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主页 作品 粉丝 关注

粉丝

作品

诗人作品不错,挺TA 赞赏
笔名/姓名:李雪莹
加入时间:2018-05-10
诗人简介

业余诗歌爱好者,偶有作品投稿,请多多指教

粉丝
关注

清白与廉洁

清白与廉洁
   井泉是大地的眼睛。有人说,清白泉之于绍兴,犹如人之有明眸。信然。
   清白泉是一眼因纪念北宋宗臣范仲淹而千年不废的井泉。它经历了朝代的更迭,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便也承受了太多的磨难,但直到今天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文化风貌,凸显着固有的内在品质,呈现着如陈年美酒愈久愈香醇般的风采和魅力。清白泉的永存后世证明了范仲淹赢得了绍兴父老永远的厚爱,也充分说明了古城绍兴不仅有着多情的山水,更是一片崇尚文明、珍爱文明的土地。
   清白泉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清白”二字命名。在范仲淹看来,清白是一种心境,是一种品格;清白是一种操守,也是一种豁达;清白是一种悠然,也是一种感悟;清白是一种清醒,也是一种素养;清白是一种心胸,更是一种智慧。身为地方官员,他让澎湃的欲望在心灵深处安澜,用“放下”的心态解读人生的真谛,以身体力行的节操护卫社会的道德堤坝。这是因为,做到“清白”二字,就能让人拥有一片湛蓝的天空,一方心灵的净土,从而让心湖澄明,让言行磊落,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将烦恼丝尽数剪除。而拥有清白的灵魂,就能在做人处事中坦然面对一切,任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生命里自然阳光朗照、神清气爽、身心愉悦,最终达到做事和做人的双重圆满。按今天我们一般人的理解,清白也就意味着未被污染,拒绝诱惑,坚守底线,反之若受到有害物质的浸染进而同流合污则为人所不齿。在一代伟人毛泽东最喜爱阅读的《容斋随笔》中有一则《油污衣诗》的笔记,作者南宋学者洪迈是这样写的:“予甫十岁时,过衢州白沙渡,见岸上酒店破壁间,有题诗两绝,其名曰《犬落水》、《油污衣》。《犬》诗太俗不足传,独后一篇殊有理致。其词云:‘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饶洗遍千江水,争如当初不污时。’是时甚爱其语,今六十余年,尚历历不忘,漫志于此。”《油污衣》这首打油诗后来被当代著名历史小说家二月河先生引用,写进了成名作《康熙大帝》一书,用以说明名节不立的危害。完全可以说,《油污衣》一诗形象地从反面说明了不珍惜清白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这里再来说一个坚守清白的正面例子,那就是明代那位知名度很高的名臣于谦。于谦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又是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典范,“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就是由他而产生的。明正统年间,宦官奸相王振肆无忌惮地弄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而身为一方大员的于谦每次进京述职奏事,从不携带任何礼物。有人好心地劝告他:“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地方上的土特产去吗?”于谦却淡然一笑,甩甩袖子说:“只有清风耳。”他还特意写了一首七绝《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这个成语由此流芳百世。同一个于谦,还有一首妇孺皆知的咏物诗《石灰吟》更是一曲清白的赞歌:“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诗中的“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暗喻自己高洁的人品。同样,范仲淹以“清白”二字为井泉命名,也具有一语双关的寓意。
