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明:十鼓个性诗歌写作的开启

作者: 2015年09月23日13:28 浏览:326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1

    不曾问及过十鼓名字的由来,但读他的诗歌还真如有十面鼓不停地敲打着内心的感觉。

    说十面鼓敲打,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心境的复杂,其中既有对他诗歌词语丰富、意境神奇的赞叹,也有阅读中的懵懂与揣摩。曾一度搁笔的十鼓,重新走回诗歌,就找到了写诗的感觉,并一发不可收。近些年在《诗刊》《诗林》《绿风》等诗歌大刊均有亮相,足以说明其写诗的才能和实力,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

    读十鼓的诗歌,有时像走在山间小路上,顺着曲曲折折的指引,你会有登高望远的快乐,一路与众不同的风景也会让你的眼界大开。也许,你还能够说出:哦,原来诗歌竟可以这样写。所以,我丝毫不怀疑十鼓个性诗歌写作的开启,只要你耐住性子沉下心来静静地阅读下去,你就会被吸引,直到你的思绪与诗句逐渐重合。

    十鼓的诗歌一直在试图找寻着诗句与这个世界的契合点,既不俗不可耐,又不标新立异。《迷途》中对古道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古道埋在何处,你身体内部吗/或你的窗前,那座塔下/在你已昏昏欲睡的目光里,兔子带走了它/并把它掩藏在白毛的风暴里/密不透风的死亡与停留/土地沉淀了一切和远方的喊叫/我们寻不到驿站,我们在夜里坚硬了心……”由此,可以看出十鼓的诗歌并不诡异、不神秘。相反他的诗歌处处体现诗句的素朴和道理的深入浅出。他的诗歌语言就是日常的说话,没有雕刻的痕迹,但一些奇思妙想,总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这是基于生活积淀后思想的释放与文字打磨,只有才思敏捷、情思涌动,才能发出人生的况味与生命的感悟。

 

 

    2

    写作的姿态决定着作品的走向。

    十鼓是一位具有故乡意识和悲悯情怀的诗人。他用诗歌走回故乡,走近亲情。《风吹故乡》是十鼓截取故乡映像的一首短诗,同时它也成为一首柔化我们内心世界的一剂药方:

 

    梦中回到暗恨的故乡,马棚下牵出白马
    穿过嘶鸣的森林,我将发现父亲的情人
    风吹故乡,星星闪闪灭灭
    那隐私藏了这么多年,妈妈埋在漆黑的山坡

    一只小鸟飞过,小小飞碟敲着
    棕色心灵,你无法想象它怀旧的心境
    留在了掉落的同伴。风吹故乡,月亮取走灰烬
    我也会死去,不再遇见身边来去的人

 

    无疑,十鼓运用诗歌的手段在提升着故乡的依存度,他的写作不再是孤立的、由此及彼的单调循环,而是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细腻的生活情节。但这绝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以“白马”“父亲的情人”“妈妈”“小鸟”,作为故乡的特殊载体,融入对故乡的真挚情感。这首短诗,来自于他对故乡现状的焦虑和关怀,来自于他对时空变换的思考。汉语诗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距离地走近故乡,甚至可以用“融为一体”这个词来说人与故乡的关系。那么,“留在了掉落的同伴。风吹故乡,月亮取走灰烬/我也会死去,不再遇见身边来去的人”,让诗歌避开了时空的概念,把故乡的沉重话题变得诗性十足。

    十鼓在《我看好的地形》中,突出了温存与柔性,同时还具有禅意:“打开旧书,江山像豹子流窜/停下,就是灿烂的宫殿/在女人的夜晚/被一句话代替,你真美//看的久了,想躺下来/骨长成兰草,夜里有人抚摸/我和你轻轻说话/谈到月亮,也谈到/传来刀枪声的那些房间的叫吼/还有异国流泪的歌曲/忆白日所见小山的那声鸟鸣/就想要它一圈圈留下//只是我不记得仇恨/只是我不记得仇恨/那声鸟鸣多像寺院”。诗歌写作具有个人属性,故乡已经被诗人分解为一个个需要潜心追忆的章节。这种场面感和亲历性,成为拉近与故乡距离的最佳手段。这样书写的结果是,故乡的一切往往陷于琐碎的事物纠缠之中……

 

 

    3

    对于时光、生命,甚至死亡,十鼓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则使得我们静观人生多了一条渠道。读此类诗歌,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夹杂着过程、身临其境的成分,有艺术的舒缓和联想的慰藉。正如十鼓在《失踪》一诗中所透露出的那样:

 

