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中的世界无限精彩——简评愚木诗集《时间的韧性》

作者: 2017年02月21日20:38 浏览:534 收藏 觉得不错,我要 赞赏
风景中的世界无限精彩
——简评愚木诗集《时间的韧性》

十品


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在《画旨》说“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我的理解是:首先是多读书,丰富知识,如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样;其次多游历,走遍世界,读遍风景,在游历中增长见识,思考人生,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增加无限的生命宽度。以博大的胸怀脱去低俗愚见,把自然山川的品格融入艺术的精神世界。艺术创作本身就是融天地之精髓,化世间万物之灵气,成为艺术作品和精神力量的天空。诗人愚木刚出版的诗集《时间的韧性》(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12月版)让我看到了天下的风景,让我读到了风景中的无限精彩。

一、山川无言,尽显万千气象
有一首歌说:祖国山河有多美,你就走走山和水。从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愚木走过了祖国的许多地方,远的走过西部的新疆边陲、去过桂林漓江、等过华山险道,坐火车坐船都曾经历,大山深壑亲眼得见,古寺荒冢迎风悲秋。这些都在诗人的笔下成为多姿多彩的风景:
一整座山脉都是赤色的  绵延不绝
远远望去  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焰
横亘在历史的磨难中
传说中的筋斗云  没有了踪影
传说中的芭蕉叶  不知去了哪里
在强大的城池  也抵挡不了
地表60度的熏烤

被一辆马车驮着  木轱辘
发出嘎吱的声响  旋转与轮回
仿佛越古老的工具  越能将我们
拉回到历史之中
道道车辙  井然有序
仿佛只有它们  才可以辨清
古城消失的街巷
……
——(《西部诗草•6登火焰山  穿高昌古城》)
凸显在眼前的大山是大山,更有西游记火焰山的背景元素。我们跟着诗人的目光看过去,赤色如火,赤色发热,高达60度有什么会不燃烧呢,想象现场就会热的流汗,烤的心焦。这里所有的描述都会为一个中心服务,下面接着:
……
高僧退回到了唐朝  泛黄的经卷
也已束之高阁  我们只是过客
坐在颠簸的马车上  在古城的残垣断壁中
与现实和历史之间  摇摆不定

内心早已备好了三牲的祭品
葡萄美酒  还有金兰谱
学着玄奘和高昌王的模样  歃血立盟
在一炷的烽火引导下  与古城
结为一世的兄弟
——(《西部诗草•6登火焰山  穿高昌古城》)
穿越时空,拂去尘埃,诗人所见的山有着浓厚的文化背景,负载着千年历史积淀。因此,诗歌作为一种方式,连接着精神血脉。愚木在我们平时的许多交往中特别的平易和善,才智和聪慧很少显露。但入诗的境界却是那么不同凡响,睿智无比。在他的这组诗中无论如《往敦煌的路上  过锁阳城》《葡萄沟里  饮坎儿井水》《经达坂城  寻一位姑娘》,还是《在库尔勒  怀念一只香梨》,诗人从诗中的现实到灵感再现,都显示实力诗人应有的素质和对题材的把控能力。
当然,精彩的不仅仅是这一组“西部诗草”,组诗“在漓江”,组诗“石塘人家”,组诗“牛首山沉思”等诗作,常常让我读之拍案,幽香如茗,慢慢享用。

二、贴近生活  感受至情至美
也许我们当下生活节奏和变化太快,生存方式和生命理念太多元,这就造成我们社会的光怪陆离,变化多端。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什么事情都可能变化,多彩多姿又充满了危机,特别是城市,集政治、文化、市场、教育、交通、医疗、信息、管理等于一体,纷乱中难以把握秩序一样。但是,我从愚木的诗歌中却发现了宁静中的思考,诗歌的力量超越理念。
我们看《时间广场》:
如果一个广场可以用时间命名
我们愿伫立广场的中央  环视时间的流动
日晷的指针滴答作响  每一秒的内核
都被我们的目光仰视

这是一座有形的广场  天空飘着谈谈的云朵
盛装的二月兰早已绽放  情侣们
如蝴蝶在花香丛中飞舞低语
一簇一簇的银发漫步其间  水杉被一团团迷雾萦绕
显得如此高傲和挺拔

广场上  人影攒动
阵阵的车铃发出脆响  成了一道时间点缀的风景
稚气的孩童  还有酣睡的鸟雀
都被这喧闹唤醒  相互嬉笑和追逐
开始了一天充满生机的游戏

时间在广场上流动
稚嫩的  青春的  蹒跚的
每一种成长的过程  都给这座广场
增添一份温馨的空气  日晷的雕塑静静地耸立
那一时刻  仿佛是在瞬间倥偬的境界中
记录着时间的无形

有形的广场容纳了无形的时间
踱进时间的广场  囿于长度与宽度的困扰
我们无序地排列  随意地堆积
伴随着一阵的咔嚓声响  所有的音容
最终定格成一张张纸质的影像

毫无疑问,一种思想的起点是来自于一个假设或是判断,那么后面将会出现多种不确定的可能性。愚木的机智就在这里,他以“时间”这一无形且又不可无形的东西来入诗,并以“广场”框架,“时间”的变化和流动无论是纵轴还是横轴,“广场”空间无论是三维还是四维,都会以一种自我的意识出现或消失,不会永恒,只会是片段。如诗人所言的“最终定格成一张张纸质的影像”,而不可能获得完整的“时间广场”。从这首诗里我们看到诗人愚木的基本审美观。美学不仅仅是宏观诗学的基础,也是哲学的分支,诗人在这方面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发言权的。在看一首《蚂蚁的美学》:
挺拔的足趾  飘逸的触须
乌黑油亮的躯体……  一缕阳光泼洒
如同一行飘逸的汉字