清白泉本是一眼用以汲水的水井。我们借井泉说井泉,记得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则轶闻: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铁腕反腐,有一次曾对几位身居高位的重臣进行警示教育说,尔等若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溢,但可天天汲取;反之,就有被砍头的危险,那就无井水可用了。古往今来,一笔简单的“井水账”,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算得清楚又明白的,即便有些机关算尽的干臣能吏也“眼里看得破,肚里忍不过”地做了吞饵之鱼。范仲淹推崇清白泉的“清白而有德义”,就是因为他深知一个官员如果不能做到“所守不迁”、“所施不私”,贪污腐化行径也就难免接踵而至了。这是因为当官员不能抗拒灯红酒绿的诱惑而贪图享乐、追求奢靡生活之时,便不由自主地要以权谋私、中饱私囊,把社会资源用于满足口腹之欲、感官之乐,这样势必败坏政治生态与社会风气,进而危及江山社稷的存亡。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其启示在于,面对物质与信念的激烈碰撞,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守好自己的的那“一口井”,喝清白水,做清白人,干清白事。
清白与廉洁紧密相连,互为表里。在时代语境下,我们更经常地使用“廉洁”一词来形容人操行清白、清廉自守的高尚品质。细究起来,其实古往今来人们就将“廉洁”作为对为人处世、为官从政的重要要求。那么,为什么要将“廉”与“洁”联系在一起形容人品行的高洁呢?原来,在古代汉语中,“廉”的本义是指厅堂的侧边,又因其特点是平直方正、棱角锋利,故而引申为用来形容人品行正直、方正等道德范畴的含义,古籍中常把品行端正、不贪不占之人称为“廉夫”“廉士”。而“洁”在古汉语中的本义是指干净、洁净,后来将其引申为形容人操行清白、志行高洁。不难看出,“廉”和“洁”都被引申为清正、清白等道德范畴内的含义,古人遂将两者合而用之,用来形容人的高尚品格。据考证,“廉洁”一词最早见于记载是在战国时期,《楚辞》中有“朕幼清以廉洁兮”“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的诗句,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廉洁”二字为“不受为廉,不污为洁”。通俗点说,不贪财货、两袖清风是廉洁;淡泊名利、立身清白也是廉洁。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廉洁不仅是在日常生活中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同时更是为官从政者的第一要务。对为政者来说,廉洁不仅是节制克己、不贪不占的清白操行,更是清廉自守、拒腐防变的高洁品格,是政治生活中必备的重要素质。古代懂廉耻、有操守的封建士大夫尚且将廉洁作为立身之基、为政之要,今天的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时刻谨记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要求,守住廉洁自律底线,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以帝王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而名满天下的著名作家二月河,晚年因直陈反腐问题而再次成为当红名人。他在有关言论中曾把做官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是把自己的职务、官衔和人民、国家、社稷、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第二个层次是把自己的职务、官衔和光宗耀祖联系在一起;第三个层次是只懂得“爱惜自己的羽毛”,能够对得起政府发给他们的薪俸;第四个层次是那些只知道为自己捞取利益的利欲熏心之徒,这种人最为低等。毫无疑问,一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理所当然地属于第一个层次的伟人,因为他清白为官,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
一眼清白泉,就有讲不尽的故事,说不完的范公。那么,从范仲淹一个人到中国共产党的一群人,从范公的一人之力到一个政党的万众一心,就会推动中华大地蔚然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就会推动华夏故园构建起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从古代廉洁文化中汲取政治智慧,抵挡住诱惑,做到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全可以说,保持清正廉洁的初心是我们这个百年大党长期以来坚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内在要求,也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价值操守。对迎来百年华诞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廉洁自律这根弦永远不能松,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有理由相信,呵护好清白和廉洁的“明眸”,永葆革命青春的中国共产党人就能在新的历史征途中行稳致远,赢得民心、赢得未来!