    河套如一件蓑衣,有什么已经脱逃
    和远走,只有石头和草。一点点水流鼓起来
    在大地血管里呜咽,小小白鹭留恋不去
    黄昏深处,马蹄铁般最亮的水湾
    一个身体弓着背,头颅像废弃的酒瓶垂下
    风吹来那一刻
    仿若看见,爷爷的额头刚触到月亮
    就多了几条皱纹。现在已失去他的踪迹
    我悲伤忆起,像寻找自己,安慰狂跳的心:
    时间是一场虚构的雪
    那一瞬的耀眼,也是永远的沉沦
    掩埋的人终将空空掩埋了自己

 

    假如时光不会流逝,假如人间没有死亡,假如死亡没有痛苦,那么我们的大脑对于这些人生之重,还会敏锐地弹出感叹、惋惜的字眼吗?而在十鼓那里,所营造的生命气息,丢掉了阴暗的场景。面对“走失”的爷爷,十鼓传递给我们的并不是沉沦:“我悲伤忆起,像寻找自己,安慰狂跳的心:/时间是一场虚构的雪/那一瞬的耀眼,也是永远的沉沦/掩埋的人终将空空掩埋了自己”。当然,这些也并非不可用美丽等优雅的词汇来形容,只不过十鼓并不想用凄恻的、悲壮的来记叙罢了。

    关于这些,十鼓有很多诗歌都可以说明。他的诗歌《一根白发》,再次强迫我们注意这样的主题:“或许我们久违了,埋在它里面/的味道,是时间沉淀的味道,是风吹散/李树花蕊的味道,是甲骨文白/色痕迹的味道;或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它是父亲朗诵一首诗间/内心波涛汹涌的味道,它是母亲在河边/洗衣,锤炼经典作品的味道。夜晚/从没有搞错,关闭掉所有喧哗,只留下黑的思念/它是浩渺月光的魂,小小的耀眼,飘落在/准备重生的山间……”是什么使得十鼓数次提到时光,这背后隐藏着诗人怎样的情怀?我想,除了亲人的辞世,还应该有其年龄的增长,让他步入了不惑之年的因素。一些事情经历多了,免不了有自己的感想、感叹和感悟。有些人和事物触及了他敏感的神经,让他因承受了心里的折磨而“觉悟”。十鼓在《清明》中无不感慨:“沉默的人未必就看淡/也许内心汹涌/在通往雨的路上/有很多赶去纪念的人/思念是最安全的召唤/那里埋着他们困惑的一生/他们愿意去到那里说出忧伤/而我将经过汪汪大海到达/月亮的伤口/月亮是我孤独的坟墓/在我还未离开尘世就提前造好/我爱过你/所以心存感激/短短的一生/我要在活着时抓紧时间吻你”。这样文字是十鼓痛切的生命体验,其中不乏抒情的语调,尤其个性地提出“月亮的伤口”“孤独的坟墓”“在活着时抓紧时间吻你”,不仅反映出在想象的空间体验生命,而且恰到好处地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宣泄。

 

 

    4

    生活总是隐藏起一些秘密,让我们永远也看不透它的实质和全部。

    而这些和诗歌一样,通过意境的创造达到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正是其魅力所在。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对此,十鼓诗歌《白露》给我们做了清晰而直观的描述:

    ……

    芸豆花探身在我脚边
    像孩子不敢出声,瞅着一枚绿色手雷
    我就站在它旁边
    我的精神就埋伏在这个窝瓜里
    我想引爆我的国家
    覆盖漫山遍野葱茏的爱
    我在等夜晚降临,接住河流的流星
    要将它放在我的头发
    放在黑暗的波涛里
    此时云开始大片泼墨,有雁鸣震荡着穿过

 

    相信,我们所理解的生活应该包括这些。当十鼓写到这里的时候,拟人化的成分并没有被人们所注意,那么这里的“像孩子不敢出声”“我想引爆我的国家/覆盖漫山遍野葱茏的爱”等,就变得有声有色、韵味无穷了。

    诗与生活是相互交融的。我们有时无法把生活和诗歌完完全全地剥离出来。还如,十鼓在发表在2016年第5期《诗刊》上的诗歌《想念乌云》这样写到:

 

    再没有什么叫我如此,惊讶于三月的雪
    天空从何处吹来了桃花
    而我抬头凝望,并没有大雁的羽毛
    那贮藏了丰富雨水的黑羽
    它隐于何处,不知何时又会突然出现
    它叫我不断凝望
    我寻找它,只是为了我的某种想念
    尽管很多人不喜欢,但在它里面有我晶亮的泪滴
    我只等那一刻,黑暗聚集在一处房间里
    我和你低头接吻。仿佛在森林的暗处
    一只小鹿正在看着我们───
    它叫我始终相信
    灵魂是掉在我们头上的雨滴。

 

