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作者:蓝空星雨 2020年12月02日 10:52
97831 收藏
狄兰·托马斯(1914年-1953年),人称“疯狂的狄兰”,英国作家、诗人,评论界普遍认为他是继奥登以后英国的又一位重要诗人。1946年发表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诗集《死亡和出场》,这使他不仅轻而易举地走进了英国当代大诗人的行列,而且催生了摹仿他的“新启示”诗派(又称为“天启派”)。代表作《死亡与出场》、《当我天生的五官都能看见》等。出版的诗集有《诗18首》、《诗25首》、《爱情的地图》、《诗集》等。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作者:狄兰·托马斯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虽然智慧的人临终时懂得黑暗有理,
因为他们的话没有迸发出闪电,他们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善良的人,当最后一浪过去,高呼他们脆弱的善行
可能曾会多么光辉地在绿色的海湾里舞蹈,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狂暴的人抓住并歌唱过翱翔的太阳,
懂得,但为时太晚,他们使太阳在途中悲伤,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严肃的人,接近死亡,用炫目的视觉看出
失明的眼睛可以像流星一样闪耀欢欣,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您啊,我的父亲,在那悲哀的高处。
现在用您的热泪诅咒我,祝福我吧。我求您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影片《星际穿越》让大家记住了诗歌《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这是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创作于20世纪中期的诗歌。
狄兰的诗作,粗犷激越,意象密集,充满生命的原始力量,直击人心。他的诗尤其注重押韵、节奏,朗诵起来极具美感。这是威尔士游吟诗人的传统在他的血液中起作用。他的诗歌不同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诗坛的理性写作写实风格,重点表现人的感官体验和内心体悟,在兼承了关注和表现自然的主题这一英国传统浪漫主义诗歌特点的同时,开始对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平衡进行了思考,具有了浓郁的现代性。
生、死,是狄兰诗歌的核心主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大多数优秀的诗篇都是写死亡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在英国妇孺皆知的诗写于1951年狄兰的父亲临终前。他希望自己的这首诗可以唤起父亲战胜死神的斗志,不放弃任何活下去的希望。整首诗充斥着夜晚与白昼、黑暗与光明、温和与狂怒、死亡与生命的对立,用饱满,热烈的语调鼓励病重的父亲与死亡做斗争,即使到了垂暮之年仍然不能向死亡之深渊低头。这也是狄兰对个体生命即将终结的痛斥与怒吼。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从诗的题目和起句,诗人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地对死神下了“挑战书”。“良夜”不但表示了“夜是美妙的”的一面,而且包含着白昼的消亡这个他父亲必须接受和面对的另一面。在这里,“良夜”含有双重意思,一是对过去白昼的告别,二是对未知的黑暗的迎接,而这两种含义都是死的隐喻。
既然“良夜”是隐喻死亡,那么,“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无疑就是对死正面的直接挑战。诗人通过层层铺陈,排比与重迭交替运用,使诗层次分明,递进深人。这首诗采用源于法国的十九行二韵体,前五节用韵式,最后一节用韵式,通篇只有两个韵。第一节的一、三两句是意义相近的叠句在诗中重复,第二、三、四、五各节的第一句写各种人面对死亡的态度,第二句写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第三句以朝气蓬勃的生动语言激励他父亲用顽强的勇气和反抗精神去怒对死亡。诗人向他父亲谈这四种人对待死亡的积极态度,其用意是十分明显的,就是要他父亲从中汲取生的力量,不能面对命运缴械投降,不能“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死了不要紧,追求而追求不到也不要紧,重要的是你面对生命的态度。这种重迭与排比的成功运用,极大地加强了诗人的抗辩力量,加强了诗的主题的表现力。这种重迭不是死亡信号的简单叠加,而是诗人对死亡的不可避免的暗示,诗人一次又一次的抗争,使得生命不断得到净化,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因而也随之得到了升华。这样,对死的挑战就成了对生的歌颂。由于句式、韵式、头韵和同音堆聚的不断复用,诗的气韵铿锵轩昂,诗的格调刚毅激扬,使这首写死亡的诗具有无比雄辩的悲壮美,同时也强烈地表现出向死亡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在狄兰看来,生与死是相互关联的,死寓于生和生寓于死,是狄兰诗中大量出现的中心象征。在诗歌《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中,狄兰强烈地表现了在生死基本对抗的生活中人的需要和追求,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可以说,狄兰写死亡,旨在征服死亡。他笔下的死亡,是气宇昂扬地向死神的挑战,而不是悲痛欲绝的呻吟,这就更深刻地肯定了生活。他这篇对死亡挑战的昂扬诗篇必将永远激励人们奋发进取而成为世界诗库中不朽的诗篇。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