清白与廉洁

清白与廉洁
   井泉是大地的眼睛。有人说,清白泉之于绍兴,犹如人之有明眸。信然。
   清白泉是一眼因纪念北宋宗臣范仲淹而千年不废的井泉。它经历了朝代的更迭,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便也承受了太多的磨难,但直到今天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文化风貌,凸显着固有的内在品质,呈现着如陈年美酒愈久愈香醇般的风采和魅力。清白泉的永存后世证明了范仲淹赢得了绍兴父老永远的厚爱,也充分说明了古城绍兴不仅有着多情的山水,更是一片崇尚文明、珍爱文明的土地。
   清白泉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清白”二字命名。在范仲淹看来,清白是一种心境,是一种品格;清白是一种操守,也是一种豁达;清白是一种悠然,也是一种感悟;清白是一种清醒,也是一种素养;清白是一种心胸,更是一种智慧。身为地方官员,他让澎湃的欲望在心灵深处安澜,用“放下”的心态解读人生的真谛,以身体力行的节操护卫社会的道德堤坝。这是因为,做到“清白”二字,就能让人拥有一片湛蓝的天空,一方心灵的净土,从而让心湖澄明,让言行磊落,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将烦恼丝尽数剪除。而拥有清白的灵魂,就能在做人处事中坦然面对一切,任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生命里自然阳光朗照、神清气爽、身心愉悦,最终达到做事和做人的双重圆满。按今天我们一般人的理解,清白也就意味着未被污染,拒绝诱惑,坚守底线,反之若受到有害物质的浸染进而同流合污则为人所不齿。在一代伟人毛泽东最喜爱阅读的《容斋随笔》中有一则《油污衣诗》的笔记,作者南宋学者洪迈是这样写的:“予甫十岁时,过衢州白沙渡,见岸上酒店破壁间,有题诗两绝,其名曰《犬落水》、《油污衣》。《犬》诗太俗不足传,独后一篇殊有理致。其词云:‘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饶洗遍千江水,争如当初不污时。’是时甚爱其语,今六十余年,尚历历不忘,漫志于此。”《油污衣》这首打油诗后来被当代著名历史小说家二月河先生引用,写进了成名作《康熙大帝》一书,用以说明名节不立的危害。完全可以说,《油污衣》一诗形象地从反面说明了不珍惜清白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这里再来说一个坚守清白的正面例子,那就是明代那位知名度很高的名臣于谦。于谦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又是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典范,“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就是由他而产生的。明正统年间,宦官奸相王振肆无忌惮地弄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而身为一方大员的于谦每次进京述职奏事,从不携带任何礼物。有人好心地劝告他:“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地方上的土特产去吗?”于谦却淡然一笑,甩甩袖子说:“只有清风耳。”他还特意写了一首七绝《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这个成语由此流芳百世。同一个于谦,还有一首妇孺皆知的咏物诗《石灰吟》更是一曲清白的赞歌:“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诗中的“清白”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暗喻自己高洁的人品。同样,范仲淹以“清白”二字为井泉命名,也具有一语双关的寓意。
清白泉本是一眼用以汲水的水井。我们借井泉说井泉,记得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则轶闻: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铁腕反腐,有一次曾对几位身居高位的重臣进行警示教育说,尔等若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溢,但可天天汲取;反之,就有被砍头的危险,那就无井水可用了。古往今来,一笔简单的“井水账”,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算得清楚又明白的,即便有些机关算尽的干臣能吏也“眼里看得破,肚里忍不过”地做了吞饵之鱼。范仲淹推崇清白泉的“清白而有德义”,就是因为他深知一个官员如果不能做到“所守不迁”、“所施不私”,贪污腐化行径也就难免接踵而至了。这是因为当官员不能抗拒灯红酒绿的诱惑而贪图享乐、追求奢靡生活之时,便不由自主地要以权谋私、中饱私囊,把社会资源用于满足口腹之欲、感官之乐,这样势必败坏政治生态与社会风气,进而危及江山社稷的存亡。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其启示在于,面对物质与信念的激烈碰撞,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守好自己的的那“一口井”,喝清白水,做清白人,干清白事。
清白与廉洁紧密相连,互为表里。在时代语境下,我们更经常地使用“廉洁”一词来形容人操行清白、清廉自守的高尚品质。细究起来,其实古往今来人们就将“廉洁”作为对为人处世、为官从政的重要要求。那么,为什么要将“廉”与“洁”联系在一起形容人品行的高洁呢?原来,在古代汉语中,“廉”的本义是指厅堂的侧边,又因其特点是平直方正、棱角锋利,故而引申为用来形容人品行正直、方正等道德范畴的含义,古籍中常把品行端正、不贪不占之人称为“廉夫”“廉士”。而“洁”在古汉语中的本义是指干净、洁净,后来将其引申为形容人操行清白、志行高洁。不难看出,“廉”和“洁”都被引申为清正、清白等道德范畴内的含义,古人遂将两者合而用之,用来形容人的高尚品格。据考证,“廉洁”一词最早见于记载是在战国时期,《楚辞》中有“朕幼清以廉洁兮”“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的诗句,东汉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廉洁”二字为“不受为廉,不污为洁”。通俗点说,不贪财货、两袖清风是廉洁;淡泊名利、立身清白也是廉洁。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廉洁不仅是在日常生活中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同时更是为官从政者的第一要务。对为政者来说,廉洁不仅是节制克己、不贪不占的清白操行,更是清廉自守、拒腐防变的高洁品格,是政治生活中必备的重要素质。古代懂廉耻、有操守的封建士大夫尚且将廉洁作为立身之基、为政之要,今天的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时刻谨记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要求,守住廉洁自律底线,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以帝王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而名满天下的著名作家二月河,晚年因直陈反腐问题而再次成为当红名人。他在有关言论中曾把做官的境界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是把自己的职务、官衔和人民、国家、社稷、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第二个层次是把自己的职务、官衔和光宗耀祖联系在一起;第三个层次是只懂得“爱惜自己的羽毛”,能够对得起政府发给他们的薪俸;第四个层次是那些只知道为自己捞取利益的利欲熏心之徒,这种人最为低等。毫无疑问,一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理所当然地属于第一个层次的伟人,因为他清白为官,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大忠伟节,充塞宇宙,照耀日月。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
一眼清白泉,就有讲不尽的故事,说不完的范公。那么,从范仲淹一个人到中国共产党的一群人,从范公的一人之力到一个政党的万众一心,就会推动中华大地蔚然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就会推动华夏故园构建起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从古代廉洁文化中汲取政治智慧,抵挡住诱惑,做到廉洁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全可以说,保持清正廉洁的初心是我们这个百年大党长期以来坚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内在要求,也是共产党人最基本的价值操守。对迎来百年华诞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廉洁自律这根弦永远不能松,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有理由相信,呵护好清白和廉洁的“明眸”,永葆革命青春的中国共产党人就能在新的历史征途中行稳致远,赢得民心、赢得未来!
作品 全部
相关资讯

赞赏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