    自朦胧诗发端以来,汉语诗歌在外在形式上越来越开放,而且各种流派和风格都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尽管十鼓的诗歌,与朦胧诗大相径庭,但在整体精神格调与语句方面都具有探索性,尤其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险等,都追寻着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就《想念乌云》而言,以一种“叛逆”的精神,打破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用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为十鼓诗歌写作个性形成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如此表述,可见十鼓对万物更敏感更贴心,而且在表达上更准确和更情绪化。这让十鼓的诗歌有了深层次的考量和鲜明的特点。朦胧之中,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诗歌的叛逆与创新。十鼓的《回复》又给了我们一次生活隐藏起一些秘密的机会:

 

    雾的到来,是对看不见的路回复
    小草醒来,是对推开火车的大地回复
    河水流动,是对落叶回复
    落叶是一群睡在河底的鸭子
    一群以黑裙子遮住美的古代少女
    她们看见雄鸡鸣唱
    一齐偷笑

    偷笑也是一种回复
    只是我们很难回到走廊尽头
    找到当年那场雪
    我们知道,雪是对尘埃回复
    尘埃是对上帝回复,地球已起航很久

 

 

    5

    也正是对生命深层意义的思考,推动着十鼓的创作一步步走向厚重与深沉。

    十鼓坚持写作的个人经验和视角向下,大量突出诗歌细节,丰富了诗的质感。与此同时,还保持诗歌写作的生动灵活,不重复自己写作的影子,不懈地追求生命的理性与关怀,使得诗歌具有了深邃沉静的境界。她在《天鹅》中,起笔巧妙而形象地勾勒出一幅画:

 

    纸在水上飞起,那风就是斜了──
    天鹅是一封折叠的情书
    我从这个地方追到又一条大河
    看她落下。有人早已把命运的镜头对准
    欲要两只天鹅出现心的形状
    可这里就是一只,孤独的宇宙且有些消瘦
    她能够走向哪个房间,在纸上微微颤抖
    我将给她暗蓝色的温暖

 

    毫无疑问,十鼓选择了这样一条写作之路,也是在为自己塑造了这样一个孤独的追问者的形象。这让我们在一些事件和真相面前沉思并反省着。“天鹅是一封折叠的情书”,别有一番意蕴;“我将给她暗蓝色的温暖”,体现着人文关怀和向自然回归。十鼓用这样一首诗敲着击一些人麻木的良知。

    另外,十鼓诗歌起笔和结束都很新奇,一下子就能抓住人们的眼球。他在《兵马俑》中这样说到:

 

    那么多面孔,熟悉?陌生?
    哪个是我?
    个个是我又不是我
    如此巨阵,我站齐了没有
    他们不笑不哭
    似乎是泥塑的
    可是我不要泥塑
    我不要麻木的细节
    那个亲手
    将自己用泥包裹的人
    哪去了?
    他将另一个自己放在这里
    这么久都不回来
    这么久就少他一个人
    才能出发

    ……

    在《暴露》一诗中,他直呼:

 

    看见黑,我就看见了水
    水在黑里
    闪亮着黑。谁的目光盯在这里

 

    即便名不见经传的小草,十鼓在诗歌《草》中,竟也能如此联想:

 

    草,磨亮的匕首
    就藏在马的下面。草
    从没离开过历史。草
    给历史一条血路。草

    ……

    接受尊重,草,溅落下太阳之火
    没有人能真正
    将他们践踏至死

 

    十鼓在诗作中大量地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构成了其诗歌与众不同的思想核心。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十鼓诗歌写作求变的心理,推动着其诗歌向深层次发展。在精神意义上,诗化人生过程,融入情感的冲动,等等,这些让他的诗歌实现了从自我出发,从自己的经历和命运开始……                       

                                                     2016.7.25于盘山绕阳湾畔

--------------------------------

 

 

【作者简介】刘亚明:男,1963年9月出生于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省市作协会员。笔名文岛、日月、雅名等。从1986年开始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寓言、诗评等作品,曾在《文艺报》《诗刊》《诗选刊》《诗潮》《绿风》《鸭绿江》《诗探索》《散文诗》《中国诗人》《上海诗人》《南方诗报》《辽河》《岁月》《辽宁作家》《浙江作家》《天津文学》《满族文学》《草地》《北方作家》《东坡赤壁诗词》《辽宁作家》《香稻诗报》《海燕》《天津诗人》等刊载,并被一些文集结集收录。2009年曾获第四届中国西柏坡散文节红色散文征文大奖赛二等奖,辽宁作协《鸭绿江》杂志社、新诗学会、营口市鲅鱼圈开发区文联等共同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鲅鱼圈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优秀奖。有诗集《仰望的岁月》和小说、寓言、随笔、游记、诗歌集《淡去的岁月》出版。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