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诗歌界一直承受着“诗歌何为,诗人何为”的诘难与质疑,原因就在于人们深切感受到诗歌存在的危机,看到诗歌因为远离社会、时代而产生的苍白与无力,进而发出痛心疾首的追问。这种诘难和质疑是警钟,也是棒喝。“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应该如何准确而及时地“楔入”现实、拉近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展现时代精神风貌,由中宣部、中国作协等主办、《诗刊》社等承办录制的《奋进新时代 礼赞奋斗着》音乐诗歌咏唱会,继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全国各地卫视轮流播出,为我们诠释了新时代下诗歌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时代力量、讴歌人民英雄、让诗歌走近现实的最佳路径。
整场咏唱会以磅礴的气势、充溢的激情,并配以经典音乐和风格各异的朗诵,热情讴歌和礼赞了共和国七十年间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奋斗者和奋斗者集体,黄继光、雷锋、张富清、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妇、王进喜、张秉贵、焦裕禄、廖俊波、袁隆平、黄文秀、南仁东、顾方舟、屠呦呦、李桓英,以及“毛泽东号”机车组、八步沙六老汉等,一个个铭记在共和国史册上的光彩熠熠的名字,带领广大观众再次走进共和国辉煌的发展历程之中。人们在为这些奋斗者的事迹深深感动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了共和国令人惊叹的发展成就的背后,是无数中国脊梁的不懈的付出和忘我的牺牲。“人民共和国的大厦立地顶天/托起这巍峨的是一代代中华儿女/他们用热血和生命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美诗篇”(《致敬,共和国最美的身影》毛江凡),这些付出和牺牲值得而且必须被人民牢记,我们责无旁贷地用艺术的形式将他们镌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之上。诗歌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在表现人的精神、情感、意志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表达优势。诚如诗人毛江凡所言:“我写下的每一行诗句,都是向他们灵魂的一次次靠近,也是朝着他们的最美身影,发出的最崇高的致敬!”激励人们奋进的时代精神需要弘扬,需要将其传播到每一个人的心里和行动中,而以充沛的情感和生动地形象能启迪人、鼓舞人、教育人的诗歌完美地拥有着这样的文学功能。
新时代诗歌依然扮演着文学“排头兵”的角色,真切传达时代的声音,努力保持着与现实的密切关系,拒绝成为时代生活的旁观者。近年来诗歌一直强调在日常经验、凡俗生活中挖掘诗意,但多数情况下,人们将日常生活进行了“狭窄”化理解,建构了注重细节、经验、常识、生存等凡俗化层面的诗歌美学,却忽略了对生活中诸如勤劳诚实、纯洁坚贞、大公无私、英勇无畏等道德品质的发现与挖掘。不可否认,当下诗歌写作在接近和呈现生活本质方面确实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生活的凡俗之美永远不能替代崇高之美,诗歌不能只是一味地“俯就”生活,而是真正地从生活中挖掘和展示那些向上、向善和向美的诗意与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荣誉感和成就感。诗歌《最美最红的旗》(刘笑伟)就是从最为单调枯燥的三十二年的守岛岁月中发现了伟大的坚守和奉献精神,“小岛太小了离陆地太远/日复一日地护航标写日志升国旗/你不觉得太苦太累太单调吗/有多少人能够认识到/我们的价值和意义呢”这一句简单的追问,道出了无数人心中的疑惑和不解。然而正是因为对祖国神圣的忠诚和责任意识,以及舍“小我”为“大我”的牺牲精神,支撑了一对军人夫妻三十二年伟大的孤岛坚守。诗人从这最平凡的甚至单调的行为中发现令人感动的善和信服的真,这是诗人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了诗歌如何表现时代、社会、人生等“宏大”而深刻的问题。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平凡、朴实的劳动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默默奉献、执着坚守,爱民、敬业、自强、坚韧、奉献、拼搏、创新,从他们身上能看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性格、精神特征以及最具创造力的品格。重温他们的英雄事迹、礼赞他们的光辉业绩,对于我们的精神就是一次修炼、一次朝圣、一次净化。而对诗歌来说,就是一次回归主流与提升品质的契机。
