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传承:取何精华,去何糟粕

作者:鲁博林   2016年06月15日 10:41  光明日报    351    收藏


江西德兴:百名幼儿穿古装诵经典 江铜集团德兴铜矿幼儿园中区分园开展“幼儿诵读经典国学”活动,130多名幼儿身穿传统古装,在老师的指导下齐声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读物。新华社发(卓忠伟摄)   

  在吉林省长春市童学馆,小朋友在诵读国学经典。新华社记者林宏摄


  走进山东省尼山圣源书院的课堂,国学讲师正在讲解由南宋朱熹编订的《四书章句集注》;相隔十几里的乡村儒学教室里,村民们正在学习作揖礼仪;而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文系与历史系教授各自在《诗经》与《史记》中含英咀华。


  国学是什么?也许在不同的场合,国学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如何传承国学?似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已成公理共识,但究竟何为“精华”,何为“糟粕”?衡量标准又是什么?公众对国学传承的讨论从未间断。


  讲什么,不讲什么


  “国学是相对西学而言,指一国故有之学,涵盖面很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道出了国学的本义。他认为,国学在当代社会应该传承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的东西,尤以儒家为重。当然,无论是“孝”还是“忠”,在当代都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对象。


  的确,在传统文化普及的课堂上,“孝”“礼”等德化教育一直是国学最突出的内容。然而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国学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于江山看来,这样理解国学却显得太“狭隘”。


  “道德礼仪教育只是国学最基础的层面,而国学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塑造民族精神和信仰。”于江山认为,国学必须作为重建当代国人精神世界的源流之学,不只是行为举止,在精神层面也应扎下根去。


  不过,无论是“孝悌忠信”还是“源流之学”,这一具有价值取向的精神内核也并不为所有人认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就认为,国学的文字、审美和艺术价值,就比传统的三纲五常更有助于确立我们的民族性。


  尽管“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在国学传承认知上的歧义之多,足见基础性共识的薄弱。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梁涛看来,这背后的直接缘由还是学术体系的不成熟所致。“当代国学的形态,受港台新儒家的影响很大,也有不少人提出了新的想法、口号。但要说一个理论完备的体系,国内学界还尚未建立起来。”


  要复古,还是要革新


  “上游”理论界的不清晰,除了导致“下游”普及的众说纷纭,也让国学教化的方式变得莫衷一是。


  以“读经教育”为例,“读经要从娃娃抓起”在全国各地铺展开来,引发唇枪舌剑,有人认为这是人文积淀,有人则斥为死记硬背。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趁着年轻记性好,多读些经典,最好能背诵一些蒙学读物与‘四书’等,义理以后可以慢慢领悟。”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的话,代表了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即先熟记,再理解——类似于旧式私塾的讲法。对此,反对的声浪同样庞大。


  “我们现在不是要培养封建时代的君子贵族,而是要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国民。旧式的培养方式,将不免与这个时代脱节。”于江山反驳道。


  于江山这么讲自然有他的底气。早在六七年前,他在指导北京青年报举办的青少年国学培训班时,就意识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传统文化的意义,体现在与当代实践的结合上。“我讲《弟子规》里的‘吾与我,不分明’时,就设置了门外敲门、门里应答的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体会,事实证明效果很好。”在他看来,训练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比死背经文更有裨益。


  如果说重文辞还是重实践,还只是在相对低层的普及领域的争论,那么,“国学是不是一门科目”,则涉及高校研究、学院建制等更高层面的分歧。


  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学相继开设了国学院。作为国内第一个开设本科教育的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据梁涛介绍,人大国学院让讲文史哲的教授,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授课,尽量靠近传统教育的整体性。但本质上,这仍不是传统私塾“由小学入经学”的教授方式,更像是现代分科体系下的“拼盘”。


  在既有的分科体制下,这样一种打通文史哲的“人大模式”更多是无奈下的权宜之计。尴尬的是,如此权宜也难免面临教学体系混乱、就业困难的窘境。对此,郭齐勇感同身受。在他看来,既然西方学科体系中,神学、古典学的研究都可独立于文史哲艺而并行不悖,那么设立“国学”学科既是合理的,也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只是,走传统培养路数的“国学”科一旦设立,能否与当代社会接轨,将是未知数。


  谁来搭台,谁来唱戏


  除却讲堂里的国学传承,传统文化的浪潮还在更大的天地里席卷。近两个月以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公祭尧舜大典、文庙祭孔、邹城祭孟等“圣人祭拜”仪式就在各地相继展开。只是,在风风火火之余,这些极具仪式感的行为,难免让人想到一个常见的宣传标语:“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在颜炳罡看来,这是本末倒置。“商业本身没有问题,但过度以商业为目的,可能会丢失我们心中的虔诚。”颜炳罡称,在大力建设文化软实力的当下,“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反而是更应该提倡的。


  事实上,国学在早年的自发生长阶段,商业原本是重要的助力之一。只是发展到当下,被利益所裹挟的国学传播却呈现出许多怪现状。有的披传统文化之皮,倾销成功学;有的借国学之名,宣扬“怪力乱神”。在颜炳罡看来,国学的乱象,在于理性的知识分子放弃了责任与担当。“他们若不身体力行去民间传播国学,歪理邪说就必然乘虚而入。”


  为此,由他担任执行院长的尼山圣源书院,几年来先后举办22期国学经典班,由高校学者牵头,以中小学教师为培训对象,努力让“真国学”层层深入,走向民间。但同时,他也看到了“书院”这一民间机构的局限性。


  “现在民办书院的门槛很低,没有一定的资质准入或登记制度,结果办得越来越滥。”在郭齐勇看来,为国学普及树立规范,提高门槛显然是必要的,但具体到实施层面,由谁来管,怎么管,却依然让人忧心。“就怕一管就死,不胜其管。”


  对于规范,梁涛显得相对乐观一些。“商业化的加入,的确值得警惕。但国外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其中,完善的法制环境和成熟的商业运作规范才是关键。”


  在梁涛眼中,和经济水平一样,民众的文化程度在水涨船高,也更能辨明良莠。“今后无论是搭台的,还是唱戏的,忽悠的难度都将越来越大。”



责任编辑:孙竞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诗意浓浓!文艺大咖齐聚鼓浪屿……
  2.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春天送你一首诗”文艺朗诵会走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7.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8. 中国女诗人·画家走进云南师范大学活动开幕
  9.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10.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