,则他可自行提名作品,报编委会同意后,撰写点评。

6.本栏目将会不断完善,欢迎留言,提供建设性意见。

提醒

(1)点击橙红方格后的标题可阅读正文

(2)本栏目能适应手机阅读,只需将本栏目网址转发到手机,即可实现,并可转发分享微信朋友圈。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查看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登录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