这场诗歌咏唱会承办单位之一《诗刊》社主编、诗人李少君为此提出:“讴歌英雄是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英雄作为一个时代的前行者,是凝聚着时代要义和方向的“代言人”,对英雄的讴歌就是在建造一个时代的精神结构,因为这是维系一种精神和道德得以延续的根基和标志。诗人赵亚东用《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演绎了立志为国摘掉贫油帽子、用钢铁般意志战天斗地的王进喜的“喜、怒、哀、乐”;龙小龙的《十三个月》塑造了虽身患癌症却依然挺立在兰考大地为百姓遮挡风沙的焦裕禄的英雄形象;牛庆国的《八步沙六老汉》表达了对“为滴水生烟的大漠点化出新绿”的涉沙造林的六位英雄老人的敬仰与礼赞,等等。这些诗作没有空洞的豪言壮语,没有不受节制的泛滥抒情,而是用一个个饱含深情的细节刻画和一句句平实有力的语言,从具体的生活中挖掘和塑造这些共和国“脊梁”的光辉形象,赞美他们不朽的英雄业绩。讴歌英雄作为一种主题曾在很长的时间里被我们的诗歌所忽略甚至放弃,许多人坚持认为诗歌不必再回到“集体兴奋”状态,同时觉得这是诗歌沦为“政治附庸”的危险行为。现在看来这是对诗歌与时代关系的一种简单而偏执的错误认识。将诗歌视为自足的、“纯粹”的、与时代无涉、与道德无关的写作观念,定然会将诗歌引向乏味与平庸的危险境地。古往今来,文学始终在关注生活并记录时代,这是文学的使命和传统的体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要传递时代坚定有力的足音,更是时代前行的号角。新时代诗歌要传递时代的正能量,诗人要将诗歌写作当作一项能促进人类生活进步的伟大事业,建构高远而深邃的精神视域,培植介入现实的非凡勇气,创作深具崇高道德感和精神力量的诗歌精品,让诗歌成为弘扬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行的火炬。
新时代诗歌应该更为广泛而深刻地表现人民的时代精神,因为人民是创造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最伟大推动力,包括亿万劳动者在生产生活中所体现出的积极性、进步性和道德感等诸多层面,而这一切是最值得诗歌去表现与弘扬的。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永远葆有高昂的理想主义、不屈的英雄主义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新时代诗歌理所当然有责任去表现人民在奋斗中的抗争、不屈和压力,同时更要表现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追求、理想、憧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才是新时代诗歌对人民生活的最真实有力的介入和传达。无论是直接地“抚摸”凡俗化生活,或是对生活真实地“记录、摹写”,还是对生活“经验”的诗意转化,其实诗歌一直没有远离生活,诗人在生活的“沙砾”中淘洗、提炼,依然是生活的“淘金者”和时代的“见证者”。
新时代诗歌不仅要深刻地表现社会生活,而且还要审美地表现社会生活,也就是要在诗艺与现实之间达到平衡。一首真正的好诗,一定是内容意蕴和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而这场音乐诗歌咏唱会采用多种诗歌形式,将抒情诗、叙事诗、儿童诗、报告诗等形式融合起来,配合快板、戏剧、对话、音乐等艺术形式,是一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高度融汇的文艺精品。咏唱会气势恢宏又温馨细腻,主创人员坚持“人民的文艺”方向,怀着极大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老、中、青、少”几代演员同台献艺,共同演绎了“最美奋斗者”的精彩人生,这不仅是一场启迪思想、陶冶人生、催人奋进的“有筋骨、有温度”的咏唱会,更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融诗歌与音乐为一体的完美的视听盛宴。
{Content}
除每日好诗、每日精选、诗歌周刊等栏目推送作品根据特别约定外,本站会员主动发布和展示的“原创作品/文章”著作权归著作权人所有
如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用于他处和/或作为他用,著作权人及本站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诗意春秋(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2930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1 京ICP备1605663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246号
Copyright © 2006-2015 全景统计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