蚂蚁挥洒自如  在我们的视线上
一行行  丝毫没有溃退和紊乱
听不到蚂蚁的幽怨  就像汉字本身
不发出任何的声响

秋风坠落几片凌乱的梧桐叶  最脆弱的秋天
花费一整天的时间  看一看蚂蚁吧
看一看他们搬动整个群落的智慧  看一看他们
搬动超乎身体几倍的压力

蚂蚁适宜群聚  这是蚂蚁最直接的书写方式
这些都是汉字  有着及其相近的
美学结构和特性

这首诗中诗人将蚂蚁的勤奋与努力直接描述,笔锋一转与“汉字”结合,蚂蚁的生物属性与汉字的文化属性似乎融合了,一种生命与另一种生命的任何相似或互动都是一种“美学结构和特性”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这本诗集《时间的韧性》里,诗人这样的精彩诗作有多首,如:《失忆的水城》《飘在茶香之上》《城市咖啡》《时间有无法丈量的距离》等。

三、语言纯正  拓展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语言是诗歌的表达方式。任何一首出色的诗歌作品,在语言的表现上一定有它与众不同的地方。愚木的诗歌也是这样,纯正的语言和坚实平稳的语言功底使他在诗歌作品中的表达和实现表达的效果上表现出实力。如:“两块岩石  挟持一个石洞∕仿佛微闭的双唇  与我保持∕一种警示和缄默”(《山行》)。再如:“不知道多少真假  生长在三月∕季节凝结了茂密的微笑  温暖不可想象∕人们乘一阵风来  又乘另一阵风离去∕不动的是故意的我  流动的是一束无心的风景”(《三月的箴言》)。显然读这样的语言写作出的诗歌作品,舒服且畅达。
在我阅读诗集《时间的韧性》时,因语言而带来的愉悦会使我们印象很深。
看这首诗《露宿山巅》:
让陡峭的山路在前面弯曲  让坚韧的铁链
握紧掌心  让细密的山风拭去汗水
让一朵朵祥云  在脚下磨出老茧

让云雾的纹路缠上头顶的天  让隐现的峰峦
黑得不那么老脸  让星星的气泡渐吹渐亮
让饥渴的唇齿不再咬人

让疏松的帐篷兜住月光  让缠头灯柱
舒缓地闪耀  让自热的饭盒
用促膝的谈笑  捉住天籁的声音
增添足够自满和温暖
这首诗从语言上看有三个妙处。其一,十一个“让”盘活全诗,使在山顶上露宿的人情绪活跃,融入自然;其二,节奏明快,无韵却如有韵一般,富有想象的空间;其三,语言富有弹力、张力和感染力。每句每行中所传递的信息容量都富有现场感,比喻和象征成为不可多得的范例,是诗人融技术和艺术于一身的典型代表作。
诗歌语言以创生性为主导,他与以规约性为主导的自然语言不同,需要在诗写过程中打破语言成规,寻找语言的新鲜感、生命力和表现力。愚木的诗写过程常常就是这样的一种寻找和发现的过程。《水的故事》《定林寺》《怀念山中的日子》《弘觉寺塔》《九马画山》这方面也是做过努力的,且效果显著。这里看看《弘觉寺塔》吧:
山是一头牛  塔是牛的犄角
用一种倔强的力量  抵住江南的风雨

我们拾阶而上  远古的佛塔
胸襟都朝我们洞开
风从塔身外吹进来  吹着号角的声音

置身于塔内  仿佛在佛的心中
每一层的浮屠  都提升了造化
我们不放弃力量  我们忘却了阴郁

山是一头牛  塔是牛的犄角
吹出牟牟的声响  引领我们
走进佛的境界

冬天即将过去,雪莱告诉我们:春天还会远吗?愚木用看世界的眼睛带领我们看这当代世界的风景,让我们领略了无限风光的精彩,更能透过精彩辉煌的再现感受那些沧桑和艰辛。读完诗集《时间的韧性》,掩卷闭目,愚木笑盈盈的仿佛在眼前,为人和善友情,为诗执着坚持,我视为“闺蜜般”的朋友。有一事就让我感动不已:那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时,他与同仁编《先锋诗报》,找我约稿,我因一时没有满意作品,就没寄作品只汇10元。时隔十五年后我们第一次见面,他首先记得说出这件事,为诗歌我们不仅仅付出了青春,还有无以言表情感和情谊,为此我真被感动的潸然泪下。正如胡弦在诗集前的《愚木记》中评价:“在一个充斥复合材料的时代,愚木的为人为诗仍然保持了纯朴的木质感,实为难能可贵。心有怀抱化而为诗,他的诗是来自自然而非人力的纤维,其中的天地人心各得其道,这是人伦,也是诗歌的伦理。”
《时间的韧性》是愚木诗歌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希望从此能够多读到他的更多的诗歌作品。
2017-2-16古盐河边













十品  本名叶江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著有诗集《十品诗选》《一个人拥抱天空》《光芒涌出》等多部。现居淮安。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投诉举报

赞赏记录:

投诉举报

举报原因(必填):
侵权抄袭 违法违禁 色情低俗 血腥暴力 赌博诈骗 广告营销 人身攻击 其他不良信息
请详细阐明具体原因: